A. 为什么说无声的电影是最考验演技的
欣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不仅看演员动作的表演,同时也要看语言的表演。最早期的无声电影,实际上很考验演技的,因为没有语言,没有后期的制作,没有音效,完全都在演员自身上,他的能力有多少,完全决定了是否能够撑起这部作品。
越来越多的无声电影的发烧友聚在一起,喜欢给这些无声电影配音,他们的出现代表着对无声电影的一种喜欢和追求。让我们致敬那些兢兢业业做电影的前辈们吧,卓别林这个名字不能忘记。
B. 为什么说电影在默片时代就已经近乎完美
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弗朗兹郎、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这些默片艺术大师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过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电影“蒙太奇本体论”把电影的全部艺术可能性都归结为电影画面(影像)之间的自由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对用来进行这种自由组接的画面本身都认为是次要的。
在默片时代的末期,也就是上实际20年代末,默片几乎已经拥有了所有的电影基本技法。比如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并发明使用了特技摄影,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当中;再比如说格里菲斯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并创造了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在他后来拍摄的《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他打破了戏剧和文学的传统手法,发挥了电影的特长,使全景、近景、特写交替出现,创造了时空交错的多元结构。还比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影片以古典悲剧式的精巧结构和史诗般的格调,以寓意深刻的细节和画面构图,以及节奏鲜明的电影语言,以对称、重复、隐喻和象征等富有诗情画意的蒙太奇技巧,表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重大鲜明的战斗性主题,此片标志着世界电影艺术的长足进步和蒙太奇理论的进—步完善。
所以说电影在默片时代就已经近乎完美,就是说基本电影语言已形成,后来电影无论怎么拍,也不能违背最基本的电影语言,基本上都没有触及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也就是说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影艺术的发展进步是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中,真正给电影带来一次新的本体性变革的是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但是也许电影可以回到默片时期的黑白片,但是精彩度绝对不超过有声电影。
C. 关于无声电影的知识
1927年,美国著名的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这之前,电影(1895年12月28日为世界电影发明日)全是无声电影,电影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默片时代”。
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H.劳埃德的《大学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历史片有C.B.地密尔的《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R.英格兰姆的《启示录四骑士》(192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欧洲导演陆续来到好莱坞,他们和美国导演一道,拍摄出无声电影的最后一批重要影片,如F.鲍沙其的《七重天》(1927)、C.勃朗的《肉与魔》(1927)、H.金的《史泰拉恨史》(1925)和K.维多的《大检阅》(1925)等。R.J.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则为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电影默片的黄金时代如果从1913年的《难兄难弟》开始算起,到1934年的《神女》、《上海24小时》等为止,几乎延续了整整20余年。
但是,应该说,电影从来都不是无声的。因为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前,人们借助乐师给电影配乐;在日本,甚至有专门的说唱演员,当影片放映时,他们以说唱形式讲解影片的内容。所配乐曲一般是由乐师根据银幕展示的剧情即兴演奏;但有些影片,例如1908年的法国影片《吉斯公爵被刺》,则由著名的作曲家圣-桑专门为它作曲。放映时,乐师根据作曲家提供的总谱演奏。不用说,演奏的规模视条件而定:大多数是由一位乐师独奏(钢琴或小提琴),有时由几位乐师合奏,偶尔则出动交响乐队。
到3O年代,声音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默片时代已经出现的类型片,由于声音的出现而更趋成熟,更多样化;至于音乐喜剧片、警匪片,如果没有声音就无法出现和发展。声音也为电影表现提供了更具写实效果的条件。
D. 爱因汉姆关于无声电影为什么能成为一种艺术的看法
因为比较复杂,只是大概说一下,
爱因汉姆可以说是经典电影理论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论证不单单从实例中得来,我们一定要注意爱因汉姆论证“电影作为艺术的可能性”时的严密推理过程。大概是这样:
一、论点:电影是一门艺术
二、辩论或理论特征:现实感知与影像感知的本质性比较
三、部分幻觉理论:通过上述两种感知的比较得出6大差异,继而得出影像是对真实世界的经过选择的某些方面的一次受限定的再现,从而将电影的照相特性与电影的戏剧特性结合在一起。中心点就是表明电影艺术来源于和现实的差异。
四、有意识的突出电影独特手段的特性,发挥其潜力
1、具体影像和场景分析:从前4种差异,得出形式性表意影像的概念,即利用影像构图的形式性潜力来描写场景,可以说电影艺术的第一类可能性就与电影的照相特性有关。
2、蒙太奇:认为蒙太奇在赋予一个场景的意义方面是关键性的,但它只是手段之一(有别于普多夫金的唯一性观念),电影艺术的第一类可能性是蒙太奇。
3、胶片:电影艺术的第三类可能性来自于胶片本身,如淡出淡入、叠印等等,他断言胶片是重要的艺术材料,这点使其在众多传统理论大师中独树一帜。
3、无声问题:从第6种差异得出无声作为电影的一个与现实的差异可以艺术的加以利用。那么无声电影中通过何种表现方式去表达意旨呢?这就要提到其“间接表现”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是说明无声的)
五、间接表现理论(我单提出这一条,表明其重要性)
1、声音的间接表现
2、表演或行动的间接表现
3、在一个完整的场面结构中的间接表现(隐喻性表现法)
六、总结(并不充分,你自己多看看书)
爱氏的艺术理论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以电影摄影术的光学特征为基础的,这种电影理论是与默片的表意方式有联系的。默片的表意方式就是一种间接表现的产物。
E. 求大神介绍一下默片(即无声电影)的历史。还有为什么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兴起:
无声电影(或称默片),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把电影影像与声音配合的想法,几乎是与电影本身俱生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电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语言;默片年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二、默片大师:
