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影评
《八佰》是一部拥有超越其电影本身意义的作品,甚至借由“戏”的意象引出了对电影本质的思考,拓宽到观众对电影态度的边界,观看和目光所蓄积而突破荧幕内外的潜在价值,荧幕前的观众也参与其中,将要继续完成这场戏最后一个环扣。
《八佰》也许不会在世界影史上留名,但相信在中国的战争电影中是可以拥有很大分量的。追根究底,《八佰》从来没有放弃作为它作为电影的存在,这也是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大多只能供国人自我高潮的原因。
首先,从过硬的技术上看,《八佰》的摄影师曹郁对两岸的落差氛围是有很明确清晰的把控的,南岸的灯红酒绿人的衣着皆是高饱和度,而北岸却是灰淡黄绿的末世降临。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片子也达到了其追求的宏大质感。
除了上述“戏”的意象之外,白马的出现也贡献了很多神性的瞬间,它几乎伴随也代表了那一群守在四行仓库中的人们。从初始的惊慌失措妄图逃窜,到顺从本性开始奔跑,想要逃脱又不愿离去,成全了自己,但最后又重新被拉回既定的路线,判断不了的未来。
比较令人感动的细节是影片对个人结果的呈现方式。与此相辅的是演员的阵容都是老熟人了,因此当观众陷入对主角光环的信任中,而陈树生的自爆,端午的死亡,老铁的破相......他们受到的伤害清脆又不可置信。
影片也从不吝于给早走的英雄戏份。包括最后选出来的敢死队的结局也在被日本兵发现时戛然而止,冲刺过桥的人们下场又如何呢,历史早已给我们更残酷的解答。
『贰』 看完电影《八佰》后,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这部影片
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离
首先先定个调。八佰讲述了一个魔改于真实事件的战争故事。电影包含了导演认为的真实,以及导演认为的人性,以及导演自己理解的精神。而这些真实、人性、还有精神都过于自我化、狭隘化,符号化,甚至是偏离事实化。致使整部片子在内涵层面空洞有余,高度不够,情节方面严重与真实事件不符。致使故事的说服力大幅度下降。
这种英勇,这种无畏是具有极高可信度,是真实的。我相信,很多人会感动也是因此。但这种感动不该,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电影本身的感动。它的内核很大程度源自外部而非完全来自电影本身。且不论这个桥段设计所带来的逻辑争议。就在精神内核上出现问题时,这种表达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对于一个只会看电影的人来说我觉得好看,我哭的稀里哗啦。我们更应该从这部剧里看到历史的影子,而不是单纯的评价剧情怎么样,开头日本军队用喷火枪(不知道专业名字)在向类似两个集装箱的金属箱喷火,我感觉里面押的应该是士兵,开头已然很惨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尊重历史的电视剧,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可磨灭的。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大前方,而中产党那时还不够强大,是敌后根据地,所以抗日战争前期几乎都是国民党在发挥功劳。而且影片中每个士兵,不都是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人么!(共产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军力大增,因为积极发动群众,走农民路线),所以我看有的说拍国民党是反革命题材真的是无知,当今的国民党是反革命,而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联合抗日,国民党虽有消极方面,但绝不可磨灭他的功劳,为的不是国民党,而是中国大地上那些普普通通为国赴死的将士们)
我国需要这种题材电影,曾经有《集结号》,从那之后近代战争题材电影时至今日才出现《八佰》,我们国家在和平的岁月里需要这种回顾历史的题材,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强大。对于里面人物的刻画,我觉得里面每个士兵都很重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像为国赴死的普通士兵同样很重要,单独刻画他们才能让大家更能振聋发聩,而不是单纯单独英雄人物的刻画,小人物的英勇有时更能突出其伟大的爱国精神。脱离电影来看,我们不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吗?国家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像片里的爱过民众那样表现吗?如片中一个一个普通壮汉l为了送电话线而付命,谁都知道那是回不了头的桥。
前阶段才查了资料,国民党虽有德械师,但打到后来那还有什么德械师,都快被打光了,都是后来的其他兵不冲上来,国民党的装备被神剧吹爆了,当时国民党的军械装备其实比日本差的太远太远了,从网上看来一句“这哪还是打仗,简直就是屠杀”。国民党的飞机飞一个少一个,而日本的飞机却源源不断的制造。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国民党真实的机械装备,就是这样,一发子弹一上膛,这功夫日军的子弹都可以扫射多少,中国人是以命相博啊!军事力量悬殊,使我们很难有赢的机会。
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以该不该看,拍的怎么样来定夺,总之这是我在集结号之后看的最让我振聋发聩的历史题材电影了,这是一部纪念壮士的电影,我们应该从中感到的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小时候总觉得是共产党打天下,长大了知道了历史,因而对那些抗日神剧嗤之以鼻,现在看来真的是太不尊重历史。而这部电影不管是国民党士兵,还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小资产阶级,还是外国人………最后都为这场战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牺牲或者捐赠。总之《八佰》看的是精神,曾经是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如今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肆』 上映的《八佰》这部电影好看吗
昨天刚看完,我是觉得很难看,故事情节碎片化,如果没有事先了解故事,根本就不懂演什么,到了中期才知道整体故事,而且片子似乎为了表现导演或编剧想象中的战斗场景,不同的人在战斗中喊话都是相有其他人说话的声音(比如有人喊隐蔽之类的话,同时有人喊疼或者有人喊拿什么武器之类,几种声音叠在一起就很能扰乱观众注意点,甚至有的话要费劲去听),租界里的百姓声音也是,感觉就是乱哄哄,加上片子灯光昏暗,感觉几乎没有多少白天的感觉,或许是片方觉得在仓库里就该昏暗吧,赶上体验不好,
