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由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托马斯·克莱舒曼参演的战争题材电影,是俄罗斯第一部IMAX-3D巨幕影片。
该片讲述的是1942年秋,苏联红军跨越伏尔加河向德军发起反攻失利后,几名渡河成功并在德军阵地中幸存的苏联士兵,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新版《斯大林格勒》聚焦战役前夜,无论是从故事还是人物的处理来看,这部影片在风格上更接近传统好莱坞战争影片的套路,试图通过描绘人性的挣扎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片中苏军和德军的两条故事线索互相交替,都能让观众为之动容。(时光网评)
当父辈们已将回忆变成了一种情怀,但情怀的流露却并非易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众多影视剧的热播,曾引发过一轮属于父辈们的致青春热潮。但此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同类型片子良莠不齐,又将这种情怀糟蹋得一片狼藉。情怀还在,只是需要新的刺激。《斯大林格勒》的上映,让父辈们的情怀被重新点燃了,通常只属于年轻人的电影院,迎来了众多白发观众。有些是结伴而来,有些则是子女陪同。带父辈们看电影是时下备受推崇的尽孝方式,但它不能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部好的影片为他们带来了真正的精神愉悦,情怀释放。《斯大林格勒》所承载的意义并非说教而是交流。也可以说,它是献给父辈与年轻一辈共同的青春之歌。(1905电影网评)
邦达尔丘克的父亲是俄罗斯导演巨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曾拍摄过史诗巨制《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将托尔斯泰原著中青年一代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费奥多尔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拍出了这部向老一辈苏联战士致敬的《斯大林格勒》。(凤凰网评)
㈡ 描写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电影有哪些多说一些
兵临城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很早的老片子)
还有现在新的《斯大林格勒》
㈢ 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好看吗
电影内容和斯大林格勒没多大关系。
这部电影讲述了5个男人窝藏一个女人而人人都没能独吞的故事,故事结束的时候,女人告诉她的孩子:“你有5个爸爸”!
㈣ 斯大林格勒的影片评价
新版《斯大林格勒》聚焦战役前夜,无论是从故事还是人物的处理来看,这部影片在风格上更接近传统好莱坞战争影片的套路,试图通过描绘人性的挣扎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片中苏军和德军的两条故事线索互相交替,都能让观众为之动容。(时光网评)
当父辈们已将回忆变成了一种情怀,但情怀的流露却并非易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众多影视剧的热播,曾引发过一轮属于父辈们的致青春热潮。但此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同类型片子良莠不齐,又将这种情怀糟蹋得一片狼藉。情怀还在,只是需要新的刺激。《斯大林格勒》的上映,让父辈们的情怀被重新点燃了,通常只属于年轻人的电影院,迎来了众多白发观众。有些是结伴而来,有些则是子女陪同。带父辈们看电影是时下备受推崇的尽孝方式,但它不能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部好的影片为他们带来了真正的精神愉悦,情怀释放。《斯大林格勒》所承载的意义并非说教而是交流。也可以说,它是献给父辈与年轻一辈共同的青春之歌。(1905电影网评)
邦达尔丘克的父亲是俄罗斯导演巨匠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曾拍摄过史诗巨制《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将托尔斯泰原著中青年一代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费奥多尔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拍出了这部向老一辈苏联战士致敬的《斯大林格勒》。(凤凰网评)
㈤ 哪部斯大林格勒影片最好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㈥ 德国战争片大多冷酷无情,有哪部是非看不可的
《帝国的毁灭》
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是身心完全投入,精彩的部分实在太多太多。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伤心欲绝的小护士: “My Fuehrer, keep faith in the final victory!” "Lead us and we shall follow!
