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欧洲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欧洲历史文化的特征: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奴隶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古希腊、罗马社会,商品生产较发达,这在整个古代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与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有关。
商品经济的发达,造就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商业阶层,他们推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传统的建立,使历史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着较强的运转机制,使国家机体充满活力。商品经济发达,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于形成。
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这又促使人们开阔视野,向外探求,把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获取自由的主要途径。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繁荣,于是,西方人渴求知识,把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价值范畴,从而不固步自封。
(1)欧洲电影文化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西方有句老话,“如果你能从最坏的事情中学到最好的东西,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这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心理。这种开放和吸收的特点也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希腊半岛海岸线长,岛屿众多,航运业和商业贸易发展迅速。商贸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繁荣发展。欧洲国家的特殊历史也导致了西方文化的开放吸收精神。欧洲各国,在古老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国界的变化,民族的频繁迁徙,使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成为家常便饭。
欧洲国家的面积也相对较小。与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欧洲自给自足,闭关锁国。所以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会相互接触,和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会更频繁地接触。另一个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充满了频繁的商品交换、资本输出和原材料投入。
㈡ 欧洲电影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展示人物内心,慢速出味道,个人化。
㈢ 欧洲、北美电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相互间的差别是什么,共同点又是什么
主要特点:欧洲是电影的诞生地,最注重艺术探索和创新,三次电影运动(新现实主义、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都发生在欧洲,北美则首创工厂流水线式的电影制作方式,其商业电影和类型片制作登峰造极,其最高成就和代表就是好莱坞电影。
相互间的差别:欧洲人将电影发展成一门艺术,美国人将电影发展成财源滚滚的工业,欧洲对电影的贡献在艺术层面,北美对电影的贡献在技术层面。欧洲电影多作者电影或作家电影,北美电影则更强调制片人作用。欧洲电影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理念,适合小众趣味,北美电影则更适合大众。
共同点:他们都拍电影,而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美国电影也追求艺术,在好莱坞这样的大工业之外,也有独立电影,具极强艺术活力和探索精神.欧洲为了抗衡好莱坞,也积极探索类型片上的出路。
㈣ 欧洲 北美电影的主要特点 相互差别以及共同特点
1994年《独立》(Independent)以半页的篇幅大字标题地刊载了麦琪·布朗《英国电影学会的电视行业追踪调查》报告的临时结论,"在媒体工作的妇女过于努力而没有要孩子"。这项调查采用了详尽的问卷和记录方式,通过巧妙的分级设置,抽样调查了520名电视工作者,追踪分析了在电视行业急剧变化时期她们的出身、状况以及愿望。电视行业这种转向临时工或者签定短期协约劳动力的变化对妇女和哺养小孩有着特别的影响。被调查的三分之二的男性有了孩子,而相比之下,女性有孩子的只占到30%。研究者们评论说,这中间的差别如果根据年纪、出身或者教育是无法解释的。但是一位女独立制片人指出了问题,"同样的报酬可以支付两倍的工作量,回避了社会保障的休假时间,没有产假工资,也不用付哺养小孩期间的工资--电视再次成为年轻男性的行业"。
