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是冯小刚导演2008年的贺岁片,当年可谓是红极一时的"催泪弹"影片。凭心而论,该片在国产战争题材的电影中属上乘作品,但依然有不少不严谨之处。下面一一列举。
1、影片名字就有问题,集结号,我军历史上一共有十三种勤务号,分别是起床、出操、收操、吃饭、上课、下课、午休、午休起、游戏、晚点名、熄灯、集合、紧急集合。并没有“集结号”的说法,比较接近的就是集合号和紧急集合号。因此,“集结号”纯属杜撰。
俗话说"十事九不全",《集结号》在国产战争题材电影中算是上乘佳作,但依然避免不了BUG的存在,但瑕不掩瑜,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它们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如果国内的抗日神剧导演们能有这些电影导演和道具师一半的敬业精神,我想,横店每年死掉的3亿鬼子兵也该瞑目了。
⑵ 如何评价电影《集结号》
《集结号》上映于2007年,讲述解放战争时期,谷子地率领9连全体战士在汶河岸与敌军血拼,掩护全团撤退,但是自己队伍因为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命令,而全部牺牲的故事。王一川评价这部电影时,称其是“冯小刚导演的转型之作,是主旋律影片、艺术片、娱乐片三重景观的结合”。同样,《集结号》也“吹出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新变体”。
为了使战争效果更加震撼和逼真,剧组专门请来了韩国的特效小组来进行制作。在视听效果上,也毫不避讳借鉴国外大片的经验,为了表现敌我战争的残酷,用人物和摄影机双向运动的镜头造成一种紧迫感,同时用中景和全景镜头的不断切换来突出战士伤亡的惨重。在回答为什么电影中要让谷子地和9连的兄弟们穿上美军的制服,影片的编导回答:“为了好看”。这种“好看”,充满了冯氏的幽默和讽刺,可能是出于影片自身的视觉效果,也可能是对一贯欣赏“好莱坞”电影的观众点一种迎合。
在人物的台词上也尽显冯氏电影中“小人物的嬉笑怒骂”的特点。面对敌军的战火重重,焦排长还不忘拉着唯一认字的指导员写一封家常里短的信;出去侦查敌情,被美军发现的谷子地立马用“半生不熟”的朝鲜话,打消敌人的怀疑;知道团长其实根本没有下达让自己连队撤退的命令时,哭着靠在团长的墓碑上说自己这不是“矫情”,就是为了给弟兄们一个证明……这些带有冯氏幽默的“京味台词”给主题承重的影片带来了缓冲,使得电影表现张弛有度,也满足了普通观众对电影视听效果的要求。
冯小刚能拍出不同以往国内战争片的《集结号》,从影片一开始的战斗场面就能很强烈的感觉到这次的拍摄手法,抛弃了大肆的英雄主义渲染色彩,更真实的还原了战斗当时的人物状态,“英雄”不是“不怕死和打不死”的,而是明明知道会知道失去生命,失去亲人、爱人,确依旧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战斗。冯导赋予了“英雄”更真实更有人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