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会痛的17岁
会痛的17岁在猎奇和造梦的角度上分别给了社会人和少女们足够的吸引力。
《会痛的17岁》是根据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黑色物语网络剧,由江金霖执导,温心、周游、李煜、关晓彤、刘颖伦、卢蒽洁、王艺哲、周雨彤、蒋沁芸、鲁筱冉等联袂主演。
该剧讲述了8个正值青春期的17岁女孩因童年缺失家庭关爱而导致的成长经历,于2015年11月8日在优酷土豆上线。此外,该剧于2016年10月26日作为网络剧三类奖进入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获奖项目补助名单。
每个少女的心理成长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这又俘获了大批已然或即将面对女儿青春期的中国家长。
然而,受众层面多并不是它应该受到关注的原因,把可能发生的现实赤裸裸、毫不遮掩地搁放在每一个“中国式家长”的面前,让他们成长,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2. 《会痛的17岁》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离异家庭里的孩子,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些许后遗症,成为其成长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或深壑,但也不尽然,这主要取决于因家庭问题产生隔阂的母女或父女间的沟通方法,表达方式。正确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将潜在的矛盾纠葛消弭的无声无息,而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溢满着亲人之爱,血脉之情,也很难将问题圆满解决,或将问题湮灭于源头,相反,对爱的表达方式的不正确打开方式还很容易激化甚至升扬母女、父女矛盾,从而使问题更加棘手,尖锐,乃至悲剧的发生。
《会痛的17岁》聚焦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重重,困难多多的家庭。葵之自小就没有见过父亲,而且母亲又是一个喜欢结婚离婚甚至上瘾的成年熟妇,在葵之成长的这不到20年中,其母就已经结婚了六次之多,而且远没有就此打住的意思。更可怕的是,母亲还当着女儿葵之的面将陌生男人带回家过夜,从未考虑过葵之的感受。变本加厉的是,母亲不仅不知道反省,还以错误的方式企图限制女儿的恋爱、生活、人身自由,母女间的矛盾瞬间如火山喷发般炸裂于这个本来就不圆满的家庭中。母女恶语相向,大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睁的感觉,哪里还看得出有丝毫、半点血缘母女关系。幸好一个叫安全岛的心理危机干预拯救机构的出现,才将这个雪上加霜且正濒临破碎边缘的家庭拉上了正途。
葵之对母亲不是没有爱,从小就失去父亲没有父爱的她对母爱的渴望与坚守比常人更深,她对母亲频频结婚离婚现象的不理解甚至用恶毒语言进行人生攻击、侮辱,其起点是出于对母亲的关怀——害怕被母亲被坏男人骗,虽然对母亲倾注了爱,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正确,却大大加深了母女间的矛盾。同样,母亲对葵之也力图尽到为母之责,但由于表达方式的粗陋、简单,单单凭借一两件情趣内衣内裤就盲目认定女儿葵之是一个不检点的女孩,并借此试图限制女儿葵之的自由。一个是正值生理心理成长关键期的女儿,一个是屡经婚姻考验打击的中年熟妇,青春期撞见更年期,火花自然是爆棚的,效果自然是炸裂的,母女关系也很自然的就会被趋向破损、毁灭的边缘。
就这个故事而言,母女间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但相对来说,母亲的问题更大些,毕竟,身为母亲,责任也是更大的。生活在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确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但如果掌握好爱的表达的方式方法的边缘与界限,一切问题矛盾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诚然,一个母亲结婚六七次固然是她的自由,也是法律赋予其的权利,但在处理自身婚姻大事的时候,能否考虑一下女儿的感受,尤其这是一个从小没有父爱的女儿,而且还正处在青春期,一个反叛、忤逆的爆发期,母亲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方方面面为女儿着想,而不能只为图自己一时之快,更不能简单将女儿锁在屋里,或没收其手机,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意义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被当做成了父母的附属物,父母对孩子也天然的拥有了占有权,在这种大背景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就很难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就好像《会痛的17岁》中,母亲天赋人权般的觉得女儿是自己的附属物,可以随意管制,打之,骂之,控制之。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观念,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父母更应该将孩子平等对待,将其当做自己的朋友,贴心交流、沟通,为此,爱的形式与内容才能有效往返于母女之间,成为联结母女关系最紧密的那根纽带。
没人生下来就是坏人,即使一些人因为家庭原因,或其他种种因素变“坏”,父母也有责任帮助她,拯救她,而不是适得其反的将其推入深渊,就好像《会痛的17岁》中的母亲对待葵之。剧中,葵之的“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的失责所造成的。如果她真的能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矛盾,母女间也不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家庭问题的出现,疏导是关键,任何对抗都只会让矛盾急剧加深。而疏导的关键的则在于对爱的表达方式上,诚然,这是双向的。这不仅需要母亲家长这一方要学会事半功倍的爱的表达方式,身为已经成年或正在成年的17岁少男少女,也应该学会如何表达怎样倾诉对亲人的爱。单亲家庭、离异父母绝不应该是17岁少年任性妄为的借口与理由,从这点看,《会痛的17岁》所提供的现实范本与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会痛的十七岁》是反映青少年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有电视剧版和电影版,而我更喜欢电影版。
电影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早恋的孩子是如何形成的(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爱注入不完整的时候,青春期的他们很容易把这种情感缺失转移到异性同学甚至社会上的混混身上去找潜意识弥补,错误的把它理解成爱情。这是青春期都会有的问题,我们现在回顾,是不是觉得自己当时很幼稚呢?
