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电影的比例是宽屏的,而不是4:3
什么是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Widescreen)?我能用得到变形宽银幕吗?16:9和4:3有什么区别?1.85:1、2.35:1这些又是说的什么?变形宽银幕真的画面质量一定就好吗?
我们先从电影画面开始说起吧。
一、电影画面比例的发展历史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经典老片都是以这种比例制作的。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些从DVD上截下来的实际电影画面。
《吸血鬼》(1931) 《乱世佳人》(1939)
《绿野仙踪》(1939) 《美好人生》(1946)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他们想出了新主意: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这两种电影的试验实际上从2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立体电影:带上一副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景象!不过立体电影由于诸多问题变成了昙花一现,宽银幕电影却一直流传下来并发展壮大。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CinemaScope的宽银幕电影格式,这种格式在其后的几年间被许多电影公司所采用。后来又出现了Panavision宽银幕格式,Panavision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并把CinameScope赶出了舞台。
现在,电影业界有着多种多样的画面比例格式,但有两种“标准”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1.85:1)和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2.35:1)。注意这里的变形宽银幕和我们在DVD上所说的变形宽银幕不是一回事。变形宽银幕电影是指用变形球面镜头拍摄,把图象在水平方向挤压,使得画面能适合于1.37:1的胶片,如果对着光源直接看电影胶片的话,圆体看起来就会象又瘦又长的椭圆型。当播放影片时,就用带有变形镜头的电影播放设备,利用光学原理重新把图象拉宽放映,使图象回到原来的纵横比。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毫米胶片)等,但我们的介绍集中于1.85:1和2.35:1就行了。
在学院宽银幕格式下,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85倍。在变形宽银幕格式下,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2.35倍。下面分别是这两种画面比例的电影截图。
《英国病人》
《细红线》
在电影院里,宽银幕电影本身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把宽银幕电影搬上电视却成了一个难题。如果要把整个画面都显示出来,那电视屏幕的上下就必然会被浪费。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Pan & Scan和Letterbox。
二、电影转为电视画面的方法
Pan & Scan就是在胶转磁过程中根据需要截取宽银幕画面中的某一块,就好像用4:3摄像机对着宽银幕摇镜头一样。但是在DVD的包装盒上,这种方式很少被叫做Pan & Scan,而是一般都叫做4:3全屏(Full Frame)。所以,你如果看到标有“4:3全屏”的DVD而电影本身又是宽银幕的,基本上就是说这部DVD是通过Pan & Scan方式制作出来的(会有例外,下面可以看到)。
Pan & Scan方式实际上裁掉了很多原始的画面内容,有时候还会严重破坏原先的画面构图。所以大多数影迷都不太喜欢这种格式,而是更愿意看Letterbox格式。在Letterbox方式下,电影的全部原始画面都被保留了,电视屏幕上下的未使用部分则用黑条来填充,这样来构成一个4:3的画面。看下面两个例子。
《心灵捕手》 《都是爱情惹的祸》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你能看到导演拍的全部画面,缺点则是牺牲了一些垂直分辨率。但是对电影来说,看全画面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现在Pan & Scan方式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主要是很多人对屏幕上下的黑边无法接受,而且全屏上的人像显得大一点。所以为了满足所有观众的需要,现在一部电影经常会分别推出宽屏版和全屏版的DVD。但对于追求原汁原味的影迷来说,一般都会选择宽屏版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体的画面比较,了解一下Pan & Scan方式到底会损失多少画面。
这两幅画面都是取自华纳的《银翼杀手》,上图来自宽屏版,下图来自全屏版。这个场景中哈里森·福特正在和肖恩·杨说话。注意宽屏版背景中导演刻意营造的画面,在全屏版中完全丧失了意境,而且两个角色也只剩了一个。
