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八佰》最后守军为什么冲桥
1、这是上级的命令,谢晋元将军作为一名军官,选择服从并无不妥。
谢晋元服从命令撤退,只是尽到了军人的本分——更何况作为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谢晋元将军的思维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预判到国民党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确,所以,要客观评价他的行为。
2、选择冲桥撤退也需要勇气,因为这场撤退对我们是不公正的,需要冒着赴死的风险。
冲桥撤退是需要冒着死亡风险的。试想在战斗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八百壮士选择背着敌人从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举,但英租界却出于政治考虑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强迫八百壮士必须装备整齐从桥上撤退;
这一来,实际上就给了日军袭击的大好机会——一群士兵明着往前跑,敌人只要开枪扫射就能打倒一大片,这不是送死是什么?能活下来纯拼概率。所以,别以为撤退是好事儿,选择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为什么八百电影冲桥不能防御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老葫芦
演员黄志忠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团成员。因为看到租界的光明灿烂而向往,却因穿军服被租界拒绝进入。最终被日军俘虏,继而在侄儿视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杀害,激发端午抗日热情。
2、端午
演员欧豪
老葫芦的侄子,刚到上海,突遇敌军后四下逃散。在经历了四天四夜的战斗,从一个畏战想家的新兵成长为不惧死亡的战士,他眼睁睁看着老葫芦被杀,那些舍生赴死的战友让他彻底明白,如果现在退缩,必定无家可归。
❷ 电影八佰最后为什么过桥时日本人开枪
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一)撤离四行仓库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❸ 八佰电影中,最后为什么要过桥与其过桥被打死,不如继续跟日本人死磕啊,这样还能多杀几个日本人!!!
正确解释,自日本侵略开始,国民党就节节败退,撤退成了国民党的口头禅。所以影片前期的拼死抵抗最后的大翻转很有戏剧性。
❹ 《八佰》的情节与史实不符,电影为什么要这样拍
《八佰》的情节虽然与史实不符,电影这样拍另有深意。
先从《八佰》真实的历史背景说起。
一、电影《八佰》的历史背景电影《八佰》是根据抗日期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改编的。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脸仓皇与疲惫的士兵在荒野中行进,远方是可见的硝烟和满目疮痍的大上海,配上几声鸦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凉凄惨的格调。
事实上故事确实很悲凉。
老蒋消极抗日,国军节节败退。
所以电影后来请愿的刀子、不知战争残酷要参军的中二学生、独自游过河送旗的杨惠敏(唐艺昕饰)、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唤醒家国意识的国人。
❺ 德国电影 最后的桥 是真实的故事吗 我看的老版,那群坐在车上德国兵为什么全部往回跑 二
二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儿童士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为“希特勒青年团“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别名为“婴儿师”,于1944年4月正式投入战场。在德军系列中,他们服装上的标志是一支奶瓶。 然而,当时的盟军已强大起来,开始了大反攻。1944年4月30日,参战仅10天,部队伤亡已极为惨重,半数以上的连、排长阵亡,全师4 000人战死,8 000人负伤和失踪。前师长维特被炮弹炸死,由麦尔继任师长。最终,在盟军猛烈的复仇炮火下,1944年8月21日,组建仅一年、参战刚刚3个月的少年师全军覆没,成为又一批纳粹德国的陪葬品。
❻ 八百壮士为什么要过桥
《八佰》最后之所以要冲桥是因为历史上就是从桥、撤退的,而且因为靠着租界没有受到日军太大火力的延阻,撤退时损失很小,电影刻意加强冲突的。
他们之所以退出四行仓库,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而是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终选择奉命放弃战斗,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也就是说,他们在四行仓库继续战斗没有任何问题。
(6)为什么八百电影冲桥不能防御扩展阅读
四行孤军仅仅只是当时中国军队一个普通的步兵营,人数不过400多人,但为了壮我军势,而对外宣称八百人。就在四行孤军已经准备全体战死殉国之际,谢晋元突然接到了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的电话,命令他当晚撤退。
谢晋元听后情绪非常激动,对着话筒大声的喊道:“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相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请参谋长报告师长,转请委员长成全我们!”但最终在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和副师长冯圣法的轮番命令下。
