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电影《一一》能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华语最佳影片」
有人说,电影延长了生命,如果说有哪一部电影绝佳地表现了这一观点,我认为它一定是杨德昌的《一一》,电影以简南俊的家庭琐事为标的,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简南俊公司出现危机,濒临倒闭的危险。他为了挽救公司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活,而后在日本公干的时候又遇上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两人相谈甚欢甚至还有重修旧好的可能,这就是典型的中年危机模型。
所以电影其实是在诉说一种生活的本质。不管生活如何折腾你。你还是得过,生活还是得继续。简南俊外婆去世之前,家里各种鸡飞狗跳,她死了以后,家里反而归于了平静。
世界就是如此,你以为你什么都忘不了。可是就算你忘不了,也得带着这份回忆沉重地往前走。
这种关于生活本质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范围内是不多的。虽然把《一一》奉为最佳有些过誉,但它的确是一部大师之作。
❷ 如何评价《一一》这本电影
导演用三小时的电影时间,以简洁的叙述风格。以一个家庭为主线,延伸出各种人物关系,
在倾注自己情感、用影片方式表达自己的同时又同时关注人在家庭、社会、情感之中的纠葛和选择。
看似是很多人的生活,看似有很多不同。
通过导演的一一贯穿,其实也就是同一种人生,同一种生活。
生命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
1、诞生
舒缓的钢琴音乐,婴儿的啼哭声,新的生命降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世界真美好。
白色的婚纱,黑色的礼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生活真美好。
影片以非常祥和喜庆的场面开场,以婴儿的啼哭声为背景,新娘新郎面对摄象机,想必是在举行婚礼,这应该是一个神圣的场面,但仔细观察又似乎隐藏着些什么?新娘身体微微晃动,挺着已经微微隆起的肚子,有点心不在焉。新郎看看新娘,同样有些散漫。
紧接着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向我们走来,阳光明媚,照全家福,还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被小女生欺负着。
导演故意安排这看似美满的开始,是否与后面的影片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以婴儿啼哭声为背景音乐作为影片的开始,除了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婚姻的开始,是否也暗指一个人新生命的降临、诞生。我们暂且把这个新生命称做“一一”。
2、童年
年幼的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观察着周边的世界,这时的我们不懂表达。
洋洋是否代表着“一一”的童年。他容易被女生欺负,偶尔也会反抗。他的内心有太多的疑问。他渴望表达自己,但没有人能完全回答他的问题。
他的世界大人不懂,大人的世界他也不懂。
洋洋借助着相机,去记录一些东西,希望的是告诉大人们他眼里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他在电梯口拍蚊子,他撬课去拍各种照片,他拍大人的后脑勺,在他的眼里世界都是看的到,都是实实在在的。
3、青春
我们渐渐长大,有一种东西,它来自于彼此的内心,有时让人觉得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觉得非常糟糕,它并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还非常伤人,有的时候它甚至超越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情,人们称它为爱情。我们相信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就如虔诚的教徒一般。
当我们再长大一些,因为各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深爱的人最终并不一定能走到一起。就如NJ和他的初恋情人一般,她是NJ最爱最爱的人,但她并不了解NJ,NJ倒底需要什么?他不想考电机系,不想念博士。他做这些只是为了深爱的人。为了他的爱人,他的父母?他痛苦,他挣扎。
4、婚姻
当爱情慢慢老去,还好我们还有婚姻,它让两个人在一起,一起生活,彼此不会孤单,生活依旧向前。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彼此,离不开彼此,它比爱情更稳固更牢靠,人们称它为亲情。只是在这样的亲情里,生活更多的是平淡无味。
NJ在忙碌着自己的事业,她的妻子忙碌着自己的事业,NJ的小舅忙碌着赚钱,生活很充实吗?我们不知道,直到在婆婆床前诉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过得那样的苍白,每天都是一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
有时我们真的不知道去做些什么?我们身在某处,却忘了到底来干什么,只好原路返回。
5、朋友和利益
我们需要真正的朋友,他能聆听你的内心,你的精神。你能懂得他的语言,他的灵魂。
朋友也要吃饭,朋友也要工作,朋友也要生活。他的生活和你一样,也有艰辛,也有坎坷。
在朋友和利益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NJ说,诚意可以装,老实可以装,交朋友可以装,做生意可以装,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东西是真的?你们这样做很伤,大田是个好人,我们怎么做人?
NJ的同学说,好什么人,你这样我们怎么做生意?
