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介绍电影 时尚女魔头(又名穿普拉达的女王)风格的
中国有《杜拉拉升职记》,外国有《购物狂的自白》,《可可香奈儿》,都是时尚,职场风格
2. 关于电影《时尚女魔头》的影评,谢谢
前言:做女魔头还是做回自己,对职业女性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好莱坞电影往往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麻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安慰。问题是你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吗?
影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影片中的魔鬼女上司米兰达·普莱斯利就是以著名杂志《时尚》主编安娜·温特为原型的。其实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甫出校园或者刚从小城镇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大公司特别是一些国际级的著名公司实习时大多会遇到类似非人的“折磨”。只不过如果有了人物原型的话,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可以制造更加的话题,等于给小说做了免费的宣传,可以让它创造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持续十五周高居不下的佳绩,影片也就乐得坐享其成。还有选择在时尚杂志社,给普通观众一窥纽约顶尖时尚人士光鲜亮丽生活的机会,光是那些华丽的服装、名贵的首饰还有限量级的包包就可以让爱美人士特别是女性观众大呼过瘾,值回票价了。
影片并不打算严肃的口吻来探讨职业场上的残酷拼杀而产生的尔虞我诈、人情冷漠,以致于身陷其中的职业女性在直奔“大好前程”的金光大道中迷失方向,逐渐失去自我。相反,影片是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轻喜剧,以稍显卡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不近人情、将下属当牲口一样随便使唤的女魔头形象。除了米兰达,影片还有两大配角:第一助理艾米莉,时尚专家尼戈尔,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从安蒂到米兰达过渡的中间地带,如果说安蒂的内心还有矛盾与挣扎的话,他们则已经完全被异化了,完全认同米兰达的所作所为,并以她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与生活楷模。然而,这种美丽到令人目眩的异化或许正是许多人士所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比如安蒂刚进公司,她的打扮被公认是粗俗不堪的,尼戈尔说她“臭不可闻”,而米兰达则直言不讳地告诫她:不要侮辱你的行业。一个邋里邋遢的小镇姑娘在时尚专家的调教下,短短一个月就蜕变成一位走在潮流最前列的时尚人士,风姿绰约地摇曳于纽约街头。这样的诱惑,试问天下哪一个爱美的小女生能够抵挡的?
显然,影片并不是以炫耀时尚人士的精彩生活为主要目的,片中其实是以安蒂进入《潮流》杂志实习为契机引出时尚界光彩照人的生活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安蒂在荣升为第一助手后面对卸妆后的米兰达,在遭遇婚姻失败之后的疲倦,或许这时才稍稍显露出她作为一个人(不光是女性)尚有力不从心的一面。但这样的场景不过只是某个瞬间,才一眨眼,她又马上精神充沛自信满满地出现在镁光灯闪烁的公众场合了。安蒂在面临男友离开,目睹艾米莉被迫与自己互换角色后的惨状,尼戈尔欲取而代之失败后的失落,还有其他竞争者的算计与觊觎,她在时尚之都的巴黎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好莱坞相似类型的影片大都采取这个叙事策略:先展现光彩奢华让人目眩神迷的一面,然后揭露其背后的黑暗与冷酷,片尾以人物的最后取向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到驾轻就熟,以至于观众以为完全是自己主动认同了影片的观念。片中最后,安蒂离开被记者们簇拥的米兰达,一路向前走,来到喷水池旁,手机响了,魔鬼上司又要向她下达命令,她轻轻一笑,这时候,全世界的观众都认同她将手机丢进了水池中,果然她就是这样做了。真的不得不赞叹好莱坞的娴熟技艺能将一个这样陈旧的故事讲得这般引人入胜,能让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认同感。
片中最大亮点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她一丝不苟的银发,身着名牌服饰的冷漠与淡定,颐指气使的风度,说话时低沉的声音,即使训斥下属的刻薄语言也是轻声轻气的,在听者却是五雷轰顶,傲慢的眼神,轻轻一瞥,足以令人堕入万丈深渊。安妮·海瑟薇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即使片中人物转变形式类同于她的前作《公主日记》,也努力做出崭新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此外,两位配角也有出色表现,终于使得这部低成本的女性电影成为大片林立的电影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3. 有关对电影《时尚女魔头》的评价以及评价女主角和她男友之间的爱情
