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佰》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吗
现在这个时代,电影和电视剧也是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在无聊的时候,可以通过看电视剧和电影来打发时间,当然还有个别的,我家一直以来期盼已久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到开播就开始蹲时间点来看,只为满足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期盼,不知道大家看电影平时看电影注重,该电影的质量还是口碑,其实各有各的喜好吧,有些人喜欢里面的内容不在乎口碑什么的,也有些重注质量,觉得电影质量会影响这部电影的收视率,当然各自有各自的要求吧,我们也没办法去定义。
还有就是导演,管虎导演可以说是拍摄完《老炮儿》就沉寂了一段时间,他已经很久没有拍摄电影了,这次也是人很期待,管虎导演沉寂了有五年,相信此次作品也是他非常看好的,这部作品也值得我们去期待。
无论是从影片题材,还是剧组实力,以及演员阵容上来看,都值得我们去看,更重要的是也可以让我们捡起那段被我们遗忘了的历史,也非常期待这部电影的播出。
2. 八百电影评价
对于很少进影院和果粉这些非资深非主流观众来说,《八佰》前半段的激战和中场的护旗,足以成为犒赏他们视觉和情绪的饕餮盛宴。
作为有一定艺术审美基础,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对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观众,比如我,对影片则是感到失望。
工业化技术度方面是华语电影绝对一流水准,曹郁的摄影也完全有实力问鼎甚至是横扫明年三金奖杯。
最糟的恰恰是导演编剧管虎,是他把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将战斗场面升级做夸大渲染,并不为过。射杀战俘,也是华语电影里珍贵的一次血性飞扬,不必理会圣母婊的聒噪,这样处理既真实也理所应当。你死我活的战场,杀敌就该理直气壮。
真正的错误是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之心,反而让人看出其中有点卑劣的商业算计。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于贪生怕死。对懦弱的逃兵新兵着墨太多,此类人物会有但绝非战场主流,电影里对姜武、张译、包括欧豪和那个小湖北的怯战描写太多太过,也是创作者人文意识的泛滥与意淫。
其次,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被编导做了个人喜好化的骟割。以怯战小兵视角,切入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后孤军营生活以及谢将军的结局,不应该有个如实的表现吗?这不是八佰这个集体和这场战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给观众负责任的讲述自己要说的历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时刻,掐头去尾夸大煽情之余,又以畏死来曲解反战的含义,离佳作和史诗的门槛实在是百步之遥。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比例,明显不适合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尤其是华语电影创作和观赏环境,也与影片宣传定位相悖。
银幕上那匹白马,就是管虎创作上的一颗私心。我不是讲述历史,是自己说书。谢将军和日本将领骑白马相见,说为各自的荣誉而战时,这电影已经彻底垮了,那座四行仓库已经轰然崩塌成废墟了。
如果不做商业计算的煽情,楼顶护旗一场和前半段接近写实的战斗拍摄风格一样,情绪的冲击和情感的升华只会更真实深刻。而不是现在这般强行煽情无休无止,让人感到疲劳尴尬。
可能导演只怕观众不知道,我这电影就因为这场戏而审查受阻的。毋庸讳言,审查真的不尽人意。但有些导演的本事和脑子,还真不一定是审查这口锅给砸坏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电影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的上映,能让一些年轻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轻浅的历史事件和爱国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举。至于电影的艺术品质,那就另当别论,真的不谈也
3. 电影八百适合儿童看吗
而出镜率最高的电影,自然是最近风吹得很大的《八佰》,上映2天票房破5亿,点映阶段的累计票房就已超过2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截至8月26日14:00,《八佰》累计票房达11.81亿元,成为2020年首部票房过10亿的电影,按照这个趋势,破20亿不是难事。
《八佰》血腥画面多,是否少儿不宜?
作为今年暑期最火的一部电影,《八佰》的口碑也像它的票房一样红火,但是很多带孩子去看了这部电影的家长们说,有些画面过于血腥,担心会对孩子有影响:
“友情提示各位父母,这部片子战争场面比较残忍、血腥、写实,还有特写镜头,完全不适合小朋友观看。”
“尺度超大,我这场有小孩子中途被家长带出去了。”
之前看到红星新闻的一位记者到电影上映现场采访,有位家长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前来观影,她也表示,看电影之前想过《八佰》有血腥镜头,但没想到有这么多血腥镜头,本来打算让孩子接受下教育,看看以前战争年代的历史,回家后写写观后感,现在看来确实有点不合适。
这位妈妈最后还笑着说:“有类似电影,麻烦片方或影院给个提示呗!”
