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宗罪的影评
关于罪犯: 暴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 格温妮斯·帕特洛Gwyneth Paltrow
花一年的时间精心折磨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世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我们天才的导演大卫芬奇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就连那个身为警察的米尔斯,最后也因为爱妻被害而失去理智,开枪杀死了罪犯。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也是我们无法抵抗的,这个完美强大的罪犯,已经把这些寓意都展现给我们。看着他心平气和得到警察局里自首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切,刚刚开始…… 两个警察: 这是两个典型的警察形象:年轻的警察血气方刚,冲动易怒,老警察沉着稳重,机智耐心,而且孜孜以求,心地善良。他们之间从抵触,到理解,再到互相关爱,属于一条温馨的线索。年轻的布拉德皮特就像一个冲动小野兽一样,他自尊自信,不容许别人怀疑他。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于是他和他的美丽妻子来到了这个危险的地区。老警察摩根弗里曼是一个经验老到的长者,他关爱年轻人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很高兴的看着这两个人一起研究案情的样子,更像是父亲带着儿子一起走向成功的终点。他们本身的正义感驱使他们发挥出所有的能力,于是他们可以在第一次合作就这样默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越是可以完美地发挥出来。 关于演员: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卫芬奇会选择凯文斯潘塞扮演罪犯的角色,但是我知道这个决定真的是太明智了。凯文的表演充分展现了这个杀手的一切:冷静,睿智,彬彬有礼,偏执……当他微笑着对布拉德皮特说:“你们一直在找我……”我觉得我看到了上帝。他是那样的胜券在握,来自首明显是出于自愿,以至于每个人都知道最精彩的肯定是这之后。在审讯室里他还是那样的坦然自若,装着红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里玩来玩去。然后,最精彩的就是他在汽车里的那段对话了。他平静的看着远方,令人震惊的理论就这样坦然地说了出来。 和他相比之下,其它两位男演员的表演也毫不逊色,性感迷人的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年轻警察一定会让所有的女观众着迷,血气方刚的脸上是抹不去的希望。一句“I am all over ready”带着讽刺的语气说出来,于是这个人物的特征就这样可在你的记忆里再也挥之不去。相比之下,摩根弗里曼的沉默让人充分体会到金子的感觉,而他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睿智,或者威严,或者幽默,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角色的内在要求。 关于影片 大卫芬奇无疑是一个天才,这样的一部电影拍在我们面前,除了为他鼓掌,为他流泪,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做。这个题材的成功和演员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说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把握的那样完美。刚刚搬家过来,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里会体验到地铁的恐怖,所以凶手可以在家里找到他的妻子并杀害。我原以为拍电影很容易,现在才知道这和做饭一样,泡方便面也叫做饭,满汉全席也叫做饭,究竟你是什么样的厨师,看看你做的饭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个连环杀手和两个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学,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向邪恶世界挑战的方法:根据西方古典文学的说法,人有七宗罪,分别是暴吃、懒惰、荒淫、愤怒、妒嫉等。他为每一宗罪找到一个代表人物,然后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该人于死地。比如,他强迫一个暴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撑死。
