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梅兰芳
英文名:Forever Enthralled
导 演: 陈凯歌
主演:黎明 饰 中年梅兰芳
章子怡 饰 孟小冬
孙红雷 饰 邱如白
陈红 饰 福芝芳
联合主演:王学圻 饰 十三燕
英 达 饰 冯子光
余少群 饰 青年梅兰芳
安藤政信 饰 中田隆一
潘粤明 饰 朱慧芳
吴刚 饰 费二爷
总制片人:韩三平 杜家毅
总监制:韩晓黎 利雅博
姜涛 陈红
总策划:史东明 吴 迎
制片人:赵海城
艺术顾问:梅葆玖
编剧:严歌苓 陈国富 张家鲁
摄影指导: 赵晓时
总美术:柳 青
作 曲:赵季平
出品:中影集团北影制片厂
中环国际娱乐
英皇电影
公映日期:12月5日
剧情简介:
梅兰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在清末的中国,戏子的地位等同于娼妓。尽管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宫廷的赏识,却因演的是女人,必须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观众的满足之后,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视。梅兰芳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样,也演的是女人。梅兰芳的伯父告诉他,宫廷里有一种刑罚,就是让犯了过错的戏子戴上一面纸做的枷锁,举起的双手捧着一碗水,纸枷锁撕破了,被罚者就会被乱棍打死。一纸枷锁成了艺人们命运的象征,他们面对着随时被形形色色的乱棍打死的可能,梅兰芳当然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死别
梅兰芳再也没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满北京的时候,梅兰芳尚未出生,他是宫廷的戏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时代变了。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由于革命的风潮,妇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兰芳成了年轻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在他夺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于是决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对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竟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改演时装新戏,胜负已经放下,输赢无关紧要,他以极大的心胸证明了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在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下,梅兰芳的新戏大获成功。第三天的竞争变得毫无意义,十三燕输定了。当梅兰芳走进十三燕的家门,想劝说他放弃第三天的演出时,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梅兰芳隐隐感到,十三燕所争的是一样叫作尊严的东西。但他如果继续演唱,十三燕的失败将是惨烈而残酷的。他必须作出选择。
十三燕说过一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梅兰芳遵从了十三燕的决定,他在台上从容地缓歌曼舞,唱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他是唱给他的爷爷十三燕听的,仿佛为他深深热爱的旧时代唱了一首挽歌。
十三燕失败了,死了,但败得悲壮。
死前给梅兰芳留下一句话,“希望你好好地将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离
梅兰芳渐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名字传遍亚洲。
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梅兰芳就识破了他眼中的忧郁。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在他们的交流中,梅兰芳会被自己太过知心的话语惊住,也会随着孟小冬每一次的欢笑而欢笑。他们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戏中将男的变成女的,女的变成男的,他们开始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
这时,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仅有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福芝芳的话感动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话摧毁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说,不,我不放弃梅兰芳。
但她其实已决定放弃,为了梅兰芳。
诀别的时候到了,却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误杀了宾客,刺客本人也被闻讯而来的军警击毙。
孟小冬走到门口对梅兰芳说,畹华,别怕,我走了。
梅兰芳就是在这样悲怆的心境下走上纽约百老汇的舞台的。他冒着失败的巨大风险,在1930年1月经济大萧条的风雪中,以一个东方女性的身份美丽而忧愁地起舞,用对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轻啼缓唱,她的妩媚和刚勇,悲伤和快乐,集合地成了一个美学。他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纽约的街头,梅兰芳慢慢走着。
孟小冬在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如果你是在纽约演出前看到这封信的,我还是那句话:畹华,别怕。
聚散
梅兰芳恰恰是在纽约首演的当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为了不让孟小冬走近梅兰芳而雇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离开梅兰芳。
1937年,日本军人诱使他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时说,你不能没有梅兰芳。
梅兰芳要去上海了,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决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却说,难道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吗?
