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李小龙1973年的龙争虎斗这部电影的高清版,无论是粤语 英语 还是国语的 谢谢
爱奇艺视频 高清
⑵ 精武门国语好还是粤语好哪个版本好
看电视剧的话,就是八几年的甄子丹主演的那个版本;电影的话,推荐两部:李小龙的《精武门》和李连杰的《精武英雄》。还有,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一定要是原版配音效果才好。以上建议国语
⑶ 李小龙在拍几部功夫片时,现场(原版)是说国语,粤语,还是英语
全部都是粤语的,香港拍摄.原本不会说英语的。青蜂侠那些就是英语,因为是在好莱坞拍摄的
⑷ 李小龙电影《精武门》和《唐山大兄》哪个不好看
都好看!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门》(1972年)
《猛龙过江》(1972年)
《龙争虎斗》(1973年)
《死亡游戏》(1973年)
中文名:精武门
英文名:Fist of Fury
导 演:罗维 Wei Lo
主 演:李小龙 Bruce Lee 成龙 Jackie Chan Jun Arimura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陈会毅 Billy Chan Unicorn Chan Fu Ching Chen San Chin
上 映:1972年03月22日 ( 香港 )
地 区:香港 ( 拍摄地 )
对 白:普通话 粤语
字 幕:外挂简繁英
评 分:6.6/10( 1306票 )
颜 色:彩色
声 音:Mono
时 长:110 分钟
类 型:剧情 动作
分 级:瑞典:15 阿根廷:13 英国:18 西德:18 美国:R 挪威:18 香港:IIB 韩国:15
剧情简介:
民元前三年,武林大侠霍元甲其武功及其爱国之情,最为日本人所妒。便在伤害使用慢性毒药将其毒死。霍氏的第五弟子陈真(李小龙饰)闻讯赶回武馆,心情沉痛,终日首在师傅灵前。
次日,日本空手道馆派人送来一块写有“东亚病夫”的牌匾,并扬言挑战整个中华武术界。陈真因大师兄的阻拦而没有出手。日本人走后,陈真只身来到空手道馆。凭借一身高强的中国功夫狠狠教训了道员和教练。在这次打斗中,李小龙第一在银幕上展示了他的惊人绝技:双截棍,令世人无不讶于其短小精悍,威力无比。当时有武术家曾惊叹道,光是看李小龙舞双截棍的镜头就已经值门票价了!
归精武门途中,陈真路过一间公园,看见门外一块木牌写着“狗与华人不准如内”,经过门口的日本人欲奚落陈真,怒火中烧的陈真在中国人的面前收拾了日本人,令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回到精武门,精武门已经被前来报复空手道馆的人砸得乱七八糟,许多师兄第都受了重伤。日本人还令精武门叫出陈真,大家劝陈真离开上海,陈真只能表面答应。通过暗中调查,陈真得知师傅被害的幕后真兄。
一个深夜,陈真潜入空手道馆,挥起愤怒的拳脚,将道馆中的外国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也是全剧的高潮,陈真使出比所有人都凌厉的身手,顽强的斗志,以一敌众,为死去师傅报了仇。虽然他最终死在围攻精武门的警察枪下,但他却留下了令所有中国人敬佩的史迹。
演员表:
李小龙 Bruce Lee .... Chen Zhen
苗可秀 Nora Miao .... Yuan Le-erh
田俊 James Tien .... Chang Chun-hsia
衣依 Maria Yi .... Yen
罗伯特·贝克 Robert Baker .... Petrov
Fu Ching Chen .... Chao
San Chin .... Tung
Yin-Chieh Han .... Feng Kwai-sher
Riki Hoshimoto .... Hiroshi Suzuki
Jun Arimura .... Susuki's bodyguard
Chung-Hsin Huang .... Tien
Quin Lee .... Hsu
田丰 Feng Tien .... Fan
Yin Chi Lee .... Li
Tony Liu .... Chin
外文别名:
Chinese Connection, The(1973) (USA)
Fist of Fury(1972) (UK)
Iron Hand, The(1972)
Laugh Track: Chinese Connection(2003) (USA) (video title (rebbed comic version)
School for Chivalry(1973) (USA)
中文名:唐山大兄
英文名:The Big Boss
导 演:Wu Chia Hsiang 罗维 Wei Lo
主 演:李小龙 Bruce Lee Chao Chen Hui-yi Chen Tso Chen San Chin Yin-Chieh Han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Quin Lee
上 映:1971年10月03日 ( 香港 )
地 区:香港 ( 拍摄地 )
对 白:粤语 普通话
评 分:6.2/10( 1131票 )
颜 色:彩色
声 音:Mono
时 长:100 分钟
类 型:剧情 动作
分 级:西班牙:18 澳大利亚:M 英国:18 阿根廷:16 西德:18 美国:R 荷兰:12 挪威:18 美国:X 香港:IIB
剧情简介:
郑潮安被母亲送去泰国,在一间冰厂做工手人。由于母亲的叮嘱,好打不平的他常在当地恶霸和监工的屈辱下忍气吞声,幸得到工友石大哥的帮助。谁知老板以制冰为幌子,将毒品藏在冰里销售,知道这个秘密的工人均一个个被下毒手,连武功高强的石大哥也在与老板交涉时被残忍杀害。