Ⅱ 《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是天主教中的七宗罪,《七宗罪》观后感。而《七宗罪》电影也正是围绕这七宗罪进行,杜约翰将自己当成了人世间的道德审判者,选择了他认为触犯了这七条人类罪行的受害者,并且在尸体附近都留下了其所犯下罪行的醒目文字。当前五个人被他折磨致死,还剩下两个人时,我在猜想,那两个人会是谁?当原不想接管此事却又经内心矛盾挣扎决定留下来帮助米尔斯的沙摩塞对米尔斯大嚷:"不!你不要开枪,把枪给我!你如果开枪你就输了!"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最后两个罪行就验证在杜约翰和米尔斯身上。杜约翰嫉妒米尔斯的平凡生活,而米尔斯的妻子翠茜拒绝了他,他便杀死了她和她腹中的孩子并成功地激怒米尔斯,米尔斯彻底崩溃了。当他用枪将约翰杜击毙的同时,这个对七宗罪的裁决便圆满又让人绝望的结束了,米尔斯也从一名执法者变成了一名违法者。沙摩塞看着坐在囚车中被带走的米尔斯,想社会的如此不堪,还是想着什么?面对困扰与失落,沙摩塞终于退休了,而留给他未来生活的会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是什么使得约翰杜觉得自己有执行这种所谓审判的资格,难道真的是米尔斯所言,他是"疯子",但是,一个疯子,真的能够将这些罪行用那么长时间又如此有条理的实施吗?米尔斯为了自己的冲动与愤怒得到了惩罚,亲手帮助约翰杜完成了这场游戏,身着一身红衣的约翰杜微笑着、心满意足地倒下,他知道自己最终赢得了这场游戏,他早就明白米尔斯会这样做,而那些无辜的生命都成为了他的铺垫,观后感《《七宗罪》观后感》。沙摩塞不愧是老侦探,洞察到约翰杜的内心,却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提醒米尔斯,其实他也知道米尔斯不可能冷静沉着。约翰杜赢在哪里?也许是其对人类心理的洞若观火与细致深入的研究吧。他的实施犯罪的动机是什么?不是简单的报复社会或者恩怨情仇,却是以宗教为名义的,这是很让人觉得恐怖之处,神圣的宗教信仰却被他抹上了一层罪恶黑暗的阴影。《七宗罪》展示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却让人感到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沙摩塞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抓住了约翰杜,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却做出魔鬼的行为更为恐怖的呢?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电影所要讲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杀戮本身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入地为我们揭示出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这个动机背后的东西。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七宗罪》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Ⅲ 七宗罪影评
经验丰富的老探员萨默塞特再过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轻的警察米尔斯是他最后一个搭档。凶案发生了,罪犯在现场分别留下了“贪婪”、“饕餮”等字样,这正是《圣经》中所讲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个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将米尔斯诱至荒野,但米尔斯没想到在邮包中竟找到了自己爱妻的头颅,狂怒的他开枪射杀了多伊,并最终完成了“七重罪”凶杀。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项原罪贯穿了整个影片,但担任审判者的却是个为了不留下指纹连自己手指指纹都磨掉的变态杀人犯。开场镜头就是寒意凛冽的雨天,而此后那些触目惊心的犯罪现场更是让人感到一种虚无的恐惧。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的讲一个连环谋杀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剧情阴暗、主题悲观、手法低调的警匪片,却因为剧本结构的新奇、演员表现的优异以及导演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变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饰演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则是怀抱理想热情来这里上任的新人。他们碰到了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战。一冷一热的警探组合终于逼到凶手投案自首,却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命运。导演戴维·芬彻在银幕上呈现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凶手在终场前发表了一段自辩之词,更具高度的反社会煽动力。 让观众希望他活着的人在结局死掉,这永远是让你的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翠西被凶手割下来的头,可是我们都明白,处于极度悲愤下的米尔斯开枪打死了凶手——这是一个智慧、坚忍、疯狂的罪犯。于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恶的艺术品。最后两种原罪——罪犯死于嫉妒,而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审判
Ⅳ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及疑点
我的理解就是:光头完成了他的所谓的“使命”
在我们看...一直到他自首的时候,光头分别杀了5人:暴食、贪婪、傲慢、傲慢、及色欲,这样我们会疑惑,还有:妒忌、暴怒呢?
这是光头的一个圈套,其实光头被年轻警察杀死是因为光头认为自己就是“妒忌”老警察看出了他的圈套,所以一直跟年轻的警察说:你杀了他,他就赢了!
当然“暴怒”就是年轻警察,他杀了光头,按法律,他也是犯死刑。
刚好七个...
