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还是电影好看
我觉得小说要比电影好看得多,如果能读原文就更过瘾了。
② 如何评价《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
公平地说,演技确实超神,在一整部电影里,演员可以说是最亮眼的地方了。由于剧情的原因,每个角色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悲恸。在观影过程中,留心注意每个角色表现“悲伤”的方式,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悲伤都是不同的,但又各自切合角色。(真的是全员超神啊啊啊啊啊。
③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是恐怖片好看吗
算不是恐怖吧,
只能说剧情悬疑类的,不错的,可以看看,片子有逻辑性,适合爱看侦探一类的人群看!
④ 相对于原著《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电影有什么缺点
1.缺乏事件的逻辑基点。
这个事件的核心是,来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关的13个人,为了杀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惨案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凶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东方快车,这13个人精心安排好了每个人的“伪证”,从而编造出了一个不存在的“凶手”,【这个凶手在A站上车,晚上杀了雷切特,在后半夜列车到站B站后,凶手下车离开了这列火车】。那么当第二天早晨发现尸体的时候,13个人就会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证明这样一个事件的存在——让警方相信“真正的凶手”已经不在火车上了。
影片中,波洛作为一个神探,却连续两次认错了凶手,这简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为,原著中,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没有做出定论!这意味着他从未被那些看似轻而易举得来的线索所迷惑。
举个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其一。原著中有特意强调每个人的包厢位置,也有将整个时间线进行整理说明——当然是通过波洛先生的视角。也就是说,读者和波洛先生拥有同样的信息去做出推断。必须要说明的是,包厢位置,和时间线,是的,时间线,这一点非常重要。小说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对这一点做了详细的说明,包厢位置的不同将影响每个人对事件描述的真实性以及每个人的证词是否有虚假——波洛先生听到的声音是几点,波洛先生看到的那个穿猩红色睡衣的人是谁,波洛先生听到的那句法语到底是谁说的?(是的,那句“我没事的”法语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说的,因为他不会法语,这和那个故意被弄坏的表,放在现场的手帕和烟斗一样,都是故意误导波洛的线索,而在影片中,这些线索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未提。)
其二。原著中专门有一章叫做“十个问题”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谁的?
2.烟斗是阿巴斯诺特上校丢的,还是其他人的?
3.穿猩红色睡衣的是谁?
4.假扮成列车员的那个男人或女人是谁?
5.为什么手表指针指向一点一刻?
6.谋杀发生在那个时间吗?
7.是更早?
8.还是晚一些?
9.我们能确定,杀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吗?
10.他身上的多出刀伤还有别的解释吗?
这是这个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发生以后的推论开始。而在影片中,这十个问题居然在波洛先生认为玛丽是凶手的时候说了出来——你他妈问题都没回答,你怎么好意思确定别人是凶手的?谁给你的勇气?!就因为你既是导演又是主演吗
整部电影,删减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节,删掉了大段对现场线索的分析和猜测,没有提到任何有连续性的推论-验证-推翻;一段简单的线索分析+打斗就能过掉一段精彩的剧情,甚至连单独询问,都没有显现出波洛最机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断女佣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厨娘时——“我给她设了一个套——她上当了。我说,我知道她是个好厨娘。她回答说:‘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这样说。‘ 然而,加入你被雇佣做女佣人,你的主人将很少有机会知道,你是否是个诚挚的厨娘。”
那么这部影片最后留下的是什么?是波洛的挣扎,波洛的独角戏,波洛对人性的探讨,波洛的大彻大悟,波洛的心灵升华。
3.最精彩的地方变成了最恶心的地方。