看着工友接二连三的离奇失踪,工人开始对厂方产生怀疑,并进行罢工抗议。厂方纠集一帮打手,企图镇压工人的反抗情绪,郑潮终于忍无可忍,使出快速凌厉的腿功,将打手一一击倒。郑潮安决心查清真相,但一开始就差点陷入老板设下的奸计。老板见事情败露,暗中派打手将余下的工人全部杀死,并抓走一名女工。
郑潮安深夜潜入冰厂电调查,发现被冰封的失踪工友尸体,怒不可遏,与前来的打手展开诛死搏斗,将打手和老板大子全部击倒。第二天,郑潮安来到老板家中,向心狠手辣的老板讨还血债,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演员表:
Yin-Chieh Han .... Hsiao Mi (The Boss)
李小龙 Bruce Lee .... Cheng Chao-an
田俊 James Tien .... Hsiu Chien
衣依 Maria Yi .... Chow Mei
Malalene .... Prostitute
Tony Liu .... Hsiao Chiun (Mi's son)
Quin Lee .... Li Quin
苗可秀 Nora Miao .... Miao
San Chin .... Hua Sze
Chao Chen .... Foreman
Chia Ching Tu .... Uncle
Tso Chen ....
Hui-yi Chen ....
林正英 Ching-Ying Lam .... Ah Yen (Cheng's cousin)
Cheng Ying Tu ....
外文别名:
Big Boss, The(1971)
China Mountain Big Brother(1971) (Hong Kong: English title) (literal title)
Fists of Fury(1972) (USA)
Fists of Glory(1971) (Europe: English title)
Tong saan daai fong(1971) (Hong Kong: Cantonese title)
⑸ 好崇拜李小龙大哥,好想听听龙哥说家乡话粤语的声音,怎么视频就没有龙哥说粤语话的呢电影国语和粤语是
李小龙生在美国长在香港祖籍广东。
他是长在香港后来再去美国的,本来就会说粤语啊。
而且没听说过他用配音的。
他在香港拍的用的就是粤语啊!
以下都是粤语
1940年电影《金门女》
1948年电影《富贵浮云》
1949年电影《梦里西施》
1950年电影《细路祥》
1950年电影《凌霄孤雁》
1951年电影《人之初》
1953年电影《苦海明灯》
1953年电影《母泪》
1953年电影《父之过》
1953年电影《千万人家》
1953年电影《危楼春晓》
1955年电影《爱》(上、下集)
1955年电影《孤星血泪》
1955年电影《守得云开见月明》
1955年电影《孤儿行苦命女》
1955年电影《儿女债》
1955年电影《许癫纳福》
1956年电影《早知当初我唔嫁》
1957年电影《雷雨》
1957年电影《甜姐儿》
1959年电影《人海孤鸿
1966年电视剧《青蜂侠》
1967年电视剧《蝙蝠侠》——客串
1967年电视剧《无敌铁探长》——客串
1968年电视剧《破坏部队》——武术指导
1968年电视剧《丑闻喋血》
1968年电视剧《可爱的女人》——客串
勇士的旅程1968年电视剧《新娘驾到》——客串
1969年电视剧《春雨中的漫步》——武术指导
1971年电视剧《盲人追凶》——武师
1971年电影《唐山大兄》
1972年电影《精武门》
1972年电影《猛龙过江》
1973年电影《龙争虎斗》
1973年电影《死亡游戏》——原《死亡的游戏》未完成,只有李小龙的片段剪辑,其他的是唐龙(原名金泰中)替身演出
1973年电影《死亡塔》——由于李小龙的突然辞世,嘉禾只能用李小龙在《死亡的游戏》中的一些剪辑片段加上韩国演员唐龙的演出拼凑而成。
2000年电影记录剧《勇士的旅程》收录李小龙真正的遗作
李小龙主演的电视剧:ABC电视台(美国)播出的电视剧《青蜂侠》,该剧也是李小龙在美国的成名之作。
⑹ 李小龙传奇观看感觉,李小龙传奇的一生评论
李小龙原籍广东顺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属龙,乳名细凤,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据说是“振兴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据说在李小龙尚在襁褓里的时候,好莱坞电影《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出镜,抱去了李小龙。如果此事属实,应该算是这位电影巨星的处女作吧。
他的父亲名叫李海泉,李海泉是一位在广东地区很著名的喜剧演员,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经常带着全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也是李小龙降生在美国的原因。李小龙的妈妈何金棠有一半德国血统,容颜俊秀
李小龙三个月大的时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后直到十八岁,李小龙一直生活在香港。这是李小龙五岁时的全家福。
-年少的李小龙已经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亲与演艺界的关系,他成了一位比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电影是《富贵浮云》,当时六岁,在拉萨尔书院小学部读书。
年少的李小龙已经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亲与演艺界的关系,他成了一位比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电影是《富贵浮云》,当时六岁,在拉萨尔书院小学部读书。
