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家怎么评价电影《安娜》发布的中文预告片
我觉得电影安娜是一部欧美大片,他发布的中文预告可能是想让一些中国人来看吧,毕竟中国人特别多,能给他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B.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到达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一样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向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之后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感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感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我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理解,当然,安娜也不会理解,所以她选取了一个正确的感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十分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感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感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我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我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状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以前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我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感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期望,我一向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但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但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期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就应怀疑他,真爱他就就应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就应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应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好处,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向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明白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就应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我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我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我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我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向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期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看完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丈夫卡列宁和年轻军官弗伦斯伯爵的三角恋情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就是一个杯具。当时的贵族们在舞会、晚会等公共场合闲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绯闻,第三者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弗伦斯跟安娜是在一个舞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回避弗伦斯的爱意,但是弗伦斯仍坚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终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个人生活在一齐,在一齐是却有不停的矛盾、争吵、流泪。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当时俄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图勋章和官爵的俄国贵族形象,是一个只会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虚伪小人。在听到外面关于自我妻子的闲言闲语后,自我的第一反应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没有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对儿女的职责。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对于丈夫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她可能也明白自我越解释丈夫越怀疑、越不相信。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
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是在一次赛马场后,赛场中一向领先的弗伦斯的意外摔倒让安娜颇为紧张,直为他担心。因为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带回家。最后两人摊牌,为了自我的荣誉与地位,两人分居,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儿子归自我养,安娜则净身出户。在一番争论无果的状况下。最后安娜投入了弗伦斯伯爵的怀抱。伯爵也因为她愿意提前结束在军队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权。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场合中人们总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让她浑身不自在。众人的不理解和对儿子无止尽的思念让安娜成日以泪洗脸,在怀了弗伦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时染上了重病。卡列宁来看她。一番劝导以后让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头。伯爵也因为舆论和之前各种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枪自杀轻生,后被抢救回来。