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不得不接受了撤退命令,撤如了租界。在撤退的过程中杨瑞符和谢晋元均遭受伤。面对上级命令撤退,杨瑞符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这次很遗憾,歼灭的敌人不多,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
谢晋元与表示:“我等之撤退,系因第三者要求维护中立地区之安全,请求我政府同意,而由我最高当局下令撤退者。
❼ 八佰最后为什么要冲桥
这说来话长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当时死守四行仓库是上峰的命令,而退走依然也是上峰的命令。当时奉命拖延时间的是八十八师的师长孙元良,但孙元良带着部队跑路了,最后谢晋元才带着一个加强营的兵力死守四行仓库,在达成战略目的后,谢晋元接受上峰撤退命令,这才退到租界这边。
在真正的历史上,这些剩下的战士,冲桥之后只活下来300多人,撤入英国租界后,被英国巡逻队缴械羁押在军营内长达四年之久。这四年里,在谢晋元的带领下,这些战士还像从前一样训练。后来,谢晋元被叛徒们合理杀害了,最后这些士兵有些被日军俘虏做了苦力,有一小部分逃走了。
所以,当时他们是军人,不是他们想撤退,而是上面的人让他们撤退。
❽ 八百最后为什么一定要过桥
原因:
1、四行仓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易于防守,并容易掌握部队。四行仓库作为原第88师师部,粮食和弹药都储存了很多,而且为了防止自来水管被日军截断,还有大量的饮用水储存。
2、紧挨着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让租界里的民众站在高楼上观战以外,中国军队还有炮兵阵地紧挨着租界,在中国军队为四行孤军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时,日军会顾虑炮弹落入租界,而不敢进行还击。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后,第524团团长韩宪元率领该团其他部队撤离,在撤离前面对留下来的战友十分难过和不舍,1营长杨瑞符当即胸膛一挺,敬礼表示:“请团长放心,我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8)为什么八百电影冲桥不能防御扩展阅读
事件事实:
从524团第1营进入四行仓库阵地后,便开始了对整个仓库的加固工作,在随后的4天4夜里,四行孤军展开了悲壮的保卫战,以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抗日精神,与侵犯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
因中国军队退守苏州河南岸而士气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军的坚守而重新唤起了抗日斗志。在上海的外国人也亲眼目睹四行孤军的英勇奋战,通过报道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坚守到底的形象传播到了全世界。
❾ 电影八百为什么冲桥
当时日军占领上海已成既成事实,八百收到上级命令从英租界撤退,更主要原因是当时日军失去耐心向英政府及国民政府照会如果不撤就会使用重武器,要知道之所以能守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抵抗意志坚决及完备的工事,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日军使用重武器(重炮及轰炸机)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投弹技术不是那么准的,电影里那种战斗机不具备投弹能力,轰炸机是飞的很高的。
然后离四行仓库就几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市的煤气储备罐,如果炮弹引发煤气爆炸可以参考现在的天津爆炸及黎巴嫩爆炸产生的后果。
第二就是外在的国际政治条件已经没有意义,弱国无外交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调停无果的情况下坚守已无意义。
为何冲桥是因为英军为了方便管制以及政治原因和国民政府商谈撤离条件时表示不接收零散的部队进入租界,而当时唯一的道路就是那个桥,当时的时间也是日军发动不计代价总攻的最后一晚。
❿ 八佰为什么最后要冲桥
战士们为啥冲桥?《八佰》之所以要冲桥就是为了存活下来。在电视剧中表明之所以允许其中数百人作为备用,是为了在另一边的法租界向国际观察员展示,这个国家希望通过这场战斗表现出决心抵抗战争的心情,并且还希望赢得西方的同情,然后获得在议会中发言的权利。
最后,不管是留下打掩护的士兵,还是最后冲桥撤退的士兵,他们都是值得歌颂的抗日英雄。他们都投入到了抗日中去,所以单凭这一点说冲桥撤退就不是真英雄的,这种思维本来就是一种问题。
一部好的战争片必须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战争,所以对《八佰》的结局为什么要冲桥并不是这部剧的败笔,而是最贴近历史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看了讨论之后才恍然大悟,而后再去电影院欣赏一遍,这也让这部电影得到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可见并不是导演的不用心,而是太用心让人无法接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