再看这个来自《赏金杀手》的场景。导演萨吉奥·里昂是宽银幕画面运用的高手。这时候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刚刚来到镇上,受到一帮匪徒的挑衅。你可以看到导演在整个画面中是如何错落有致地安排人物的。而在全屏版中,有一个匪徒完全消失了,伊斯特伍德也只剩了半个身子,原先的戏剧张力完全消失了。
这是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好人无几》中的画面。导演在这里很好地运用了纵深镜头,把两个相对立的人物都包括了进来,增加了戏剧张力。但是在全屏版中,画面只够容下一个人,制作人员不得不保留汤姆·克鲁斯而把杰克·尼科尔森赶出画面,一个本可以当作范本的镜头就这样被破坏了。
上面这些都是2.35:1的例子,类似的情况在1.85:1的片子中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2.35:1这么明显罢了。
当然,我们上面所说的只是绝大部分的情况。实际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况:你在4:3的电视上能看到比宽银幕电影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导演(包括詹姆斯·卡梅伦)会使用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电影,这样得到的原始胶片就是4:3的,在电影院里用宽银幕格式放映的时候实际上是裁取了4:3画面的中间一块。请看下面的例子。
这两个画面分别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空军一号》宽屏版和满屏版。导演沃尔夫冈·皮特森就采用了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这部电影。电影在电影院中放映的时候是用的2.35:1的比例,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始画面,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到制作DVD的时候使用的是原始胶片,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比电影院中更多的东西。画面中的白框显示了2.35:1的画面所裁切的部分。
不仅是《空军一号》,这种技术在《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深渊》中都曾用过。但是这种方法也引起了诸多争议。比如詹姆斯·卡梅伦就曾说过,他拍的电影中实际上更喜欢有几部的全屏版画面。
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以外,还有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就是干脆对宽屏版和全屏版分别构图!
请看这个来自迪斯尼的《虫虫危机》的例子。不用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全屏版是经过重新构图的。迪斯尼的工作人员在做全屏版的时候重新摆放了角色位置,一些背景物体的位置也有细微的变化。我们在画面中加了箭头好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样一来,两种画面格式都有了完美的画面,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制作成本大大增加了。
三、DVD的变形宽银幕
好了,电影方面就先说这么多,下面我们应该转回电视和DVD来谈谈变形宽银幕的问题了。我们知道电视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数字电视。而数字电视的屏幕比例规定为1.78:1(16:9)。这个比例很接近学院宽银幕的1.85:1。所以如果要把1.85:1的电影搬上16:9电视,那简直再合适不过了,既不用进行什么裁切又能充分利用全部480条扫描线(NTSC制式,下同),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整个电影画面。
但是现在毕竟大多数人用的还是4:3的传统电视。为了既照顾传统电视用户,又考虑将来的发展趋势,DVD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就设计了变形宽银幕这样一个功能。这个功能从原理上说很象电影的变形宽银幕,但又有所区别。
我们以1.85:1的学院宽银幕画面为例(见下图)。从电影制作DVD的时候,不进行任何裁切而是转换整个画面,但在横向上把画面压缩,这样就能用满电视的所有480条扫描线,但得到的是一个横向压缩的4:3画面(如果是2.35:1的画面则画面中本身就会有上下两个黑条)。最后,在视频数据中会加上一个标志,表明画面是变形宽银幕的。剩下的工作就由DVD机来完成了。
所有的DVD机在画面格式方面都有三种选项:16:9、4:3 Letterbox和4:3 Pan & Scan。如果你的电视是16:9的,就应该选16:9方式播放。这样DVD机会放出所有扫描线。由于16:9电视都具有横向扩展功能,收到数据流中的变形宽银幕信号就会自动进行横向扩展,把横向压缩的画面拉伸成为比例正确的16:9画面(如下图)。