其实杨导大可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在朋友和利益之间做选择,选择利益是对自己有利的。但他没有,他寄希望于NJ,并最终赋予他价值观的胜利。
6、老去
我们每天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面对着各种问题,有时我们想一睡便不要醒来,为何那么残忍,还要叫醒我们。
婆婆,在我的心里,我不希望你再醒来,或许你这样睡着比醒着更开心,婷婷每天在希望你能醒来,但这样是不是太过自私了。
即使有机会重回青春年代的生活,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人,但还是不能走到一起,突然觉得,如果再让我活一次,真的没有必要。
我也不是不想和婆婆你说,只是我说的都是你知道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对你又有什么帮助?我觉得,我也老了。
❸ 如何评价电影《一一》
关于一一的意思,有人说是一一道来的叙事方式,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大多是将每个个体抽离出来加以点评的。然而我想,一一的意思,应该是指那一家子的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彼此经历着自己情感的折磨和内心的困惑,却互相没有交流。在舒缓的节奏中,表面的生活看似漫不经心,可是内里却有多少的风起云涌,而这些风起云涌都只属于他们自己,哪怕是最亲的亲人,都不能关注,甚至无法理解。洋洋的受人欺负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件很困扰的事情,婷婷好几次都用到“又”这个字,足以说明这一点,可是没有人帮他去解决这份困扰;洋洋对于身后那一半世界的好奇也始终都只是他个人的好奇,他对女生第一次萌动的感情也一样只是他自己的--甚至在从游泳池里爬出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他也一样没有受到家人的关注--即便是看到了大人也只会以为是淋了雨吧!婷婷所经历的初恋要比洋洋更加惊心动魄,尤其是那个血腥的结尾,向我们昭示着青春的危险!而这份惊心动魄和她对婆婆的愧疚一样,也依然只是她自己的,他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得有些理所当然。最后终于说到简南俊夫妻,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他们是这当中最叫人绝望的。小舅夹在两个女人之间被折腾来折腾去也还有些人情味道,而这一对在外人看来相敬如宾、不吵不闹的夫妻,他们两人的世界竟然如此地隔阂。那隔阂不仅在于简南俊向初恋情人表白的那样“除了你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而在于当妻子哭诉生活的无意义的时候,他丝毫不能理解那种感受,他只是给了一个及其表面的答案,终于将她赶到无处可去,无家可归的境地。而第二次他们的对谈仍旧延续着这一次的轨迹。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还是一种不经意的行为,那么这样一种哭泣中的倾诉、这样一种最直接的情感需求的表达,却糟到了根本的挫败,在这种挫败当中,甚至丈夫的情感出轨都变得没有了意义。影片的结尾,当简南俊坐在婷婷身边(而不是走道另一半的妻子身边)的时候,他拉起了婷婷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面,这几乎是整个影片当中最有温情的一个镜头。这个镜头让我们想起简南俊在日本时候说的“女儿就像情人”,似乎向我们展示了那么一点沟通的希望。可是连这一点暗示都是苍白无力的:情人又如何?简南俊和情人之间不也是互相隔阂的吗?这甚至是他们分手的直接原因,也是胖子最后杀人的原因。简南俊对婷婷生活的忽视,正好也为此做了最佳的注释和证明。整个影片当中,婆婆的存在是一个象征。在这样一个放眼望去比比皆是的家庭当中,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没有情感回馈的植物人,他们对他来说也是如此。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中文简体的“一”字,单独存在的时候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和另一个“一”一起存在的时候也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两个笔画之间即没有呼应也没有牵连。这样存在的“二”(atwo)和“一”(aone)又有什么区别呢?父母、夫妻、情人、兄妹无不如是。就是在这样的隔阂当中,我们的心终于充满疲惫,慢慢老去。除了这个核心主题的完美表述外,整个片子的一大特色是充满细节--如果你看不到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一开始一定会觉得它琐碎,没有耐心将它看完(而的确有些人是在男主角踏上日本这段之后才觉得它有意思的),然而我却喜欢它进展中的每一分钟,从开头到结尾。然后震惊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信息量之大、震惊于导演的叙事能力、画面和片断的组接能力--三个小时对一部电影来说的确很长,然而要想在三个小时里面充分地展现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群人的生活,我想这的确是需要天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德昌是个天才!《一一》这样的电影,让我接下来看的《千里走单骑》全然失色,或者我就不应该将它们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千》只是对某种情感的表达渲染,而《一一》才是真正对生活的观察和思索!