4. 你觉得电视剧《会痛的十七岁》中关晓彤的演技怎么样
我觉得还可以演的,现在的关晓彤演技有所提升。关晓彤出生于演员世家,2005年因为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中饰演“小倾城”而成名,出演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该片获2003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2004年,由关晓彤担纲女主角的电影《电影往事》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同年,她的另一部作品《惊心动魄》获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奖。2014年2月16日,关晓彤与王志文、李小冉等主演的《大丈夫》首播。2014年3月19日,关晓彤与张嘉译、闫妮主演的《一仆二主》首播。同年8月,加入苏有朋导演电影处女作《左耳》饰演蒋姣。2014国剧盛典获观众喜爱的新人女演员奖。2015年与夏雨共同主演电影《浪漫满屋》。
原本以为关晓彤的后续发展一定非常给力,毕竟作为童星出道的她不仅没长残,反而越来越好看,一双大长腿简直不要太迷人,学业方面她也一直走的是学霸人设,以高分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就算正常发展,她今后的星途也不会差。
5. 《会痛的十七岁》电影介绍是怎样的
高中生夏远远(徐娇饰),是一个无法感知任何疼痛的失痛症患者。学习成绩垫底的她,在超级学霸顾明耀(胡夏饰)的帮助下,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性格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然而此时,一个个误解和质疑接踵而至,她也终于在十七岁时感受到了疼痛的滋味。
该片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疼痛类青春片动辄出轨、堕胎、车祸等剧情,该片中的痛点另辟蹊径,首次聚焦失痛症群体,展现失痛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迷茫和蜕变,人物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电影以独特的角度再现青春,会痛的十七岁,也是成长的十七岁。
该片不怀旧正青春的主题,获得了大批观众的点赞,影片没有歇斯底里的爱情,没有语重心长的说教,有的只是校园生活和青春期的描写,还原了最真实的十七岁。而片中夏远远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戏码也成为影片的最大亮点,夏远远学习成绩不好,遭遇老师和同学的排挤,奶奶的陪伴和照顾给予了她成长路上最大的力量,这种祖孙关系的穿插,不仅牵动人心,也让剧情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6. 如何评论电影《会痛的十七岁》
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好看,发人深省。
《会痛的十七岁》是一部根据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黑色物语影片。由彭发执导,徐娇、胡夏、鲁诺领衔主演,蔡卓妍、王力宏友情出演的电影。
影片既有高考的压力、暗恋的悸动、成长的困惑等青春内核,也将二次元、失痛症等影片特有的元素穿插其中,颠覆了以往青春片的固有模式,反套路的形式希望可以引发观众共鸣,并在电影中同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感悟。每个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这部影片也是对现实的直白写照,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
你是怎样评价这部影片的?
7. 会痛的十七岁电影好看吗
是徐娇主演的一部电影,
片子还是很感人的,从小长大遇到了那么多的坎坷,有类似经历的人看了更觉得有触痛!
8. 电影《会痛的十七岁》为什么收视率那么高
青春谁都有过。《会痛的十七岁》中,由徐娇扮演的高中女生夏远远如是说,故事也是围绕这个叛逆的夏远远而展开,但夏远远又是一位得了“失痛症”的女孩,身体感受不到疼痛,可是,成长的伤楚,却让她痛彻心扉,这是青春之于她灵魂的印记。
青春,本就迷茫,一不留神,就会在岔路口走失,《会痛的十七岁》中的几位少男少女莫不如此,但影片带给社会更大的感受,就是有关“认同感”的问题,无论是家庭的亲情,还是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是左右青少年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无意中的一次扶持,或者不经意间的一次打击,都会给他们留下影响一生的印记,不是孩子们太脆弱,是他们正处于“塑形”期,最容易被外界与内心所左右,特别是类似夏远远这样被贴上了“学渣”标签的叛逆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