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刻揭示人性的电影。例如《罗生门》之类的。
1.《发条橙》(非常值得一看的超级棒的电影.一切道德都可以被华丽的破坏掉,哦也! )
2.《天生杀人狂》(几乎不看暴力,但这果然经典。)
3.《狂人皮埃罗》(空灵轻盈,诗意的逃亡,荒诞感的情节,哲理性的对白。)
4.《搏击俱乐部》(邪恶与平庸蛰伏于同一个母体。在特定的时间互相对峙。)
5.《洛丽塔》(比起彩色版本,更喜欢黑白版本)
6.《奇爱博士》(一部政治、战争题材的电影怎么可以拍的这么囧。。哇哈哈 )
7.《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 )
8.《出租车司机》(在每一个城市,都有独行者。)
9.《末路狂花》(当一个女人说不要的时候,她是真的不愿意!” )
10.《低俗小说》(“昆仃”——影迷出生的导演,一个字,真牛逼)
11.《南方公园》(动画片。。想练英语粗口吗?这部片子是不错的选择。)
都是很经典的,都不是励志的,都是描述人性的,都是很丑恶的。。还有很多,原谅不能一一介绍,希望你喜欢,采纳哦。。。谢谢。。!~
B. 日本黑白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泽明导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罗生门》的故事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则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竹林中》,效仿英国现代侦破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的结构,对同一桩案件听取各方证词,布设一个将所有人牵涉其中的迷局,透过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该奖项在日本文学界与“直木赏”齐名。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惊世之作《罗生门》。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这又是一个三人组。黑泽明继《姿三四郎》后再度涉足三角关系,而此次意图更为明显,就是要让人性在这看似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分崩离析,而观众也和剧中人以及影片创作团队形成隐含的三角关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绑地送审公堂,原来是三船敏郎饰演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过的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阵风吹过,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见,后者顿时心花怒放动了邪念。他诱骗武士到竹林深处,将其打倒后捆绑,又将真砂骗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给其夫君看,满足自己变态的欲念。到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后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尸体被樵夫撞见后报官。影片中使用了倒叙手法先给出樵夫撞尸的情节,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侦探破案故事,但黑泽明显然不想被人误解成爱伦坡。接下去故事开始有点儿意思了,围绕着武士是被谁杀死的,几位当事人开始各抒己见。第一个受审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关己的表情,让人觉得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对自己杀死武士的罪行供认不讳,对于自己能够和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以及轻而易举地捕获美女芳心的举动,甚至颇为自豪。在他的故事里,早坂文雄编写的配乐高亢激烈,衬托着多襄丸的英雄壮举。
既然疑犯主动招供,看似可以结案了,但当事人真砂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真砂承认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对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觉羞愧,所以意图让丈夫结果了自己成全名节,但一不留神她昏了过去,也许在摔倒的过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着真砂的倾诉,音乐变得平缓而又略带哀伤。案情又一次陷入扑朔迷离。
为了彻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术也发挥了出来。本间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虚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说了一个更为伤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后居然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更觉悲愤。即使心里原谅了强盗,但对妻子仍是充满了诅咒和怨恨。怀着这种激愤的情绪,他挥刀自尽,以一种武士道精神实现救赎。音乐在这里有些阴森而诡异。同一个故事,却因为当事人不同的陈述,出现了三种说法。伴随着这三种各自为政的说法,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背景配乐。时而激昂时而幽怨时而诡异的音乐,衬托着陈述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将三个故事的界限划清。张艺谋在《英雄》中尝试复制《罗生门》的结构,但用不同的色调替换了不同的音乐,在大银幕上看来风格化更趋明显。
