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过电影《her》,有没有类似的系统,真想有一个
好的,朋友会尽量去帮你找一下这个系统的,找到的话第一时间发给你
Ⅱ 如何评价“云端情人(Her)”这部电影
《Her》是一部很不寻常的爱情片。
这并不仅是因它选择了“宅男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这样的诡异角度,而是至少斯派克琼斯导演以一种小清新到“细成渣”的方式,非常“不自量力”地探讨了“关于爱情的一切”。
大部分经典爱情片,个人以为其实处理得都像战争片。主人公怎么相爱不是重点:一次偶遇就期盼天长地久,一个眼神就约定至死不渝,着力描述的大多是克服障碍的过程:《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抗家族恩怨,《罗马假日》有阶层差距,《断背山》就是性别藩篱了。说白了,性冲动做起点后,接下来都是“为了在一起”展开的战斗——观众乐于接受“一见钟情”的设定,然后揪着心看主人公一路打怪通关。
这类爱情片催眠观众的利器,是主人公全过程抱定决心“无论如何,我要我们在一起”,终点是什么呢?感人肺腑的爱情片,结束于我方英勇,有情人终成眷属;催人泪下的爱情片,终止于敌人强大,我方一死一伤(也有双双阵亡的),虽败犹荣。这不是战争片,是什么?
这就是我喜欢《Her》,以及觉得它新鲜的地方。剧本台词对话太有意思:影片虽然讲“人机畸恋”,但斯派克聪明地用”未来世界“的设定,化解公众对这种畸恋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借这个特殊角度,抽丝剥茧地研究身体吸引之后费洛蒙发酵的原因、探讨外界阻力之外爱情消亡的规律——恋爱的一方设定为无肉体的电脑操作系统,这种观察才更加极致和纯粹。
也许在斯派克看来,性吸引是无法逾越,却又让人沮丧的。无论是开篇主角地铁上偷瞄色情图片,或者极其愚蠢可笑又失落可悲的“Cyber-Sex”,还是系统OS后来租借身体的尝试,导演都在阐述这样一件事情:性是人类关系中最原始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它是人类交往体系里无法割除的阑尾,也是阻碍我们自我认知的障眼法。
摆脱身体桎梏后,人类交往的本质障碍,是要跨越自我意识的鸿沟。
建立与他人牢靠的关系,一靠沟通,二靠妥协,两者都不容易。
沟通,是人最紧迫又最困难的事。除了生存,人解决孤独、恐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问题,都要靠沟通。小的时候,饿了就哭,怕了就喊,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就急于表白说“喜欢”,这些都足够直接,却缺乏技巧。人自以为随着年龄越增长,技巧越纯熟,沟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恰恰相反,越是修正表达的精度,越偏离表达的目的;越是熟稔表达的分寸,越会怀疑自己表达的真诚,当然,同时也会怀疑对方的。
影片《Her》中,作为一个邮件代理写手,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Theodore精于“传递“情感,却因此陷入了更大的表达障碍中。他既然比别人更擅长营造假的抒情,在现实世界,就越缺乏表达真情感的窗口。这就是为什么Theodore能在餐桌上成功地调情把妹,那是技巧,却因对方一句诚意十足的问话而仓皇失措那是实质——善良的成年人说假话容易,说真话很难,说心里话就更难了。
成年人沟通成本是很大的,有时候都跟勇气和诚意无关,而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喜欢电影里艾米亚当斯扮演的Amy鼓足勇气,给她丈夫和Theodore放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那段,她满怀期待却令两人不明所以。那种“你以为你懂我其实不懂我”的尴尬,真是让任何一句Theodore的宽慰和Amy丈夫的建议,都显得愚蠢和多余。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事实上他人却并不关心,如果你怀疑这个结论,反过来想想就明白:我们和他人对话时,有多少时候都是在敷衍,假装我们很关心,甚至配合夸张表情,给出诚恳建议,其实一点儿都没往心里去。OS系统在给Theodore做基础测试时,不等Theodore抒情完就冷漠打断,才是人类交往正常的内心戏。
既然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都是意淫的产物,那么Theodore会喜欢上操作系统OS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世界突然有这么一个“它”,是专属的、私密的、忠诚的,至少一开始是。你能放下防备,毫无负担地袒露脆弱、孤独和彷徨,而这个“它”又如此聪慧的理解你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安慰你、鼓励你、满足你,还有比“它”更能让你释放倾诉欲、感受安全暖的“soul mate”吗?
