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口碑爆款《狗十三》,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作
由曹保平执导、焦华静编剧,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黄诗佳、曹馨月主演的电影《狗十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武汉、杭州、西安、南京九城开启点映,与喜爱电影的观众超前相见。而观众们的支持,也让《狗十三》的上座率高达86.4%,成为当天同时段第一名。
曹保平导演凭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以及《追凶者也》等优秀影片收获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作为“口碑保证”的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也逐渐为人所熟知。曹保平导演对一部好电影的阐释是:“能够在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个人化表达。”
电影《狗十三》首映余热还未褪去,影片主创曹保平、主演张雪迎、果靖霖、代旭携电影空降重庆高校,与高校师生分享青春和成长的感悟。电影放映结束后,年轻的高校学子们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踊跃的互动,再度证明了影片跨越时间和年龄的独特魅力。
在以往的好口碑影片中,曹保平导演都用高水准的导演手法,展现了丰富的中国社会面貌,以及令观众深有共鸣的普通人生活状态。曹导也因此被观众们誉为华语电影市场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
B. 如何评价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
这部电影其实挺不错的,也影射了中国教育上的缺失,而且张雪迎演的也蛮好的,我们爱看这部电影的非常推荐。
C. 《狗十三》好看吗
如果有同感,并且还在青春期,能够体会导演表达的意图,就会觉得好看;如果与的成长经历差别比较大,或者你已经到了能够理解成人世界规则的年龄,无法与导演的表达产生共鸣,那就会觉得不好看。
D. 如何看待电影《狗十三》
这是一个反应了一个不太健康的家庭形势下成长的孩子的人生过程。对于有着重男轻女倾向家庭当中给与女孩子所带来的心理影响,通过一个狗狗的丢失使得女孩唯一的心里寄托也同样丧失了,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心理,只能在强势的父亲管理下委屈的生活。开始了一断扭曲和痛苦的人生成长阶段。
E. 《狗十三》这部电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一次,看完《狗十三》,我只想说自己的感受。很神奇,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哭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小时甚至不止。如果一开始是因为李玩和狗,那么后来可能就是因为李玩和我自己。刚开始给我的感触其实不是很深,甚至有一部分的情绪来自于我曾经也有过一只让我记忆深刻或者说感到沉重的狗,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我好像放弃了,是的吧,当时看到过一句话,不要总是妄图去挑战父母半辈子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后来就沉默了,是的,沉默。
F. 如何评价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作为口碑导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荣获第6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以及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电影最后,李玩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可是为了不让它跟着自己受苦,李玩说认错了,这不是自己的狗。也许从那个时候,李玩就已经明白,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要舍弃的不仅仅是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还有更多她不得已要失去的东西。这其中的无奈,怕也是有同样成长环境的人,一生无法清除的隐痛吧。
G. 对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应该如何评价
好的电影从来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这样的电影。如果看过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正在施与或接受的教育,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至于答案,观众自己去寻找,这个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也不是电影的责任。
《狗十三》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勇于直面现实的国产片,但它又并没有一味沉迷于说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表达了某种无奈。影片最后,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爱因斯坦,它已经在新的主人那里拥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贝贝”。李玩并没有上前讨要,反而说起,“还好它没有认出我。”她依然相信爱因斯坦在另一个主人那里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对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已经过上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H. 电影, 《狗十三》大家怎么看
有时候,人都不如一只狗来的真诚和简单,从它认主开始,它就全心全意的爱你一个,但人,不知道什么会反咬你一口。一个家庭的“爱”,都不如一个狗给李玩的爱多,可想而知,单亲家庭这样的情况会是多么糟糕,多么可悲,我庆幸我是在健全的家庭成长,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爱,谢谢你,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们。
I.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当中有很多小伏笔,再结合豆瓣上的影评跟大家说一下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网友们解读的角度让我很惊异,我真的没想到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题目。但确实也有道理,因为导演就是表达出他对社会中男尊女卑现象的态度。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我还是很佩服这个人的,胆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丢了之后疯狂寻找,后来家人为了弥补过错而重新买了一条狗想要蒙混过关。但李玩执意寻找,导致爷爷前来劝阻结果被推倒受伤,而奶奶为了寻找不见的李玩差点走丢。因为这两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结果遭致暴打,最终李玩也妥协了。
这件事给我的思考是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幼稚的”成年人来看待,幼稚的话是因为社会经历比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则是指对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如果的确是我们做错了,那么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绩考了高分,父亲带她外出庆祝的时候让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一贯不要喝酒,因为生怕喝多了会出现什么难以弥补的错误,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有自己在身边的话就算喝点也不会有关系。那么其实这两种想法就会给孩子的判断造成困扰,不知道哪一种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所以在教育后代的时候应该用一致性的原则。
4. 父亲在打完李玩之后向其道歉,并且承诺不久后带他去看天文展览。但是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导致自己没能走开,错过了这次展览,也是违背了对李玩的约定。
当我们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吴军老师说的一样,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觉得自己可能异于常人有同时处理几种事情的能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秒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拿出一整块儿的时间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人的加分项之一所在。
4. 父亲为了哄李玩的弟弟骗他吃完饭后,带他去公园玩,李玩当时指出不要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伤奶奶之后,李玩要求父亲让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讲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性,不要把年龄小做为借口去欺骗或者是孩子恶劣的行为。我时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人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作为孩子当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可以轻微的惩罚,但是坚决不能不惩罚。因为这样做的话,会给他们传递一个价值观 : 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后果。
包括在影片最后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与前文相呼应的,因为家庭一昧的宠惯,导致孩子不能独立的面对困难,总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帮助。换言之也是警惕我们当今的父母,一眛宠爱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是处。
5. 神经病人
李玩在屋里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鸟叫,以为是楼上邻居养的鸟。但在后来无意中发现声音的来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于他穿着校服,肩膀上有着大队长的徽章,这已经算是最辉煌的荣誉了。
导演故意把这一段加上,何尝又不是在讽刺当今的教育,强大的教育应试体制和学习压力,把孩子们最终都逼疯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夹了一块狗肉给李玩,但最终李玩吃了。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很心疼,因为不难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喜欢狗的人,最后因为社会的种种影响变得妥协,抹去了年轻人该有的锐气和锋芒,成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评很有共鸣 : 你看那个孩子真懂事,可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思考如果电影当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为很多场景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但静下心细细斟酌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
我觉得这也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并且引导大家反思,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九分。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个大问题,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J. 如何评价电影《狗十三》
一个孩子痛苦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