当然,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她又应对不了跟伯爵在一齐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最后选取了坐火车独自出走,也不明白何处才是自我的安身之地。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复杂。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齐,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终彼此伤害,彼此误会,彼此厌恶。他们可能都后悔了,也许只有感情是没有用的。生活除了感情,除了他们两个。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感情与职责并不是一致的,虽然安娜和伯爵有感情,但是安娜还有儿子,还有丈夫,一个属于自我的家。不可能为了感情抛弃了职责,有了感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许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杯具,我们能够把它当作一种借鉴,用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
对于托尔斯泰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战争与和平》中,因为总觉得他的小说太过无趣,昨天偶然间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只是出于无聊才看了一下,但是似乎一下子就被这部电影吸引住了,也是女主角太过漂亮,男主角过于帅气。但是看完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不容错过。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年轻的军官伏伦斯基在一次舞会上与有夫之妇安娜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想要斩断两人之间的爱情,可是伏伦斯却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安娜。安娜决定离婚与伏伦斯在一起,可是当两人在一起时,却因为种种矛盾不停地吵架,最后伏伦斯决定离开安娜去母亲那里,安娜独自走在街上看到人们的种种神态,想到自己的生活心情很是悲痛,一念之下我轨自杀。伏伦斯在安娜走后,才有意识到他是如此的爱安娜,如此的后悔。恰好此时俄国战争,伏伦斯决定参军打仗,以了解自己残缺的一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的感慨有很多,首先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一定要懂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余留半生的后悔。伏伦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安娜的爱,而是安娜走向了死的深渊,事后他是意识到了,但是又有何用呢?如果他能早点懂得,早点去珍惜,去站在安娜的角度的去想,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呢?不仅仅是爱情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应当是如此,认清你所真正需要的,真正珍惜的,并且付诸于行动,好好去做去爱,以免以后去后悔。
其次,这部电影还让我增加了一些对爱情的认识。爱情和责任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安娜和伏伦斯是有爱情,可她还有儿子有丈夫,有她属于家庭的责任,可是她没有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为了爱情而抛弃了责任,同样也造成了她最终的悲剧。
我觉得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此外每个人的感慨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家有兴趣也不妨去看一看,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在观看的两个小时内,心里一直潮潮的,有心疼,有不舍,更多的是为安娜惋惜,惋惜她成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想,如果有灰色地带,她一定会幸福。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然而这个过于追求纯净和至高无上爱情的女人最终败给了现实,成为铁轨上的一抹鲜红。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无非是整部剧的小丑,让人感觉是一只苍蝇,讨厌可又摆脱不掉,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因为社会的使然,因为弗龙斯基自身对社会的妥协,他们最终成为旧社会的牺牲品。
确实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爱的超越自我,爱得忘乎所以,所以悲剧。
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水满则溢”这句话对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女性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女性,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情是生活的附庸品,只有好好的活着,爱情才会绚丽;当爱情遇见现实,一定要好好权衡,因为爱情存在于现实之上。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逾越的规则,谁逾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逾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爱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着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几件连衣裙线条简洁优美,衣领和袖子的设计都很特别。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C. 谁看过 安娜 这个电影,也叫思维空间,新出的,国内没上映,没看懂啊,求解释
楼主,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安娜很漂亮美,男主明知被骗了还自己送上门。片子的目的有点模糊,为了描绘anna心机极深?为了逃脱家人的禁锢?都不好说,能看到别人的记忆和盗梦空间是一个类型,导演没把握好就把片子拍成了故弄玄虚
D. 吕克·贝松的最新电影《安娜》好看吗
很好看,我很喜欢!!!
《安娜》的故事发生上世纪80-90年代的冷战时期。故事聚焦神秘女杀手安娜的成长及执行各种暗杀任务的经历。在美丽的外表下,安娜拥有聪明绝顶的头脑和强大的战斗技巧,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刺客之一,她游走于黑白两道,只要被锁定的目标,从不失手。