一位没有小孩的自由研究者评论说:"在目前的电视行业里,没有这样的空间可以成全两者(孩子和事业),没有余地来让妇女生孩子。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你就会月复一月地工作。假设我从早8点干到晚10点,这又如何协调?"这个妇女尖锐地指出的"孩子和事业两者"难全的困境,尤其是这样一个可以被看成是女性主义的世纪的最后年代,对在电视行业工作的女性来说显得特别突出。而从接下来对一向就不稳定的电影行业所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妇女在其中的处境也一样地糟糕。尽管如此,有的妇女还是竭尽全能希望有所作为。我想这篇论文里探讨一下1990年代这样一些由女性制作或者是关于女性的电影以及电视节目。
我想要考察1990年英国电影里女性经历的再现,并且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在众多作品里,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去"实现"女性气质和特征。我建议把电影和电视放在一起,这将有助于对问题的思考--不是从太多的依照影视行业之间增长的相互关联的角度--而是根据它们的视觉风格,共同的人物形象和再现的角度。我特别想用"涵盖全部女性特质"的概念来表现后女性主义者所认定的女性特质,那就是它既有延续从前的愿望,也有她们认定的幻想。
1990年代早期由女性编剧和导演的最重要的影片是萨莉·波特的《美丽佳人奥兰朵》(1992)和顾伦德·查达哈(Gurinder Chadha)的《海边的吧唧》(Bhaji on the Beach 1993),这两部作品向英国电影的传统吸收、借鉴并转化了一些东西。《美丽佳人奥兰朵》是萨莉波特的第二部作品。她从1970年代就开始一直致力于关注性别问题。该片以高度形式化的结构,对弗吉利娅·伍尔夫小说的明白无误的诠释,和对人物形象外表和内在的深思熟虑,揭示并展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的吸收和继承的成果。这种先锋前卫式的吸收和继承很明显地反映在导演早期的作品,比如《惊悚》(1979)和《掘金人》(1983)。在《美丽佳人奥兰朵》中,导演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勾勒出英国式的传统特征(伊丽莎白时代,乡村房屋,英王朝,维多利亚)。1992年也许是英国8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承电影的重要阶段。波特通过用自己思考的东西,来阐释什么是传承电影。她把英国人的命运重新搬演为一出具有性别表演和过去传统特征的戏剧。主人公奥兰朵在其中变换了性别,丧失了自己的财产,但是在未来的生活里获得了一个女儿并创作了一部小说。
与此相反,《海边的吧唧》这部由梅拉·斯亚尔(MeeraSyal)创作、顾伦德·查达哈导演和纳蒂勒·马什一爱德华兹(Nadine Marsh-Edwards)担任制片的影片是为英国电影学会拍摄的。它是一部--就像霍拉斯·欧卫(Horaoe Ove)的《在外比赛》(Playing Away,1986)一样--向英国电影的另一传统,伊宁出品的喜剧片有着相似的地方,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精心设计的一群有着身份差异的人的故事。由印度人和亚裔英国人组成人这群人从伯明翰的萨赫里妇女中心(Saheli Women's Center),乘坐小巴出发,前往黑池(Blackpool)旅行。旅途中,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处境开始有了略微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段有着伊宁电影特点的黑池之旅因为两方面的原因而有所不同:正如影片标题中把印工的东西和英国的名胜并置在一起的寓意,Asha(Lalita Ahmed 扮演)对印度流行电影的传统所产生的想象;另外就是前往英国工人阶段常去的胜地的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直接拥有的亚洲人的特点。她们是当天就结束旅程。然而查德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传达亚洲女性身份的多样性,所涉及的范围从传统的像Pushpa(Zhora Segal扮演)这样年长的"姑妈型",到见多识广的来英国观光的印度妇女雷卡(她宣称黑池"就跟孟买一样"),再到年轻的可以自己选择婚姻,有过医务护理培训,而且是社会的激进主义者的英国年轻女性们。查德哈和斯亚尔关注的是女性命运和身份的问题,但是她们把这些问题放在当代英国复杂的后殖民的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中来表现。而在这部电影里,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这群游客出发里,通过她们用旁遮普语翻唱克里夫·里查德1960年代的畅销歌曲《署假》具体表现出来的。