可以看出,怀着严谨乃至克制的态度,拍摄者尽心竭力试图还原历史,无论是对现有发掘史实的尊重,还是对柏林街头断壁残垣的重塑。这一点十分可贵,更比其它表达方式(例如煽情,例如忏悔)来得实在来得困难,片中直接或侧面地展现了多人的、不同的死亡,透过影像,我看到了,这些死亡不只是一个个符号的消失,不止是战争机器崩溃时散落一地的碎片,他们更是一个个血肉之躯,这些躯体选择了自己所相信的,有的坚持了选择直到肉体的陨灭,有的在生死关头做出了另外的选择,并活了下去。这似乎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某种层面的优胜劣汰?具有讽刺意义的 是自杀者们贯彻了自己成王败寇的精神理论。他们一方面畏惧死,一方面渴望死,因为死于他们而言或是某种意义的殉道,虽然对于胜利者而言不过是畏罪罢了。日光下没有新事。历史从无彻底的胜者,所有人都会被时间淘汰,这么说或许有点落于俗套,但绝大多数事皆逃不出这一俗套,那些自诩千秋万代的 往往更是如此。人类乐于毁灭,或是在走向毁灭之前粉饰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人类更乐于重生,或是说崇拜重生,甚而不惜创造宗教给死亡和毁灭加冕,那冠冕,便是重生。既然永生万岁不过黄粱一梦,那么退一步以求曾经沧海又为水又有何苛刻呢?毁灭与重生,便是人类历史循环无尽的主题,对了,它们有另一个名字,叫战争与和平。历史仿佛在不断地反复说明,人类的本质终究是矛盾,这种矛盾不可调和以至于矛盾到一种近乎公平的程度:对毁灭和重生,战争与和平,废墟与建设的狂热与爱好几乎是均等的,一边不多、一边不少,这是历史中唯一长存的平衡。好了伤疤忘了痛也罢,战争是和平之母也罢,在人类进化到下一阶层为止,这一问题是不会有解的。
回到影片本身,严格意义上来讲,电影并不是一部反战片,然而本片予人的震撼和警示绝不亚于绝大多数反战片,这是有心栽花,亦或无心插柳,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升华于影片形式之上的反思精神和诚恳态度,令人敬畏。
㈦ 斯大林格勒2013这部怎么样!听有的网友说前面很精彩,后面基本变成爱情片了是真的吗
有一部老的斯大林格勒,很好看
㈧ 斯大林格勒这片子大家怎么看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㈨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相关电影
相关主要电影有: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8-1949)苏联影片,导演彼得洛夫。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8年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摄制。导演尤.奥泽洛夫。
·《决战斯大林格勒》, 1993年德国影片,导演Joseph Vilsmaier。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年美国影片,描写了传奇狙击手Vasily Zaitsev 的故事。导演Jean-Jacques Annaud。
1993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文名称:斯大林格勒战役
英文名称:Stalingrad
发行时间:1993年
国家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字幕:中文
导演:Joseph Vilsmaier
主演:Ulrike Arnold Martin Benrath Thorsten Bolloff Oliver Broumis Flip Cap Hynek
Cermak Otmar Dvorak Heinz Emigholz
上映:1993年01月21日 (德国)
地区:德国 瑞典 (拍摄地)
对白:德语 俄语
评分:7.5/10 (4,018 votes)
颜色:彩色
声音:Dolby Digital
时长:134 分钟
类型:剧情 战争
分级:瑞典:15;英国:15;德国:12;西班牙:18;芬兰:K-16;阿根廷:16;澳大利亚:MA;挪威:18
剧情简介: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见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幻想着回乡的温暖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1989年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片名: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编剧:尤.奥泽洛夫
导演:尤.奥泽洛夫
主演:帕.布特(美国)饰崔可夫,柳.拉乌奇威丘斯(苏联)饰斯大林,谢.尼科年科(苏联)饰叶廖缅科,米·乌里扬诺夫(苏联)饰朱可夫
出品时间:1989年
制片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和美国华纳公司联合制作
故事梗概:本片反映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部极具历料及欣赏价值的巨作.是导演尤.奥泽洛夫的卫国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1942年夏季,德军大举进攻苏联,苏联红军撒退到斯大林格勒进行顽强地抵抗双动用200多万能兵力,2千多辆坦克、大炮、飞机。最后苏联红军夺得了控制权,拖住了德军主力,11月19日,1万5千门大炮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吼声:苏联红军开始了伟大的反攻这也成了二次大战历史的转折点。浓烈悲壮气氛破真实地记载宏伟辉煌的场面.本片塑造了斯大林,崔可夫,古洛夫,朱可夫,赫鲁晓夫,叶廖缅科,罗克索夫斯基,希特勒,冯.博克,保卢斯等多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西班牙共产党人以及德国红色合唱团等反法西斯英雄的英勇形象。
1949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
片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国家:苏联1949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彼得洛夫
主演:阿.吉基,米哈伊尔.阿思达科夫