如果你的电视是4:3的,那么一般来说应该选择4:3 Letterbox方式。由于DVD机都有内置的Auto Letterbox功能,因此能把原始的480条扫描线重新取样为360条扫描线。这样也能得到比例正确的完整画面,而屏幕上下没有用到的部分则自动用黑条来填充。把垂直方向的480线变为360线这个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有些机器就是简单地每4根线丢弃一根线,有些比较高级的机器则会采用一些比较复杂的算法,以求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不管怎么处理,最后的结果都是画面损失了垂直分辨率。DVD发烧友们都喜欢用16:9电视就是这个原因。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到,圆形图案的边缘损失了很多细节。
在4:3电视上我们还可以选择4:3 Pan & Scan方式播放。DVD机的这个Pan & Scan和前面说过的电影制作中的Pan & Scan原理是一样的,通过数据流中的设置,可以在宽银幕画面中根据构图需要选择裁切窗口。最后得到的画面虽然保留了全部的扫描线,但只是原始画面的中间一部分,原始画面的两边被切掉了一部分(如下图)。
要说明的是,存放在碟片上的变形宽银幕画面都是一样的,但制作人员可以通过在内容里设置不同的标志来控制变形宽银幕输出的格式。也就是说,如果某部分内容设成了只允许4:3 Letterbox,那么即使你把DVD机放到4:3 Pan & Scan方式也没用,出来的仍然是4:3 Letterbox画面。反过来也一样,如果DVD内容本身只允许4:3 Pan & Scan,那你就只能看到全屏的画面。不过,现在据说也出现了可以强制设置标志的DVD播放机。在这种播放机上不管碟片的标志是如何设置的,都可以用4:3 Letterbox和4:3 Pan & Scan两种方式来播放。
一般对正片来说,只要是变形宽银幕都会激活4:3 Letterbox格式。4:3 Pan & Scan方式由于要对画面进行裁切,往往对构图破坏很大,所以很少有正片激活了这种方式。
但对于片头菜单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制作人员在制作菜单的时候可以把重要的项目都放在中间,而在两边的区域里只放一些无关紧要的背景画面之类的。这样在4:3电视上就算裁掉了也不要紧。所以对菜单来说,变形宽银幕的菜单一般都激活了4:3 Pan & Scan方式,而很少有激活4:3 Letterbox方式的。
四、Letterbox的方方面面
上面说的是DVD机的Letterbox变形方式。有时候在说DVD的画面比例时也用Letterbox来表示按Letterbox方式(见第二节)制作的不可变形画面,比如Letterbox 1.85:1就是指不可变形的4:3画面格式,在这个4:3画面里上下都是黑条,只有中间一块1.85:1的区域是电影画面内容。这种格式如果在16:9电视上放出来,四周都有黑条,只有中间一块图像。
当然,16:9电视可以用拉伸功能把中间这块图像放大到整个画面来显示,但因为扫描线就这么多,所以放大后的图像会显得比较粗糙。
但是,在普通4:3电视上放的时候,这种格式得到的画面和变形宽银幕1.85:1的画面用4:3 Letterbox方式放出来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说,由专业人员制作的Letterbox画面比DVD机自己重取样产生的Letterbox画面应该要好。但是实际上同一部片子我们看到的变形宽银幕版本往往比不可变版本画质要好,即使在4:3电视上看起来也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不可变形的DVD一般发行年代比较早,是DVD发展初期的产品。那时候DVD制作设备和技术都还不很成熟,做出来的画面往往瑕疵较多。到了后来DVD进入了成熟期,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画面水准大大提高。这时变形宽银幕格式也占了统治地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电影再发行不可变形的Letterbox版本了,一般都是变形宽银幕,或者是变形宽银幕再加上单独制作的4:3全屏版。拿后来的东西和以前比,后来的画面当然要胜出了。
在传统的4:3电视上用4:3 Letterbox方式看变形宽银幕会损失25%的扫描线,但这个问题现在在某些机器上已经得到了解决。索尼、东芝等厂家都推出了带有垂直压缩功能的4:3电视。用这种电视看变形宽银幕的DVD,可以把DVD机设成16:9,然后用电视的垂直压缩功能把480条扫描线压缩到原先360线的范围内显示,这样既能保持画面比例正确,又能充分利用扫描线,显示清晰细腻的画面。比较一下下图和前面的4:3 Letterbox图,你可以看到这里的细节丰富得多。
2. 看电影时,为什么显示屏的画面上下各有一部分不显示呢
因为在现在人们追求高清晰视觉上的冲击,因此把电影的屏幕经常做成16:9的比例,而电视剧则是4:3的比例图像,而电视的屏幕比例一般为4:3(现在也有宽屏电视),所以在放电视剧的时候就是全屏,而放电影的时候为了呈现出电影的原始比例而不让人觉得景物形状的改变,所以上下就是黑屏,而如果为16:9的宽屏电视的话就是满屏啦。
现在市场上的宽屏电视,宽屏显示器大都为16:10的比例,所以在播放宽频电影的时候也会出现上下黑边的情况,不过这样会给人以更好的视觉效果。
如果想在电脑上看到宽屏电影的全屏,可在影音风暴播放软件全屏播放下点击右键->视频祯->拉伸以填满窗口。
3. 电影里,4K、3D、IMAX这些概念到底什么区别
文章转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资源下载、4K播放下载教程、最新4K设备评测!
