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迪士尼能成为动画电影界的霸主,凭借的是什么
迪士尼能成为动画电影界的霸主,凭借的是什么?迪士尼现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动画电影公司出品了数不胜数火遍全球的动画电影。像《冰雪奇缘》、《白雪公主》、《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大火的动画都是来自于迪士尼的名下。迪士尼成立于1923年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动画电影界的大哥大了。我觉得凭借的有三点:
一、用心精良的制作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有来自于经典的童话故事,也有自己的原创脑洞都做的很不错。像公主系列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都是来自于经典的童话,它甚至他还挖掘到了我国的古代经典故事《花木兰》将其收入到公主系列。他的原创故事也是做的很好,例如《星球大战》系列也在世界范围都很有名。
㈡ 如何评价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
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几乎可以和08-10年的皮克斯作品(《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玩具总动员3》)旗鼓相当,在立意上甚至还要高出一星半点。在当下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日渐式微和难以出新之时(无穷无尽的《冰川时代》o(╯□╰)o),迪士尼好好地上了一门课:不仅仅是技术和美工上,而且是在剧情上。和光照娱乐的《爱宠大机密》与索尼的《愤怒的小鸟大电影》身上挥之不去的恶搞精神不同,《疯狂动物城》继承了迪士尼的优良血统——从导演到编剧到制片到音效不一而足——而在此之上又有全新气象。
《疯狂动物城》的剧本,可以算是《狮子王》以来最扎实的动画剧本。即使全部角色都是毛茸茸到萌出血的各式哺乳动物,依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你忘记这些角色不是人(!)。在这部动画中,我们依稀可以见到《小蚁雄兵》、《怪兽大学》或多或少都曾讨论过的人生命题——理想与现实、努力=成功?——同时又因为极具时代精神的新元素而散发出一股清新之风。隐藏在“小镇少女进城实现梦想”的经典故事框架之下的,实际上是一个异常接地气和丰富的关于种族歧视和固有偏见的主题。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且细节丰富的乌托邦式世界中,我们能清楚地见到萌态可掬的动物们所代表的各色人等。农耕的兔子,车管局DMV的树懒(结结实实吐了个大槽),以及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难以抹平的DNA鸿沟。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动物城 Zootopia”,依然要遵循各种基本规则(fa),体型不同的动物们依然享有着不同尺寸的生活空间,像狐狸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也依然会利用这种规则的漏洞去赚取利益,表面平和的城市里依然有着“毒品贩子”和挑拨离间的阴险小人,而食肉动物的捕猎本性也依然是食草动物心中的大患所在,仅仅因为一个个例甚至是一句话,就会激起不同阶层之间的盲目对抗,叫嚷着让对方滚出这片乐土。
眼熟吗?眼熟就对了。在这则现代寓言中,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人类社会的映射。
兔朱迪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她能成为一名好警察;狐尼克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他是个真诚的人(狐);狮市长因为偏见而异常担心自己无法被群众所信任……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历史的偏见——陷入偏见很简单,而打破偏见,很难。
在《疯狂动物城》中,动画的设计者们不能再直白地点出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心思想,用主人公从偏见的受害者到无意识的加害者的变化,意图在观众的心里埋下一颗真诚相对的种子。《疯狂动物城》巧妙而敏锐地结合了温柔和智慧,非常及时地在当下传播和呼唤更多的包容和平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正闪光的地方就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大方地涉及到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歧视,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观众都会在故事结束之后有所思索。考虑最近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美国以及欧洲的难民危机,这显然是一次非常有趣和大胆的观影体验。
虽然大量的台词对于不成熟的观众来说会有些稍嫌唠叨,但电影传递的信息非常明显:偏见和固有印象是极度危险的。面对这个伟光正到无法指摘的主题,《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应该是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
