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刘德华在拍【投名状】之前有一阵子不知道被什么原因被封杀不准拍电影
被央视封杀。央视为了显示他的权利
B. 投名状 到底删减了多少
删减了16分钟。
1、李连杰和徐静蕾的激情戏;
2、金城武的凌迟酷刑;
3、三兄弟杀陌生人立投名状。
虽然删减了不部分,但不影响观看,因为删减的这些都不在电影主线故事上。
剧情:
晚清太平军起义,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庞青云被同僚出卖,手下军队一千六百号兄弟无一生还。他自己仅靠着装死而活了下来,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半道上,他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之后庞青云出来觅食,在街道上被姜午阳发现其身手不凡,邀请他一起做匪并带回村,发现莲生居然是匪首赵二虎的妻子。
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赵二虎和姜午阳的带领下,劫抢太平军的粮草,导致被晚清官兵盯上,半夜一顿抢砸之后提出招安。
庞青云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合法的军饷粮食,于是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赵二虎拱手让出老大的位置给庞青云。
三兄弟浩浩荡荡地带着村里的一班兄弟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出手就拿下舒城,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匪转兵的改变。
进而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不顾军令直取苏州,但是打了一年,却身陷囫囵,粮草也难以为继。
庞青云只好与竞争对手魁字营做交易,换取短短十日的口粮,他的如意算盘是不止要攻下苏州,而且要打个时间差,迅速拿下南京。
可此时赵二虎却孤身进城,招降了苏州,顽强困守一年的守军将领,以近乎于自杀的方式换得赵二虎优待降军的承诺。
人算不如天算,苏州城内颗粒无收,原本就只够自己四千人十日的口粮,如今却又多了四千降军和一城的百姓。
所以,庞青云决定杀降,但赵二虎要坚守承诺优待俘虏,两兄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分歧。最后,庞青云说服了姜午阳,控制了赵二虎,得以快速处理隐患,直取风雨飘摇墙倒众人推的南京。
仗打完了,庞青云荣升两江总督,并且继续与莲生保持着不明不白的关系。在朝堂之上,庞青云提出免除两江辖区三年征税并得到首肯之后,进一步与朝廷各种错综关系推开距离,准备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但上船容易下船难,位高权重和手下的精兵强将让朝廷很是猜忌,庞青云为了心中最后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也为了向朝廷证明自己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只好裁兵并诱杀赵二虎。
但姜午阳却误以为这一切是莲生造成的,他击杀了莲生以求解救赵二虎,却未能如愿。最终兄弟三人走上了自相残杀的结局,以投名状开始也以投名状结束。
C. 《投名状》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看了没看懂!
《投名状》是一个残酷、暴力、屠戮的战争故事。很多人没看懂,可能是因为删减的问题,大多数人看到的都不完整,这也是这部电影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投名状》由三人主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个人在后来结拜为兄弟,并且立下投名状。然后大哥庞青云设计害死赵二虎,三弟姜午阳对他崇拜破灭,誓要杀他为二哥报仇。最后庞青云在自己最威风,权势最高的时候被暗杀。
庞青云是个十分有野心的男人,他所谓的感情在后期,被野心彻底冲淡。害死兄弟、纳了投名状兄弟的女人,以为自己能实现野心。可惜到最后,还是沦为他人口中的忧患,是必须被杀死的存在;赵二虎一生为“义”活,为“义”死。到死,也不知道真相;姜午阳以信念为主,相信二哥、崇拜三哥、执着投名状。各自的活法,也让各自有了不同的结局。
D.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围攻南京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历史上的“刺马案”(二)
电影《投名状》据说也有两个版本,在内地上映的时候,剪掉了两个过分血腥的故事情节:兄弟三个每人去杀一个人,拎着死人的头颅来纳“投名状”;姜午阳刺死庞青云以后,被捆绑在刑场上,凌迟处死。
我们看到的《投名状》,姜午阳死得莫名其妙,他在雨中大声叫喊,“兄弟乱我者,必杀之。”这时候,一杆阴森森的枪管,已经悄悄地瞄准他的后背。姜午阳把利刃刺进庞青云胸膛;黑黝黝的枪口里冒起一缕青烟。两个人就这样抽象地死去。藏在黑暗处的那个人是谁?电影没有做出进一步交代,我们隐约感觉到一种暗示,桃色事件的后面,有政治的影子。
所以,这部电影早已经没有刺马案的形迹。假如两个版本的传说确实存在,那么港版《刺马案》中姜午阳被凌迟处死的结局,与刺客张文祥最后的死刑有一些相似。张文祥确实死于凌迟,而且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陈可辛没有说过《投名状》和刺马案的关系,如果两者有关系,这种关系是被一群旁观者猜测和推理出来的:
