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红高粱》为什么重映
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得到处女作,在1988年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同时也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电影跟你最佳摄影,这部电影也成了张艺谋导演的 标签, 成为了一部文学与电影结合的经典。其实电影重映都是版权方的行为,至于有什么目的我感觉各方面原因都有吧。
相比好莱坞大片重映收获颇丰,国产经典电影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国产电影重映的最高票房是《大话西游仙履奇缘》创造的1.7亿,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悄无声息上映又悄无声息下映,在经典电影重映时口号基本都是为了还**的一张影票,而这部电影的主创跟导演可能都不清楚重映这件事,也不会为电影重映做宣传,一般这个工作都交给宣发公司基本投放 的物料跟新片上映时差不多,不过热度就差很多了。所以电影重映大部分还是以亏损为主。
❷ <红高粱>是中国电影上的什么里程碑
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198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1988年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1988年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89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❸ 电影《红高粱》与小说《红高粱》有何差异,具体分析
在上世纪80年代,莫言的《红高粱》在讲述的革命与国家的历史与当时的政治话语和谐方面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他用性与欲望代替阶级斗争做为历史发展的动因,以土匪的视角解构了教科书的抗战史叙事,以家族回忆的方式替代了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词汇,被称之为“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以及代表之作。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红高粱》的写作方式,绝不仅仅是莫言自称的要抵达“历史的某种真实”,而是历史为什么竟会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很多人都会对前辈的情史有极强的窥探欲,对物质财富有隐秘的抢夺欲,这并不奇怪,哲学家说人们都喜欢问“我从哪里来”。但在中国的伦理框架下,并没有多少作家愿意或者说有勇气探究这些秘密,《红高粱》扯块“家族史”的幌子,已经算难得了。回想一下当年电影院里令人激动的那些场景,我们就会知道,这样充满荷尔蒙和情欲的叙事决非偶然。最蓬勃的生命力,最理直气壮的情欲,最张扬的色彩,最狂欢的表达,在观众和影片细节所达成的每一次交流的默契里,已经暗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欲望时代的来临。那些重新合法化的物欲和情欲并非历史的场景,而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真实摹写。在这个意义上,《红高粱》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样,同样是最具政治意义、最吻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 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就载体媒介而言,小说叙事依然是语言文字,而影视则依靠的画面组构连缀;小说的传播依靠的纸质媒介,影视则是电子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文化载体媒介上的不同,造成了叙事艺术上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够转换,是因为它们在故事的组构
我们分析小说《红高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即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然后通过分析张艺谋的电影手段,详尽描述《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所产生的主要差异,最后运用文艺批评方法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张艺谋获得国际成功的深层文化因素。莫言的语言是完全的乡土特色,很好辨认:他写不同人物的的视角,尤其是写女性身份的戴凤霞(即电影里的“我奶奶”九儿),她是莫言小说中有个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她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会性别,她的生命力明显更有光彩。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复合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民族精神,当你在《红高粱》里看到”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这么句话,你不由得不为拍案惊奇,妙!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红高粱》出名之后,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有多少人听过莫言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造成了这种偏差——是因为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美主义”。
❹ 末代皇帝、醉画仙、海上钢琴师、红高粱、四百下(击)属于什么电影流派
四百击是特吕弗的名作,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其它的最早都是八十年代的作品,算不上什么流派吧
❺ 莫言的红高粱的属于哪个流派
“风俗乡土小说”一派
分析: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所顶礼膜拜的并非完美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小说通篇充满了对生命张力的礼赞,充满了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更接近人性本质的律动,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由作者引导着跪拜了祖先。作者在不塑造完美人物形象的情况下,带领读者跪拜这些并不十全十美的祖先,激发对“生命力”强烈的崇拜之情。
❻ 电影《红高粱》在张艺谋的作品里属于什么水平
电影《红高粱》这部作品不仅在张艺谋导演的所有作品中算是上层之作,而且在中国电影史上电影《红高粱》是无法取代的经典作品。《红高粱》于198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是属于张艺谋导演的早期作品。
导演张艺谋运用精湛的电影语言艺术呈现出了经典电影《红高粱》的诞生,《红高粱》不仅对导演张艺谋之后的导演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其他导演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绝妙的色彩搭配、精确的构图展现...都是值得去推敲去借鉴。
欢迎对答主:@浮生南 进行点赞和评论
「文章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❼ 电影《红高粱》获过哪些奖项
电影《红高粱》获奖记录:
1、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
2、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红高粱》。
3、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顾长卫。
4、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赵季平。
5、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顾长卫。
6、1988年,“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红高粱》。
7、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8、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艺谋 。
9、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红高粱》。
10、1988年,“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红高粱》。
11、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红高粱》。
12、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3、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红高粱》。
14、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红高粱》获奖。
15、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红高粱》获奖。
(7)红高粱电影属于什么流派扩展阅读:
一、影片介绍
《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二、小说介绍
《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却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
主人公余占鳌是一个热血汉子,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余占鳌为了心爱的女人去杀人放火,并且霸占了之后成为他妻子的戴凤莲。余占鳌为报仇雪耻,苦练枪法,把曾经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一网打尽。余占鳌抗日,并没真正地认识到抗战的本质。余占鳌身上散发着十分鲜活的人性,但是在其身上也充满了野蛮与无知的兽性。
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红高粱》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的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❽ 电影红高粱讲的是山东还是陕西
是陕西人拍摄的山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