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推荐类似《禁闭岛》的电影。。
像这类悬疑片,禁闭岛只能算是跟风之作,没什么大的突破,不过剧情还不错,没什么较大的漏洞,不像某些悬疑片,在片头极尽悬念之功力,到后面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在这里向你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悬疑片吧,按时间列出如下:
异次元骇客,1999年5月,本片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理论,缸中之脑,很有意思的一个理论,有时间可以看看,大致剧情:一家游戏公司开发了一个高度模拟的游戏,游戏世界里的人们除了生活在游戏里,在其他方面和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完全相同。一天,一名游戏开发人员被杀了,在此之前他留信告诉同事,说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整个剧情就围绕着探寻这个秘密而展开,剧情的转折,就是警方查处他同事就是凶手,而他本人对此却毫不知情,高潮就是影片结尾了,在这就不剧透了,绝对比禁闭岛精彩。
灵异第六感,1999年8月,虽然大部分情节叙述都很平淡,但是剧情绝对很精彩,这部电影比小岛惊魂还要早几年,在当年也是非常出名的,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与此类似的还有部电影,叫危险飞行,也很不错。
记忆碎片,2000年,这是一部最考导演功力的悬疑片,高潮也集中在片尾。影片采用的是两条平行故事线,一条倒叙,以彩色呈现,另一条顺叙,以黑白呈现,两条线每隔几分钟穿插一次,一般观众可能会觉得很乱,但是只要认真看,都能看懂。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片,不仅表达了电影的主题,还实现了片尾与片头的天衣无缝的衔接。在看电影之前,就不要看相关剧情及评论了,要不在看片尾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触动了。附加说明一下,整部电影的成本只有500万美金,绝对是低成本大制作。
⑵ 《禁闭岛》的结局悬念很大,最让人难解的是哪一片段
“人应该怎么做?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做个好人死去?“这是《禁闭岛》中莱昂纳多饰演的男主角莱蒂斯对肖恩医生说的最后一句话。而肖恩医生的那声“泰德”永远没能得到回应。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我个人的观点是泰德就是莱蒂斯,莱蒂斯最后清醒了但是却自愿接受手术,成为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在影片中,出现过很多令人费解的怪异情节,甚至有的像是“穿帮”。现在我想来说说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
试想,如此悬崖峭壁,一个退役的美国军人(莱蒂斯)都要小心翼翼地爬行,一个带着行李的女病人到底是怎么逃到那个山洞里的?这也是一个疑点。其实,像这样细思极恐的片段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带着探究的眼光去看,就能发现。
⑶ 电影禁闭岛影评
禁闭岛》:大宗师玩死人不偿命 【破除延期诅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电影都不咋地。 《禁闭岛》(Shutter Island)原定于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后不知什么原因硬生生拖后了一个季度。如果回顾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没发现有类型重合或者其他潜在威胁;看看本片前台幕后的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热门,通杀其他中小级别的牛鬼蛇神是没问题的。然而,本片居然还是延期了,这其中必有古惑。 撇开延期的内幕不谈,“延期没好片”是个简单的判断句式,其逻辑上的正确性取决于状语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况下,延期上映的电影基本上没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闭岛》就是一个惊喜。 从类型来说,本片总体上可以归为“悬疑惊悚”一类。比较讽刺的是,本来应该是最容易产生惊喜的这一类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让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不仅不能称之为好,甚至隐隐有成为“烂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虚的大自在】 《禁闭岛》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虚;而后者,正是近年来“悬疑惊悚”这个类型让人“审美疲劳”的根源。确切的说,悬疑片的质感不在于那种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节转折的多少,而在于那种紧张的真实感觉。 一般而言,“故弄玄虚”式的悬疑惊悚片,都会在开局的时候故意营造平静、正常的氛围,编导会竭力掩盖汹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后半段集中展示来使得观众措手不及。只是,这种手法用多了,如果观众事先知道影片的类型,就会通晓其中的惯用伎俩,那么那些故弄玄虚的小手段就不成为秘密了;也就是说,编导越是卯着劲制造前后氛围的对比、事实真相的差异,反而越是符合影迷们的猜测;而一切悬疑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打破观众的预期;这在观众都已熟悉“故弄玄虚”模式的情况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为在新形势下打破观影预期、重新制造悬念的唯一途径。只是,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因为“反故弄玄虚”意味着不遮遮掩掩,纯靠事件说话,如何让观众的神经时刻保持紧张、且不会过度紧张以至于麻木到无法欣赏其中必要地转折,这对任何编导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幸好,站在《禁闭岛》剧本与影像背后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顶在圣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师级人物,一部分影评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电影社会学家”的头衔,以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马一生的电影理念。个人以为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现实中远不如他作品背后的形象那般宏大肃穆,这当然不仅仅是指老马那“短小精悍”的体格与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与对作品风格的追求,其实是非常活泼、有时候甚至是顽皮的。他在《禁闭岛》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无间道》的方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规章的随意出牌,实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电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运用。