安迪是一个青春无敌的漂亮女孩,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深造机会,一心想在记者行当里闯出一番天地。当然,她的理想去处是《纽约客》一类的顶尖时事媒体,却误打误撞得到了《T型台》(《Runway》)杂志的面试机会。和男友拮据的生活让安迪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于是她推开了《T型台》的大门。
初入公司,安迪就像是一个丑小鸭,同事们光鲜靓丽的装扮让她不以为然,还以此调笑说给男友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迪慢慢感觉到自己的不合拍,在这个标榜时尚的地方,自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尤其是米兰达不留情面的训斥——那意思似乎是在说,自以为青春靓丽可以无视穿着,不过是对生活和工作的不尊重与无知——更是让安迪无地自容。
为了保住这份工作,安迪开始学着招摇打扮,当一件件名牌穿在她的身上,换来的是同事的妒忌和紧张,还有米兰达似有若无的微笑。安迪终于有了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她开始在时尚的声色愉悦中自得其乐。她结识了各色名人,还包括一个崇拜已久的作家,然而男友和曾经的朋友却渐渐和她疏远了。。
4. 《时尚女魔头》电影镜头分析
如果分析整个电影的镜头运用,那样就太多字了,你的分有点少哈!
重点的说一下吧。
时尚女魔头这个电影,沿袭了美国电影特有的镜头风格,简单明快。很少使用有高技术难度的跟镜头和切换镜头。
比较多的使用了可以突出主题的水平移动拍摄方式,比如电影开始的时候,不同的女性穿着不同款式的服装在镜头内频繁出现,使用了轨道车平行移动,给观众足够的距离感觉,对于单独产品的特写,则突出了电影的主题,再加上后期影片的剪接十分流畅,突出了时尚这一主题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人物的刻画,影片主要采用了特殊角度定焦镜头处理,对于人物的面部表情,语言特点有很好的突出作用。
而对于大镜头,也就是场景比较大,人物比较多的镜头,发挥了美国人简洁,明了的拍摄方式,只是将主角放在镜头中央,定焦准确而已。。。。
总的来说,时尚女魔头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很流畅很自然,但是和欧洲活着亚洲的非主流文艺片相比,镜头的运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特点。
5. 和时尚女魔头(穿普拉达的女王)类似的好看的电影有
《时尚先锋香奈儿》
6. 电影∶《时尚女魔头》.
外文名:The Devil Wears Prada
译名: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穿PRADA的恶魔(香港译名)/时尚女魔头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David Frankel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安妮·海瑟薇
艾米莉·布朗特
斯坦利·塔奇
7. 有没有人看过时尚女魔头这部电影
在酒店,他们就说了一些列行公事的话吧,然后米兰达开始敞开心扉,说出自己这么多年的压力呀,生活呀,然后就哭了。
发现什么?应该是本来是让那个男的升职的,结果米兰达为了自己保住位子,把机会给了另一个女的,(那男的和米兰达是多年的好朋友呀。)女主角安迪就有点失望吧。
最后,安迪和米兰达在车上,安迪说自己没有选择,米兰达说这一切都是安迪自己的选择,就像她当初一样。于是安迪恍然大悟,这不是她要的生活,明白之后,安迪就义无反顾的离开了米兰达。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生活。
影片最后,米兰达和安迪相遇,米兰达笑了。其实米兰达的笑,是因为安迪做了自己想做和不敢做的事情。
我看后,明白的就这些,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Anne演的很好,而且演米兰达的那位演员得了Oscar最佳女演员提名,还有得了Oscar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足以证明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8. 电影《时尚女魔头》(也叫“穿普拉达的女王”)问题连连看 可以麻烦看过这部电影的帅锅妹纸们提些与这
问题:安迪选择最后为什么离开杂志社选择平静的生活?
答案: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即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不得不承认,很多电影为了抛出这种问题会自然而然的采用各种手段使原本的一个可能存在的较中庸的答案分化成两个极端。幸运的是安迪只花小小的代价便做出了一个自己的选择。不能说她对还是错,因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上司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尽管偶尔会羡慕一下安迪,而安迪则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人生在此分道扬镳,算是求仁得仁吧!