一个优美而高贵的俄国小姑娘,但是生活没有给她应该有的体面和尊重,她从小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她开始被渣男虐得体无完肤,后来又被抓进了KGB,这样的组织能够接纳她,也是一番血雨腥风。磕磕绊绊总算是完成了这次的任务,她终于进入了KGB。
超模+女特工,从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大致看出本片的调性了:一边是性感时尚,一边是暴力血腥。
这部影片还是不错的,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哦!!!
E. 电影《安娜》是怎样惊艳观众欲望的
导演吕克·贝松精心设计了电影《安娜》的剧情结构,在不断的插叙与倒叙过程中巧妙地讲述了一个女人反抗自己被操纵的一生的故事,但由于整个故事本身过于脱离实际,这部电影并未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共鸣。
如果这部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诞生,它或许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是在21世纪,关注于女性意识觉醒的肤浅特工电影已经泛滥成灾了。
剧情介绍:
一名谜一样的女子,闯入了巴黎酒店并杀光了所有黑道分子,随后旋即被警方逮捕,但是她聪明慧黠,避开了所有的摄像头,仅仅拍到她进出酒店,并且没有她的杀人证据,警方只能将她无罪释放。
她卧底于黑白两道,弹无虚发惩治恶徒,是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政府刺客。在她引人注目的美丽之下,有个天大的秘密,而众人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娜。
F. 谍战电影《安娜》讲述什么故事
今天给大家讲个美女杀手游走于黑白两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终重获自由的谍战电影《安娜》,该片剧情不断反转再反转,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燃爆荷尔蒙,不看到最后,你决对猜不到结局。
话说女主安娜是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父母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男友彼得是个渣男,经常对她大打出手,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一天,安娜被迫陪着彼得去做违法的事情,不料被警察叔叔发现,几名同伙被当场击毙,彼得吓得一阵阵肝颤,一脚油门,撒丫子溜了。接下来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警匪飙车戏,就在彼得成功甩掉警车得意忘形的时候,撞上了对面疾驰而来的汽车,彼得和安娜只是受了点轻伤,安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她迫切地想要逃离这中绝望的生活。这时候克格勃的特工卢克找到了她,一枪解决了彼得,问她愿不愿意加入克格勃。安娜是聪明的,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她已经看到了卢克的脸。但她不愿意从一个不自由的地方,去到另一个不自由的地方,于是她割腕自杀了。卢克劝她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并答应五年后给她自由,在卢克的耐心劝导下,安娜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接着卢克带着安娜去见了KGB的主管,这老太婆年轻的时候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人送外号“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一看安娜眉清目秀身材火辣,嗯,不错,是个好苗子,特别适合施展美人计。
另一边,俄罗斯安全局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行动,抓捕了一批潜伏在俄罗斯境内的美国间谍,最后KGB的老大给CIA的头头米勒送去了一份大礼,打开一看,顿时吓尿了,美俄间谍战就此打响!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安娜能在5分钟之内杀掉所有目标,终于升级成为一个合格的杀手,于是灭绝师太就给安娜安排了一个刺杀任务。这天,一个法国的模特星探来到莫斯科挑选模特,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面,星探一下子就被坐在一旁看书的安娜吸引,当安娜摘下头巾的时候,星探喜出望外,好像捡了漏子似的。安娜被带到了时尚之都巴黎,土鸡摇身一变成了金凤凰,每天被摄影师摆弄着上妆照相,终于被老板的合伙人注意到了,两人缠缠绵绵开始约会。富商被安娜撩的浴火焚身,就在两人心意相通要为爱鼓掌之时,安娜找个借口走进厕所,拿下藏在身上的窃听器,同时拿出藏在厕所的枪,出门,啪啪两枪,可怜的一代商场枭雄,牡丹花下死不瞑目。就这样,安娜白天做超模,闪光灯下摆出各种漂亮的姿势,晚上杀人如切瓜砍菜,动作优美,犹如走T台,玩转各种人生。可是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渴望自由。在巴黎呆了一年时间,安娜杀人无数,灭绝师太见她表现出色,又把她调回莫斯科工作。安娜见到卢克,干柴烈火瞬间燃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安娜竟然在莫斯科的“五角大楼”里把头头给杀了。我的天呐,这是要造反?就连卢克也是一脸的懵逼?你能逃的出去吗?而安娜却在大楼里闲庭信步、一步一杀,我就纳闷了,难道这里的特工都是纸糊的!连一个女杀手都打不过,嗨,不说了,战斗民族这次又被黑惨了。米勒在门口接应,见安娜迟迟不出来,他就先撤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原来安娜在巴黎执行任务期间,被全美国CIA抓住了,米勒给她准备两条路:要么替我们卖命,要么就把你送到捷克的某座黑监狱里,兄弟们会好好伺候你的!为了活命,安娜只能做双面间谍,改替美国卖命。期间,安娜一边和卢克保持情侣关系,一边又和米勒勾搭上了。同时又和丽莎是好基友,男女通吃,哎呀!这关系真够乱的。KGB和CIA的头头们再洞察世事,也会被她的大长腿迷倒的。这里吕克贝松用了来回打乱时间线的方法,一步步让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
就在大家以为安娜被抓的时候,剧情再次反转,安娜不但没有死,还把两个男朋友同时约到了公园里,声称手里有他们的把柄,要求二位放她一码,还她自由身。最后三方达成一致,安娜终于重获自由,可最后还是被灭绝师太干掉了。最后剧情又再次反转,安娜不但没有死,还成功金蝉脱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安娜,凭借智慧和能打,终于重获自由,逍遥游走于世间。
原来这里面还有隐情,上次安娜被米勒抓住后,灭绝师太就发现了安娜双重间谍的身份,于是她将计就计,利用安娜的手杀掉了总部老大,有她在后门接应,安娜才得以顺利脱身,最后师太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助安娜脱身。而她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老大的位子,生活步步是坎坷,笑到最后是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