《美丽佳人奥兰朵》和《海边的吧唧》尤其关注的是女性经历。另外一些女性导演的故事片,诸如《神父》(安东尼娅·伯德导演,1994)和《美丽的事物》(赫泰·麦克唐娜导演,1995)主要地是关注男性同性恋的故事。我们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可以发现一个多元混合文化的英国,而恩果兹·翁乌拉(Ngozi Onwurah)的(1994)所表现的主题我们可以在《美丽的事物》和《海边的吧唧》中找到,它是以那种对未来的极度悲观的形式来表现英国,但是很失败。我想在表现女性经历的作品里,抓住一条绝望的线索来讨论1990年代末期拍摄的两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斯泰拉做出格》(Stella Dose Tricks,Coky Giedroyc导演,1996)和《心灵深处》(Under the Skin,Carine Adler导演,1996),同时还会涉及由Jo Hodges编剧、Roberto Bangura导演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姑娘》(the Girls with Brain in Her Feet,1997)。这三部电影都有着阴郁的主题,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当中的无奈和绝望。每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成功逾越了英国主流电影制作业传统,传达了伦敦以外的电影业的面貌。但是,这种表达不仅仅是因为同英国电影历史,也不是和愤怒青年的关系,绝望的年轻女性才显得十分重要。我个人的看法是,1990年代,针对女性观众和再现女性踯躅命运的作品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时段放映和播出,而且这样的电影还应该同电视里黄金时间段播放的女性系列联系起来看,比如(德比·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编剧,1987),(凯·梅勒Kay Mellor编剧,1995--1996),以及1998年里的《真实的女性》(Real Women,苏珊·奥多特 Susan Oudot编剧)。参与这些电视连续剧创作的人员颇有声望,而且每一个角色各自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女性特征。同样地这些作品也是一些古装剧一起才能呈现出整体的风貌,比如1995年BBC出品,布里奇特·琼斯(Bridget Jones)非常喜欢的《傲慢与偏见》,另外还有1998年策划周到,市场直接针对世界杯的《远离疯狂人群》(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990年代末期,用拉彻尔·布朗斯泰恩(Rachel Brownstein)的话来说,"女性成为英雄"的戏剧故事在不同范围的文本和媒体里得到表现,其中很多在文化占据了中心位置,而过去的传统是对女性性别的虚构。
我们需要接近这些作为几段不同历史产物的种种虚构。首先,有一种认识就是对电影和电视来说,有不同阶层身份的女性观众。从1970年末期以来,广告商和节目策划人对高收入、高消费的职业女性的兴趣越来越高,他们认为这些妇女具有全部的女性特质。其次,随着国内电视可收看节目的增加以及男性化特点的卫星频道(体育和电影)进入电视网络,而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段节目安排一直偏向女性。最后,工业压力对文化产业的推动,恰好培养出了许多的女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也就是说,对新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新旧两代创作者不同的想象和关注得到部分的满足。老一代的包括凯·梅勒和萨莉·波特,她们最终保证了观众的认可。新一代人是由某种程度上被确立的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培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参与英国电影学会研究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特别强调这一点。在英国,电视在国家文化生活的角色尤其重要,这一点比较一下法国,可以说是个有利的对比。在英国,视听产业雇佣的女性在过去的15年里急剧增长,虽然很少有导演被确认为作者--但是,在影视界女性作为剧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动画片制作者和制片人不断扩伸(比如说,Molly Dineen, Candy Guard, Lucy Gannon, Debbie Horsfield, Beeban Kidron, Nadine Marsh-Edwards, Lynda La Plante, Verity Lambert, Kay Melor, Winsome Pinnock, Jane Root, Jennifer Saunders Janet Stree-Porter, Meera Syal, Jeanette Winterson),在某种意义上,这和法国国内已经被确认作者的几个势单力孤的人物迪安娜·居里(Diane Kurys ),阿涅斯·瓦尔达(Agnes Varda)和科琳娜·塞罗(Coline Serreau)形成强烈的对照。