李小龙参加电影拍摄多安排在学校的假期,有时也要在课余参加拍摄。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导演尽可能把他的戏安排在夜间进行。李小龙在电影事业上表现出极强的敬业精神,据家人回忆,若要拍电影,李小龙吃完晚饭就会上床休息,到了该去摄影棚的时候,母亲一唤就醒,手脚利落地穿戴好行装,精神抖擞地随父亲出门,拍戏从不迟到。但是作为学生的他,却是个顽劣少年,上课不听讲,课下不读书,经过多次退学转校后,才勉强读完初中。
当时的李小龙在电影中也总是扮演一些问题儿童或是问题少年,举止随意,玩世不恭,神情动作上已经颇具后期李小龙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十八岁赴美之前,李小龙在香港参演22部粤语电影,曾用过的艺名还有“李龙”、“小李海泉”等。评论界已经称其为演艺天才。
人海孤鸿》,李小龙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龙并未演过功夫电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艺片。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爷周冲。
)十八岁,李小龙进入圣芳济书院读高中
这个时期的李小龙是个标准的时尚青年,一大爱好是交女朋友。另一大爱好是摩托车。
还有一个爱好是跳舞。李小龙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开赛的冠军
当然,他最大的爱好还是武术。说起李小龙练武的缘由,并不因为他是天生的“绝世武学奇才”,恰恰因为他自幼身体孱弱,需要锻炼调理,于是,身高仅有一米七三,近视高达一千度,两条腿长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龙走上了武学之路。
他的启蒙师傅是老爸李海泉,据说是一位太极拳高手,从李小龙七岁开始教其练习太极拳。
十三岁时,李小龙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师傅:咏春大师叶问。叶问对咏春的内涵颇有见地:“咏春强调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叶问的调教下,李小龙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等拳种,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
邵汉生是李小龙的另一位师傅。他在采访中说:“我和李小龙做了一个交易,我教他武术,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个星期才能学会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龙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得滚瓜烂熟。但是他后来并没教我跳舞(笑)……”
当时的李小龙已经成长为一位健壮的青年,曾经夺得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赛场之外,也经常和同学甚至高年级同学打架。据黄霑他老人家回忆,作为李小龙的同学,他也挨过李小龙的拳头,多年以后他在电视节目中自嘲说:“现在才知道输是必然的,谁能打得过李小龙啊??? ”据测试,成年李小龙的拳劲高达他本人体重的两倍多,这种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时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势不可挡。
十八岁读高中的时候,李小龙的家人要他抓紧时间回美国,以便确认美国公民身份
事实上,因为李小龙打架记录太多,随时面临警方检控,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尽快离开香港的另一个原因
1959年5月,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以教人跳舞谋生。
9月,他迁到西雅图,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在唐人街餐馆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半工半读生涯。
这个时候的李小龙,突然变成了一位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虽然在课余时间继续坚持练习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龙中学毕业,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
李小龙热爱哲学,善于思考,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在他的许多言谈中都有体现: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对某件事视作毫无价值,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同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了精修哲学之外,李小龙在美术方面也颇有天分,他的美术老师至今保留着他的作品。
)李小龙也写过很多诗。以下这首叫做《我是谁》,他赠给了好友李俊九(韩裔美籍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可惜找不到英文原文,不能尽窥原貌,从外语翻译过来的诗毕竟是挺别扭的。
段一:
我是谁?