内容简介:本片后期剪辑由斯大林亲自参与,珍贵无比。这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一役!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1942年11月,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军和顿河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和市内进行的防御战中英勇抵抗,成功阻止了法西斯德第6集团和第4坦克集团进攻。11月中旬,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地区合围了22个敌军师(33万人)。12月,苏联红军粉碎了德军突围的企图后全歼该部。1月31日到2月2日,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91000人)投降,斯大林格革会战以苏联红军的巨大胜利而宣告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战略和国际意义,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对民展欧洲敌战区各国的抵抗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兵临城下》
中文片名:兵临城下/大敌当前/决战中的较量/敌对边缘
英文片名:Enemy at the Gates
影片类型:爱情 / 动作 / 惊悚 /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131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德国 英国 爱尔兰
对白语言:英语 德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演职员表:
导演
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编剧
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written by) &
Alain Godard …..(written by)
演员
裘德·洛 Jude Law …..Vassili Zaitsev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Maj. Kö;nig
雷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Tania Chernova
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Commisar Danilov
鲍勃·霍斯金斯 Bob Hoskins …..Nikita Khrushchev
朗·普尔曼 Ron Perlman …..Koulikov
马赛斯·哈贝奇 Matthias Habich …..Gen. Paulus
波热尔·尤内尔 Birol Ü;nel …..Politruk
制作人
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procer
Alain Godard …..executive procer
Roland Pellegrino …..executive procer
Jö;rg Reichl …..executive procer
John D. Schofield …..procer
Alisa Tager …..executive procer
剧情介绍
在二次大战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苏两军对峙,成千上万的士兵互相斯杀、尸横遍野,传奇性的俄国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凭著他神准的枪法,歼灭无数敌军,他的响亮名号甚至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康尼上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个人的生死之战。
虽然瓦西里百发百中的枪法令敌人闻之丧胆,但是他却是一个行事低调性格内敛的军人,一名苏联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认为这是宣传苏联军力的大好机会,于是把这名平实的士兵塑造成一名民族英雄,这时苏联红军连连败退,德军即将攻占斯大林格勒,到时候苏联帝国便会瓦解,于是斯大林亲自派赫鲁晓夫到斯大林格勒指挥大局。
由于丹尼洛夫成功地塑造出瓦西里的英雄形象,因此大大地提升了苏俄全体军民同胞的士气,并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志,但是后来丹尼洛夫却对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产生妒意,更糟的是,他们两人竟然同时爱上一名在战场上和男同胞出生入死的女军官坦妮娅。
这时候瓦西里的名号越传越响亮,他的威名甚至在德军阵营中也是人人皆知,于是德军决定派出最顶尖的狙击手康尼上校追杀他,而就在千军万马之中,这两大神枪手展开了一场搏命殊死战。
㈩ 《斯大林格勒》惊艳了你吗
片子开始分别呈现了两股势力(苏军五人和德军小分队),两个命运不同的女人,分别成为了他们的焦点。苏军是五个男人保卫一个女人;而德军军官,则是在异域战场上,找到了精神寄托,是占领者的占有欲望,价值观虽不一致,但渴求安宁,厌倦战争的内心,都是一致的。战争里的亮色,短暂而美好。本片的五个苏军士兵,他们凑出了珍贵的战场礼物,还有一浴缸的热水,供半年没沐浴的姑娘享用。他们中间,居然有一位是曾经的歌剧演员,他负责给卡嘉唱生日歌。这位先生,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件礼服,和战场显得极其不搭调,但他伸手触及尘土弥漫的钢琴键,悠扬的男中音,美好的歌声回荡在这个随时覆灭的战争堡垒里。本片恢弘的气质就迸发,升华出来。两个女人,都被保护者送到一座无人光临的塔楼,在这里,她们本可以暂时躲过战斗的残酷,就像卡嘉,最终能熬到苏军胜利的那一天。剧情的尾声,德军强攻卡嘉的大楼,而五个士兵面对坦克重装甲的围攻,已经无力自保,向我开炮!与《英雄儿女》中一样,引发悲壮与共鸣。而总部电台中的最后对白:永别了,我的兄弟们。用电台呼叫总部轰炸自己的段落,是本片的最后一个高潮和升华。
看完本片,如今的俄罗斯电影和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从设备到技术到理念上,已经是融为一体,唯有创作的文化基因,是他们独有的特质,这也是电影制作全球化的一个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