三个故事的经过不同,但起因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时的冲动,多襄丸看上了不该看上的女子,于是兴起这一番荒唐事,其结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里,武士是被长刀劈死的,而在后面两个故事里,武士则是被属于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谁在说谎,衙门看一眼尸体就知道。但黑泽明无心纠缠于事实真相,因为这不是一个查案子的故事,导演想要表达的深远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站在罗生门下的樵夫讲的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后哀求她跟自己走,不愿做决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决斗,没想到丈夫却因为嫌弃被人侮辱过的自己不愿意跟多襄丸较量,同样多襄丸也丢了胆子不敢跟武士拼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溃的真砂挑唆后两人终于大战一场,场面却是丢盔卸甲十分难看,最终误打误撞多襄丸占了上风杀死了武士。这个故事没有配乐的伴奏,就如同我们的平凡人生那样毫无渲染,暗示着这才是事情的真实经过。至此真相大白,杀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长刀。那么那把短刀哪里去了呢?黑泽明在这里埋下伏笔,直到后文才揭开真相。通过路人的口,观众得知短刀原来是被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伪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不仅仅是如其所言担心被纠缠到案情之中。
这个谜团一解开,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点,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面四个故事中有真有假,我们还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们还想知道,他们各自为什么说了一些假话,这些谎言究竟维护了什么?细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贪财,多襄丸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虚荣,真砂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名节,武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樵夫的谎言代价最小,由于案件无关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财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么小的事情,毕竟也是丢面子的,所以他没有对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尽量往自己的脸上抹金,试图用英雄壮举来满足自己被认作强贼的虚荣心,掩盖自己其实不过是一胆小毛贼的本质。真砂是女人,发生了这种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节。所以在她的故事里,掩盖掉了自己因为爱欲快感而放弃抵抗的细节,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贵,他打不过人家,而且还胆怯如鼠。对于他而言,最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编造出一个剖腹自尽的壮烈故事。出身于武士世家的导演本人在此唏嘘武士道精神业已不再。案情终了,因果也都有了报。但导演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而让罗生门的那场雨继续下。为了拍出雨的效果,摄制组还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员们要长时间在这摇摇欲坠的罗生门布景下工作,也实是敬业万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雨声,樵夫发现路人在偷弃婴的外衣欲加阻拦,这才让路人将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带着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骗的事实,一句“人间即是地狱”惊醒所有看电影的梦中人。此时的黑泽明已不仅仅是剧中戏的导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态向世人发出哲学语气的质问。
在这时影片格外沉默,剧中人在沉思,观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骗,更为甚者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信口开河。当为了获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为了维护一些自我形象,我们都会不断地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却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当人世间失去了真诚的价值,这世界还值不值得去为之奋斗?探讨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吉姆·凯瑞在《大话王》里嬉笑着慨叹人生,匹诺曹被教导着不能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但黑泽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种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种末世姿态对人类表示绝望。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联系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来。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而如今再看《罗生门》,也依然为其深入人心的发问而感到震撼。当今影坛愈来愈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人性在物质大潮冲击下的流失,《黑客帝国》《28天之后》《人工智能》《三峡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达到50年前《罗生门》的哲学高度。都说电影是娱乐,黑泽明却用电影写了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书。他的西方弟子库布里克也十分赞同大师的情怀,在后者的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