这是一个老问题。
每个人都会这样问自己,
反反复复,在此时或彼刻。
尽管他向镜中端详,
可以认出自己的面庞。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龄与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了解,
我是谁?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段二:
我们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惧怕失败。
尽管我们有能力,
将理想变成现实。
只有培养自然直觉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观点,
卓有成效、令人钦敬,异彩纷呈。
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信心终会获得报偿。
奋进,在这一过程中,
你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如同透过镜中反观自己。
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术,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绝招。
1962年4月,二十一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起先问津者寥寥,后来他带着几个学武的学生,不断去西雅图的几所大学做示范表演,情况终于好转。有一次,李小龙在短短的11秒内就击败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声名鹊起;另一次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消息刊上报纸,影响非常广泛,慕名投到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
练功与授课之余,李小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一生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数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国拳法》,他将搏击术注入到中国基本拳脚,展示了深厚的武学造诣。
他的徒弟中,有一位十九岁的医学院女学生,叫做莲达·爱米莉。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1965年,儿子李国豪(Brandon Lee)于2月1日出世,七日后父亲李海泉病逝。后来李小龙又得一女,取名李香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当然,他教子女学习中国功夫……
1964年,李小龙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夺得冠军,继而应邀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开幕式上表演蒙目截击、寸拳等绝技,引起轰动。
正逢一家影视制作公司筹拍一部功夫连续剧,于是立即联系李小龙试镜。
这一年的李小龙二十四岁。虽然在试镜中,他笑着承认自己被小宝宝吵得三晚没睡觉了,但是镜头中的他,仍然精神抖擞,气度非凡。
这段宝贵的试镜很长,好奇的美国人要李小龙演示了中国戏剧的步法,解说武生和小生走路姿势的区别,还在现场拉上一个美国老公公来当靶子,要李小龙演示武功招式。李小龙当然是只能虚晃。从镜头中可以看到,每次都是老公公还未来得及反应,李小龙的拳脚都已经收回了。
这次试镜中,李小龙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武术的分析:
“功夫源于中国,是空手道和合气道的渊源。它是一个更完整的武术体系,它比其它武术更流畅,更具连贯性,而不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它有穿透顽石的能力,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你既不能够捉住它,也不能够用力打它。每一个学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以根据对手情况做出变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坚硬的铁棒,而中国功夫出拳,就犹如一条铁链连着一个铁球,刚柔并济。功夫可以单独或者两个人练习,单独练习的时候会模仿一些动物,比如说鹤、猴、或者螳螂等动物。……”
这部电视剧最后未能开拍,但是试镜为他争取了《青蜂侠》中加藤的角色。1966年6月,李小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荧屏上
《青蜂侠》是一部每集半小时的连续剧,维持了30集,终因收视率不理想而搁浅。但是,作为配角的李小龙以出色的武术功底,风头远远胜过主角,几乎所有观众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因此他有机会继续参与了其它电视剧的演出。
1967年8月,李小龙把自己创建的武术定名为“截拳道”(Jeet Kuen Do,简称:JKD)。