巴斯特·基顿创作出来的喜剧电影其实更符合银幕美学,他完全靠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不愿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银幕上做观察者,引领观众的目光,观察、等待、思索,在动作中抓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抗击对手,脱离险境。而他永远平静,无表情的脸,好似一张空白的银幕,观众可以根据主角的境遇,将自己的希望与害怕敷上去。这个小人物不断向我们宣示着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论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围拢,人们总应找准方向,看过去,抓住跳跃的时机,将自己投向风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过去,最终迎接风平浪静的胜利时刻。
代表作:《将军号》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正值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衰落。进入30年代,有声电影黄金时代渐入佳境,并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达到最顶峰,从此,无声电影只存在于人们的怀旧中。
四、恒久的魅力
卓别林的无声电影虽然没有对白,但是演员的肢体表演辅助每个情节发展时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畅简洁的无声语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种重要的语言就是音乐,卓别林为自己的很多影片编制各种风格的音乐,音乐往往贯穿影片始终。而且,曲调、节奏、色彩与画面反映的环境和情节、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别林的早期配乐节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主题下却搭建着复杂的结构。在他的早期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摸索。卓别林很早就注意到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并利用音乐来描绘场景,并进行时空的过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而且每个情节高潮的连接都产生了内在的关联性,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音乐的伴奏,不论是从两名抢劫犯手中夺回钱包,还是众人哄抢扭打成一团,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战之中时的搞笑神态,以及流浪汉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凯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轻快节奏,那种跳跃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都在风格迥异的同时衔接流畅的音乐旋律,串联在一起,整体上一气呵成。
在卓别林的每一部经典影片中,都会有一个主题旋律,要么诙谐,要么欢畅,要么舒缓到悲伤或者是激情到悲壮,每一个场景每一段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如同钉子,把电影的主题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那些主题旋律常常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并贯穿始终,或结合许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乐段落,或改变配器,生动表现出画面中的人物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如《发薪日》中的主题曲由两组管乐轮奏,在逐渐变调上升的行进中汇聚到一起,呈现出工地里忙碌的节奏。忽然,曲风在飘忽委婉的弦乐中发生改变,手执鲜花扭捏躲闪的夏尔洛登场了——这是一个卑微但富有生气的建筑工人。旋律继而在工头由困惑不解变为严厉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题,为人们展现出夏尔洛和工人们如杂技般紧凑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漂亮女人的出现,使得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始交替更迭,并通过建筑工地中的道具,描绘了一段令人惊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时光。
声明:以上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搜索
F. 有声与无声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只知道无声的。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1、有画面
2、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
3、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4、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G. 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无声电影,也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和音响的一种影片。
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如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等。
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璜》、《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刚开始有声电影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其制作方法为,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音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9年上映的《纽约之光》。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由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
H. 1927年以前的无声电影时代被称为“默片时代”,这个时代电影的特点①声音与画面脱节②剧情具有即兴性③多
A |
I. 无声电影特点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现今大部份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戏剧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1、有画面 2、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 3、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 4、拍摄和放映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J. 为什么默片时期的艺术家们极力反对有声片的诞生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变革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问:因为当时的艺术家注重表演艺术。
第二问: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