《罗生门》没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夺走,作家给出了悲观和绝望的答案。但黑泽明终究还是在影片末尾给出了一点希望,故事最后雨过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从游僧手中抱走弃婴决定收养,游僧则表达了对人间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学思想。导演试图用传统的道义来教化新新人类的意图也很明显,而伴着这种有一些希望的结局,音乐变得平静而优美,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亦是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婴儿即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怀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师在最后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们观影者则不该沉醉在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应以身作则地思索自身的价值,并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诚的事情。电影只能探讨生命的意义,惟有每个人的行动才对生命有实际价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罗生门》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划时代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本片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次走进森林拍摄,更是第一次将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拍摄。技术上的实验成功,让我们有幸观摩到如此瑰丽迷人的《罗生门》。主要故事都发生在斑驳陆离的树叶下,光和影交相辉映,一如人心的叵测与未知。黑泽明对移动机位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竹林中的几场戏,很少出现单调的反打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构思精巧的镜头移动。角色视角的移动不仅自然,而且成功地过度了情绪。在50年代就能达到在画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结合,难怪世界也为之倾倒。
本片卡司也是实力超群。和黑泽明有过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坛的传奇人物。这个出生在愚人节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回国后参与电影拍摄,在《泥醉天使》中一鸣惊人。本片中他将一个看似牛气冲天实则熊包一个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把握得恰到好处。之后他凭借《保镖》和《红胡子》两度夺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泽明一起被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60年代后三船敏郎和黑泽明发生不和,之后再未合作过,不得不说是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在《罗生门》的优异表演中仅次于三船的就是饰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将一个时而坚毅时而软弱时而疯癫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见优雅,蹙眉转眼现忧伤。京町子被称作“最优秀赏女演员”,从上台表演至今始终是单身。
和三船敏郎演对手戏的森雅之,是黑泽明班底中的优雅美男。他沉着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纵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被人称为“静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肠癌去世,他的女儿中岛葵也是一名演员。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乔和饰演僧侣的千秋实,也都一直活跃在日本影坛上。《罗生门》公映后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电影震惊了世界影坛,而《罗生门》也一举将黑泽明扶上电影大师的王座。
大师离开人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罗生门》的诞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图,连专心做电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娱乐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欣赏一下《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如同喝惯了可乐,也需要坐下来品一杯香茗一样。《罗生门》有这样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让人省身,让人回味。
许多人都说,《罗生门》这部电影,是一辈子都要看的好电影。竹林里犯了错无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师在天堂看着呢。
C. 有谁看过黑泽明的《罗生门》,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可怕在哪里
绝世的佳作了。是黑泽明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了。很多人喜欢他的武士片,而我却偏爱这部人性片,其实他的电影都非常喜欢。世界有多么可怕,人性有多么荒唐,几个人的表演都充斥其中。
D. 黑泽明哪部电影最好看
黑泽明大师的每一部都很经典,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罗生门、七武士和影武者。
大师的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 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E. 罗生门是部好电影
好莱坞可能也就那样。
F. 罗生门这部电影怎么样
还是还可以的。