英国这种电影和电视不断增长的互动交流关系被看成是英国视扣产业风景的特色。但是除了成为陈词滥调的说法,比如"英国电影在电视里存活,而且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对这种影视互动和交流的意义和结果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还是可以区分"立足于电视的观点"和"立足于电影的观点"这之间的差别的。我们很少发表对前者的看法,但这在约翰·考菲的论文《趋同逻辑》里有着最为清楚的表述。文章中他讨论说,这种自然出现的艺术电影所具备的"英国特别的多元混合"是介于"欧洲的情感和北美的市场之间不稳定的平衡,"这种艺术电影在经济上有赖于电视。考菲小心谨慎地在对这种跨越影视两种媒体模式的个人作品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那些"在国家和民族内部具有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有利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再现,"抓住了某些能传达国家和民族自身复杂多样性的意象及其周围的东西,就能确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特点,对外也就能很好地再现自身,并且放之全球市场也能保障自身特点的延续性。"
这些差别联系到我讨论的虚构文本和做市场推广时就有启示意义了,因为我如果把这些清晰明白的女性故事看成是国家和民族的"再现",这就更为困难了--除非女主人公是伊丽莎白一世。像德碧·霍斯菲尔德(Debbie Horsfield)和凯·梅勒这样的剧作家,她们的作品总是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提供了一种非常生动的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地方特点,不协调而且复杂的现象"的描述。而A.L.Kenned和Coky Giedroyc拍摄的《斯泰拉作出风格》,Roberto Bangura 和Jo Hodges拍摄的《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也在以另外的方式做着同样的工作。我想说明的是,电影和电视的互动和交流对那些女性主观意识的戏剧故事主要还是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在成为一个女人和代表英国特点之间真的是很难统一;所以用考菲的观点来说,这些虚构的文本是必需的,也能起到典型代表作用,但还是不能说成是再现(Representation)。真正是《一脱到底》和《迷幻列车》(又译作《猜火车》),这两部有男性自觉意识的故事起到了再现国家和民族的作用,而不是这些女性虚构的文本。
绝望女性《斯泰拉做出格》和《内心深处》有着类似的制作背景:两者都是由英国电影学会出品,预算不到70万英镑,两者都是通过地方鼓励资金, 部分场景在伦敦以外的地方(格拉斯哥和利物浦)完成;两部影片的摄影师都是巴里·阿克洛德(他和肯·洛奇合作过),而且两者都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每部影片的焦点都密切关注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几乎每一个镜头,更不用说每个场景了,女主人公都会出现其中。出于文化的考虑都有性方面的尴尬和困惑,每部电影关于性的内容都很多。《大脑长在脚上的女孩》由列克星顿影业公司(Lexiiington Films)独立制作完成,预算不到100万英镑。而且这部电影也有外省场景(1970年代的莱斯特)。它的剧作和导演都是第一次拍故事片。这些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女性的。我想在分析到这些影片时,概括出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些要素。
《斯泰拉做出格》作为一部英国电影特征更加熟悉。阿克洛德在这部电影里的摄影风格更像"洛奇式的":低调,自然主义,色彩不显眼。伦敦和格拉斯哥的外景拍摄在视觉上的呈现不太一样。伦敦的场景都是以中等或中长的街边镜头拍摄的--镜框的取景总是比聚焦的人物稍微大一点,但是没有拉伸开来给予空间和距离感。这个城市到处是旅馆和咖啡屋,寓所以及满是灰尘的内城街道公园。摄影机拍摄角度很少超出人视线水平的高度。这样,我们只在公园的场景里才看到天空的一点景色。唯一称得上漂亮的地方,除了公园一处破败的休息场所(在那里,斯泰拉被迫给皮条客彼得斯先生手淫,她们当时假装在吃冰激凌),另外就是斯泰拉摆脱卖淫后工作的花店。花店场景的构图也是很压抑的,我们看不到一个远景镜头。花店通过一排花的特写摇拍介绍的,后来有一个大特写是采摘一束紫色的丁香。斯泰拉就是从花店把一些植物带回家,来装饰她和埃迪合住的卧室。格拉斯哥和伦敦相比,表现得截然不同。它是处于一种想象和回忆的状态,所以显得比较开阔,而且也经常是用昏黄的光,通过长镜头来表现。尤其是围绕象征斯泰拉父骄傲和欢乐的使鸽子笼的宽远的长镜头来展现,为的是表现出在这里的生活本应该都很顺利。