Hao4K专注4K家庭影音, 服务千万家庭影音发烧友!
周末去看个电影相信现在是多数人的娱乐方式,但随着影视技术的发达,电影院也越来越多“特色”,但你知道电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声/DTS:X 临境音到底都有什么区别吗?不知道的还以往只是想骗你的钱……
先说结论在不考虑票价,只单纯关注视听享受的情况下,大概的建议如下:
第一梯队:IMAX影厅和杜比影院--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首选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数字IMAX;非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可以尽量选择杜比影院。
第二梯队:Real D 3D, 中国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队:4K普通厅,杜比全景声厅,DTS临境音。
第四梯队:普通厅,ScreenX,各种4D厅等。
不过,如果不是什么大片或者什么特别重要的电影,我还是觉得等4K出来后和家人一起看一样爽歪歪,特别是家里有家庭影院设备的在家看个4K UHD蓝光原盘效果也不会比普通电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厅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积还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么多钱去看IMAX?杜比为什么还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声”两种?DTS临境音和杜比全景声哪个更厉害?
毕竟现在电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种才能获得更为“沉浸”的视听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头疼”的就是3D版。因为很多影院在排片时只排3D版本,让它成为了观众在购票时根本绕不开的选项。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须带上3D眼镜,很多人都觉得累赘。
普通3D的投影技术使用偏振光来制造出景深的幻觉,目的是为了让观赏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画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术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观赏普通3D版本时会感觉很不适。
因为种种原因,3D电影并不像最初推出时那样,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而受欢迎,甚至成为了现在很多观众最排斥的一种观影体验,是不得已的选择。去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报道也称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观赏到高质量的画面,并且确实有其他选择,那么不用考虑,尽量不选普通3D版本就对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电影放映技术,在全球数字3D市场拥有80%以上的份额。
RealD其实就是加在放映机镜头前的一个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镜和金属银幕。但这样的技术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比其他的3D系统更亮。
RealD 3D 技术使用了圆偏振光来产生立体图像投影,可以让观众能够倾斜地观看,而不会看到重影或图像变暗,比普通3D的观影感受要轻松很多。
IMAX
虽然IMAX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但IMAX和3D电影在全球的风靡要归功于2009年的《阿凡达》,由于阿凡达是第一个全程运用IMAX+3D技术进行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在当时确实让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IMAX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画面更大,对于一些有专门IMAX版本的电影,甚至还可以欣赏到多出标准DCP格式26%的画幅。所以对于提供IMAX专属片源的电影来说,IMAX画幅就意味着能够在画面中看到更多图信息。
1995年的《阿波罗13》是第一部进行IMAX DMR转制的影片,而最先在制作阶段就开始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电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并且随后在《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可谓是这种拍摄格式的最大拥趸者。
除了诺兰的电影,《变形金刚》,《碟中谍》,《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莱坞电影也使用了IMAX拍摄。
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复仇者联盟4:终极之战》也是目前为止公映的仅有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也就是说全程的画幅都是打开的。