G. 《罗生门》这部电影,真的值得那么高的评价吗
我很久之前看的这部电影,我觉得它的评价也没有那么高,在我看来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的类型,我比较喜欢治愈系的青春题材,而这部电影明显不合我的口味,但是我也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
H. 罗生门这部电影讲什么的我看过也不明白
残存的温情
“我的周围不知不觉笼罩上了阴沉沉的幽暗,我就在这阴森森的寂静包围中倒了下来,这时有人蹑足走到我身边来,那个人悄悄握住了我胸口上插着的短刀,慢慢抽了出去。”说完这句话,身着白袍的女巫颓然倒下,风呼呼的刮着,披的白色纱巾遮住了她的面容。从她身体里发出的男性嗓音似乎吐露了事情的真相。她的身后,一个和尚和一个似乎穷困潦倒的壮硕的中年男子,脸上都露出了迷惑或者惶恐的神色。
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的一个片段。在古代的纠察所里,死者借助女巫的嘴说出事情的真相。女巫体内那个男人的声音不断的表演和述说着,试图在观众心目中架构起当时的景象。这是诡异和神秘的景象。女巫的白袍在狂风里飘荡着,红嘴唇时而收缩、时而咧开,急促地送出一个个奇异的字眼。日本女人的浓密的长发随着狂风和她的脚步舞着,随着情节的推进跳着配合的舞蹈。可是当她倒下的时候,剧中的迷团更加难以解开了。
故事其实是简单的。一对夫妇从森林里经过,一阵夏日的凉风吹开女人的面纱,让在路旁歇息的京里大盗多襄丸色心大起,决心要得到这个女子。但当时的他并不想杀死女子的丈夫。于是他尾随这对夫妻,并设下骗局将丈夫骗到僻处绑起来。当他回到那女人身边告诉她她丈夫被毒蛇咬了,女人脸上担忧的神色让他妒火中烧。他把女人也带到男人被捆的地方,当着丈夫的面强暴了女人。在男权极度发展的古代日本社会,女人就面临了选择哪一个男人的问题,故事的疑惑也由这里产生,最后的结果是丈夫被杀死,女人在一座尼姑庵里被发现,而多襄丸也因为喝溪水中毒被发现而送上了公堂。
电影里其实是包含了双重叙述者。第一层是在罗生门的破庙里,那个愁苦又壮硕的中年男子。他的叙述里又包括了在公堂上女人、多襄丸、以及女巫代表的死者的叙述。就在这几个主角的讲述中,电影的主题得以凸现。每个人所描摹的真相都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讲述时候的表情都是那么真挚,让人不可怀疑。
首先是多襄丸。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十分的纯粹而没有心机。从后来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他央求女人跟他去做他“浑家”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这个人呐,便是起了恶念,便顺着恶念干下去的人。”这是一种质朴的生活理念,他的灵魂中没有善恶的划分,从他自己的理解来看恐怕就是全恶。但正是这种纯粹的恶,让他不需要理会善恶的抉择,因为灵魂中不存在善的成分让他选择。这样的人,这样的活法,似乎比那些知晓了什么是善却仍旧作恶的人更容易得到原谅,而且可以设想,在他彻底的受到善的教化后,他会比其他人更加易于得到改变。人人都是一张纸,个性中有善有恶的人就好比纸上已经有各种颜色,纸上完全是白的没有一点颜色的人,也就是纯善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在社会里生存,为了获取必须的利益就必定会被恶所沾染。其实纯恶的人也是不应当存在的,因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也必然我接触到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善。就连多襄丸,在中年男子的讲述中,也知道在女人请求他去杀掉自己丈夫时让丈夫来给予这样一妻子处罚,这就是社会的印记。纯恶的人如果存在的话,就如同一张纯黑的纸张,同样可以作画,或者将其全部涂成白色,也是可行的。
多襄丸在讲述时,不断的强调他其实是不想杀丈夫的。首先是那个女人央求他,“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们必须有人要死,当着两个男人面出丑,比死还难受,我会跟活下去的那个人走。”于是他送开了男人的捆绑。其次,他再强调的一点是,“即使要杀那汉子,我也决不想用卑鄙龌龊的手段杀他。那汉子也确有杀法,我们足足斗了二十三个回合,光这一点我心里还佩服他,凡是和我交锋,能斗上二十回合的,天底下也只有那汉子一个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强暴女人时,女人并没有过分的挣扎,后来甚至伸出手来抱出了他。也就是说他并不完全是强迫女人这样做的,这就又减轻了他强暴的过错,而且还侧面表现了他的个人魅力。无疑,这个时候,他嘴里描述的自己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被崇敬的侠盗,风流而不失豪气,光明磊落。从电影的初衷和表达的理念来看,这恐怕是他的臆想罢了。真相被他自然的隐藏了,他的述说在拼命减轻自己的罪恶,虽然他承认了自己杀死了那个丈夫,但那也是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坦白名声的举动。正如他所说,早晚头也会被悬在高干之上。
第二个是女人,她把自己描述成了古代最标准的模板妇人。柔弱,对于强暴不能反抗,但是心里却坚贞不渝。多襄丸似乎是个疯子,发泄之后不管不顾留下他们夫妻的难题就大笑着跑了。被强暴之后她想要靠近丈夫,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什么,但是丈夫给予的只是鄙视的眼神。“到如今我一想到那副眼神,还觉得浑身的血像要凝冻似的,在他眼睛里闪着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只是鄙视我的冷酷光芒。”她什么都做不了,似乎被多襄丸玩弄过后她就成了一个旁观者。丈夫鄙视他,甚至不肯去杀死她。她晕倒了,醒来之后就丈夫就被人在胸前插上了匕首。她就是日本女子受到的教育中那种最顺从,永远没有自我跟在男人身后的物品。这是她为自己打造的形象。没有错误,一切都无能为力。她是最悲情,最容易得到怜惜的任人摆布的最终受害者。一切都是男人的错误。多襄丸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玩过丢下她就跑了,而他的丈夫对她也没有任何同情,只是鄙视。她什么都不能做,不知道丈夫是被谁杀死,不知道昏迷的自己怎么会到了水边,甚至自杀都没能成功。她把过错罪恶完全撇清了。
还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从她的讲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点女性意识的苗头。她虽然把自己刻画成了最理想的传统女性,但她不自觉的把过错完全推给了男人,男人是罪恶的源头,她一直是无辜的。她没有提到过爱情,后来死者的叙述也没有提到两人之间的爱情,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电影并没有做过多的强调。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里,也许对男人的憎恶早就种在她的潜意识里了。但是这种意识十分微弱,还不能推翻她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留下标准女性形象。