因此,仅仅从主题上看,《疯狂动物城》就已经超越了一般动画的讨论范围,而完全应该当做主流的、有诉求的轻喜剧犯罪电影去认真对待。
迪士尼在本片中献出了最巧妙的建筑设计和动物形象,用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来代表人类的梦想,野心,才能和缺陷,创造了完美的隐喻。在两个产生了优秀的化学反应的角色身边,在一座精心雕琢的疯狂动物城里(有着无数的惊人细节等待观众发现),上演了一出犯罪惊悚风格大戏。城市环境的设计参考了诸多流行和现代文化要素,试图为这个严肃的主题提供一个温和同时而又丰富多彩的舞台。
伴随着兔朱迪和狐尼克的鬼马双警之旅,观众不仅接触到他们的世界,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着反思。两位主人公的角色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有着合乎逻辑的表现和变化。当然,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大量的幽默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双关语和画面表现影射了对各种动物的刻板印象,并且丝毫不显俗气。
总的来说,这可能是自迪士尼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以来,最让人惊喜的迪斯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有着优秀和可爱的角色,一个华丽的故事舞台,一些不错的笑料,而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和成人都传达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积极信息:和平造就伟大。
㈢ 迪士尼电影的特点
电影音乐。。你为什么不选宫崎骏呢。。久石让的配乐可谓是经典中的。。
而且容易理解
首先,迪斯尼。 迪斯尼主要的动画电影大家都知道,是2D类,其中出了无数的经典,无论是票房上,还是奥斯卡上,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哦。其中经典的有 美人鱼 小姐与流氓 阿拉丁 狮子王 泰山 星际宝贝 石中剑等等, 如果你看过以上一些电影的话,会发现,此类电影的主要观众还是儿童或者是学生,里面的童话味道很浓重,其中有很多还都是改编自童话经典.其动画风格也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成人因素(例如恶搞,胡扯,低级的喜剧元素)还是比较少的.也因此受到学院派的亲睐.其本公司的3D电影相对来说还是很一般的,例如四眼天鸡,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要重金收购皮克斯公司。
对于动画迷和电影迷来说,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用google搜索“宫崎骏”,会找到337000个网页;用google搜索不主流的译名“宫崎俊”,也会找到7280个网页。相比之下,“陈凯歌”有149000个网页。用google搜索HayaoMiyazaki(宫崎骏的英文名),会找到282000个网页。这说明,凭借动画影片《千与千寻》获得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宫崎骏,在西方同样拥有无数拥趸。美国一月份的《纽约客》杂志刊登了女记者玛格丽特·塔尔博特对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的专访,极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宫崎骏罕见地对女记者玛格丽特·塔尔博特发表了长篇宏论。
塔尔博特说,和许多西方人一样,她一开始既不了解宫崎骏,也没有主动看过宫崎骏的动画影片。但她的孩子爱看,作为妈妈,她也就跟着一起看了。她去电影院看过《龙猫》和《千与千寻》的电影,也通过电视看了他许多影片。突然有一天,塔尔博特意识到,其中一些动画她看了好几遍了,而其它的儿童影片她一般不会有看两次的耐心。从这一刻起,她对宫崎骏产生了兴趣,想了解这个人到底有什么魔力,不仅吸引了她的孩子也让她一遍遍地看“幼稚”的动画片。
矛盾一:“我的片子不要重复看”
想和宫崎骏对话并不容易,因为两个原因,这位全球闻名的动画大师很少接受采访。第一,宫崎骏是一个出了名的工作狂。第二,宫崎骏对动画片有一种矛盾情感。尽管他相信自己的动画片不错,但他并不喜欢漫画在日本泛滥成灾的现状,而他又是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推波助澜者。
宫崎骏身上的矛盾一面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当塔尔博特说,她和她的孩子一遍遍地看他的漫画时,这位63岁的老人非常恼火。他警告说,他的片子最好一年内不要看两遍,因为孩子们把太多时间花在电影电视上不是好事,这会让他们忽略现实世界。
矛盾二:要奇幻,但首先要真实
在互联网时代,宫崎骏拒绝用电脑绘制漫画,一直坚持用普通铅笔作画,速度极慢。宫崎骏说,他喜欢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留恋迪斯尼的老动画片,反感梦工厂的“时尚娱乐”方式。精美的画面、经典的音乐、再加上对孩子们心理出神入化的描写和非常人文化的主题,使得宫崎骏的动画片极其纯美,打动了全球不计其数的观众。
