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铁皮鼓的剧情介绍
十九世纪末的但泽,居住着波兰人、德国人、卡苏白人。一天,年轻的农妇安娜·布隆斯基救了一位被德国宪兵追捕的纵火犯约瑟夫·科尔亚切克,九个月后,安娜生下女儿阿格内丝,约瑟夫则在宪兵的追捕下再度逃跑没了音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格内丝已长大,嫁给了开杂货铺的莱茵人马策拉特,但私下却与表兄杨·布隆斯基关系暧昧,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奥斯卡来到人世。转眼三年过去。三岁生日时,奥斯卡得到了一只铁皮鼓,但在生日晚会上,奥斯卡目睹了母亲与杨的调情,故意摔下地窖伤了脊柱不再长高,却意外获得了尖声惊叫,震碎破璃的特异功能。1933年奥斯卡已九岁,但泽笼罩在法斯主义的气氛中,崇拜贝多芬的父亲成了纳粹小队长。在纳粹的盛大集会上,奥斯卡用四分之三拍的鼓点扰乱了乐队的演奏,把会场变成了舞场。阿格内丝依然和杨在旅馆幽会,常把奥斯卡托给尤太玩具商马尔库斯照看,马尔库斯暗恋着阿格内丝却没有表白,奥斯卡也明白母亲和杨的事,一次他爬上旅馆对面的尖塔拼命敲鼓,用尖听震碎了旅馆的玻璃。不久阿格内丝又怀孕了,她心情烦闷拼命吃鱼,最终中毒而亡。
1939年9月1日,但泽波兰邮局被德国军队包围,奥斯卡将杨引入邮局,杨被俘遇害。不久,家里来了一位十六岁的女佣玛丽亚,两人形同姐弟并有了肌肤之亲。可父亲却强奸了玛丽亚。玛丽亚怀孕后成了奥斯卡的继母。奥斯卡不愿再呆下去,参加了前线侏儒剧团。在剧团中遇上侏儒女演员古雷娜,二人情投意合恩爱甜蜜。可惜好景不长,古雷娜在撤退时被炸弹炸死。奥斯卡也回到了家乡。玛丽亚生的孩子已三岁,奥斯卡送他一只铁皮鼓作为生日礼物。战争已近尾声,苏军开进但泽,马泽拉特刚取下希特勒画像挂上贝多芬苏军就进屋搜查,慌乱中马策拉特将纳粹微章扔掉,奥斯卡故意捡起塞回父亲手中。马策拉特将微章塞入口中,结果卡住喉咙,双手乱舞被苏军开枪击毙。
父亲的葬礼上,奥斯卡叫了声“爸爸”连鼓带人跌入墓穴中。被救起后,他开始长高了。
火车站上,奥斯卡带着玛丽亚和孩子爬上了向西方开行的列车,但泽的田野上年迈的外祖母孑然独行,火车喷着黑烟,消失在地平线上。
② 铁皮鼓里奥斯卡最后长大了吗~~这电影是什么意思呀
《铁皮鼓》是伦勃朗式的田野风景、以及典型的德国街道、人员吵闹的家庭背景下构建的个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奥斯卡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出于生计,她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从出生就是一个有着不同于常人思想的异常孩子,出生时他并不愿意离开娘胎,并且计划着重反娘胎.然而这时母亲给了他一个许诺,等他三岁生日时将给他一个铁皮鼓,他这才决定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谁是他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铁皮鼓"作为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故意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电影 呵呵 ~~~
③ 铁皮鼓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的逃脱与落网——《铁皮鼓》试读解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逼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成人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逼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迫害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诱惑,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无能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④ 《铁皮鼓》中的铁皮鼓含义是什么
哎呦,为了你这家伙,忍着那个讨厌的小孩去看了一下:
有一幕是小孩带着铁皮鼓来到会场。场上,一个纳粹军官正在传达希特勒的精神,大肆鼓吹但泽要回归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台下聆听的人们有党卫军、冲锋队,还有少男少女组成的希特勒青年团。奥斯卡钻进讲台下面,当军乐队奏起雄壮的纳粹进行曲,他却嘀嘀嗒嗒地敲打出另一串节奏,表达自己的微弱的抗议声音。一板之隔的青年团员们跟着他莫名其妙地也打起拍子来,之后平鼓加入进来,圆号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人操着各种乐器都一一加入奥斯卡的节奏,接受检阅的队伍乱了方寸,不知进退了,很快方阵一块块散了开去。进行曲变奏成《蓝色的多瑙河》,人们在五月草坪上转着华尔兹的圈子。我觉得这个想象中的场景揭示了德意志民族从疯狂到反思的心路历程,铁皮鼓大概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唤。
⑤ 铁皮鼓的创作背景
二战结束,德国成了一片废墟,小说家雷马克、阿·茨威格、诗人高特弗利德·本等为代表的“流亡文学”陆续从国外回来,然而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明显生硬,缺乏活力,人们在努力的找寻流失的语言特色和生动,然而,作品中语言却依然显的呆滞刻板。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痛苦的人们勇敢的拿起了笔,坚决的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付诸于纸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语言把这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特殊而特别。
德国新一代文人大多出生于两次大战之间。居住在东德的满怀革命乐观主义,讴歌经济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事业;居住在西德的作家一时甚感严峻,面对一片废墟,不得不“从零开始”,头几年写了不少哀叹祖国命运和个人不幸的作品,被称为“废墟文学”。1947年成立的“47社”,成为重新凝聚西德作家的中坚力量,其中《铁皮鼓》更是德国战争文学到反思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⑥ 电影铁皮鼓中的鼓象征都有什么
《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是君特·格拉斯1959年写的小说,为作者惊世之作"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以第一人称描述,即由主人公奥斯卡自述人生经历。小说的主要素材则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经历与见..
⑦ 求德语电影《铁皮鼓》
是好片!从verycd.com下吧.
不过通过铁皮鼓学德语?恐怕有点难度吧。还有,Die Blechtrommel用的都是老式德语。
⑧ 铁皮鼓配乐
连续剧:欧战区《兄弟连》,太平洋战区《太平洋战争》
电影:欧战区《兵邻城下》《古墓迷途》《圣战士》《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区《珍珠港》《风语者》
这些都是打的非常激烈的,爆炸、武器都局多。
而且这些票房都特好!!!
如果想看朝鲜战争和一战的,也可以问我~
⑨ 铁皮鼓主题思想
铁皮鼓主题思想: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1959年发表的小说《铁皮鼓》被誉为德国社会的完美写照,也被评论界认为是战后欧洲的最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