❹ 《一一》这部电影你觉得怎么样
剧情片。洋洋、婷婷、阿弟、小燕、简南峻、敏敏、婆婆是生活在台湾的一户人家。小学生。洋洋是个早熟的男孩,常说出些不寻常的话和做出些不寻常的事,他喜欢用相机拍别人的后脑勺,让别人看到他们所看不到的;他将气球注水去砸学校的教导主任;他毫不识水性竟跳下游泳池;他在婆婆的遗像前说出了“我也老了”。中学生。婷婷是个善良、娴静的姑娘,他在调解刚搬来不久的邻居年龄相仿的莉莉和胖子之间爱情纠纷时,竟不知不觉地和胖子之间开始了她的初恋。莉莉因此不理会婷婷,并选择另外一个男生约会。但事隔不久胖子就离开了婷婷,和莉莉重归于好,随后胖子帮助莉莉杀死了她的音乐老师。青年人。阿弟和小燕新婚燕尔,但在婚礼上其旧情人云云大闹一场。随后其投资被骗、小燕又怀孕,阿弟与云云之间维持着暧昧关系。孩子满月酒席上,小燕和云云的矛盾激化引发了群殴,阿弟身心疲惫,在回家后疑似故意泄露瓦斯自杀。其后又因捡到玉石而大发横财。中年人。简南峻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电脑公司,但公司在转型期出现了资金问题。他在阿弟婚礼上意外碰见了远居美国的初恋情人阿瑞,之后在远赴日本与大田公司洽谈合作事谊时,也和阿瑞重续前缘。最终阿瑞不辞而别,与大田的合作也因公司其他合伙人的投机而搁浅,回到台湾的简南峻大病一场。简南峻老婆敏敏面对工作的压力、母亲的重病无所适从,想通过到山上清修来摆脱一切。当她回到家里后,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莉莉的妈妈是个丰韵犹存的单身女人,其不顾对莉莉的影响而与各种男人发生关系,其中还包括莉莉的音乐老师。老年人。婆婆在去楼下倒垃圾时由于脑溢血陷入昏迷,在昏迷的一段时间家里的人轮流对着她说话,但谁都无话可说,除了婷婷。最终她在和婷婷见了最后一面后溘然逝去。
第一次接触杨德昌,大师虽已逝,但他的作品却已成为台湾电影的宝贵财富。正如这部《一一》,当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大奖,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相映成辉,共同谱写了华语电影的光辉时刻。《一一》全片时长近三个小时,没有激情澎湃、没有悲天恸地,只是在诉说、在叙述,将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们那平淡、普通的生活再现在影片之上。这种对生活的还原、重现,使得坐在萤幕前渡过这漫长时光的我们,顿时感悟,其实影片中的角色不正是自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说句惭愧的话,这部片子,我还没能完全看懂、看透。一者杨德昌用了十五年磨出的这把天下无双,其所涵盖、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二者我的年龄和阅历使我对于影片中中年和老年人物缺少共鸣,好似雾里看花,只看到了外表,对内在却难知一二。或许等上二、三十年,再来回味该片又是另番滋味。因为我看得到、感觉得到《一一》是一部人生的写真,是一种生活的沉淀,是一部经得起岁月沧桑、愈久弥珍的宝贝。
要讲《一一》,不能不提这个众说纷纭的影片名字。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时光网的卡片大富翁中。在《一一》的五张卡片中有四张是一个小男孩,我当是就认为一一是这个小男孩的名字,看了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男孩名字是叫洋洋。关于杨德昌为什么要以“一一”为影名,杨导说到了爵士乐手、字典、道家学说等,但我最为认同还是他“每一个”的这个解释。“一”是汉字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字,但它的内涵却是最博大、最精深的,就连大至宇宙也可用这“一”来概括。影片反映的每个角色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不同年龄段的角色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当两个“一”纵向排列时,从象形上变成了两条平行线、从内容上变成了汉字中的“二”,简单的叠加导致数量的增加,仅其间两个“一”却没有任何的连接,这就喻指了影片中的人虽然处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社会中,但相互之间却是没有沟通、没有任何交集,相互独立的每个人处在一起也只是人头数量的单纯增加;当两个“一”横向排列时,就形成了“线”这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世间万物皆是由线构成,人生亦是如此。本片中这条线就是一条人生轨迹,有每个人的,也有他们组合而成的。从影片开头的婚礼、新娘肚中的胎儿,到影片结尾的葬礼、死去的婆婆,全片完整地组合而成了一个人生的缩影,这个缩影是影片人物的,是杨德昌的,也是全台湾、全社会的。
全片以近乎写实的手法,以台湾一个中产阶级的四世家庭为载体,以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为依托,反映了许许多多普通的台湾市民一生的境遇。一、家庭。“家庭”这个本是温暖、温馨的词语,在片中变得格外冰冷。简南峻一家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清,家人之间基本不存在交流,婆婆除了和婷婷不和任何人说话,婷婷和洋洋从不把自己的事情讲给父母听,姐弟俩也甚少交流,就连简南峻和敏敏夫妻之间也基本没话讲。只有不当婆婆脑溢血昏迷不醒后,家人才在医生的劝导之下轮流对着昏迷的婆婆说话。但到要说时,家人已发现根本就没什么话说,硬着头皮说每天也就是那些重复的话,以至到最后家人也不和婆婆说话了,直接叫了个看护给婆婆读报纸。其次的印象就是冷漠,在这个家庭中,体会不到相互关心的亲情,婷婷和洋洋一回家就将自己关在房间,敏敏决定去山上清修没看到有任何人挽留和相送,敏敏的去留对这个家庭看不到一丝影响。就连本应热闹的阿弟的婚礼和阿弟孩子的满月酒席,最终都因各种因素而成为一场闹剧惨淡收场。片中的家仅仅是名义上的一家人相互独立地生活在一个地方而已。