宫崎骏认为,奇幻的想象力对他的影片非常重要,但现实主义更重要。他说,奇幻的形式下必须“有真实的心、头脑和想象力”。现在,奇幻这个词在日本被用滥了,电视剧、电脑游戏和一些动画片都说自己富有奇幻色彩,但因为缺乏真实性,这种纯虚拟的奇幻只会“囚禁人类”。宫崎骏说,奇幻和真实是一个悖论,他会努力让自己的影片充满奇幻色彩,但这只是为了表达现实的主题,他决不让影片成为纯粹的虚拟世界。
矛盾三:“故事是导演,我不是”
有趣的是,早在2001年,宫崎骏在法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动画片从来没有剧本。
宫崎骏说:“在开始拍片前,我并没有一个已完成的故事……当我开始绘画时,故事才跟着展开。我们从不知道,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方,我们只是一边制作电影一边编故事。这是制作动画影片的一种危险方式,但我喜欢它,因为它可以让作品变得卓尔不群。”
宫崎骏说,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会一次次地对每一个动画形象进行加工。他说:“我想象自己成为它们本身,并以它们的身份进入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每画出一个形象后,我会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工作。只有在最后期限前,我才能结束它。”
是什么将故事带向结尾呢?宫崎骏回答说,不是他的思考或设计,而是故事自身的秩序。他说:“有一个内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带向结局……不是我制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没有选择,必须服从。”
矛盾四:普通形象更易引起共鸣
宫崎骏的极端自我并没有将他禁锢在他的个人世界里。相反,他拥有可怕的理解孩子内心的能力。塔尔博特说,她还没有看到哪个导演能够像他这样,能感孩子所感、想孩子所想。譬如,为宫崎骏摘下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等桂冠的《千与千寻》就很容易打动孩子们的心。
宫崎骏在这部动画片上做了很特殊的选择。譬如,与流行的日本动画片不同,这部动画片的女主人公千寻并不很勇敢,而且长相也非常普通。对此,宫崎骏解释说,这正是他理想中的千寻形象。他说,千寻10岁,而《千与千寻》就是拍给这个年龄段的日本小女孩看的。如果千寻非常漂亮,或者有飞行等特殊本领的话,普通的小女孩们就不觉得这部动画片是拍给她们的。
矛盾五:日本动画之王迷恋欧洲
宫崎骏的动画片中处处可以见到他的“下意识之井”。譬如,童年时,他的家族有一个飞机零件厂,这使得宫崎骏从小就对飞行和飞行器有了一种狂热,而他的动画片里也常常可以见到飞行。
塔尔博特说,宫崎骏对动画的细节有一种魔鬼般的迷恋,有强迫症一般的高要求。只为了找到他头脑中的一个完美画面,他也会进行一次全球旅行,而欧洲又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的许多影片的背景是欧洲。他之所以对欧洲如此迷恋,也是因为童年。
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战争摧毁了他的童年,但他用想象力在自己头脑中描绘了一个虚拟的美丽欧洲。尽管欧洲事实上战火更猛烈,但这个虚拟的美丽欧洲成了小宫崎骏的避难所。并且,宫崎骏还爱上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奇幻文学,他后来承认,夏加尔和波希对他的电影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矛盾六:影片积极,内心悲观
尽管他的动画片非常美好,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他称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让人类变成地球的敌人,认为人类难以逃脱大自然的惩罚。热爱自然的宫崎骏说,他甚至希望看到“绿色的杂草重新接管(世界)”。
63岁的宫崎骏半开玩笑地说:“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看到东京被大海淹没,NTV(日本电视公司)的电视塔成为孤岛。我想看到曼哈顿成为水下之城……我对这一切感到兴奋。(因为)金钱和欲望,所有这一切会走向崩溃,绿色的杂草将接管(世界)。”
但是,极其悲观的宫崎骏对孩子们却有一种类似敬畏的爱,他不想让自己的悲观厌世情绪影响他们。
㈣ 迪士尼的众多动画电影中,你觉得哪一部最精彩为什么
㈤ 如何评价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
成年人看到政治讽刺和阶级偏见,青年人看到追求梦想,儿童看到可爱的动物。
㈥ 赚翻!迪士尼年度票房破70亿美元,如何评价迪士尼电影
说到迪士尼电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美貌非凡,又充满聪明才智的公主们,然后是那些可爱的卡通人物。
无论是迪士尼动画,迪士尼电影,迪士尼乐园,给人们最大的感触就是美好和梦幻。没有残酷的现实,只有孩童般的天真,浪漫而富有想象力,像梦一样奇妙。
迪士尼的价值观一直紧跟时代,这也让迪士尼成为了永不落伍的童话制造厂,紧跟社会主流价值,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爱。
总体而言,在这个商业时代,迪士尼电影可以一直保持着自己纯真的本性,如同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中一直永葆初心。
不轻易跟风,不盲目从重,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迪士尼又怎么不让人喜爱,不让人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