第三个是死者,是借女巫之口说话的,但叙述的效果没有打一点折扣。他描述的女人是邪恶的,整件事情都是由这“贱人”而起。“我当时想,但凭这句话,也就可以饶恕那强盗的罪了。”这句话是丈夫在女人要求多襄丸杀了她丈夫,而多襄丸十分诧异和愤怒,转而询问丈夫应该如何处置这女人后说的。仅凭这点,就可以断定这丈夫是一个在古代最寻常的男性中心主义者,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产品。他认为自己对女人是仁慈的,没有要求多襄丸杀死她,但女人就是“贱人”。他没有丝毫考虑女人被强暴后可能的遭遇,似乎认为男人就可以像处置奴隶一般天经地义的处死女人。他和女人组成的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婚姻,在亚洲似乎都是如此。他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女人身上,而自己是自杀的,并没有强调多襄丸在这件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刚开始叙述的时候,他不断的强调“我那美貌的妻子”,在他的头脑里一直存在着一种红颜祸水的概念。他对女人的不屑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女人对男人的憎恶似乎相辅相成。
三位在公堂上的陈述都结束了,案情愈加扑朔迷离。这时最直接的叙述者,那个中年男子对破庙里的听众讲起了他的所见。在这里,女人爆发了,女人不再是柔弱的,也不是邪恶的,终于作为一个有自我的个体开始了控诉。他的述说是耐人寻味的,首先是他对女人的关注,“你要是我汉子,为什么不杀了这汉子?”中年男子其实看出了女人的惶恐无助,她害怕,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要她这样的“贱人”。在他的眼里女人是值得怜惜的,相对与男人来说,她是无辜的。两个男人是同样卑劣的,作为一个男性,他之所以以这样的视角叙述,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不得志。极端的穷困让他羡慕甚至嫉妒同是男人但却完全不同命运的多襄丸和女人的丈夫,但是那样的命运是他无法得到的,于是他的心态转为病态的蔑视。他在挑剔这两个男人的缺陷,他认为他们除了拥有惬意的生活外都是懦弱、自私、粗暴的人,他借着女人之口教训了他们。他之所以关注女人,是为了把自己放到比那两个男人更高的位置上。
所有人的讲述完成之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以相对明显的角度被揭示。影片中的聆听者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主题一次次的被他提到。“人这种东西么,对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东西多着呢。”从这里看来,似乎故事中叙述者们并没有刻意的撒谎,他们似乎连自己的心都蒙骗了,自然而然的讲出了自己认为的真相。人性的懦弱就从这里得以凸显。对于损害到自身的东西,我们本能的就将其屏蔽掉了,根本不用经过大脑的选择。而这种屏蔽一定是符合我们利益的,无庸置疑。这种利益,既是现实中的,又是满足自我的。比如多襄丸的风流侠盗,女人的标准妇人、丈夫的可以对妻子掌握生杀大权的大丈夫形象、还有中年男人从女人嘴里说出的理想男人。这些都是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渴望,通过这一次的叙述,得到了满足。
聆听者似乎是一个对人世看得相当透彻的入世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个豁达的纯恶之人,他深信人不可信任,连弃婴御寒的衣物都要扒走。在场的和尚陷入了相当大的痛苦之中,“可是,像方才这样的可怕事儿,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呢。”在当时罗生门的破庙中,三个人代表了人的三种简单分类。善,恶,中间。那个聆听者离开了,始终都带着恶。而和尚是柔弱的善者,对于世风日下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中间的那位中年男子摇摆不定,他苦恼也正是这个不知归向哪边的问题。他从死者身上取走了那把“值几文钱”的短刀,但是被聆听者揭穿时并没有否认,由此可知他还是彷徨的。最后他选择将那弃婴抱回家抚养,似乎可以看做他选择了善皈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对世间残存的一点点温情所抱有的希望吧。
I. 罗生门回忆怎么样好看吗
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要根据喜好来决定:
浅议《罗生门》叙事特点
内容概要: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展现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黑白,粗糙,淳朴,直入人心.一间破殿,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本文就《罗生门》的叙述内容、话语、动作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场景 倒序 情节 叙述话语 视角
电影开篇,磅礴的大雨,哗哗的水声,突兀的声音,水的凶暴,恰似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因为大雨,乞丐与在罗生门中避雨的樵夫和僧侣不期而遇,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语“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了乞丐的好奇心,于是樵夫道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首先,出现“罗生门”这个场景,乞丐、樵夫、僧侣在此分析一个社会事件.罗生门作为一个残酷自私的现实世界的意象,揭示了“为了生存,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这一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在电影此后的叙述中,不断地出现“大雨中的罗生门”这一场景,每当事件的当事人陈述完自己的经历后,乞丐、樵夫、僧侣在罗生门前质疑、探讨、分析.在罗生门前挖掘事件的真相,对应着在人性面前思考人本质的弱点,两者有着隐约的联系.
