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介绍
本书是当前所见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作。作者兼备电影人及学者双重身份,以丰富的史料及客观的态度,以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剖析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发展和历史,并讨论电视发展与电影的血缘关系,新浪潮诸君电视与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与美学成就,以及对整体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
2. 关于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3. 哪部影片揭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
香港人的身份确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粤语文化的盛行成为了香港新浪潮的创作因素。新浪潮期间,比较著名的包括许鞍华导演的《疯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谭家明导演的《烈火青春》、《爱杀》,徐克导演的《蝶变》、《第一类型危险》,梁普智于1976年导演的《跳灰》,章国明导演的《点指兵兵》、《边缘人》,严浩导演的《茄喱啡》、《夜车》,方育平导演的《半边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师爸》等
好看的香港电影有《东成西就》、《追龙》、《无间道》、《无双》。
1、《东成西就》:有这么一部片子,时隔十年看了数十遍,论起最搞笑喜剧,第一印象永远是他。甚至一响起片头曲,就已经开始想笑。《东成西就》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影片从“主角无双”到“情感无双”,从假钞、假面到假想,从反转反转到再反转,剧情不断往前推动,一点一点将人心剥离,一步一步将人性揭露,最终将主题“命运无双”烘托出来。让人心生感慨。
5. 推荐几部好看的香港爱情电影
从小到大,我都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可能是从小到大成长在粤语的环境中,因此对香港电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香港爱情电影中,个人非常喜欢也是十分推荐有以下电影:《春娇与志明》《河东狮吼》《向左走向右走》等。
3、《向左走向右走》。比较早期的一部电影了。由梁咏琪和金城武两大美男美女主演的爱情电影。根据几米的漫画改编而成。非常甜美,非常养眼。有些场景很浪漫, 让人很向往爱情。
6. 好看的香港电影有什么
好看的香港电影有《警察故事》系列、《食神》、《五亿探长雷洛传》、《笑傲江湖》、《僵尸先生》、《霸王别姬》、《赌侠》。
1、《警察故事》系列
《五亿探长雷洛传》是永盛电影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刘国昌执导,刘德华、吴孟达、邱淑贞、张敏等主演。该片讲述了青年雷洛在朋友猪油仔的灌输下洞悉黑道生存技能,从警察一步一步爬上警长高位的传奇故事。影片1991年9月19日于中国香港上映。
7. 给我推荐几部八九十年代好看的港产电影!!!
声明:以下推荐均为本人看过的,质量保证哦。
刘德华:《孤男寡女》、天若有情(1和3是他演的,2是郭富城演的)、黑金、赌神、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黑马王子、大冒险家、爱情命运号、阿虎、爱君如梦、摩登如来神掌、超级学校霸王、旺角卡门、庙街十二少、江湖情、江湖、无间道、新上海滩、全职杀手、浪子回头(?忘了是不是这个名字了)、赌侠、蓝血人
周润发:阿郎的故事、赌神、江湖情、和平饭店、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话、
张学友:东成西就、东邪西毒、最佳女婿
其他:(因为很多重复,所有演员就不单列了)
洗黑钱、逃学外传、逃学威龙、黄飞鸿、方世玉、国产凌凌七、满汉全席、金枝玉叶、中南海保镖、顽皮家族、喜剧之王、武状元苏乞儿、九品芝麻官(都是周星驰系列的)、赌圣、重庆森林、樱之花、同居密友、星愿(这三个应该是2000年左右的)
还有一些,实在暂时想不起来了
8. 有一个排名说到香港十大经典电影,,哪十部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邵氏的前身“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粤剧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觉先演出(另一位是马师曾)。没有《白金龙》,就没有今天的邵氏电影公司。当年《白金龙》打破广东、东南亚、欧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记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初到星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凭着《白金龙》,开创了邵氏在星马的娱乐王国基业。也正是《白金龙》,开创了粤语片的潮流。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制作了近3000部粤语片,形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独臂刀》导演:张彻1967
《独臂刀》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张彻凭此片成为“百万导演”,王羽开始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电影公司的“武侠世纪”也从此片正式开始。《独臂刀》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形态和历史。之前,香港的电影仍旧停留在老上海电影的文化形态下,多拍摄以家庭妇女为观众的苦情剧,武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飞侠,男性则是需要保护的文弱书生。《独臂刀》之后,男性开始成为影片的主角,电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娇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壮有力的男明星。
《侠女》导演:胡金铨1972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在戛纳电影节上夺得最高综合技术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5大电影节上获奖。胡金铨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作者”导演,也是香港电影界最接近大师的一位。他一生致力于拍摄“侠”文化的武侠电影,并以《侠女》登上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峰。胡金铨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国电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无疾而终。