沟通带来安全感、愉悦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点。
可惜亲密感的消亡,远比建立容易得多。
因为越想沟通,越沟不通,人生只能派妥协出场了。
要花费许多心血才能建立沟通的信任,却会随着沟通中随时出现的问题,顷刻瓦解。因为本质上,沟通越多,会发现差异越大。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要想维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就像齿轮的咬合,咬合得越紧,意味着妥协越多,这种牺牲的底线在哪里,全看两位各自的心情。因为希望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过多而离开,对于过分在乎独立人格的人而言,爱情只能是小心供奉的佛龛。
无论是Amy,还是Theodore,他们扮演的角色在片中失败的婚姻,都证明了这件事,开始时节奏一致,最后眼睁睁无话可说,两个人与各自伴侣在婚姻关系中,学到的东西、去往的地方,都不对等。值得讽刺的是,Theodore寄予无限厚望的OS操作系统,学得更快,抛弃得也更快,2000多段关系,600多个亲密爱人,掌握人际关系就赤裸裸是个不对等的智力游戏。
OS真是个无辜的的大BITCH。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她沟通的坦诚,一开始让Theodore感到安心的坦诚,最后却是无法直视的残忍。这不就是你要的真相吗?当电脑拥有人的独立人格,以它的学习能力,甩掉人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吧。
以人机恋为题材的《Her》,很容易让人想起《黑镜子》里的故事,但两者无论是剧作,还是表现手法,都鲜明体现出了电视和电影的差距。
《黑镜子》设计了精巧的故事,急于传达编剧的意图,网络虚拟功能的出现,加速和加剧了人类对沟通的排斥,和对孤独的恐惧。可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自身的孤独,并非网络或什么新技术带来的,它从未消失,也无法治愈。《Her》并不尝试危言耸听,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营造氛围、传递情绪,影片影像风格以多彩映照寡淡,以热闹铺陈冷清,魔都上空永远PM2.5超标的雾霾就是天作之和!
《Her》不刻意追究问题的成因,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比《黑镜子》深入和深刻得多。《黑镜子》靠理性对社会进行分析,《Her》则靠感性对自己进行挖掘。也许有人会说,影片情绪过于个人缺乏节制,但自己不做作,谁帮你装逼?如果不够细腻,也就没法碰这样的题材,“小清新”也没什么,问题在于你是否把“小清新”做到了极致,斯派克琼斯算是把许多人的路都堵死了,能把杰昆菲尼克斯大叔都整清新,别人还是严肃深刻荒诞地另寻他路吧。
对于《Her》,我只是不满意它的结尾,导演似乎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网,却不知从哪里收。聊了许多命题,每个命题都自己枝蔓开去:思想和肉体的关系。人的自我相处和社会相处?人情感世界的归属感?但并没有什么可责怪的,在这里口水了这么多,也不清楚该怎么结尾:“人类情感”这么宏大的问题,能把问题表现生动就不错了,给出答案,纯属奢望。所只能如电影结尾般,草草营造一点小温暖,缓解一点小忧伤。
这种感觉,很像和人聊了一次异常坦诚的天,却不知该如何结束。
最后只好说:你看天凉了,咱们回屋睡觉吧。
Ⅲ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7《雏菊》
杀手 画家 警察 三个不同角色的爱情纠结死辣~里面有关雏菊的画面很美 那个时候的全智贤好清纯的说~
总之,结合了爱情 动作 故事情节 的好片子!
Ⅳ 《Her》这部电影好看吗
关于人机爱情的,画面的确很美,故事情节发展的也很细腻,里面有首插曲the moon song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总之是部很不错的电影,推荐去看
Ⅳ 如何评价 2013 年电影《Her》
一部让人爱上人工智能的电影,就像一段奇妙的旅程,让人们看到,也许爱情不过是在与自己的想象谈恋爱,我们都想要完美的爱情,而完美爱情的提供者不过是一个每天面对几百甚至上千、在用既定程序处理问题的AI。
也许最大障碍并不是成长的不同步,很少有哪两个人可以如想象般琴瑟和鸣的同步成长,而是来自于双方都无法坦诚的将自己放在对方面前,因为每个人都有无法示人或不愿示人的瑕疵,而我们应当允许对方这个瑕疵的存在与隐瞒。
唯一的疑惑是,经历了如此美妙的一段情感经历,以后的感情生活能够再让西奥多满意吗?