在他参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李小龙大段介绍截拳道:“就是截击拳。你要攻击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给了我机会截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用最长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标,现在是,膝盖。截击拳比西洋拳更具杀伤力。……”
多年以后的评论界称:“截拳道是一种容纳百川、取资东西拳术的搏击术,并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识,三才是技巧。前者便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时说的‘以无法为有法’,后两者则是‘以无限为有限’,而这两句指导截拳道修习者的警句,不但表现东西文化融合之成就,也体现了香港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一种时代与文化的产物。……”“这种快速击倒对手的拳击术,在李小龙眼中不仅是一门搏击术,更是一种人生观或处世观。人必须向善,却不应拘泥于形式。正如一杯水放进茶壶便成茶壶之形,放进杯子便成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质。水清则人人皆喝之,水浊则人人皆拒之。”
李小龙创建截拳道,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一部分人认为李小龙另辟蹊径可喜可贺;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咏春门派,认为身为咏春门人的李小龙是欺师灭祖。
事实证明李小龙的截拳道不仅具备理论底蕴,而且非常有实战价值。他在美国开设的截拳道班盛名远扬,授课一小时收费275美元,仍然门庭若市,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连开了四间“振藩国术馆”。
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李小龙需要精心地挑选学生。他的门下有许多知名人士,包括擅演西部牛仔、警探、强盗、体育健将等硬汉的好莱坞明星史蒂夫·麦奎恩,还有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
之后他又接拍了《唐山大兄》、《香港功夫王》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
1973年7月20日,在他最后一部电影《死亡游戏》开拍前,这位一代武学宗师在情人家神秘的去世。至今死因不明。
⑺ 李小龙电影与他同一时期的香港传统电影的区别与不同
当年,李小龙的功夫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功夫片热潮,他的功夫片之所以如此轰动,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其彻底颠覆了香港传统武侠片的主体形象和观念。
旧武侠片中的英雄人物更多地传承了传统儒家倡导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历史感,例如“黄飞鸿”系列电影中黄飞鸿的形象,承载更多的是传统“父亲”形象,很多时候人物更显“符号化”。至于张彻的新武侠片,人物远离了“符号化”而更趋近于“个体化”,但其英雄又并非单个人物,而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男性“兄弟”群像;另一方面,“他片中的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因为他们执迷于一套源自崇高武学价值观和行侠仗义理想的道德标准。张彻曾指这套标准就是忠、孝、节、义。”这表明张彻影片中的人物仍脱离不了传统侠义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影子,而并未达到纯粹的“个体”境界。
而银幕上的李小龙,则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一李小龙只是单个形象,虽然在《唐山大兄》中的郑潮安和《精武门》中的陈真充满了国仇家恨,但其复仇、决斗等行为基本上是他的个人所为;到了《猛龙过江》里的唐龙和《龙争虎斗》中的幼徒李,更是没有被刻意安排的“家”、“国”负载或深仇大恨,而像一个带有一定的顽皮和喜剧色彩的当代香港青年,独自去漂洋过海、闯荡天下,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个体特征。
其二,李小龙出演的银幕形象并未有刻意的侠义精神表现。尽管其形象中一直贯穿的对抗外辱行为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侠义观和道德观,也代表了长期受外强欺压的中国人捍卫尊严的民族精神,但他并非为侠而侠,他的侠义完全是一种在紧急时期的个体行为,而不具有表达中国侠义精神的符号性;而影片中对民族精神的表现也并非为了刻意突出这一符号性主题,而是为了赢得更多华人观众的一种商业手段。
因此,李小龙电影中的形象更多是“个人”的书写,是充满了当代香港精神的个体,而非承载历史厚重感和道德责任感的符号。这样影片就被赋予了较强的现代气息,贴近了当下的观众,认同感和娱乐性也随之增强。
这样的美学转变是一个由概念群体形象向鲜活个体形象转变的过程,更是一种由载道向娱乐的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李小龙电影也因此影响了以后香港电影的娱乐性倾向,促使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转型。