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面对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兰芳永远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军人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后来,这位日本军人自杀了。
当梅兰芳注射了伤寒针,蓄起了胡须走上日本人为他预备的记者会讲台时,他只轻轻说了一句:我的爷爷十三燕,让我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然后就晕过去了。
梅兰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兰芳病床前。他几十年同梅兰芳兄弟般地相处,又甚至几乎成了梅兰芳的敌人。邱如白突然发现,为了了解梅兰芳,竟用了一生的时间。他对梅兰芳说:现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个凡人,也许你一直就是个凡人……
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梅兰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梅兰芳戴着纸枷锁活了一辈子,但他却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对一切的勇气得到了人们的爱。他已经征服了与生俱来的耻辱和恐惧。
当自己已经不是障碍时,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畹华,别怕。
2. 关于写看电影《梅兰芳》的感受
像得那么华丽,更多的则是平凡,甚至会有那种比现实更加平凡的老旧泛黄的感觉,但是很奇怪,即便是如此,每每碰见,还是会去翻看,似乎像是一种猎奇,总有一种期待,期待那些影像会比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更加炫彩,又或者是那种脱离原本想象的强大落差,当然,看对于电影《梅兰芳》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去观看的,就想看看那个旧照片里的梅兰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影片一开始,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开始便随着音乐与声响融入到了一个儿时梅兰芳的生活空间里,而梅大伯的那封信则顺其自然的成为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视的一条线索,开启了整个电影中的第一个念头,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个念头中开始逐渐融入整个故事,大家心里也由此开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念头,比如那个纸夹锁?比如主人公会怎样,真正的梅兰芳我这样的年龄也都只是从书本上纪录片里泛黄灰白的见过,因此,也仅仅是怀着对一个主人公的前途与命运的关注而观看的,好在影片也并非以一个很高的姿态去描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是以平凡的姿态去接近一个不甘于自己的人。一片嘈杂的催促,一阵急促的马鞭,喧闹的街市,镜头穿过的是那个老北京最生动的回忆,带着这样的回忆我们见到了梅兰芳,两个镜头穿插对比,一动一静一文一武,静的悄声细语温柔可人,动的干脆利落神奇逼人,台下不一样的观众却一样的折服,随着那位老先生的话语——“宛华,你红啦”——少年梅兰芳开启了自己的舞台艺术生涯。然而,花开必有花落,而此刻梅兰芳的“红”却并非一个结果,冥冥之中,却成了他铸就长青与不朽人生的一个开始,于是一场新与旧的讲座里邱如白慢慢的走了出来,那场与十三爷爷的“斗嘴”之中,一段新与旧的较量便无鼓自响的出了场,最难忘那第一场比试之中撩开门帘十三燕那意气风发掌声如雷的场面,也最难忘那新式舞台上那古今温柔凄婉的长泣,两个人不一样的演绎却是一样的精彩,不禁让人迷茫,一时间忘却了那场较量,只为那同样精彩的演绎拍手叫好,比试最后,胜负已决,然而,留给观众的却并非大快人心的胜与败,而是一场场难忘的精彩与回忆,正如十三燕临终之前所言“咱们那场汾河湾多好啊”,那摇椅上衰微迟缓的身体还是那个穿着莽服持刀凛然的十三燕吗,那眼角的欲说还泪分明还有难述的寄愿,传承的则是一份京剧之髓,一个老人,一个少年,安静的只有话语,桌上的饭菜被小心捂着,那是一个亲人最真诚的等待,而此时,也许,我们一开始就把这个关于人的影片故事化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但人生路上,除了比试超越,我们还有自己。
3. 对梅兰芳电影的评价
哈哈,楼主是北方人么?看过《叶问》么,两部电影同时上映,北方人都比较喜欢《叶问》,南方人都比较喜欢《梅兰芳》。俺个人认为这纯属个人口味问题哈。
《梅兰芳》拍得还是不错的。
俺觉得主要是思考了几个问题:1,京剧艺术到底是怎样的艺术?是下九流的艺术,还是高贵的艺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京剧艺人。2,作为伶人大王的梅兰芳为什么身上毫无势力庸俗之气,而始终如一的谦虚谨慎?3,艺术家到底应该在何时坚持自己的理想,何时放弃自己的梦想?(抗战时期梅兰芳的拒绝演出)4,搞艺术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到底是大师境界还是凡人境界?5,对于爱情和亲情,对于知己和配偶,对于相伴和孤独,对于情感和艺术,梅兰芳是做出如何的抉择和牺牲?
演员不错,黎明和子怡演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陈红还是那么有魅力,还是那么年轻漂亮,真好!只是觉得他骂孙红雷那段戏稍微有些过火。孙红雷演的不错,就是角色稍微不太适合他,感觉他还是那种硬汉形象比较拿手。
呵呵,愚人之见,贵在参与~~
4. 梅兰芳的影片评价
死别部分堪称完美
影片第一部分讲述少年梅兰芳和当时“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故事,从小梅兰芳一露面,到十三燕败给梅兰芳郁郁而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高潮不断,精彩台词层出不穷,出场人物的设置和性格魅力都堪称一流。陈凯歌的美学功底在这一环节中更是表现得酣畅淋漓,无论是对老北京城的还原,还是与人物情绪相融通的环境气氛的烘托,都十分剔透。
配角演出最为传神
如果说“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整部影片,那么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而如果说王学圻的表演堪称登峰造极,孙红雷对邱如白的刻画也应该称得上是光芒万丈,其表演充满爆发力,在一些细腻情绪上的拿捏更是令人惊叹。
金雕玉琢的台词与细节
导演陈凯歌对电影的剧本提出两点要求:“每个字都要有内涵,每句话都要有隐喻。”在影片中虽不能称得上处处都有体现,但依然有不少佳句值得回味。细节方面,生于北京的陈凯歌,对于老北京文化的迷恋是有目共睹的。小到一个鼻烟壶,大到20世纪40年代纽约剧院,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黎明稍欠神采
《梅兰芳》中黎明的确为这部戏作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努力,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显得有模有样。然而独缺了一丝神采,而这一丝神采恰恰就是致命的缺憾。这一丝神采的缺乏导致他的表演缺乏感染力,力道不足,佳句虽多,但就是出不了佳章 。
越往后越无力
在经历精彩的“死别”部分过后,影片水准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内容并不丰富,感情并不错综等问题开始显现,而梅兰芳在艺术、人格与气节等诸多方面,也未达化境来表达。陈凯歌对于《梅兰芳》的控制越往后越无力,电影的长度也几乎令很多观众发狂。
注:以上影评均出自网易娱乐的评价
5. 你觉得梅兰芳电影好看吗
我感觉不错,你可以看一下。
梅兰芳
Mei
Lan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中国
导演:陈凯歌
主演:黎明章子怡余少群...