所谓大师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从心所欲”是不拗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前人的成规,“不逾规”则指的是所有的变化又始终是符合电影与观众互动的基本原理。 【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严肃玩笑】 具体说来,老马在《禁闭岛》一开始,就向观众表示:这事情不简单,肯定有不少猫腻,您就等着看好戏吧!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故作镇静地诱使观众进入一种放松的情绪、随后用转折来给你一个惊吓,而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囔囔,等于是直接告诉观众——我就要吓你了,而且接下来我要不断地吓你!按照常理,这种“事先张扬的惊悚事件”是不会有多少悬念的;可事实是,《禁闭岛》是本人近年来看过的唯一一部从头到尾都比较紧张的电影,那种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实惠又过瘾。 既然已经悬念的感觉已经“事先张扬”了,为什么还能“精彩”呢?不少影迷这时候可能会联想到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希胖子认为那种“不知结果如何”的悬念不算厉害,“已知结果却不知结果如何发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悬念。可是,以上这两条,都无法套到《禁闭岛》的头上。因为,老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没玩,但同时却达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听着有点玄不是?这当中的诀窍,就在于老马最先展示的紧张感觉,其实和故事情节无关,他压根就不是在透露与剧情发展相关的东西,所以和故事结果完全无关;可以说,老马从一开始就纯粹是在撒着欢儿玩表现手法,只是因为大众对悬念惊悚片整体结构的思维定势,才会以为他是在严肃认真地讲故事,因而才会上当,从而在观感上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不知结果”的茫然,另一种是“不知过程”的期待;更为奇妙的是,这种难得的双重悬念,还同时扣住了一般观众与资深影迷,让他们在各自的认知轨迹上还都保留了这种双重悬念,这就远远不是工匠级别编导所能达到的了。 正由于全片故事细节以及演进方式,都是老马交织悬念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这种悬念紧张的完整感觉,最好是对剧情只字不提;所以,这里无法就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不过,可以从经验的层次,来描述一下影片对于不同观影人群而产生的悬念效果。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因为对于电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上的,所以当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一个主角们出场的理由时,观众会以为已经知道了结果、但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更何况,影片提示的这个“结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强调“匪夷所思”,这就更令这些观众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与情节演进的假性提示相反,观众对主要角色命运的发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对于资深影迷而言,他们在关注故事与表演的同时,可能会留意编导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来,他们多半会发现,一方面,老马在悬念基调上的“事先张扬”显得有些诡异,这当中肯定隐含了什么玄机;另一方面,影片开局对紧张气氛的营造,似乎过于“用力”了一些,好像弹钢琴时每敲一次琴键都使出吃奶的劲似的——这过于轻佻,过于明显,不太像是老马这样宗师级导演应有的沉稳手法。如果不是老马突然脱线,那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而为之,是为了诱导什么,隐藏什么:“诱导”有经验的观众得出错误的结论,“隐藏”自己看似过于严肃实则电影顽童的本质。可以说,老马非常“邪恶”地利用了资深影迷自诩渊博的观影经验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团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的迷雾、让观众们沾沾自喜地放松了警惕,以为老马其实很老实,结果却发现他却再狡猾不过了……换句话说,可能连资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马可以狡猾如此,他们知道老马高明,却不到最后不会明白老马的高明之处在哪。 【老顽童的实力与趣致】 如果考虑到普通与资深影迷之间观众群的更多细分,以及不同人对两种悬念的感知能力,那么《禁闭岛》所能产生的感知效果的组合就更令人眼花缭乱了。问题是,难道老马的原意,就仅仅是创造出这种万花筒般的效果而满足自己玩弄观众期待的恶趣味么?显然不是。 老马对于电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态”可以是戏谑的,其“手法”却是纯熟到无懈可击,这就是俗话中那“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的境界。这个可以从局部细节、与全片手法的逻辑两方面来体会。从细节上说,这部电影给人以“很电影”的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技术细节,都可以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们细细咀嚼的对象。光影的运用、场景的调控、机位及视角的变化、色调的心理暗示、乃至视觉特效的运用,都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具体描述的质感。这种质感,迥异于工匠型导演亦步亦趋小心锻造,这是真正在电影王国里锤炼、积累到飞升阶段后在天堂里随意挥洒的结果。老马在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装清高,更没有卖弄高难度,他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调子导演视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风韵来、甚至能以假乱真,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品味那些细节,仍然有一种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画面去的感觉,传说中的电影“魔术”,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评认为老马的影像语言,强悍归强悍,终究“目的性”太强了,显得过于迫不及待,不稳健内敛,以至于反而落了下乘。他们举例说,片中的音乐、光影空间处理、乃至演员表演,都有“过火”的嫌疑,远远达不到希区柯克玩弄悬疑的那种优雅风度。个人以为,这帮人要么是选择性失明,要么是压根没看明白老马想要表达什么。