图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丰富,明暗和色彩表现也更生动。所以和传统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现的图像就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模糊或者灰蒙蒙的一片。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IMAX综合体验会比中国巨幕好,但是中国巨幕的高性价比让很多观众把它当做是看巨幕的首选。
不过我又发现,4DX功能介绍的这张图上有一个“扫腿”看起来非常厉害,感觉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这应该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体验。
4. 电影中的三点照明系统是什么
三点照明法是3D用光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简便易行,并且可以适用于很多类型的场景中,特别是静帧场景。事实上该种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摄影、电影电视等等。下面我们将会比较系统和精确地了解3点照明法的具体内容。
三点照明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使用3个灯光的方法。这三个灯光分别是:关键光Key Light、填充光Fill Light和背光Back Light。正是这三种灯光构成了经典的3点照明法。在3D场景中,我们仍旧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为物体打光。一下我们将会简单地练习一下这种照明法。
1.从全黑开始
首先载入一个场景,最好是一个单个物体的场景。确定场景内没有任何默认的光源,也没有全局环境光。当你添加第一盏灯光时,场景内不能有任何地光源存在。
2.添加关键光
关键光是物体的主要照明灯光,它定义了大部分的可视高光和阴影。你的关键光代表了场景的主光源,例如阳光、窗户或是天花板上的吊灯。但是关键光不必一定处于这些光源的实际位置。
建立一个聚光灯Spot Light作为关键光。在顶视图中将关键光向侧边(向左或是向右)偏移15到45度。在侧视图中将关键光抬高,高过摄影机,使其以高于摄影角度15到45度的位置照射物体。
关键光要亮于任何正面照射物体的光源。关键光的亮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个不光滑的物体(也就是没有高光)在渲染场景内正确显现。
关键光是场景中阴影的主要产生光源,并且产生最深的阴影。同时高光也是由关键光所触发的。
3.添加填充光
填充光对有关键光产生的照明区域进行柔化和延伸,并且使得更多的物体提高亮度以显现出来。填充光可以用来模拟来自天空的光源(除了阳光以外)。或是第二光源,例如台灯,或是场景中的反射光。因为填充光有着上述功能,所以您可以在场景中添加数盏填充光。一般使用聚光灯作为填充光,但是点光源亦可应用。
在顶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填充光应该处于同关键光相反的角度上,也就是说如果关键光在左侧,填充光应该在右侧。但是永远不用使您的光源100%对称。填充光要到达物体的高度,但是应该低于关键光。
大部分情况下,填充光可以有关键光的一半亮度(也就是关键-填充光比2:1)。如果您想要一个更阴暗的场景,您可以将填充光设置为关键光的1/8亮度。(也就是关键-填充光比8:1)如果多个填充光相互交织重叠,它们亮度的总和仍旧不可超过关键光。
填充光不一定要产生阴影,很多情况下填充光阴影也确实是略去的。如果要模拟反射光,将填充光的色调调整为同环境色彩一致。填充光通常设置为仅仅照亮漫反射区域(也就是不产生镜反射高光)。
4.添加背光
背光给物体加上一条“分界边缘”,使其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在顶视图中添加一个聚光灯,将其置于物体之后,摄影机的对面。在右视图中将背光放置于高于物体的位置。
调整背光直到其在物体的顶部或是侧边产生一个漂亮的亮光镶边。(所以有人称边缘上的亮光为Rim Light镶边光源)背光的亮度可以任意调整,以使其在头发或是物体的边缘产生一条亮光。一个明亮的背光通常要投射阴影,除非您可以通过精确的定位来避免产生阴影得我需要。
一个背光决不是背景光,它的全部功能就是在物体顶部或边缘产生光边,如下图所示。
好了,以上就是三点光照法的全部内容。简单,但是极为实用。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场景和物体的照明。虽然看着很简单。但这个很实用。下面是3D灯光阵列全教程:
我们在进行创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灯光方案,灯光阵列就是其中的范例。典型的灯光阵列有以下几种:钻石形灯光阵列、金字塔形灯光阵列、圆顶形灯光阵列、环形灯光阵列、正方形灯光阵列、管形灯光阵列和综合形灯光阵列。下面我就逐一介绍:
一. 钻石形灯光阵列
它由7个灯光组成,其中有一个主光和六个辅助光(有的书上也将其称之为“外围光”)。主光强度是所有灯光中最强的,它给出该3D灯光阵列的主要颜色。六个辅助光形成钻石形排列,给出的是和主光不同的颜色。外围灯光既可以是阴影投射灯光,也可以是无投影光。
二. 金字塔形阵列
这种灯光阵列有六个灯光呈金字塔型排列。主光位于金字塔基点之上的轴中心;四个灯光位于塔底,一个灯光位于塔顶。这个塔形也可以转换成倒塔形,主灯光位于下面的塔尖部位,其他灯光为于塔的基面上。
三. 圆顶形灯光阵列
这个阵列在制作时很费事,但却是最有用的阵列之一。它通常由8到16盏灯组成,呈半球形排列。这种类型是金字塔形阵列的一个变种。它也可以像金字塔形灯光阵列一样反转成型。在模拟天空光时极为有用!