剧情上十分碎片化,最重要的是敌人只有在近战时出现,还有就是打飞机那一次,整部片子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军士兵中弹,中弹了,观众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我军反击,观众也不知道演员往哪里,什么目标反击,搞得莫名其妙,还有就是420人貌似是鼓励了人民觉醒,但问题就在于上海是当时远东第一城市,无论是西方思潮还是传统文化都很发达,上海人根本不需要这支部队去觉醒,租界里的人,民族思想觉悟百分百比这420人要高得多,要知道,马列主义思想,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潮得大报纸,大媒体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八佰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有就是420人大多数是湖北兵团的,与中央军有个毛关系?这地方军只不过是被收编训练了一年半而已,
『伍』 从专业角度如何评价《八佰》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
从题材的选择上评价《八佰》
从题材本身来说,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淞沪会战时,四百余人对外宣称战士八百,孤军留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苦战四天四夜,史称“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是淞沪会战乃至整个抗战史上颇为悲壮的一幕,这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也被称为“八百壮士”。这一段历史本就动人心魄,适合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再演绎。
对小人物的描写细腻
英雄就是身边人?也可以是平民?从这部电影来看,是的!《八佰》背后的英雄史,也是平民史,这让这部电影的格局从四行仓库及其中的八百壮士延伸到了苏州河另一侧的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这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大巢将覆之时,没有人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在日军已经打到四行仓库时,一河之隔的人也必然不会无动于衷。在这部电影中,保卫四行仓库的也并不仅仅是八百壮士,在租界内原本隔岸观火的商贾、帮派子弟、伶人、学生、大学教授等等,最终也全部加入了这场保卫战中,全民抗战!
『陆』 八佰电影好看吗
这个800电影非常的好看,它讲述了的是,抗日战争时期,800壮士的壮举,让观众看了热血沸腾,而且演员也演的非常的到位,充分的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把当时的艰苦战斗表现到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
『柒』 《八佰》这部剧的影评怎么样看过的人都是怎么评价的
这部剧在豆瓣影评目前打到了7.7分,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打了四星及以上,目前看过的人都说好。
《八佰》作为一部民族电影还是值得去电影院一看。
『捌』 电影《八佰》好评如潮,这部影片究竟好看在哪里
历史中的《八佰》:“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沪会战《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战争中随处可见死伤的普通百姓,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
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了胜利牺牲小我让人感动。虽然现在不是战争年代,但是国际环境风声鹤唳,八佰这部影片唤醒热爱和平的人,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抵御外敌!
『玖』 《八佰》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值得一看吗
如果单纯从战争题材的角度考虑,撇开一些所谓的政治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军迷去一看,尤其是战争场面的刻画,可谓国产抗战题材影片难得的佳作。
就我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来说,这部片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现在的和平安宁,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拾』 看哭了,电影《八佰》为何如此催泪值得一看吗
“八佰”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英雄”和一种民族精神。震惊、感动、敬畏,有直击人心的时刻,有落泪的时刻:被带着炸药跳跃的人物所震撼,被那些面对敌人飞机火力勇敢挺身而出的决心所感动,更被所有“勇敢抵抗敌人”的战士所敬畏!我觉得电影《八佰》值得一看,挺催泪的,理由如下:
6、《八佰》这样的电影所具备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历史的铭记之上,还对现实的当下具有激励作用:在经历过疫情与洪水的考验之后,《八佰》的上映或许能给大众带来鼓舞力量,让大家不忘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民族的韧性不灭,就一定有希望 。 想起片头打在银幕上的那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向所有为保家卫国贡献过力量甚至生命的战士们致敬!
7、管虎导演选择以一些“平凡小人物”的视角作为故事的切入点,不但能刻画出鲜活有力的战场群像,还能以小人物的视角去透视家国危难之际的选择与觉醒,对于观看者而言,会更有力度,也更能凸显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那股不屈不惧的韧性。 演员们对角色的演绎也很好地增强了人物的力度,同时也很好了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各类人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