《梅兰芳》将以10年为一个段落,截取梅兰芳不同年龄段的故事。在影片中除了梅兰芳之外,以齐如山为原形的邱如白将成为戏份
梅兰芳是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这是首部表现梅兰芳一生的影片。虽然我们不京剧可可能没什么兴趣,但是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下梅兰芳的故事。
陈凯歌当年与这部电影题材接近的《霸王别姬》相当成功,被无数人奉为经典,所以对导演也有一定的期待。
他的五大名作:
《贵妃醉酒》、《宇宙锋》、《霸王别姬》、《游园惊梦》、《刺虎》
6. 梅兰芳电影看完你们有什么感想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 全片结束时,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这个梅兰芳,总不如我们想的,似乎也并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陈凯歌对媒体的记者说: “在等着拍他(黎明)的时候,他一直在摄影棚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摆,我看了很感动。对这样的演员,我们还能说什么?” 似乎的确也无话可说,黎明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 “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以至于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演得真好;以至于梅葆玖看完他的“梅兰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会授权给第二人去扮演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编剧严歌苓说,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还是那个黎明,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恰恰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 世间已无张国荣。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同样是导演陈凯歌,评价张国荣的表演是这样说的: “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其实,一个导演对演员,不可能是“无话可说”。只不过也许,他了解到,多说也无用,因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里的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然而,在影片《梅兰芳》中,的确有许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疯魔,比如: 梅兰芳对“平生最爱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愿只是与她一起看场电影,就当两人即将成行,却有戏园子老板要他去救场——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情节,因为错过了“这一次”,也会错过“下一次”,永远错失下去了。于是梅兰芳对老板说: “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板笑道:“还有什么事比救场急?” 梅兰芳沉声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浑呢?” 老板笑道:“您不是这样的人。” 梅兰芳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我要就是那样的人呢?” 只言片语中,是梅兰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运的线绳,恰好《霸王别姬》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段小楼与程蝶衣在后台卸妆,蝶衣试探小楼,说要与他演一辈子的戏,小楼觉察不对,尴尬笑道: “不是演了一辈子了吗?” 蝶衣听出他话中有逃脱的意图,嘶声道: “不成!少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张国荣的表演是倾尽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杀过去,而黎明却只是温水绕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气都提到嗓子眼了,却没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无奇的吐了出去。 再比如,梅兰芳被逼出席日本军方安排的“复出表演的记者招待会”,事先替自己打了可以制造病情的伤寒针,又早早蓄起胡须,表达自己决不妥协的态度,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这样说: “我有个长辈,临终之前跟我说,婉华,你以后成名了,能不能给咱们唱戏的地位,提拔提拔啊?我说好啊。” 而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不肯向造反派低头,段小楼前往劝说,蝶衣不让他进门,隔着门告诉他: “你楚霸王都低头认罪了,那京戏能不亡吗?” 一样是在凭一己之力对抗时代重压时候,追溯内心,掏心掏肺的一句话,掏出了支持自己的最本质单纯的力量: 不过是在尽一个戏子的本分。 一个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戏子的形象,一个是想要老老实实唱戏,该怎么唱就怎么唱,不被其他因素干扰。可惜一样境界,两种表演,张国荣把他那股子疯魔全部收缩到体内,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凄婉绝伦,而黎明的台词在胸腔,英雄气短,只是借了个“梅兰芳”的躯壳,说的不是他内心的话。 而在《霸王别姬》中,张国荣讲的似乎句句是他内心的话,不疯魔不成戏,他也最终把自己的生命演绎成了一出让万千人落泪伤心的大悲剧。 “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看来看去,这句话仿佛不属于“梅兰芳”,倒好像是写给张国荣的迟到了5年的绝好台词。我想,在那天晚上,张国荣在高楼上凭空远眺,身前是香港岛繁花似锦的炫目夜景,对着他心目中万千影迷,说出这样一句台词,可能是所有热爱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够设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后一幕”。
求采纳
7. 电影 梅兰芳 有谁看过,好看吗
同意‘love_li ’的说法。
我今儿去看了 个人感觉不错。扮相表演都不错 看得出是用心去拍了 值得一看。
8. 梅兰芳这部电影拍的怎样 大家踊跃评论
都说很期待看,可看了又会后悔…中国的电影何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精彩?
9. 梅兰芳这部电影好看么剧情方面
如果你看过《霸王别姬》,很遗憾,这部片子很差劲
10. 电影《梅兰芳》好看吗
不错 挺好看的 比我想象的好看 主要是上次让陈凯歌的神话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