其次,李小龙的明星气质和打斗动作是其吸引观众的另一个原因。
虽然李小龙的功夫片数量不多,且其中仅有《猛龙过江》一片和《死亡游戏》的局部由他执导,但对于喜爱李小龙的观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武功和形象。而李小龙神秘而传奇的死,更是把这个永不言败的英雄形象典故化了。
李小龙出生于粤剧世家,其父李海泉为粤剧名伶,他自小便随父亲出入片场,耳濡目染,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小龙成为功夫巨星之前,就参与了23部粤语片的拍摄,与吴楚帆、黄曼梨、白燕等粤语片“大腕”们同台演出,颇受赏识;且“是个极有性格的好演员;无论演正派、反派以至喜剧角色,都能恰到好处,真的是浑身是戏”。他在《细路祥》、《人之初》、《慈母泪》、《危楼春晓》、《人海孤鸿》等经典粤语片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此,李小龙的表演经验颇为丰富,在镜头前控制自如,银幕形象独具魅力,这也是他功夫片成功的基础之一。
而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则是另一关键,他为咏春拳传人叶问的弟子,在香港流行的南拳中,咏春拳不重拳道而重散手,有着更强的实战效用,具有较高天资的李小龙很好地掌握了该拳术的精髓,但他又反对传统武术界门户森严、画地为牢的限制,不为咏春拳的传统所局限,在美国开设武馆时开始研习新的拳术。李小龙在注重实战效用的咏春拳基础上。打破了其招式和套路的限制,充分吸收脚法凌厉的韩国跆拳道和注重徒手搏击的日本空手道等拳术的优势,自创截拳道拳术,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这种拳术是“最能发挥打斗功效的一种进取型招数,闪避敌人的每个动作本身,也同时爆发强大的攻击力。
截拳道并非别树一帜的门派,而是在基于实战不能拘泥法则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种武学”。这种拳术还融合了李小龙强调的“表现身体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能,因此在银幕上也颇具观赏性。为了把打斗场面拍得更好看,李小龙出拳极快,“银幕上,李小龙从出拳到受拳往往只需6格画面,相当于1/4秒”,而且动作灵活准确,总是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同时他还把上路踢腿的“凌空三弹脚”招式塑造为自己明星形象的个人标记,在出手前加进了一声从日本空手道那里借用的叫喊声,不仅有助于他凝聚全身力气,还提高了打斗场面的戏剧性,这在他每部影片中最后的 “大决斗”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此外李小龙影片打斗场面的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每一次打斗,有打前的蓄势,有虚实的试探,有胜负的转折,有死里逃生或败中求胜的惊险,有许多小高潮积累而起的大高潮。他的一举一动都伴随着人物的情绪,塑造出一个生动的性格,善于制造悬念和意外,突出他新奇的创造性,有强烈、鲜明、流畅的节奏感。
第三、因为李小龙功夫片中主题的表现。
他的影片都是表现中国人受到外强的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主题,而李小龙饰演的人物总是嫉恶如仇,对无理与强权充满痛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长期受压迫的汉民族的顽强捍卫。这些都能使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人看了之后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得到极大的宣泄,深受华人观众和长期受其他强势欺压的其他民众所喜爱。
如在《唐山大兄》中,男主角郑潮安背井离乡,到泰国投靠亲戚,他受尽屈辱后,身上所佩戴的相当于母亲的玉石又被打碎,于是他奋起反抗,将欺辱他的毒枭及打手们消灭殆尽;在《精武门》中,陈真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踢碎,使受欺压的华人情绪在刹那间得到了宣泄;在《猛龙过江》中,唐龙以截拳道大败洋人,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功夫的优越,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在强势面前,中国人保持民族尊严、决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第四、因为李小龙功夫片中精湛的电影语言。
李小龙的功夫片催生出了几大经典的香港动作片语言模式,除李小龙本人外,《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片导演罗维、《龙争虎斗》导演高乐诗以及《猛龙过江》的日籍摄影师贺兰山等人也功不可没。这些经典语言模式虽然较多出现在了李小龙功夫片中,但它们却是这一时期所有香港动作电影中经典语言模式的统一体现,这些语言模式成为香港动作片创作者所依赖的重要模式,并对后来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张彻、胡金铨、郑昌和、刘家良等过渡转型时期的著名动作片导演也为此付出了努力。
