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以后感觉是“借国讽共”或者说是“借古讽今”虽然民国也不能说是古时候,但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我的感觉啊!
② 你认为哪些话剧好看
雷雨明星版话剧不错哦~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主要演员有以下几位:
1.潘虹:饰演蘩漪
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
1978年,主演电影《苦恼人的笑》,并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展映。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潘虹由此成名。
2、濮存昕饰演周萍
1953年7月31日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汉族,祖籍南京市溧水区,中国男演员。
3、达式常饰演周朴园
1940年9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
1993年,与冯巩、牛振华联合主演喜剧电影《站直啰别趴下》;同年,与奚美娟搭档主演爱情电影《第一诱惑》。1995年,参演根据石楠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画魂》。
4、田海蓉饰演四凤
1975年11月7日出生于安徽安庆。中国影视女演员、制片人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95级。
5、方舒饰演鲁妈
1957年9月8日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大陆女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
1980年,在影片《年轻的朋友》中饰演赵珍珍,这是一个爽快泼辣、爱说爱笑的年轻女战士的形象。
③ 《驴得水》话剧和电影哪个更好看
首先先说一下这两个版本的区别,然后在总结这两个版本
电影与话剧的区别:
一、演员数量对比(电影演员:12位;话剧演员:9位,电影赢)
话剧全场一共有九位角色,张一曼(女老师)、裴魁山、周铁男、孙恒海(校长)、孙佳(校长女儿)、铁匠、铁匠老婆、特派员、罗斯(美国慈善家);电影里的角色更丰富一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角色,特派员秘书、特派员司机、警长。另外,话剧里的铁匠在电影里变为了铜匠。
二、角色对比(电影与话剧的不同点,各有不同,但感觉整体的角色塑造电影更胜一筹)
张一曼(女主加最火的角色,就放第一个了):
1、张一曼与裴魁山单独在外面的那一段,电影里面是他俩一起剥大蒜准备晚餐,然后来了场“大蒜雪”;话剧里面变成了他俩因为怕被特派员发现了一起在撕账本,就来了场“账本雪”,相比之下电影的大蒜雪更浪漫一些。
2、铁匠扮完“驴得水老师“后与张一曼道别那一段,话剧版是张一曼给了他一支钢笔,分别的时候,铁匠还抱着张一曼说能不能再教一招,这时候张一曼教了铁匠咬耳朵的”技能“,也呼应了后来铁匠老婆的那个包袱“人耳朵又不是用来吃的你咬它做什么”,但电影版的没有这一点,与后面这个包袱没有形成互动,没有铺垫好;而电影版张一曼给铜匠了一缕自己的卷发,这铺垫了后面剪头发的故事,这比给钢笔的戏剧性更强,要是能加上咬耳朵那个,电影的连贯性就更强了,这一段里,话剧与电影各有千秋。
3、大家一起骂张一曼那一段,电影版比话剧版情节更丰富一些,除了裴魁山、周铁男他们骂的那一段,张一曼自己打自己那一段以外,还多了一个铜匠让校长把张一曼的头发剪掉,校长把张一曼剪成了短发,裴魁山去喊他们来一起开会,看见张一曼的时候一脸惊讶,张一曼突然跑去自己照镜子,然后看着几乎没有头发的自己痛哭的躲到桌子里面不愿出来见人,这个铺垫更能说的过去张一曼最后为什么疯了(疯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差点被警长给强奸了,喊周铁男救她,周铁男也不敢),比话剧版的内容更详实,在这一段的处理上电影比话剧好。
4、被校长支开单独待着的那一段,电影版是被校长喊去做校服了,不管遇到什么都不出来,结果校长被绑了也没有出去看他;而话剧是校长喊她站教室里面不管怎么样都不说话。其实设置的效果都差不多,话剧是为了舞台表演才设计的在教室里面,电影由于存在空间感所以可以单独设计一个密闭的环境,这一段的改编比较适合从话剧改编成电影,手法上有所改变了,但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没有改变。
④ 对于话剧《驴得水》你有什么评价
《驴得水》和商业电影的共同点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让大众看懂、看过瘾。而我们并非通过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场面来达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过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鲜活表演。《驴得水》和艺术电影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强烈的风格感和创作者的个人表达。这部电影强烈的戏剧化风格继承自《办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丑八怪》等这些我和刘露非常热爱的电影,但这种风格或许与大家心目中艺术片“诗化的风格”是截然相反的。诗化的艺术电影注重意象、感觉,强调镜头语汇的表达。而我们强调极致的戏剧性,镜头语汇是故事和演员表演的载体而非电影的主要表达方式。我们力求用简单质朴的手段,表达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⑤ 如何看待电影《驴得水》
我和刘露这次想做一部大家没见过(或者说是很久没见过)的电影,希望能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更确切地说,我和刘露所学习的艺术体系本来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所追求的艺术性本就不是背离市场需求的。