在后面的叙述中,场景转换到事件的发生地点,山林.在这一场景中,武士与强盗决斗,强盗玷污妻子……每个人在叙述中,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美化,掩饰真相.茂密的树林,植物丛生,亦如人的心思,复杂,难以捉摸.黑泽明将大雨的场景转换为阳光灿烂的晴天,面对着太阳犯罪,面对着太阳从犯罪中获得愉悦,并且这种愉悦达到极致,把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耐人深思.大雨和晴天场景的不断转换,也让观众在两种极致的心情背景下,思考人性.
这个犯罪事件,运用倒序手法,在樵夫、强盗、妻子、武士的口中,叙述多次,每一遍都不一样.观众在接受了几次重复叙述之后,原本清晰的思路变得混乱,不禁思考,“到底谁的话是正确的?”电影通过倒叙,还原事实“真相”,又通过几次重复的还原,让人产生思维的错乱,于是观众开始质疑、反思,从而揭示人性的罪恶.同时,樵夫、僧人、乞丐也在探讨真相,这种倒序结合插叙的手法,让真理在重复思考中渐渐清晰,同时,多样的叙述方式,也不会让观众产生疲劳,观众与电影中的角色一起思考.
影片视角独特,通过非当事人的旁观者的目光,来一步步推进故事的发展.樵夫、乞丐、僧人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但他们并非传统的叙述那样无视角限制.这个旁观者非全知全能型的角色,他们也是在不断的疑问、重复、分析中,一点一点揭开真相.而在当事人的叙述中,则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以“我”的语气回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通过独白、心里活动等任务语言的声音,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强盗说他为妻子的美貌所倾倒,于是便用诡计将武士骗到丛林深处,与其搏斗中将其缚住,占有了妻子后,本不想杀害武士,但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强盗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武艺高强.妻子说她受到蹂躏后,又受到了丈夫的蔑视,这让妻子感到受了极大的刺激.于是悲愤之中,妻子就晃晃悠悠地扑向了丈夫……可等她醒过来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经死了.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每个人站在利于自己角度,叙述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故事.把几段不同的主观叙述内容放在一起比较,便形成一个无奈的讽刺,留给观众思考.
黑泽明在电影中揭示人性的弱点,但还留给观众一丝光明和希望.故事叙述到最后,导演运用一个事件外的事件做结尾:几个人正感慨着,隐约听见婴儿的哭声.循声找去,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杂工上前剥去婴儿的衣服,樵夫与杂工为此争吵不休.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僧侣深受感动,“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在描写人性“恶”的一面之后,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变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这也正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意义,批判现实之后,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所谓文学“镜与灯”的使命,反思之后,为世界点亮一盏明灯.
杂 役代表的正是对这个世间的丑恶已经见怪不怪,为了生存随波逐流,而且心里不 存在罪恶感的人;僧人代表的是这世间少数还相信真善美的人,他们心中有某种 坚定的信念;而樵夫则代表了那种还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人,做了恶事他们会有罪 恶感,但往往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僧人言语中表示着对人性的质问,对丑恶世界的痛心,以及对信念的迷茫.1950 年,人类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整个日本乃至世界都弥漫着对客观 世界的失望,对人性的探寻,迷茫无措.影片最后樵夫带走并抚养被遗弃的小孩,僧人说: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黑泽明告诉我们,人,还是 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