电影上,庞青云向何魁借了10天的粮,攻克苏州城。而事实上,太平天国占据的苏州城,是李鸿章率领淮军攻克的。1862年,李鸿章在收复苏州以后,被任命为江苏巡抚。
电影上,庞青云和何魁达成协议,他去攻占南京,胜利果实一人一半。而事实上,是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于1862年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历时两年,至1864年,终于占领了由忠王李玉成防守的南京城,太平天国走到了最后的灭亡尽头。
那么,这时候的马新贻在做什么呢?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别号铁舫,回族,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历任安徽建平、合肥等县知县,庐州府知府,“以勤明称”,是一个勤政务、明事理的好官。咸丰三年,马新贻跟随淮军的袁甲三、翁同书镇压太平军,在此期间,担任过安徽按察使。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次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抚。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期间,积极修筑海塘,复兴各府书院,政绩丰厚,广受好评。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擢升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遇刺身亡。
通过这份简历和大致的时间编年,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收复苏州的时候,马新贻在安徽庐州担任知府;曾国荃攻克南京的时候,马新贻已经升任浙江巡抚。这两个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事件,都和马新贻没有关系。
尽管,马新贻在安徽担任地方官的时候,跟随淮军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但他并非行武出身,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官清廉,政绩显赫,从一个基层知县,一步一步升迁到朝廷大员。他的升迁和发迹靠的是政绩,而不是军功。
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马新贻精明能干,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很高。他死后,安庆、海塘、杭州等地纷纷为他建立祠堂,而南京的民众把他曾经住过的一条街道改名为“马台街”,这条街现在还叫这个名字。可见,真正的马新贻,是个口碑非常不错的好官,据说,在刺马案的结案卷宗里,都找不到关于马新贻的负面评价。
所以,历史上的马新贻,出身进士,不可能纳“投名状”和江湖盗匪结为兄弟。他没有长期从军打仗的背景,不可能靠拜把子兄弟的帮助冒领军功。
既然这两种可能不存在,那么,关于他的背信弃义、残害兄弟、奸占曹二虎的老婆等等等等传说,就都是假的。
E. 为什么投名状不在让网上播放了
视频网站随意发布新出来的电影属于侵权,会给发行方告的。
F. 电影《投名状》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他是个理想者,走的却是现实主义道路。
还有个镜头是庞青云面对冰面,成语“如履薄冰”,说了庞青云在理想路上的不易和危险。
在太平天国时期这个乱世,庞青云作为一个下级军人,有着知识分子做官,做事的梦想。庞青云为了做官的理想,做了为人所不齿的事,最终也没能成功,死在腐朽官员手里。
庞青云是个用现实主义方法来实现理想主义的失败者!
G. 投名状电影解析是怎么样的
《投名状》的故事情节原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该案地位与“杨乃武与小白菜”并列。刺马案中的张文祥、黄纵皆为草莽中人,与马新贻不打不相识,并结为异性兄弟。
老二黄纵的妻子米兰爱慕大哥马新贻,但马新贻建立起感情的坚强防线,未被米兰的爱所冲破。待马新贻任两江总督,米兰对于马新贻愈加爱慕。
而马新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道德和感情防线也彻底崩溃,终于占有了米兰,杀害了兄弟黄纵。老三张汶祥闻得此事义愤填膺,刺杀了马新贻,并在刑部公堂之上供认不讳。
(7)投名状电影为什么被禁了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该片的背景为清朝,因此剧中男演员都得剃头上阵。由于影片走写实路线,因此剧中演员在造型上要很男人,要不帅。
片中金城武一改以往英俊潇洒的形象,以胡子拉碴的造型出镜。
影片动用了15名副导演、6架摄影机,最大一场战争场面足足有20分钟,甚至连两个人谈情说爱都要有300人做背景。
李连杰印象深刻的是一场“死人戏”,依惯例李连杰收到一个100元的红包,因为要躺进棺材里,又多封了个5元的小红包,李连杰把这105元捐给了壹基金。
H. 为什么《投名状》的电影名最近在网上看到叫《该垃圾电影名已被屏蔽》
人和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 你觉得好不代表别人觉得好
I. 电影投名状末尾,庞青云临死之际为什么会说“快,投名状”他为什么想要老三死掉
因为庞青云在那个时候被洋枪给打中,他知道自己一定是会死 的,但他不想死在别人手中,想让老三履行投名状,杀了自己,让自己死在老三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