《斯泰拉做出格》讲述的是一个格拉斯哥的女人,在伦敦一个叫彼得斯先生(James Bolam扮演)的庇护下当妓女。她在影片的第一部分,还是彼得斯先生最喜欢的人。正如彼得斯指出的那样,斯泰拉(Kelly Macdonald扮演)的头脑有"在做爱时联想别的事情的"能力。伦敦的场景和斯泰拉在格拉斯哥不确定状态的场景相互交替剪辑在一起,这包括没有母亲的小斯泰拉,她的父亲(Ewan Stewart扮演),一个酗酒的临时喜剧演员,以及她严厉的姑妈艾里恩。这里面有些格拉斯哥的场景很明显是记忆中的;有一些是无所不知的闪回镜头,比如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父亲和艾里恩之间的一场对话:当他们看见下面街上斯泰拉在雨中跳舞时,他声称斯泰拉所需要的只是爱;而其它一些场景可能是幻想。当彼得斯要斯泰拉接受吸毒的时候,她决定离开他。有一天晚上彼得斯无法找到斯泰拉(她去为一个挨打的姑娘报仇),而且她收留了吸毒成瘾的埃迪。他们一起前往格拉斯哥,在那里,斯泰拉对她体面的姑妈和凶狠的父亲施以报复。当他们回到伦敦时,斯泰拉在花店找了份工作,开始装修自己的寓所,而且仍旧憧憬着逃离过去,但是埃迪没法摆脱毒瘾。
影片有双层结构,首先题目就说明了两层含义。斯泰拉至少做了两类出格的事。用美国的俚语说,她从事的是卖淫行业("dose tricks");但是她凭着充沛的精力,表现出了惊人之举。比如在水下游泳,和艾里恩姑妈在人人喜欢的郊区花园里放了很多避孕套吹成的气球。影片也表现出了两类出格的事,一类是和中年男子的肮脏交往,但是拍摄的时候回避了色情表现,但是也传达了嫖客们的悲哀和剥削性;另一类就是斯泰拉生气时干的事,她对过去和现在所遭遇的不公平都要报复。她给一个嫖客特别辣的糖,一块"渔夫之宝"来刺激肛门,但用的不是毒品。在回家的路上,她砸碎了车的探照灯,毁坏了汽车天线和镜子。然后报复的最高潮,她放火烧了一辆车,她父亲的鸽子笼,甚至父亲的下体。斯泰拉确实做得很过分,但是她最应该做的但是又没法做成功的是摆脱卖淫,重新做人,以及她幻想埃迪能成为健康的正常人。
这样的双层结构,伦敦/格拉斯哥的并置企图描绘出斯泰拉的内心世界和行事动机。我们也可以看到事情现在是怎样,过去是怎样。没有母亲的孩子,爱得越轨的父亲--我们在斯泰拉对彼得斯先生痛苦的爱和她对凶狠父亲的记忆中逐渐看到进一步意义上的双层结构。然而她是一个,正如她告诉彼得斯先生关系当中。然而她是一个,不管其它身份,她首先被表现成一个实践者,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姐妹们,姐妹们,记下这个,我能够记下任何他妈的事情,那也是我的事情,我有这个本事。"斯泰拉的本事,把她塑造成一个代言人,从而打破过去自然主义者把卖淫的人再现成受害者的传统。
㈤ 欧洲三大电影节各自特点是什么 ,他们选片品味有何区别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节,每年八月至九月在丽都岛举行。最高荣誉奖是金狮奖,聚焦于各国电影实验者。威尼斯电影节的宗旨是为严肃的艺术服务,由此可见他们的态度有多么认真了。威尼斯电影节支持创新,对于那些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威尼斯电影节孕育了很多世界电影大师。
其实这三大电影节的品味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的宗旨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地域限制,入围电影、导演、演员都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三大电影节虽然初衷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看重高关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个性和创新是他们的口味。这一点奥斯卡电影节就不同了,它比较看重商业和政治因素。
㈥ 欧美电影的突出特点
三楼正解!1、首先,欧美电影可以大体分为两类:高投入商业片,低成本文艺片。前者会请当红影星出演,片酬极高,场面宏大,后期制作精良,有帅哥有美女,吸引观众眼球,情节有好有坏,模式化,且带有意识流思想。(主要以好莱坞商业电影尤为突出。)后者多是个人投资或者是演员厌烦了商业套路,想有所改变的尝试,文艺气息浓厚,多是探索人类心理。(在这一方面,欧洲电影人多很注重低成本文艺电影的拍摄,小投资高回馈。) 2、其次,欧美电影大多可以成为其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很多电影主题直指政府腐败,官员贪污,结党营私,黑恶势力……可以说,欧美电影是从来不会顾及给政府留面子的!在这一方面,可以说电影成为了一种舆论监督工具。(广电总局尤其喜欢引进这些反映欧美社会丑恶面的片子……您懂的!) 3、电影,是一门无尽的艺术。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精力,付出时间,付出心血,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娱乐世人,更多的,他能够给人以启示!欧美电影的科幻色彩浓厚,想象力奇特!许多电影的内容紧跟科技潮流,幻想未来。这正体现了欧美电影人的前卫和大胆探索。 4、今年来,欧洲电影已经不再是局限在本国之内的地域文化了,以吕克 贝松为例,他牵头构建的组织正意在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推向全世界,甚至是将本土电影世界化。这正是欧洲电影人思想意识的开拓。
㈦ 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在内容和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对于习惯看美国电影的人来说,欧洲电影就是另类!