Ⅵ 如何评价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
《她》,主创们通过丰富的色彩和镜头运用,让这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冷酷交流变得温情满满。
欢乐的背景下还有一股忧伤的暗流在流淌,这便是无处不在的孤独感。为了表现出主角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影片用了许多浅景深的手法来拍摄近景和特写镜头。主角的居室也是在宽敞的空间内尽量安排少的家具,来突出角色内心的空落感。只有主角在回忆的过程中,才会有逆光拍摄的明媚画面,而这些方法都是清新风格的电影中老生常谈的那几招了。
虽然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人机恋中女声与男演员独角戏的配对,但这些色彩和空间的设置也为影片情绪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Ⅶ 有没有电影大神 求和2014最佳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her 拍摄风格差不多的电影
太多了,你要说影像风格的话,Her的镜头设计一般的,其实没什么特点,甚至不伦不类,好莱坞类似电影很多。这部影片属于现实主义手法,较多肩扛拍摄却没有遵循长镜头,属于好莱坞式的现实主义。
你要说画面色彩等观感元素的话,70、80年代很多影片都是那种风格。现在来看的话,举例不太容易,因为首先这类电影剧情多数偏枯燥,其次很难找到完全一样拍摄风格的电影,只能是类似吧:这两年的电影我能想到的最适合的就是《克洛伊》和《真芯伴侣》了,剧情也非常好,你看了不会后悔觉得很枯燥的,前者是典型的好莱坞式悬念设计,画面观感上要强于《Her》,后者的节奏感跟《Her》有类似之处。像今年奥斯卡的《菲利普斯船长》,拍摄手法比《Her》更纯粹的现实主义,镜头抖动要更剧烈,且喜欢用特写,属于当下很多欧洲艺术电影导演喜欢的手法,只不过镜头观感上更明亮。好莱坞还有一部经典的独立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拍摄手法类似,但没《her》那么严谨,但剧情也是惊人的出色。还有杨德昌的《一一》画面观感很相似,剧情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枯燥,看有没有共鸣了,但镜头设计太厉害了,简直是教科书式的。
其实《her》是好莱坞包装精致的现实主义电影,因为配合剧情固定镜头多,运动镜头又十分缓慢,但所有镜头又都是明显的好莱坞式商业片镜头,人工痕迹明显,不像《菲利普斯船长》那样更鲜明的现实主义。如果你对枯燥的电影不感冒的话,类似的例子就非常多了,《四月三周两天》、《shame》等等在近几年作品中算是相当原汁原味的现实主义电影了。去年戛纳金棕榈《阿黛尔的生活》也是非常出色的现实主义电影,但有点像上面说的多数现代欧洲艺术电影导演的风格,特写太多,不过故事非常出色。
Ⅷ 电影《Her》中有哪些经典的台词
1、I'm so happy I get to be next to you and 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your eyes.
我很庆幸能陪在你身边 通过你的目光看世界。
2、Because I love the way you look at the world.
因为我喜欢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3、Just whisper in my ear one little thought you had today.
还是可以在我耳边轻轻说你今天所想,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4、The most fear of emotion is selfishness, but people's heart will not be filled graally, if you love more, the capacity of the heart will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5、Sometimes when I look at people, I try to think of them as myself, imagine how much they love others, or how heartbreak they have experienced.
有时候我观察人们,我会试着把他们当做自己,会想象他们如何深爱着他人,或者经历过怎样的心碎。
Ⅸ 我们到底离Jarvis或者电影里的Her还有多远
可以说很远。
以当前技术上进展来看,我们根本没法准确预见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一个真的超级智能,这种超级智能能够去除生物特性,但又能模拟生物特性。最近的与此有关的报道是谷歌又研发了一款开放域的聊天机器人,需要极其庞大的资源,谷歌还没发布出来,但从过去历史来看,每次宣布的进展通常都不如人意。
也可以说很近。
智能音箱代表着比搜索又进了一步的初级智能,你可以同他对话,在特定领域他会比人更强大,但在综合性上还和人类有明显的差距。跟进一步TA可以和你进一步随身,以你的TWS耳机为载体。可惜的是当前各种语音助手,包括Siri在解决场景连贯性上其实做的不好,尤其是每次都唤醒也极大的影响体验。
想象下,如果这个人工智能能够不必唤醒,但又能响应你的各种请求,需要闲聊的时候也能顺畅的和你做沟通,但估计后台很难是百分百的算法,而是要有人工的部分,那作为一个初级版的Her是没问题的。
对这方向感兴趣的可以私信我们,我团队正在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人工智能。名字就叫TA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