《蝶变》导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制片厂制度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逐渐开始弱化,电影的文化形态也开始以多元化的形态出现。在这段时期,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次惊人的艺术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的《蝶变》正是这一运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变》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以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艺术电影的出现;二是特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徐克有关。
《最佳拍档》导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开始,香港电影票房连续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档》及其续集,而黄百鸣、麦嘉、石天的“新艺城 ”公司也统领了80年代整个时期的电影。《最佳拍档》开创了香港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开拍之初,许冠杰的200万片酬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而该片的拍摄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来坞,在片中大量出现多辆汽车连续碰撞、最新007式先进武器等噱头,弱化故事情节、强化视觉场面。《最佳拍档》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电影国际化的最初尝试。
《A计划》导演:成龙 1984
香港近20年最伟大的电影演员是谁?成龙。这是香港各界都比较认可的一个答案。成龙以自己的功夫喜剧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香港演员。早期京剧剧班的训练,使成龙娴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点的动作造型。这种表演方式成为了他的招牌,他的这种表演在世界影坛上也是独此一家。《A计划》正是早期成龙电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从钟楼上坠落的镜头,一镜直落,不加任何剪辑手段。之后《A计划》风格的电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龙电影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 1986
当冷兵器换成热兵器,张彻电影就变成了吴宇森电影。吴宇森曾经是张彻的“文胆”,做过张彻的副导演,是典型的制片厂出身的工徒导演。他把张彻电影的特点传承下来,把刀剑片改变成了枪战片。《英雄本色》把枪战的方式发扬光大,代表了香港电影枪战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枪战片的最高成就。
《阿飞正传》导演:王家卫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轰动的电影莫过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了,虽然票房成绩一般,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本片中凸显无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国际性电影大师的出现。
《阿飞正传》是一部对香港身份进行反思的本土电影。《阿飞正传》的影像、叙事方式都是原创的,堪称香港电影艺术的奇葩。结尾中梁朝伟的一段“独角戏”,至今被奉为经典。
甜蜜蜜》导演:陈可辛 1996
1997回归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选择,在这个历史时刻来临前的一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横空出世,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文艺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一种类型,早期就有李晨风、秦剑等著名前辈,而70年代后因为武侠功夫片的盛行,艺术电影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甜蜜蜜》是对早期文艺片的回归,它以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历史的进程。
喜剧之王》导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电影业进入萧条期以来,香港电影中能够具有票房保证的演员越来越少,周星驰是其中的一个。香港的喜剧演员,早期有梁醒波、新马仔、许冠文,而周星驰是近10年来最杰出的喜剧演员。《喜剧之王》中有着对香港早期电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鹃儿是60年代著名粤语武侠片《武林圣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员基本修养》是早期长城、中联等电影公司的训练班手册。这种引用掌故的喜剧电影成为周星驰电影发展的轨迹,新片《功夫》中再次对火云邪神、九龙城寨引用,并取得了迄今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9. 哪部电影掀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
「新浪潮」(The New Wave)一词源於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在《电影笔记》撰写影评的高达和杜鲁福,分别拍出他们的处女作《断了气》和《四百击》。而香港最先用上「新浪潮」一词去形容本地影人,是在七十年代女导演唐书璇创办的影视杂志《大特写》裏,同期,梁普智的《跳灰》和严浩的《茄喱啡》已叫人耳目一新。但是这股浪潮真正涌现要去到一九七九年,许鞍华、徐克、翁维铨、章国明拍下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之後的一两年间,谭家明、方育平、唐基明、黄志强、蔡继光、余允抗等相继投入影圈,令本来暮气沉沉的香港电影,刹那间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