虽然血腥场面确实不适合孩子观看,但是不让孩子知道历史的真相,又怎么能让他们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只有正视历史的“惨烈”,才能让历史清晰地被铭记。
《八佰》的故事原型是十四年抗战中一段悲壮的英雄史: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麾下400余名壮士,孤军奋战四天四夜,死守上海四行仓库。记者前来采访时,谢晋元虚报人数800名,以达到威慑敌军的作用,也就有了“八佰壮士”的美名。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而血腥的,电影《八佰》里出现血腥暴力的画面也不可避免,毕竟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惨烈,而这部电影就是为了通过对战争残酷的真实展现,让观众重温并且深刻铭记那段历史,以明白先烈们的奉献,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果我们为了需要,而把所谓的血腥暴力的画面删除,只将一些美化过的画面呈现给孩子的话,孩子们会正视历史吗?
4.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知乎
800这部电影主要是讲的是这个,在民国时期打仗的时候,这个电影还是比较好看的,我看过。
5. 电影《八佰》讲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悟
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 王千源、张译、姜武、黄志忠、张俊一等演员共同出演。
6.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直接在网络上爆红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在直播在网络上爆红,因为网络上现在大多数都特别爱在网上购物和看电视啊,等等,因为这个800这个电影在网上特别红啊,看的人特别多,所以说演的也特别好,所以到了特别喜欢。所以说他才会爆红啊,因为每个人都爱看呢。
7. 上映的《八佰》这部电影好看吗
昨天刚看完,我是觉得很难看,故事情节碎片化,如果没有事先了解故事,根本就不懂演什么,到了中期才知道整体故事,而且片子似乎为了表现导演或编剧想象中的战斗场景,不同的人在战斗中喊话都是相有其他人说话的声音(比如有人喊隐蔽之类的话,同时有人喊疼或者有人喊拿什么武器之类,几种声音叠在一起就很能扰乱观众注意点,甚至有的话要费劲去听),租界里的百姓声音也是,感觉就是乱哄哄,加上片子灯光昏暗,感觉几乎没有多少白天的感觉,或许是片方觉得在仓库里就该昏暗吧,赶上体验不好,
剧情上十分碎片化,最重要的是敌人只有在近战时出现,还有就是打飞机那一次,整部片子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军士兵中弹,中弹了,观众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我军反击,观众也不知道演员往哪里,什么目标反击,搞得莫名其妙,还有就是420人貌似是鼓励了人民觉醒,但问题就在于上海是当时远东第一城市,无论是西方思潮还是传统文化都很发达,上海人根本不需要这支部队去觉醒,租界里的人,民族思想觉悟百分百比这420人要高得多,要知道,马列主义思想,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潮得大报纸,大媒体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八佰不符合实际情况。还有就是420人大多数是湖北兵团的,与中央军有个毛关系?这地方军只不过是被收编训练了一年半而已,
8. 如何评价八百这部电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与委员长的默契
本答案从第二部分开始,内容会复杂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请看完,如果你无法理解超过1000字的文章,请谨慎留言反对。
第二部分讲电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讲如何用一段台词生造出一个根本没有的巨大转折(不是历史上没有,是剧情上就没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历史片,也不是战争片,它是一部奇观片。
它与历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说了,这里不多说了。单谈一下,导演跟委员长跨越八十余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关键是题材选的好。
首先导演自己在宣传里也说了,一水之隔,喝着咖啡打着赌,就能观看真实战争的事件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奇观,电影再把奇观放大一下,尤其纵身一跃、丈夫许国,确实直击人心,不单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看着看着就落泪了。
其次,爱国主义,这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
但是导演厉害就厉害在,它的爱国主义不是歌颂TG的,而是歌颂国军的,这样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观众也会喜欢,更进一步说,这都不是国军,是一种超越了党派、阶级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更高级的爱国主义。这一下B格就高了起来。
最后,因为不是歌颂TG的,还能跟飞将军孙元良扯上关系,而孙元良的儿子正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秦汉是谁?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齐名的,他与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爷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还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说他没准能影响金马奖哦。所以导演去台湾拜访秦汉。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个道理,此人和秦汉有一个共同点,在省内电影界影响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马奖12次提名,9次获奖。
片中还有一个高笔,就是没提孙元良(委座本来是要把孙元良的整个八十八师都留下的,孙不干,最后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实形象提,又逃跑又强奸的,秦汉不满意。不按真实形象提,国内观众不满意。不提,秦汉推这部片子时,还可以避嫌,等片子获奖了再找水军在省内给秦先生歌功颂德。所以,导演去拜访片中没有的孙元良的后人秦汉,却不去拜访片中主要人物谢晋元的后人。
9.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获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界面新闻》评)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新华网评)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程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