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诺兰的电影为什的那么精彩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电影为何能如此高分
如果要把所有导演的电影(长片)评分打个平均分,然后列个排名,诺兰导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感到意外。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IMDb,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能有如此高的评价,诺兰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法宝,俘获全世界观众的心呢?
其实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几个电影特色里面。
1.对人类精神的探讨
电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自然不应该离开人类的精神。而诺兰的电影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内核,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侠:黑暗骑士》(下称《黑暗骑士》)、《星际穿越》,都是因为这种精神而让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派,除了演员的极致表演,其根源还是在于他把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揭示了出来,这种看不见的本性在哈维·丹特的身上得到具体呈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个面之间挣扎,就像电影最后的两艘船,是选择炸死对方,还是选择自我牺牲。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善恶,我们人类生来就是这样,有着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着无私的大无畏精神,善恶本是一体,有所区别的只我们主观的区分。
《星际穿越》则探讨了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爱、探索精神。无论电影里的科学有多么高深前卫,宇宙有多么雄伟磅礴,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人的身上。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自身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阻止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触动人心的感情,《星际穿越》也只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只能让理科生激情满满,却不能让文科生有情怀共鸣。
所以诺兰的电影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是因为他找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的却又看不见的人性,并且激发了出来,我们也才能有如此强烈的共鸣,然后给电影打上5星。
2.对类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厌旧的,很多电影并不是不好,只是人们看腻了。诺兰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得高评价,除了有精神内核支撑,同时也得益于他并不喜欢循规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记忆碎片》,用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事结构;随后接手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颠覆了人们对超级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尔克》,又给战争片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没有见过接触过的东西,这种新鲜感也促使了他的电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詹姆斯·卡梅隆负责电影技术的革新,诺兰则负责电影结构上的革新。但如果认真回顾他的电影,其实像《蝙蝠侠》系列,《星际穿越》其实都是普通的线性结构,他的创新绝对不只是电影结构上了,更是类型片上的革新,而《敦刻尔克》还对配乐上有大胆的创新尝试。
诺兰是一位创新者,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一部又一部的惊喜,为什么他的最新电影都被影迷列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于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3.对悬念的奇妙设置
当然一部电影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好看”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而能不能“好看”,悬念的设置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诺兰的奇思妙想还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这也让他的作品观赏性十足。
他常常会先暗示你答案,然后抛出悬念,然后利用各种手法来迷惑你,你可以根据他给出的一些隐秘线索,自己试着去探寻真相,最后等待结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着他的节奏,跟着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结局真相揭开,然后惊叹地恍然大悟。
就连《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样可以其实靠砸砸砸就能取悦观众的超级英雄片,诺兰也偏偏要在结尾来个大反转;《敦刻尔克》这样其实可以靠几枚炸弹就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他也非得来个多线交叉叙事,来增加悬念,难怪有人觉得这不是战争片而是悬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鲜感,还不缺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诺兰的作品也有了让人难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种大牌演员的顶尖表演,这样的电影真的想一个扑街的理由都难。
封神之路
诺兰与许多牛逼哄哄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上过电影学校,没有正式学过任何电影专业。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太多传统电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象才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从他最早的短片《蚁蛉》,就能看出他的脑洞有多么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较正式的电影《追随》,没有任何赞助,仅仅凭着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职业演员的闲暇时间,就杀进了豆瓣Top250。
因为这部《追随》,他也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记忆碎片》也得到了厂商的大力支持,曾经出演《洛城机密》的盖·皮尔斯成为了主角,还有《黑客帝国》的女主凯瑞·安·莫斯加入。
《记忆碎片》也成为了诺兰打入好莱坞的敲门砖,这部电影也提名了两项奥斯卡奖项。
不过,诺兰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莱坞并不是一个好混的地方,两年后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项目,这是最没有诺兰特色的一部电影,哪怕有“教父”阿尔·帕西诺和“船长”罗宾·威廉姆斯,最后还是成为了他执导的最低分电影的长片,但这并算不是一部烂片,影片依然是优良水准。
幸运的是,2005年华纳重启的蝙蝠侠系列几乎全权交给了诺兰,从编剧,导演,到制片,诺兰本人亲力亲为,一部《黑暗骑士》震撼了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颠覆,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定义,也让他瞬间就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
而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他还拍了两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悬疑烧脑片,一部《致命魔术》,豆瓣高达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盗梦空间》,引发全城热议,是继《黑暗骑士》之后紧接着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这时候的诺兰,已经让全世界影迷开始顶礼膜拜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一举奠定了诺兰的影坛地位,当时应该有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喜欢玩剧情玩悬疑的导演,居然能拍出这样一部浩瀚无比的史诗巨作,也很难预料,已经有两部9分的现象级电影之后,居然还能超越自己,短短几年就让自己再上一个层次。
所以也不必惊讶诺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脑残粉,许多电影人倾尽一生,也只有寥寥几部获得认可的作品,如果以评分作为参考,能有几部8分以上的,就已经是优秀了,能有一部超过9分的,大概已经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辈子了。
但是诺兰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级别的电影,这是何等的壮举。照这样的态势,《敦刻尔克》惊现“请跪着看”这样的文章标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现实主义OR理想主义?