Ⅳ 电影<<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的特点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的讲一个连环谋杀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Ⅵ 七宗罪观后感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围绕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开,电影集悬疑、恐怖为一体。在讲述宗教同时,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好莱坞一部经典影片,《七宗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感触与反思……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七宗罪》正是以这些罪展开:城市中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John是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自己认为自己是神派来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名义来惩罚世人,他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萨摩赛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却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警员……
提到影片,还不得不提及两位主角:萨摩赛(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这两位新老侦探的对比很鲜明,特别是在酒吧里面对话的那一段,点出了两者不同的态度:一个是稳重、阅历丰富然而无奈、选择逃避的老者;一是个性冲动、情绪化,还带着乐观、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在办案手法上,萨摩赛的细心和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发现线索,才慢慢的让案情清晰可见。相比之下,米尔就显得躁动不耐烦。这案子若是单独他一人决计是理不出头绪。萨摩赛更关注罪犯传递的隐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层的犯罪动机以试图找到破案关键。他们两个的性格也在向我们启示着许许多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如今这个社会,科技的发展、信仰的缺失,人们陷入无尽的空穴与幻灭之中,宏大叙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冷漠、信仰缺失、各种幻灭的时代。影片中的社会冷漠与幻灭不断的被展示:Somerset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时其他图书管理员在打扑克牌,这是对知识渴望的幻灭;年轻的警探Wills和他的妻子由于受到欺骗而住进每天都会有地铁哄哄压过的房子,这是信任的幻灭;遭受威胁的女士不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才可以得到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关系的幻灭。七宗罪最终是个悲剧,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剩下两个侦探,一个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带着满心遗憾地离开了。“卫道士”的“卫道”或许震撼了社会、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世界。时间仍在继续,社会仍然在“进步”,“罪恶” 依然在发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现实:有些东西纵然我们一时无法看到、无法了解却依然存在,七宗罪时时刻刻萦绕着人类的心灵,指引人的心灵渡向地狱,走向毁灭。米尔枪杀凯文那种无奈、绝望的表情正是对七宗罪的最好诠释,因为即使被萨摩赛告知约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枪杀作为伟大作品的句号,米尔仍然无法克制自己。而人类就像米尔无法摆脱“愤怒”一样无法摆脱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称之为“罪”,最多只是一种过失。只不过当它变得极端、偏激,就会成为一种罪。毕竟,人不是神,中国的古话中也有说“人无完人”,即使是神,谁又能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没有缺点呢?人,总有些欲望、有些追求,但那并不是罪啊。
与其说《七宗罪》是一种讽刺,还不如说是种警醒,警醒人们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欲望。警醒人们正视、重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从影片的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表明:那些人性堕落的人最终将会受到惩罚。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杀害的人从出生就是堕落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堕落?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人性的幻灭?是由于“上帝死了”的原因,还是当时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理性的发展?毫无疑问,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但其也伴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挑战,对信仰的怀疑。
Ⅶ 七宗罪 影评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员警,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着「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强竟杀了米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强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的讲一个连环谋杀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剧情阴暗、主题悲观、手法低调的警匪片,却因为剧本结构的新奇、演员表现的优异以及导演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变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饰演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则是怀抱理想热情来这里上任的新人。他们碰到了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战。一冷一热的警探组合终于逼到凶手投案自首,却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命运。导演戴维·芬彻在银幕上呈现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凶手在终场前发表了一段自辩之词,更具高度的反社会煽动力。
让观众希望他活着的人在结局死掉,这永远是让你的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翠西被凶手割下来的头,可是我们都明白,处于极度悲愤下的米尔斯开枪打死了凶手------这是一个智慧,坚忍,疯狂的罪犯.于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恶的艺术品.最后两种原罪------罪犯死于嫉妒,而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审判(来自人间...).
关于罪犯:
贪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精心"养育"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时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我们天才的导演大卫芬奇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就连那个身为警察的米尔斯,最后也因为爱妻被害而失去理智,开枪杀死了罪犯.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也是我们无法抵抗的,这个完美强大的罪犯,已经把这些寓意都展现给我们.看着他心平气和得到警察局里自首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切,刚刚开始......