❺ 电影《一一》怎么样大家给个意见,还有什么高分电影呢
我觉得蛮好~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年龄层次啊等等
影片所带给的感受都不一样
《一一》MS某些地方还蛮有争议的
个人还是推荐你看一下的~
另外近段时间我看的觉得还不错的片就是<听说><入殓师><姐姐的守护者>
你可以上豆瓣看看影评嘛~
四处搜索。。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没有好的新片看就找找没看过的老片~
❻ 为什么有人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华语电影
他可以十年不碰老婆,不可以一刻不想……
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导演因癌症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病逝。
人间从此少了一位离经叛道的华语电影大师。
大师已逝。
这张面孔的背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用编程式思维方式构筑起来的电影世界,留给后人破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一讲完整版)上线
(总八讲)
每周六20:00上新一集(45分钟)
❼ 在你心中,《一一》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影
看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杨德昌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早年的代表作、以影像手段实验性著称的《恐怖分子》已令我惊为天人,但看过了《一一》这部集大成的巅峰之作,才认识到后者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德昌以往电影里各种招牌式的表现手法在《一一》里展现无遗,几乎每一个镜头,甚至每一个画面都体现了杨导的苦心孤诣,他以此片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名至实归。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为片中都市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精彩诠释。
杨德昌电影的重要母题是都市人的压抑与疏离。他表现这一母题的电影语言可称作“画框中的画框“,即通过银幕上的框架和线条来压缩和束缚人的活动空间,从而揭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等片中杨导已频繁使用这一手法,到了《一一》,框中框的应用已经登峰造极。这些“框架”元素可以是墙壁、门窗和屏风,狭窄逼仄的走廊,大大小小的招贴画,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与高压电线,甚至是拥挤的人群和比较浅的景深。在多次表现NJ(简南峻)家里的段落,在布置得很拥挤的房间里,画面还是被墙壁、门框和走廊分割,这种封闭、局促和分裂的空间是这个成员迷茫、挣扎、交流困难的大家庭最好的环境注脚。
❽ 以小男孩的视角解读成人的世界的电影《一一》,为何能称为许多人心中的最佳影片
我觉得一一这部电影可能说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缩影,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成为华语最佳影片的代表吧。一一这个故事的题材正是从生活中提取的,讲得也是现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我们通过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感悟,正式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它激励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有时生活就是这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从电影的一大家子中,我好像看到了我的家庭和我身边的家庭,我们都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到处理问题的方法确不尽相同。这部作品的导演是杨德昌,我觉得杨德昌就像是吴念真一样,对家庭的感悟很深,就好像是通过这部电影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在平凡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部电影拍摄的较早,到现在还能有人问津,真的是非常不错了,这部电影的豆瓣影评有8.9分哦,看来通过影片得到感悟的人有很多,他们都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用心去感悟,用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❾ 怎么评价电影《一一》
只是一百七十三分钟而已,可是在片尾淡淡的曲子和缓缓的字幕慢慢流淌的时候,我却好像什么样的生活,都在这三个小时里过完了。
整个故事是淡淡的阴郁。杨德昌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人们的困惑,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传统,关于道德。然而事实上镜头背后的他也是困惑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得到的真是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