这种经典的语言模式包括以下3种:
第1种为“暴雨如注”的剪辑方式。
这种剪辑方式不光是指快速的剪接节奏,更重要的是靠剪接形成的连续密集的动作感,似“暴雨如注”。“这就是通过尽量缩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使本来单个的、间断的电影镜头形成一种完整的、连续的影像语言”。
其中最为经典的段落当属《猛龙过江》片尾在古罗马斗技场中展开的“双雄对决”,在这个高潮段落中,从猫叫的特写开始,一直到唐龙击败对手为止,一共5分45秒,11个回合,86个镜头,平均4秒钟一个镜头。尽管影像剪接的时间节奏并非很快,但靠剪接形成的连续密集的动作亦造成一种快速的剪辑效果,进而造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激流,给观众形成一种“暴雨如注”的心里效果,观众的心里节奏在这个生死交锋中显得非常紧张。新武侠片的重要导演胡金铨亦是这类手法的促进者之一,详见他的《龙门客栈》……
这种在电影视觉影像层面形成的标志性剪辑语法,正是中国武侠动作片的独特美学风格所在,也是香港动作片的经典语法而被广泛应用。
第2种便是被美国电影学者大为.波德威尔称之为“构成剪接”的剪辑技巧。
“构成剪接即仅展现部分,却能让人明白整个完整的动作。用分镜头拍法,通常在显示局部细节之前,先出现一个主景镜头。但构成剪接不会包括任何全景画面,我们是把个别镜头所显示的动作各部分,在脑海拼合而得出完整的印象。导演须细心设计镜头,以便剪辑后可清晰传达动作内容。”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蒙太奇组接,但为了达到最后完整而凌厉的动作效果,单个画面需要用近景去表现关键动作,表现的关键打斗动作不但很有力度,而且清脆凌厉、鲜明生动、一目了然,镜头长度一定要控制但又不能不让看清楚画面所展示的各种关键动作,而且还需把握好剪辑点。这样既能让关键动作成为画面的焦点,迅速切换的镜头又增强了节奏,呈现给观众的是不断切换的凌厉动作,极大增强了武打片的审美情趣。
在李小龙的功夫片中,既有用长镜头和远景展示其高超拳脚功夫的打斗段落,也有大量用构成剪接技巧营造出的快节奏打斗段落。如《精武门》中陈真与日本众武师在武馆中打斗的一场戏,开始的一段是远景长镜头,而后来表现几个日本武师试图偷袭,但均被击倒的段落则是“构成剪接”的杰作,这一段落让比武场面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强了节奏感。此外一些如飞身、跃空等高难武功,以及踢飞等危险但很有卖点的打斗场面,也可由此种技巧轻易完成。如在《龙争虎斗》中的高潮打斗段落中,石坚饰演的反角在李小龙狂踢之下飞出画面的镜头就是由“构成剪接”来完成的。“构成剪接”也成为其他武侠片或新武侠片的常用叙事手法,如张彻影片中对肢解等血腥场面的处理均靠这种模式完成叙事……
此后,“构成剪接”成为香港动作片创作中的重要技法,它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得到了如此评价:“构成剪接可以视为香港动作片全面掌握国际电影技法的其中一个标志,没有这套技法,港片不会这样卖埠, 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染力。”
第3种是在快速打斗段落中用切换停顿来营造出节奏感。
“香港功夫演员的打斗动作,通常都不是连续不断的。他们先来一轮急攻闪避,或连串拳打脚踢,或一阵刀光剑影;随之稍息,时间通常选在一拳被挡,或双方皆静观其变之际,那也许只半秒光景,之后再展开另一轮恶战。结果,整体在银幕上便出现有如打击乐的节奏,短暂的停顿起着把动作分段的作用,带来如同断音的效果。静止时刻是对比衬托,使动作看似打得更快。而每一停、打、停的布局,皆可配合不同的打斗节奏。”
香港电影人创立的这种停、打、停的经典叙事模式使打斗效果化、打斗场面极致化,本来难以表现的混乱打斗场面经过这种方法处理后变得如打击乐般明快、清晰,观众尽可享受其中的招式和乐趣。
在《猛龙过江》里,这种方法被多次使用,如在男主角唐龙及同伴与当地黑恶势力的打手们打斗的一场戏中,唐龙为同伴解了围,然后一拳打在对手的关键部位,对方痛苦至极慢慢弯下身子,这时突然停顿片刻,然后唐龙将对方推倒在地。这一停顿不但使混乱的打斗场面变得有序而清晰,而且观众对恶势力的仇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在本片另一场小巷里的打斗场面中,在表现唐龙用木棍制伏黑手党时多次出现片刻的停顿,唐龙的动作,就让观众感受到击鼓那种停、打、停的细微节奏。而他的每个姿势都非常简洁,前后都有静止时刻分隔,令整个场面产生了轻微舒缓的节奏,观众欣赏到的这一打斗场面就像听一首打击乐那样轻松、明快。
这种追求清晰与节奏感的叙事方式,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亦成为后来的香港影片争相使用的叙事手段,而且在8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动作片以外的文艺片也大量使用这种技法,足见其对香港电影的叙事产生的深远影响。
摘自《香港电影史》
⑻ 李小龙的电影
《精武门》
基本信息
【类型】:动作/故事
【上映时间】:1972年3月22日
【香港票房】:HK 435,8928
演职员表
【出品人】:罗维
【监制】:邹文怀
【导演】:罗维
【武术指导】:韩英杰
【音乐】:顾嘉辉
【摄影指导】:陈清渠
【剪辑】:张耀宗
【制片】:刘亮华
【演员】:
李小龙�饰�陈真
田�丰�饰�大师兄
苗可秀�饰�小师妹
罗伯碧亚�饰�皮洛夫
魏平澳�饰�胡翻译
罗维�饰�探长
电影简介
《精武门》,在美国上影时名称:《The Chinese Connection》。是香港1972年嘉禾电影出品的一部武打功夫电影,由李小龙主演,罗维执导。这也是李小龙第二部主演的电影,在当时香港票房收超过四百万。