四. 环形阵列
这种阵列通常由12到16盏灯组成,它们围绕着主光呈圆形排列。环形灯光阵列可以排成水平、垂直甚至是倾斜的。环形的每一半都有自己各自的颜色(呵呵,其实你完全可以将每一盏灯都设置为不同的颜色,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也是最为重要的灯光阵列之一,MAX中的光能传递模拟场景就可以采用环形阵列完成。
五. 正方形阵列
这种阵列由9个灯光形成网状排列,具有最大强度的主灯光位于网格中心;8个辅助光占据各个角。
六. 管状灯光阵列
这种阵列至少由9个,至多由25个以上的灯光组成,主灯光位于圆柱的中心轴上。辅助光围绕着主灯光排列在两侧。
七. 综合形灯光阵列
这种灯光阵列说白了就是将各种灯光阵列混合起来使用。实际上它才是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灯光方案,广泛用于复杂场景的照明中(比如模拟照片级现实场景)。综合形灯光阵列中可以没有主光,只需由外围光组成并按形状排列。
以上所说的是几种典型的灯光解决方案,它们的使用方法可谓是千变万化。朋友们只有多多练习才能搞懂灯光布局的精髓。这篇教程中所讲的内容也适用于任何3D制作软件。
5. 电脑屏幕上有大片的密集光点、还一闪一闪的看电影时比较明显、
应该是坏点,坏点超过三个就可以去客服,如果你的电脑没有过保修期的话,客服会免费给你换屏
6. 一部电影名,有一个镜头是那个男主角看这一个大荧幕上的一堆数字,数字好像暗示着某些东西。
《地球毁灭密码》 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
7. 为什么说屏幕上的电影是三维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
判断三维的标准:
所谓三维,按大众理论来讲,只是人为规定的互相交错(垂直是一个很有特性的理解)的三个方向,用这个三维坐标,看起来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原来,三维是为了确定位置。
三维既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x轴、y轴、z轴,其中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三维动画就是由三维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立体动画,实现再发展的趋势。
所谓的三维空间是指我们所处的空间,可以理解为有前后--上下--左右 如果把时间当作一种物质存在的话再加上时间就是四维空间了。 但是不难理解为,你可以在时间里任意往来 回到过去 ,只是应该理解为"刚才"和"现在"是不同的物质存在, 可是你不可能回到"刚才"和"过去" 。
三维是由二维组成的,二维即只存在两个方向的交错,将一个二维和一个一维叠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三维。
三维具有立体性,但我们俗语常说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只是相对于观察的视点来说。没有绝对的前后,左右,上下。
8. 我在鹿成影院看电影 点击了 播放器全黑的 左上角有三个小图形
其实表面上是卸载了,但是注册表里和WINDOWS里还是有那些残余的程序的
我一般都是用金山,先注册免费,用着也是免费的,里面有个扫描隐秘软件的功能,可以全面杀掉的,你可以去下一个
还有就是
你家用的是XP系统吧?
下次你再打开的时候在地址栏下面有个禁止弹出框,你右键点开,然后自己安装AX就好了
呵呵,我目前就知道这么多,
真不行了,你就重新装一个MIDER吧
9. 上网看视频电影为什么一个屏幕分上下,一个大屏分成两个屏!
主要是由于硬件加速而产生的问题,也可能因为flash插件的故障,主要方法有四种:
一、flash插件修复
1.重新下载新的flash插件。
2.通过杀毒软件软件下载项下载flash分屏修复工具。
二、关闭硬件加速
3.右键点击电脑桌面 打开“设置”标签卡 选择“高级” 打开“疑难解答”选项卡 将“硬件加速”一栏中的“硬件加速"调节器从“全”拉到“无”
4.右键点击正在播放的视频 打开“设置”标签卡 打开“显示”标签卡(下方五个图标中第一个) 点击取消“启用硬件加速”(把对勾去掉)
如果还不对,说明系统坏掉了,不是软件问题而是硬件问题,需要重装电脑或者更换主机。
10. 电影和电视为什么会有很多区别
电影的现场感更好,而且观看的人多,比较有气氛。而且屏幕又大,场地又广。再者电影是你花钱看的,又不能转台,心里会想说,必须得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