首先,欧洲电影比较情绪化,个性突出,节奏不像好莱坞那么快,结构也比较脸色,故事性不太强,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业生产的观点看,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欧洲人看重艺术标准,而好莱坞似乎更注重研究标准艺术,也就是能够适合全人类的口味,因为它恰恰要淡化这种地方色彩,以便于它更方便地进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这里用得上一句文学术语,没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观地说,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引领当今世界电影潮流的还是美国影片。在整个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美国电影的冲击。据欧洲电影评论界的统计,欧洲国家电影市场平均70%至80%是美国影片,只有法国略好一些,但美国影片也占其国内电影市场的50%。至于电影出口,除法国和西班牙影片等由于语言和文化优势,可以分别出口到欧洲、非洲等法语国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语国家外,其他欧洲国家的电影几乎已经完全地方化,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市场。为了扶持欧洲电影,欧盟给成员国售出5个拷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资助,但这也如杯水车薪。电影的发展需要市场,而市场的决定者是观众。
美国电影的优势是它的商业化、全球化和贴近观众,即便是发生在美国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国家观众的共鸣,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电影无法比拟的,它也是美国电影赢得市场和观众的原因。
面对美国影片的强大实力,中国电影远没有走俏欧洲。比如在比利时,不少美国影片的DVD可以轻而易举地销售上万张,而中国电影的DVD最多销量也不足2000张。尽管中国的许多导演和演员在世界上已颇有名气,但要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国电影人还要进行电影商业化的探索。
1.国际电影市场概况
在人类诸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中,电视和电影的影响力最大。电视作为最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是诸多艺术表达形式的载体,而电影是美术、戏剧、音乐、摄影等多种文化艺术的汇流。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优势互补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炉和舞台。并且,以此二者的合作为契机,可以形成多种文化形式的大市场,这是很多国家从政府到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和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入口,由此也说明了电视和电影的文化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首先体现在国际贸易法规的制定中。事实上,自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谈判以来,电影业的问题就成为诸多纷争里的一个焦点。美国希望电影业被囊括进谈判条约里以便于电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样参与流通。欧洲国家则坚持认为电影业应该被排除在条约之外,因为没有配额制度和关税规定的保护,他们的电影业将抵挡不住主要来自美国的冲击。当时谈判协商的结果是做出规定,允许个别国家保留配额制度。
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美国又一次提出关贸总协定中应该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则以“文化例外”为旗号,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在关贸总协定里成功地将这两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排除在适用于一般商品的规定之外。
对于欧洲来说,在关贸总协定里就电影和电视节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经济上的意义。因为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方电影被视为民族文化资产的一部分。商业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唱片和书籍等,在加拿大被称为“文化产业”,在英国被称为“艺术行业”,而在美国它们则成了“娱乐业”。现在,许多国家对文化业实行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上的保护和管理,对什么是文化和什么是娱乐还没有做出区分,而将二者一律视为文化范围提供保护。
然而,在1993年乌拉圭谈判僵局中,美国的贸易代表、1988—1993年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的主管Peter Morici则将电影业基本等同于一般商业。“当我们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认为它主要是一个商业问题,而非一个文化问题。”“从全球范围来说生产什么主要由好莱坞自己决定。我们拥有一个竞争力很强的行业,这个判断当然是根据我们销往世界各地的电影的数量做出的。”
正是因为电视和电影在文化产业中的独特地位,在国际贸易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围绕着二者所进行的国际文化贸易战已经在全球展开。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就客观实力而言,其他国家根本无法与美国电影相提并论。一方面,美国电影牢牢控制着美国本土的市场主导权(其国产片票房占全年票房总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还跨国界控制着其他国家半数以上的电影市场份额。法国著名影评人克洛德·卡利说 :“一些国家,再也不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了,他们的市场九成被并不反映他们生活的美国形象所占领。”在这样的贸易战中,欧洲国家始终没有放弃。
2.欧洲电影业的保护
