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评价电影《驴得水》
“驴得水”原本是一头驴的名字,可是校长为了多拿一份工资,就编出了“驴得水老师”,继而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孙佳佳,校长的女儿,是这部剧中唯一清醒的人,看了他们几个大人的丑态,最后离开这所学校去了延安发展。最后那一盒跳跳球,她大概也了解到铁男对她的心意了吧。
这部剧真的演的挺有意思的,给人的感受很深,很好看。
2. 《驴得水》很好看,为什么票房却不高
1、驴得水讽刺喜剧、黑色喜剧,这种电影种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小众,能有1亿票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如果想赚大钱,还是要拍正规的喜剧,以前的泰囧、港囧、夏洛特,现在的羞羞的铁拳(特此说明,夏洛特、铁拳跟驴得水是一个公司出品的),都是创票房纪录的影片。
2、驴得水没有强有力的公司进行运营、宣传,所以票房不高。
3、驴得水的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达到400%多,这就说明了驴得水不赔钱,反而是大赚特赚。
3. 如何评价电影《驴得水》
情境设置先声夺人,高山滚鼓愈演愈神,演员爆发很准确 ,电影真的好看 (史航、沈腾评)。
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驴得水》经过五年剧本打磨、上百场表演磨砺,品质扎实,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点、无可挑剔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网易娱乐评)。
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让我们看到国产喜剧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剧电影并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态度、有思考,看得笑声之后,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广州日报》评)。
4. 驴得水的电影好看不,讲的是什么
借驴讽今
文/梦里诗书
嬉笑怒骂间用荒诞的喜剧色彩所酝酿的悲情,使《驴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拷问已人性的盲点,固然电影在形式上有着过重的话剧痕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剧本夯实,耐人寻味恳切的黑色喜剧。
电影伊始将时代背景定位于民国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中,校长和三个老师共同合谋了用一头拉水的驴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领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员来校视察,于是一场用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吕老师的荒诞事由此展开,而为了圆谎而继续编制的谎言,既成为了电影推动剧情的动力,也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着这一谎言的持续发酵,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颠覆和教育腐败的抨击,通过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师与铜匠的同盟关系,使故事变的越发幽默且赋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为了实现所谓梦想的不择手段,最终令电影中每个人本自美好的预期被逐个打破,人性也在贪婪面前彻底沦丧了底线,其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
谈及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她在电影中既担负了诸多的“有料”笑点,也成功塑造了了电影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形象,张一曼看似放荡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纯真之心,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份纯真,让她成为了这场用喜剧粉饰的悲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这实则甚令我感觉电影中的张一曼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则是前者凭借于美貌,而后者则是幽默与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场话剧般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缺陷,这正如《狗镇》这般另类的作品一样都为人拍案叫绝,《驴得水》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并没有处理好将话剧演变为电影的过程,在电影时长过半后,很明显的能令人感觉到剧情开始了强硬的大幅跳跃,以此引发的人物转变突兀,使人性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最终命题的着点也变的稍显生硬。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或许存在着微瑕,可仍旧瑕不掩瑜,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借驴讽今的《驴得水》显然正深谙此道。
5. 电影《驴得水》在豆瓣的评分相对于来说很高,看完这部剧,如何评价
《驴得水》是一部笑中带泪泪中带着滋味儿的电影。剧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用一首《我要你》贯穿了整部电影,尤其是在有一幕她剥蒜的时候把蒜皮当做了雪任期飘洒空中,那一个场景不仅是让裴魁山为之动心,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心中一暖。是啊,张一曼不过就是一个喜欢自由和温暖的女子,她单纯可爱甚至可以为了那简单的生活去“卖弄”自己,但她并不“肮脏”因为她为的是孩子和学校。
还记得有人在影评中在为张一曼扼腕叹息,因为她“死了”。不,其实我一直认为她还活着。但至少,在那个像沼泽一样的泥泞崎岖的年代里,她哪怕只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这就像是电影的结尾一样,一切仿佛像全部都没有发生一样,大家获得了想要的快乐,没有私欲没有“驴得水”而生活还在继续,就像是一场梦一样的开始。最后我不得不说的,通过《驴得水》这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可以看得出这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同样,也可以看得出国产电影没有天价演员和高投资也一样可以拍好,而这一切只不过取决于“从业者”的是否“走心”。总之,《驴得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值得一看
求采纳
6. 如何评价《驴得水》这部电影
《驴得水》和商业电影的共同点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让大众看懂、看过瘾。而我们并非通过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场面来达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过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鲜活表演。《驴得水》和艺术电影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强烈的风格感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这部电影强烈的戏剧化风格继承自《办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丑八怪》等这些我和刘露非常热爱的电影,但这种风格或许与大家心目中艺术片“诗化的风格”是截然相反的。
7. 驴得水是不是一部好电影(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是今年最佳国产影片。”恩,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类似这样的追捧已经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觉有必要出来唠唠,因为它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立意确实犀利。全片火力全开,对知识分子加以无情的讽刺与鞭挞:先是空饷的利诱,继而是官威的压迫、再是枪声的震慑。让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随着故事的推进,强权体制和异化环境将电影里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诸如尊严、美、理想和勇气一一剥夺和摧毁……
这显然是很多人追捧《驴得水》的原因。然而这样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电影,表达的方式堪称灾难,追求“物”的企图心也过于明显。
说它表达失范倒不是嫌弃它满是话剧腔不够“电影”,我对电影本体性没有过于执着的追求。电影剧作结构本身就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结构之分,可见其对于姊妹艺术的借重。很多带有明显戏剧风格的电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汉》和《杀戮之神》皆在此列。
《驴得水》的致命伤不在其电影改编的缺陷,而在于它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提纯和过滤的基本规律,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场粗暴的人性丑恶实验与展览,极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欣赏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观感,就好像有个人在摁住你的头,让你不容拒绝地细看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我是不是很深刻?”这种拿“深刻”当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观众的做法,也能博得满堂彩。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电影“深刻”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8. 如何看待电影《驴得水》
我和刘露这次想做一部大家没见过(或者说是很久没见过)的电影,希望能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更确切地说,我和刘露所学习的艺术体系本来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所追求的艺术性本就不是背离市场需求的。
我们力求用简单质朴的手段,表达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取材却是来源于我和刘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身边人的原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和观众交流我们对于人类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刘露相信商业和艺术并不一定那么泾渭分明,我们不做没营养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养生料理,我们想做一道好菜,让食客觉得好吃的同时得到营养。
9. 如何评价电影《驴得水》
每部影视著作都有它的意义,大家是怎么评价《驴得水》
《驴得水》和商业电影的共同点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让大众看懂、看过瘾。而我们并非通过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场面来达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过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鲜活表演。
我们能把蒜皮当雪花,我们也能为活命当狗爬,我们能张嘴是理想,闭嘴是日娘,我们也能前脚踏进金钱的坑,后脚迈入正直的门,作品源于生活,也会放大生活,我们很难因为作品去改变品性
但我们至少可以对照作品完善人格多数时候,我们都一样,用最渺小的私念去支撑最伟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