影片其实是在用安迪的例子来教化观众在物欲中坚守自我。这对如今的中国其实是很有教育意义。但事实上,单就影片中的情节来讲,她上司的选择也未必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是那不是安迪的生活。人生很少能平衡这两个极端来获得一种中庸,也不能鱼与熊掌皆得,关键是你必须在做出最后的选择后不要愧对内心的真我,这就够了。
9. 为什么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评分很高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之所以能够得到高评分,原因在于影片中的人好看,剧情精彩,演技精湛、寓意深刻,为所有有职业梦想的女孩建造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梦境,时尚元素丰富多彩,散发出独特魅力,无法令人拒绝。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在展现职场女性魅力的同时,也警示众多职业青年,在进阶过程中选择安逸与欲望野心的关键性,电影是精彩的,人生亦是如此,面对得失时,更是一种考验,但愿所有人都可以不忘初心。
10. 电影《时尚女魔头》的观后感怎么写呢
在电影里,一切都好解决
每个人都可以轻巧的说,“如果我是安迪,我也会和她一样选择,选择爱情、平凡、最初的梦想,这才是我的幸福。”——正因为说便宜话很不腰疼,或许也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需要一份解脱,更是因为给成千上万梦想着时尚、优雅、美丽但是过的如同一只流浪狗一般的女孩子们营造一个梦幻借以逃避现实,于是这部电影有了市场。
好吧。其实我也喜欢PRADA,喜欢植村秀和夏奈尔,喜欢安妮·海瑟薇,喜欢梅丽·史翠普。这部电影虽然让我看得头晕眼花透不过气来,但还是让人赏心悦目。我想大部分的观众如同我一样,根本不知道《天桥》后面隐藏的华丽丽的“时尚界”究竟是一个怎样五光十色又苍白、傲慢又脆弱的世界。于是我们只能跟随导演给我们规定的情境,踏入这个平头百姓们无从知晓的奇境。然而,当看到拍摄时尚大片的那一段的时候,我彻底被雷翻了。我想那就算不是赤裸裸的讽刺,总归有些调笑的味道。——不知为何突然想到很多高姿态的女性喜欢重复的信条是“我喜欢名牌,但是不能被名牌奴役”。她们说着这些话,同时省吃俭用的尽力去买一个五位数的包包或者鞋子,然后再公共交通工具上被人怀疑买了A货。
其实我说这些话并非要痛斥奢侈品。本片中安迪的女友Lily在收到安迪送给她的一千九百美元的包包后那夸张的表现代表了多少女性的心?但是她同时也提醒着安迪她自己的定位。Lily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编配,但是观众能清晰地看到她有着清醒的头脑,她有着她的坚持。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看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如果安迪成为了真正的“马莲娜女生”,那么她的社会定位必然会发生变化,她和男友内特也不再有着相同的文化层面,分道扬镳势在必行。这种改变本没有什么,人一成不变也是种悲哀。问题是,安迪不是艾米莉。艾米莉全身心的投入时尚界,她的梦想、追求跟安迪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可以说安迪对工作的执著和努力都没有错,错的是她的内在和外在改变的不统一。因此,安迪的退出是正确的。这不是一个“时尚女王”和“邻家姑娘”孰高孰低的争辩,而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现在有太多的人看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想他们都应该来看看这个电影,搞清楚什么才是他们所真正喜欢的,是范思哲的晚装,还是随意的套头衫?喜欢哪个都OK,问题是你真的选择对了吗?
似乎说了很多废话。最后还想说的,是关于女性的尴尬。正如安妮·海瑟薇在影片中说的一样,如果马莲娜是个男人,那么没人在意她负面的东西,人们只会关注她伟大的事业和惊人的成绩。我想时尚界本来就是一个代表了男权社会的现象,女人被当作物品来被“赏玩”,仅此而已。而所谓隽永的艺术与新奇的设计,都不过是苍白的托词。安迪真正的成长了。她虽然脱掉了高跟鞋和低胸连衣裙,但是脸上那抹微笑是真正自信而散发着魅力的。与影片开始时的那个乱糟糟的她完全不同。导演不是要追捧时尚,也不是要贬低时尚,而是通过一个女性在这个特殊职场中的蜕变来告诉观众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女性因该思考的更多,以及那句看似讽刺实则笃定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