如前所述,影片的绝大部分,有种故意而为之的味道,这本身并非什么秘密,人老马是摆明了给人看的,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您得看完电影以后才能公布);说白了,那种“牵强”的味道,正好是体现某种“主观视角”,合理与否,只有从全片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来解释,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想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影片,那影片整体、从细节到结构的过渡与变化,就不仅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会觉得以老马如今的地位,还能拥有如此新鲜的活力,实在是影迷们的幸运。别的不说,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关注一下影片不同场景的含义,会发现不少与老马“身份不符”的B级类型片经典元素,从纳粹到监狱,从疯子到天气,乃至场景的建筑结构,都可以指向历史上成名的众多B级片。原著小说里这些元素感觉并不明显,但被老马这么有意无意一放大,就变成那“信手拈来”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为上】 当然,惊悚片悬念玩得再出人意料,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关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心灵情感的纠结,那些悬念的产生过程很快就会被忘记。个人觉得,这也是近年来悬念惊悚类影片日渐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闭岛》则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后,老马没忘记实实在在地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事实上,所有主体情节的演变,都只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而这种纠结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难忘的。 而这种情感的力量,自然是离不开演员们张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实”来评价其中的绝大部分表演,但这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调。片中所有演员都极好地把握了这个平衡,特别是当观众知道最后结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细节时,会更好地体会到那微妙瞬间所展现的神乎其技。 可以预见的是,本片肯定会得到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但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对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话,应该是能更多地体会到该片的妙处的。老马的玩性也许不如昆汀那么明显,但这种闷骚而自得其乐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师才能玩得出来。
⑷ 电影《禁闭岛》好看吗
我来说说、我看过原版小说《隔离岛》,主角是个精神病人,因为他的妻子杀死了3个孩子,他也失手杀死了妻子,却不能解脱出来,于是他的主治医师就和他一起玩了这个“游戏”,最后当他知道自己是精神病人时貌似清醒了(眼神)却为了赎罪选择了死亡(被带走) 大体这样的。虽然描述的平淡,但里面情节画面倒是很不错。
⑸ 如何评价电影《禁闭岛》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片中,莱昂纳多的表演精准有力,延续了他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惯有的硬汉形象与黑帮气质。
⑹ 一部高分悬疑烧脑电影!《禁闭岛》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讲的就是一个很悬疑的故事,很多人来到了这个岛屿然后出不去了,互相之间残杀,然后互相猜忌,这样的一个斗智斗勇的故事,看上去真的是非常的精彩。
⑺ 烧脑电影《禁闭岛》,究竟你有没有疯,它讲述男主怎样的经历
主人公是一位二战老兵,他成为了一名警察,有妻子和三个孩子。但他的妻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有一次,主人公发现妻子生病了,下班后杀死了三个孩子。除了悲伤,主人公杀死了他的妻子,烧毁了他的房子和尸体。他因犯罪而患上“谋杀妄想狂”和“精神分裂症”,被抓逃跑。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被迫切除额叶切除术。结果,他们中很少有人恢复正常。为了抵制这种不人道的精神医学治疗,一些知识渊博的人发明了一种名为“角色扮演”的治疗方法,为了向医学界、社会、政府证明这种非常“人道”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取代前额叶切除术,使实验中的主角成为最佳。当主人公真正清醒的时候,他认为与其“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如“活在杀妻不救孩子的罪恶感中”。
《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等主演。该片于2010年2月19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联邦侦探泰德·丹尼尔受命到一座岛上调查一个杀人机构,却因此遇到了重重危险和谜团的故事。
创作背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派拉蒙(Paramount)的图书馆里找东西时,偶然发现了《禁闭岛》(shutter island)的剧本。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想出了拍这部电影的主意,他邀请达·芬奇(leonardo leonardo)出演这部电影。斯科塞斯对原著非常忠诚,电影中唠叨的说明性对话来自原著,原著很难读懂,对一些奇幻段落进行了删减和修改,马丁·斯科塞斯还添加了特别设计的段落。
拍摄过程: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在马萨诸塞州的medfield精神病医院拍摄的。由于天气原因,马丁·斯科塞斯在拍摄过程中不得不数次修改拍摄计划。在每次拍摄前,机组人员必须根据天气预报和卫星选择拍摄地点,但恶劣天气仍然不可避免。有时天气对演员来说是个大问题,因为影片中有很多外景镜头,但演员们都做得很好。
⑻ 莱昂纳多主演的《禁闭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禁闭岛》,由小说《隔离岛》改编而成,在2010年上映,被称为经典的烧脑悬疑作品,但拨开层层疑云,用一句话概括,其实就是不愿面对现实的男主泰德,为了逃避现实,就在脑海中臆想出了一个关于禁闭岛的世界。
如果是第一个版本,那么故事立意就可以扩大到人性善恶、阴谋诡计的冲突,更容易引起观众在现实层面的共鸣;但如果是第二个版本,那么立意就跟很多意识流电影一样,看似荒诞、高级、疑云丛生,但其实都可以将难以解释的问题归因到主角的精神妄想症上,这种套路已经有《致命ID》、《穆赫兰道》的珠玉在前,再拍新颖度就少了很多。
另外,就共鸣点而言,能引起的也是比较俗套的观点,即对现实世界的非常无奈,只能选择自我麻痹,活在一个远离现实痛苦的精神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