在美国制作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大举进攻前,欧洲许多国家勉力维持着各自的文化特性。对于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而言,政策壁垒是它们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护法是保持民族创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来,美国的许多贸易合作伙伴在从鞋子到计算机的各种商品都大开通商之门,但在外国视听产品的交易中坚持实行严格的配额制度和关税。文化保护法允许许多国家鼓励本国的电影创作,否则在好莱坞攫取全球市场的努力面前那些国家的这一行业将难以为继。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国家自己的电影业利润只相当于美国娱乐业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国发行商将这样的法律称为贸易壁垒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欧盟各主要国家的文化部长们出席了在威尼斯电影节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个发布会的主题是如何促进欧盟各国间电影的相互交流,推动欧盟各国电影业的共同发展。这份最终报告的题目是:欧洲电影作品在欧盟内部的运作机制和新技术。报告一开始就欧洲电影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给予了说明,尽管欧洲拥有非常优秀的电影传统,而且各国每年电影的产量也很高,但是电影的收益却不容乐观。很多国家的电影只能在本国流通,并且面临来自美国商业大片的强大冲击。报告认为,欧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欧洲的电影只有全面进入欧洲市场,才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欧盟各国之间就必须加强合作。就像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意大利文化部长的发言所指出的,欧盟各国部长们实际上探讨了振兴欧盟电影业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既不实行电影保护政策,又不改变欧洲电影固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通过加强欧盟内部各国之间的发行体制,实现欧洲电影的复兴和繁荣。③
为了减弱美国文化的影响力,欧洲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一些欧盟成员国通过设立某种标准,规定电影院放映非欧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国这个标准被定在40%。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引进较小比例的美国影片以缓和国内电影业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种方式上,法国政府的立场比较强硬。每一张由法国影院售出的电影票,票价的一小部分都会用于资助法国的电影制作。因此如果美国电影票价销售占到法国总票房的60%,将会有一大笔钱被法国电影行业利用。第三种方式是欧洲国家进一步互相开放市场,而且还接纳了一定数量的非欧美国家电影。以法国电影为例,其本国电影所占份额已经达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欧洲国家电影所占据的6%,其他非欧美国家所占据的2%,这个松散的“非美电影集合体”基本占据了接近半数的法国电影市场。换句话说,在法国电影市场上,非美国家电影所占份额几乎可以和强大的美国电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论家所说的,“人们试图以好莱坞的全球战略来抗衡好莱坞”。强调艺术的欧洲电影产业与崇尚商业的美国电影产业在相互博奕之间逐步达成一种动态平衡。④
此外,为了支持欧洲视听文化的发展,欧盟建立了“媒介计划”(the Media Program)。欧洲委员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构筑一个欧洲的纪录片、动画片和多媒体制作的工业机制,从而与非欧洲的视听产品相抗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欧盟在2001-2005年里为之设立了40万欧元的预算拨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欧盟还试图尽量充分利用欧洲的电视频道资源以获得视听业最大程度的发展。开发和巩固市场花费甚巨,但欧盟认为这将提高该行业的经济收益。如果欧洲的诸多电视频道能够把它们的一部分资源用于欧洲电影的宣传上,将会大大提高后者的普及度;而且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尽管跟美国的奥斯卡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它对欧洲电影业的发展也是个极大的促进
㈧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说明中西方电影的不同特点和艺术风格
电影风格组成的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对于风格的不同追求。我认为风格更适合去描述导演个人的指导风格和习惯,当然也可以去描述整个类型的电影。而对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多样化的风格才会使电影更具色彩。
中国电影从来就是东方传统文化和东方近代社会文化的影象呈现。就像法国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性或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的东方文化独特风格偏于情感意味的静态韵味,无论是注重内涵、偏向意义表达、还是欣赏柔静的艺术美感等,都凝聚在镜像的阴柔婉转的东方色彩中,非常讲求意境。如《林家铺子》的片头开始的一个精心选择的船行场面,江南水乡的特点如真如实。但那每一橹每一道涟漪都是意味深长的,朴直的风貌与风情背景的真实化,传达出的是历史风云的深长意味。同时传统电影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沉静中的隐忍爆发的特点最后归结于朴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新兴的中国电影对传统电影有一定的袭承,不过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对于国外电影不同的形式风格的学习并与传统的融合还在期待中。
而国外电影,西方,好莱坞,日韩等,有诸如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蒙太奇运动,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新好莱坞独立制片,先锋派实验电影等诸多的发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认好莱坞还是主导当今的电影市场,不过时间的推移伴随各种电影形式与风格的交汇于碰撞融合。中西方电影彼此之间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对于电影文化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