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个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电影内容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又在电影技术上刻板地坚守胶片电影;一方面让电影更加真实化,一方面又有许多过于幻想的情节。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毕业演讲里面,诺兰鼓励着毕业生们不要追逐梦想,而追逐现实,他一再强调现实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坚持真实拍摄,尽量让观众得到更加真实的画面一样。
如果他这般重视现实,但为何不是去拍纪录片,去拍些现实题材的电影,反倒更多作品是与现实不太接轨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骑士》和《星际穿越》的结局里,更多的感觉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现实化,小丑真不一定会失算,库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进入超立方体发信息给到女儿的。
重视真实感的诺兰为什么会设定理想主义般的结局?他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也许,他是现实主义,同时也是理想主义。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也不能没有理想。
《蝙蝠侠》三部曲里的高谭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有小丑、贝恩这样的极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侠这样相信高谭市能改变的人。
蝙蝠侠是个超级英雄,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和以往的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出场自带光环,自带BGM,还很容易受伤,会做出错误判断,有他的体力极限,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
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许多普通人都没有的精神意志,他坚信高谭市的现实,最后可以改变,说白了,蝙蝠侠就是个理想主义者。
就像蝙蝠侠一样,诺兰的理想主义是基于现实的。蝙蝠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躯,但这个基础上,有着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为什么要有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呢?
因为蝙蝠侠需要改变歌谭市的现实。相信诺兰也一样的,他想要改变当前这个社会的一些现实。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
B. 诺兰导演的电影有几部是哪些
目前 诺兰导演的电影共有10部,如下:
1、《追随》 Following (1998)——豆瓣评分 :8.9
2、《记忆碎片》Memento (2000)——豆瓣评分 :8.5
3、《白夜追凶》Insomnia (2002)——豆瓣评分 :7.8
4、《蝙蝠侠:侠影之谜》 Batman Begins (2005)——豆瓣评分 :8.2
5、《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2006)——豆瓣评分 :8.8
6、《蝙蝠侠: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2008)——豆瓣评分 :9.0
7、《盗梦空间》Inception (2010)——豆瓣评分 :9.0
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豆瓣评分 :9.0
9、《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 (2014)——豆瓣评分 :9.1
10、《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豆瓣评分 :9.1
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年7月30日出生于伦敦,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 。
1996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了个人首部故事片《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2000年,诺兰凭《记忆碎片》获得第74届奥斯卡和第59届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005年,执导拍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2006年,执导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2008年,凭借电影《黑暗骑士》获第3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该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 。2012年,再度执导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该片获土星奖最佳导演提名。2010年,凭《盗梦空间》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2015年3月,凭借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 。2017年,凭借《敦刻尔克》荣获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
C. 《信条》为何被说是诺兰最让人看不懂的一部影片
《信条》为何被说是诺兰最让人看不懂的一部影片?因为两位主演都说难懂。随着全球影院的全部复工,诺兰的新片《信条》计划是7月17日准时上映。同时这部片子被粉丝们寄予厚望。信条是一部谍战大片,诺兰曾经表示:“信条这部片的角度是间谍片,拍摄会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也会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拍摄电影,总的来说这次《信条》的拍摄去了7个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无疑问,诺兰认为这部电影是最棒的一部,这7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印度,爱沙尼亚,丹麦,挪威,英国和美国。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确实很难让人看懂,就算是两位主演在拍摄过程中也不知道在演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这部剧里面用了逆向拍摄这个技术。最后对于这个话题,朋友们有什么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评论!