我们力求用简单质朴的手段,表达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取材却是来源于我和刘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身边人的原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和观众交流我们对于人类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刘露相信商业和艺术并不一定那么泾渭分明,我们不做没营养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养生料理,我们想做一道好菜,让食客觉得好吃的同时得到营养。
⑥ 盗墓笔记2和驴得水话剧哪个好看
推荐《驴得水》,轻松、爆笑、有点污,看完之后也很发人深省;《盗墓笔记》的优势是舞台效果出色,资深稻米追求情怀的话可以看看。
⑦ 如何评价电影《驴得水》
每部影视著作都有它的意义,大家是怎么评价《驴得水》
《驴得水》和商业电影的共同点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让大众看懂、看过瘾。而我们并非通过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场面来达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过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鲜活表演。
我们能把蒜皮当雪花,我们也能为活命当狗爬,我们能张嘴是理想,闭嘴是日娘,我们也能前脚踏进金钱的坑,后脚迈入正直的门,作品源于生活,也会放大生活,我们很难因为作品去改变品性
但我们至少可以对照作品完善人格多数时候,我们都一样,用最渺小的私念去支撑最伟大的理,想。
⑧ 驴得水的电影好看不,讲的是什么
借驴讽今
文/梦里诗书
嬉笑怒骂间用荒诞的喜剧色彩所酝酿的悲情,使《驴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拷问已人性的盲点,固然电影在形式上有着过重的话剧痕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剧本夯实,耐人寻味恳切的黑色喜剧。
电影伊始将时代背景定位于民国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中,校长和三个老师共同合谋了用一头拉水的驴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领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员来校视察,于是一场用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吕老师的荒诞事由此展开,而为了圆谎而继续编制的谎言,既成为了电影推动剧情的动力,也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着这一谎言的持续发酵,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颠覆和教育腐败的抨击,通过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师与铜匠的同盟关系,使故事变的越发幽默且赋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为了实现所谓梦想的不择手段,最终令电影中每个人本自美好的预期被逐个打破,人性也在贪婪面前彻底沦丧了底线,其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
谈及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她在电影中既担负了诸多的“有料”笑点,也成功塑造了了电影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形象,张一曼看似放荡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纯真之心,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份纯真,让她成为了这场用喜剧粉饰的悲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这实则甚令我感觉电影中的张一曼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则是前者凭借于美貌,而后者则是幽默与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场话剧般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缺陷,这正如《狗镇》这般另类的作品一样都为人拍案叫绝,《驴得水》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并没有处理好将话剧演变为电影的过程,在电影时长过半后,很明显的能令人感觉到剧情开始了强硬的大幅跳跃,以此引发的人物转变突兀,使人性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最终命题的着点也变的稍显生硬。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或许存在着微瑕,可仍旧瑕不掩瑜,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借驴讽今的《驴得水》显然正深谙此道。
⑨ 怎么评价电影《驴得水》
“驴得水”原本是一头驴的名字,可是校长为了多拿一份工资,就编出了“驴得水老师”,继而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孙佳佳,校长的女儿,是这部剧中唯一清醒的人,看了他们几个大人的丑态,最后离开这所学校去了延安发展。最后那一盒跳跳球,她大概也了解到铁男对她的心意了吧。
这部剧真的演的挺有意思的,给人的感受很深,很好看。
⑩ 怎么评价驴得水
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让我们看到国产喜剧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剧电影并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态度、有思考,看得笑声之后,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
(10)驴得水电影和话剧哪个好看扩展阅读
《驴得水》主要剧情: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