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略特的《荒原》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和式微的高度概括。
2. 《荒原》高度概括了西方什么状态
《荒原》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感,高度概括了战后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态,宣扬了只有皈依宗教,遵从“舍予、慈悲、克制”的训诫,才能获得精神的拯救。长诗发表后,“荒原”一词本身就成为走向没落的西方文明的一个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观念”。
3. 艾略特的《荒原》怎么解释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4. 如何评价美剧《荒原》
很好看呀,而且我之前也一直在追,里面的剧情也是比较跌宕起伏的,给人一种非常悬疑的感觉,我还是很推荐的,非常值得一看。
5. 艾略特的《荒原》中“荒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6. 如何评价吴彦祖美剧《荒原》
《荒原》的上映,标志着它是四十年来美国电视上唯一的一部功夫剧情类剧集,也是整个美国电视史上唯一真实地展现中国功夫艺术的剧集。它的出现,终于填补了美国电视史上的这一个功夫空白。除了让真正的中国演员来演绎中国功夫,这部剧集的制片团队为了真实呈现中国功夫更是花费了大量精力(《纽约时报》评)。
《荒原》的确不是单纯的只靠打斗的剧集,它除了有紧张激烈的功夫场面来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以外,它的故事也具有足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吴彦祖饰演的“Sunny”一开始是一个心无旁骛的杀手,然而当他遇上了爱情,为了他的爱人,为了他们爱的结晶,他才下定了要离开这个野蛮、荒芜的世界的决心。“这是一段走向光明的旅程,虽然是在那样一个没有信仰、了无希望的土地上,但他们在向更好的地方前进。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这一对互相扶持的伴侣。”(《娱乐周刊》高夫评) 。
《荒原》开创了一种我们在电影中很少见,在电视中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格(赫尔巴特评)。
《荒原》大概是一部只靠动作场面就足够了的剧集。大段大段的功夫打斗场面无疑是它的最强项,在第一集中,它动作戏就达到了一场比一场更精彩纷呈、一幕比一幕更惊心动魄的效果。不仅是动作设计和武术指导让人忍不住叫好,《荒原》的镜头设计更是把其动作场景的精彩程度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最好的例子是吴彦祖饰演的“Sunny”在山洞中的打斗戏。随着镜头的不断拉开,越来越多的敌人源源不断地往山洞中涌进,这个精心设计的长镜头和场面的调度完美结合,把这一场戏的紧张程度提升到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尖叫的地步(凤凰网评) 。
7. 艾略特的《荒原》的详细解释
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1955年获歌德奖。
艾略特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的诗集有《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写于1915年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写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一个中年人在求爱途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以此来表达世纪初一部分人对现代文明的幻灭感,借普鲁弗洛克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态。《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冥想,抒发对时间的空幻感和幻灭感,宣扬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说,鼓吹只有禁欲赎罪才能求得灵魂的解放。这首诗被认为是艾略特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之作。长诗《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诗歌外,艾略特还有一些诗剧传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凶杀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年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基本内容是:生活与艺术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感情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的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
艾略特的政治观、宗教观和文化主张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他主张以宗教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过教会来管理国家、传播文化,从而拯救西方的现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观的偏颇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谬误。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8. 《荒原》为什么晦涩难懂
由于象征方法的隐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显得艰涩难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许多注释,很多诗行几乎是无法读懂的。这首433行的诗,仅诗人自己就加了52个注释。所以,《荒原》发表后,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赞赏者固然推崇备至,反对者则批评它混乱不堪、晦涩难懂。平心而论,经过认真阅读,仔细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作,堪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9. 《荒原》描写了什么内容
1922年出版,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全诗共分5章,第一章《死者葬仪》,暗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和死人无异。第二章《对弈》,通过对两位女性的描写,揭示现代人道德的堕落。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该章写沉溺情欲之火的现代人失去了健康的两性关系,并强调现代西方文明也随之失去生机。第四章《水淹之死》,这里的水象征泛滥的情欲之水,寓意现代人在淫乱和金钱的旋涡中丧生。第五章《雷霆的话》,再次集中描写凋敝的荒原景象,借雷霆的话强调“舍予”、“同情”、“克制”,为荒原的居民指出一条求生之路。“荒原”,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