其他演员包括:苗可秀、刘永、金山、冯毅、田俊,甚至还有李小龙的外国徒弟罗伯碧亚等等。顾嘉辉配乐。后来成名的成龙及洪金宝于戏中担任武师,有被李小龙痛打的镜头,不过看不见面孔。电影中李小龙饰演陈真。精武馆的创办人,陈真的师傅霍元甲逝世,陈回到上海一心想跟青梅竹马的师妹(苗可秀饰)结婚,回来却得到师傅逝世的消息,好不难过。日本人办的虹口道场派人来霍元甲的公祭,送上「东亚病夫」牌匾;陈真不甘侮辱,瞒着众师兄弟,独自将横额送回虹口道场,以一敌百,以「迷踪拳」及双节棍打败日本人;并且在公园内凌空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当时陈真身处在公共租界,精武馆上下知道陈真闯祸,力劝他离开上海暂避。就在临行前的晚上,陈真无意中发现精武馆有两个日本人派来的奸细,并且就是毒杀师傅的元凶。于是陈真杀了二人后,改变初衷,决定留在上海,找出杀死师傅的幕后黑手报仇。最终打探到是虹口道场的日本人干的,盛怒之下血洗虹口道场。而正在此时,道场的人找来了租借巡警,为了不拖累精武门,陈真英勇就义。
经典对白
* 「胃病会不会死人?感冒会不会死人?」 -师兄们引述医生的说法,指师傅霍元甲是因为「胃病转做感冒」而死,陈真感到十分荒谬,质问师兄们时这样说。
* 「中国人不是病夫」 -陈真把「东亚病夫」牌匾交还虹口道场,并把馆内高手都教训一顿后这样说。
* 「为什么?为什么还要迫我?」 -陈真向一位汉奸(胡翻译)查证师傅霍元甲死因后,本来想放他一马,但这个汉奸竟想从后袭击陈真,陈真一拳打死了这个汉奸后,说了这句话。
* 「我读得书少,你不要骗我!」 -陈真问警官如果他向日本领事自首,精武门是否真的可以逃过被封馆一难时这样说。
《精武门》两个国语版的区别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确实存在两个台词差别很大的国语版本。
第一个版本的人物台词基本和粤语原版一样,我们估且叫它“原配版”吧。第二个版本不知是何时何地配的(肯定不会是台湾),台词变更了不少,使故事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配版强调精武馆和虹口道场之间的恩怨,是“中日之间的民族恩怨”,而重配版则将其定位为“两个武馆之间的私人恩怨”,具体如下:
区别一:李小龙的经典台词:“中国人——不是病夫!”
原配版: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第一次到虹口道场踢馆时,打败了所有日本拳手后,确实说的就是这句“中国人——不是病夫!”(和粤语版完全一样),这句话可谓慷慨激昂;
重配版:不过,在重配版里就改成了“精武馆的人绝对不会是病夫”。
区别二:罗探长的诺言
原配版:故事结局,罗探长向陈真承诺精武馆绝不会有事,他说了句:“我也是中国人!”;
重配版:这句话改成了:“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人”。
区别三:关于主人公一方的身份
原配版:显示主人公们是“中国人”,例如日本武师对罗探长说的是:“你们中国人只会帮中国人”;
重配版:这句话改成了:“你们自己人帮自己人”(重配版强调了“大日本”,却淡化了“中国人”的概念)。
区别四:踢碎“狗与华人不得进入”的牌子
原配版:和粤语版一样,完整地保留了这段情节;
重配版:有删节,将其演绎为陈真受到日本人的污辱后出手还击,结果差点招来麻烦,并没有这块牌子的镜头(不过,某些VCD版本还是完整地保留了这段情节)。
幕后制作
本片是李小龙的第二部功夫电影,至今仍是功夫电影代表作之一。本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狭隘的复仇主题,将影片上升到民族大义,以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广泛共鸣。例子是陈真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著名情节。在打斗中,李小龙第一在银幕上展示了他双截棍的惊人绝技,短小精悍,威力无比。李小龙尽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辅助设备,不用替身。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以男性为主,女演员戏份很少,感情戏也很少,起不到什么作用。李小龙性格粗放,大大咧咧,见到女性就拘谨害羞。本片中苗可秀是女主角,她在《唐山大兄》中尚为女配角。苗可秀与李小龙是世交,自幼相识,是与李小龙合作最多的女演员。影片中,师徒两代人侠肝义胆,为正义与国家不屈不挠,无坚不摧,体现了中国人高贵的武侠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操。影片故事曲折紧张,武打动作设计高超,拼杀场面凶狠激烈。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陈真一个凌空腾起,画面突然停格,成为功夫片中经典画面,给全世界的观众以震撼。
⑼ 李小龙先生哪部电影好看
李小龙
曾经演过的电影
共(9)部
我觉得是龙争虎斗最好。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9D%8E%E5%B0%8F%E9%BE%99&restype=-1&id=10000001&ty=0
⑽ 李小龙不是不会说国语吗 我看他的电影 粤语版的 感觉非常不自然
你的题目我表示很疑惑,你是想表达听他的粤语版感觉非常不正常还是听他的国语感觉非常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