关于影片:
大卫芬奇无疑是一个天才,这样的一部电影拍在我们面前,除了为他鼓掌,为他流泪,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作.这个题材的成功和演员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说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把握的那样完美.刚刚搬家过来,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里会体验到地铁的恐怖,所以凶手可以在家里找到他的妻子并杀害.我原以为拍电影很容易,现在才知道这和做饭一样,泡方便面也叫做饭,满汉全席也叫做饭,究竟你是什么样的厨师,看看你作的饭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个连环杀手和两个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学,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向邪恶世界挑战的方法:根据西方古典文学的说法,人有七宗罪,分别是贪吃、懒惰、荒淫、愤怒、妒嫉等。他为每一宗罪找到一个代表人物,然后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该人于死地。比如,他强迫一个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撑死。
Ⅷ 求《七宗罪》1500字的电影观后感,从心理学角度
七宗罪》观后感
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在你的身上,有它们的影子吗? 冬天的早晨,天阴沉沉的。
电影《七宗罪》在电脑屏幕上不断切换境头。人,也不由得惊悚起来。刚刚看这部电影,看前面部分老少警察搭档破案,觉得和一般的侦探电影并没有多大区别时,甚至有放弃的想法,直到后来才发现它的精彩。
这是部以破案为引子,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故事的背景是肮脏的城市,动荡的居住环境,对情感难以把握的人心,似乎所有的都无以为靠。影片以黑色及灰色为主题背景,色彩不血腥却具有强烈的明暗差,时常出现的狭小黑暗的房间,手电筒强烈的光线不断出现在侦案现场。
老警察沙摩塞还有七天就可以退休,命案却一桩接一桩发生,当他将毫无关联的三桩命案联系起来,意识到将发生《圣经》里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时,本打算退出此案,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与新警察米尔斯一起。案发现场没有任何指纹,直到发生五桩命案,警察却没能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时,凶手约翰却来到警察大厅自首了,带着他的血淋淋的十指和平静的微笑。
这让所有人都费解,约翰主动被警察所困,那他将如何去实施他未完成的两桩命案呢?悬念顿生。影片中约翰的出镜不多,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但却给我最深的印象。他带两个警察一起去郊外寻找最后两具尸体,坐在警车上隔着铁栏谈话的表情和语言,是全片的亮点。轻缓的语言讲述着他经手的五宗罪,眼神里荡漾着一种轻微的波浪,以至于你会觉得从他口中出来的残忍语言,都带着一丝优雅的色彩。你会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就是这样一个自信却邪恶的布道者,和米尔斯被激怒的粗暴神态形成强烈对比,你甚至会站在约翰的角度来说:“看吧,这就是浑身罪恶的人们!”
约翰因嫉妒米尔斯及其妻子翠茜的幸福,割下翠茜头颅让人送至案发现场,米尔斯暴怒之下击毙约翰,这种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似在情理中。此时,你似乎不得不佩服约翰的眼力,选中了米尔斯做为第七宗罪:“暴怒”的代替者是完全对的。而约翰自己,却是以那种邪恶自信的笑容坦然地面对被杀,因为他知道自己犯了“嫉妒”罪。约翰虽死,但他却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死的,因为所有的都在他的掌控中,他完成了上帝交给他的任务。这个最引人眼球的结局发生在七天后的七点钟,那带着神秘色彩的“七”上。
约翰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只是这份完美过份极瑞,在剥夺了那些“罪恶者”生存权利的同时,也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他的笑,似一个诅咒,牵引着人们审视自身。
沙摩塞,这个办案慎密、行走孤独的老警察,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丑陋早已司空见怪,他会告诉米尔斯遇到抢劫时不要叫救命而喊救火,他不要孩子,因为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他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生活在这个肮脏的城市,冷眼旁观着一切。
米尔斯,脾气暴燥,却有着善良的心地,他似一个孩子般爱着家中的
宠物和妻子,却因这份对妻子的疼爱,在得知妻子被杀后无法抑制的悲痛终于爆发,以至于杀死了凶手。
执法者与上帝的传道者都有罪,活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罪呢? 海明威曾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看完这部影片,这两句话我都不认同。
Ⅸ 急求《七宗罪》影评
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73247/
http://www.mtime.com/my/1047892/blog/2346420/
这两片都是大众影迷写的,合成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