D. 诺兰经典神作电影都有哪些
诺兰经典神作
1996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了个人首部故事片《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受到关注。2000年,诺兰凭《记忆碎片》获得第74届奥斯卡和第59届金球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2] 。2005年,执导拍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2006年,执导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2008年,凭借电影《黑暗骑士》获第35届土星奖最佳编剧奖,该片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成为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3] 。2012年,再度执导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该片获土星奖最佳导演提名。2010年,凭《盗梦空间》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4] 。
2015年3月,凭借执导电影《星际穿越》入围第41届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最佳导演[5] 。
E. 你喜欢诺兰电影的原因是什么
一直以来这个执拗的英国男人都喜好用传统胶片进行电影拍摄,诺兰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使用数字中间片来进行调色,这样往往显得更为饱满,冷峻,厚重,隽永,有着别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学风格。
F. 诺兰为什么被称为大神级导演
美国影评人和影迷给他的评价是“新千年的库布里克,自希区柯克之后最有着装品位的导演。
诺兰是一位“采梦大盗”,电影的奇谋与意识的诡异在他的作品里总是如双蛇潜行、踪迹莫测,而这位有着英国绅士矜持外表的导演却在心中尽情玩味着这种蜿蜒不绝、纠缠不清。他似乎可以在梦境中醒来,又在电影中衔梦而飞。
诺兰在故事的讲述中,擅长将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讲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表演。对故事时间的处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独到的创意。诺兰身处好莱坞这种充斥着类型化的电影制片环境中,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将一部部电影创作成烙着自己印记的作品,并且得到观众的称赞。
(6)诺兰电影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父亲是英国人,做广告文案工作。母亲是美国人,从事乘务员工作。克里斯托弗·诺兰上有兄长马修,下有弟弟乔纳森·诺兰是一名编辑。由于父母的关系,兄弟三人从小就在英、美两国之间奔波。
《追随》的成功赢得了艾玛·托马斯的芳心,两人是大学同学,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艾玛·托马斯在伦敦读大学时相恋,毕业之后于1997年结婚,拥有三个孩子和一家制作公司,一家人现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G. 诺兰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什么都那么高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
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
H. 诺兰的电影有哪些
诺兰,全名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年7月30日出生于伦敦,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一位“造梦大盗”,在好莱坞,能够在拍摄手法和艺术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协和牺牲的导演,寥寥无几。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少数几个仍紧紧握着自己电影的控制权的导演。在诺兰身上,融合了一位艺术大师和导演工匠的双重气质。
这位大导演都有些什么作品呢?如下:
I. 为什么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没有真情
利申:诺粉,学习电影一部分因为是喜欢诺兰的电影,其实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电影的人,经常会觉得整个行业确实是很割裂的。有时候我也说不清楚专业影评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接受昆汀肆无忌惮的在影片玩(同时作为一个昆粉,我蛮确定他的电影没有内涵),但是无法接受诺兰这一类导演,批评他们空有结构但是没有情感。同时说上我个人的经验,在学校里,通常掏心掏肺和小清新会大受欢迎,大家看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而我们这类喜欢结构或者风格化拍摄的同学通常也会被老师批评只喜欢奇巧淫技没有内涵,没有情感。而据我所知在北电拍摄“有趣”的电影也是不受待见的。在我看来,能在一部电影里面玩的飞起,同时兼顾内涵和情感的导演,历史上真是少之又少,库布里克算一个,黑泽明算一个,希区柯克我持保留意见(不要打我),基本上这几个都是众神之中的大神。从诺兰的第一部电影《追随》,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更注重“玩”的导演。为什麼我要用这个词呢?这不代表我认为他们拍戏不认真,而是觉得他们的电影更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视听效果,或者剧本某一处的闪光点,而相对比较不去理片子是否能跟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把观众绕进云里雾里才是他们的宗旨。接著说他第二部电影《记忆碎片》,他大可以在剧情里面加入男主跟女主的情感纠葛。对於一个想要打破剪辑思路的电影,我认为过多的情感描写反而特别鸡肋,没有内涵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他突破了。
J. 诺兰是怎样一个导演
其实诺兰目前来说所有的电影(从处女作《追随》到《星际穿越》)都逃不过一个主题——身份寻觅。废客君不知道这是剧本的凑巧还是诺兰的有心之举,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电影主题无意增加了电影的内(bi)涵 (ge)。
《追随》中的男主游走在作家和小偷的两者身份之间,诺兰刻意的使用双线交叉叙述,一是有炫技的嫌疑,第二的确增加了男主角身份感的缺失。
如果说《追随》 中主人公身份感的缺失是由于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异化,那么《记忆碎片》显然加深了个人的宿命感和偶然性。
男主角莱纳并不是主观的身份缺失,而是在遭受脑部重击之后产生的只具有短时间的记忆。
莱纳的身份丢失是令人同情的,但是莱纳并不以为然,他总能在前一个身份丢失的情况下,为自己打造新的身份——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身份,同时也会为周围的人定性和制造身份。这是一种双重的欺骗。
黑白线的正叙与彩色线的倒叙两者每隔十分钟左右交叉叙述,这种挠人心扉令人抓狂的叙述方式搞得很多人第一遍基本没怎么看懂,当年废客君第一次也只看懂百分之七十左右~~~
《白夜追凶》其实不是一次普通的凶手逮捕行动,表面上故事的主线是以阿尔-帕西诺为首的警察经过抽丝剥茧逮捕少女杀人犯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探讨阿尔-帕西诺警察身份的问题,帕西诺误杀同事,但是在特定环境下又暂时无人发现,这样一个环境难免将人性中的丑恶与警察身份的高尚光环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实漫画英雄电影向来以“无内涵”为人诟病,但是在诺兰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之后,这样的定性终于不是那么绝对了。诺兰笔下的蝙蝠侠不是用布鲁斯-韦恩的身份耍酷泡妞,他想的更多的是自己到底是谁,第一部《侠影之谜》是在寻觅自己;第二部《黑暗骑士》是在质疑自己;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是在发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三个阶段,最后蝙蝠侠的出走和罗宾的继位也是象征新的身份确认,
魔术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给人带来神秘和未知的象征,他不需要你探究根底,他只需要你惊叫欢呼,但是对于魔术师自己,他们会如何定位自己,他们是凡人?不会,长久的黑暗斗篷已经剥离了他们的人性,而代替以神性,他们希望自己是掌控万物的神,就如同在舞台上一样,他们已经彻底沦陷在自我的迷失陷阱中~~~不管是金刚狼——休-杰克曼,还是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
陀螺最终是停还是一直转?相信很多看完《盗梦空间》的观众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在一次采访中,当诺兰本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自己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或者说他自己可能并不关心这个最终的结局,就像斯科塞斯的《禁闭岛》一样,到底是男主角疯了还是大家合伙骗他?二重性的答案总能成为吸人眼球的常用手段。
咳咳,扯远了!我们继续说诺兰电影中人物的角色迷失。其实在《盗梦空间》中,有小李子扮演的柯布心境变化一直是剧情的主要推动手,男主在电影的正式开始时就是一只困兽,他在用催眠手段致使妻子死亡和希望重返儿女中间不得解脱,其实与其说整部电影是精巧的盗梦过程,还不如说是柯布心灵重返现实的历程。
2014年的上半年,当人们被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的惊人视觉效果震撼的同时,影迷心中或许已经定义这部电影为本年度科幻电影之最,不过在这一年十一月份上映的《星际穿越》估计打破了不少人的原始定义。
有人说诺兰已经在这部电影中完成了他个人的一个导演翻转,那就是从技术派先锋导演向注重叙事和人物内心探讨的内涵导演转变,其实从片中出现大量的父女亲情和人类自身最根本的守护情感就能知晓端倪。
马修-麦康纳在获得影帝之后,在本片中把角色的抉择也演绎的丝丝入扣。他的迷失是囿于整个大环境的改变,由原来的宇航员沦落为平淡生活中的农场主,儿女的顾忌、原来梦想的遗失、重启梦想的机会,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诺兰能在色彩斑斓的五维空间中把最寻常的人情叙述的令人动容,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诺兰式转变”吧!
这次的专题先做到这里,诺兰是废客君目前来说最喜欢的导演,废客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定期的做出诺兰的相关专题。敬请期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