我们先不说人物刻画的硬伤,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还是有暴躁症?一个疯狂嗑药,一个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样只会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个风骚迷人的老女郎?开场就把我惊着了,意思是还得出来点香艳的场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个痴情老男孩儿一样,拿着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们现在都不说这些人物硬伤了。
只说最后一段。
在这部小说中,精彩的推理,严谨的逻辑,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实都不如最后这一段升华的到位,我认为也正是最后波洛给出的那“两个选择”,才使得这个作品成为了永远没法超越的经典,而这个人物,也在第一次读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鲜活立体了起来。
应该说,事件的真相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更是对法律和公正的一种全新的审视。
这13个人有罪吗?法律上讲,当然有。雷切特有罪吗?当然有。那他为什么还活着?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审判了他的死刑,宣扬的却是这个世界的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可以逃避内心的问责。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云淡风轻。
波洛的魅力就在于他浮夸做作的举止、客套啰嗦的谈吐。那种滑稽自恋的外表和智慧温情的内心之间的巨大对比,把这些都抛弃掉,那还是波洛吗?当最后波洛威风凛凛、长大衣雪中飘舞、声嘶力竭地质问凶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完全崩溃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假的波洛!原著的结尾是波洛轻描淡写地提出了两种结论,然后请同伴选一种。同伴会意地选了错误的一种结论,不动声色地放过了所有人。这种含蓄而温情的英式作风,真的比改编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⑤ 最近很热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好看吗
新快车 旧旅途
文/梦里诗书
时隔七年,《东方快车谋杀案》再一次的被搬上了荧幕,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她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电影没有也很难去改变原有的剧情架构,而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版的看点,一面自然是那群星荟萃的演技担当,一面则是电影在摄影技艺上的精雕细琢。
如果你从来都没有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任何作品,那么这部飞驰在火车上的电影无疑会给你带来一场扣人心悬的破案历程,在此个人并不想对其剧情做出何般剧透,因为对于那精彩的故事而演,无异于是一种亵渎,而如果你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那么肯尼思·布拉纳版则更像是为这个故事打上了一曾豪华的礼盒。令人更为赏心悦目的再一次领略到了阿加莎推理小说的魅力。
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最为夺目的便是摄影,对长镜头的善用,使其在第一时间便抓住了我的眼球,上帝视角的呈现,无疑也更好的令人得以去审视这场谋杀,而除了这些,不论是外景那穿梭于冰雪中的列车,还是内景豪华的装饰与考究的服装,都使电影所带来的是一种宛若油画版的美感,契合于一众好莱坞演员的精湛演技,这种视觉冲击力无疑是前几部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所不曾具备的。
肯尼思版虽然在摄影上流光溢彩,可在剧情上所动的心思却是毁誉参半的,一面合理的幽默元素,使电影变的更为有趣起来,另一面电影虽然演技出众,但可能是碍于导演自身还兼任了主演的位置,在人物上却尤为单薄,这使电影对群像人物的塑造上并没有企及10版的深刻,由此虽然电影在最后有着“最后的晚餐”般令人倍感玩味的场景,也能令人去诱发何为正义的思考,但整体来看不免还是令人略显失望的。
虽然在前有珠玉的对比下,肯尼思·布拉纳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有着些许的微瑕,但终归瑕不掩瑜,这辆新快车所带人踏上的旧旅途,有着新颖也承载着经典。
⑥ 怎么来评价《东方列车谋杀案》这部悬疑类电影
或许是因为《东方快车谋杀案》具有超越时代的代表性。
其实阿婆的很多作品阅读体验感可能都不太好,
大部分的套路都是发生案件——调查问询——找到线索——再次问询——开始推理。
⑦ 东方快车谋杀案好看吗
佩雷洛普·克鲁兹
1974年的老版,做到了“人物的鲜活”——尽管那也只是靠一帮演员只言片语撑起来的片面的鲜活;2017这新版,连这点都没有做到。最典型的是传教士这个角色,原版中她的故事和动机都很简单,但褒曼硬是在那短短的几场戏中,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让观众觉得无需了解更多,就那一刻已足够。反观新版中佩雷洛普·克鲁兹的演绎,真的是可有可无,要不是翻看演员表,我还想不起有她。
如果没有高一点的追求,还翻拍什么劲呢?这是我对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整体看法,也是对一切翻拍作品的质问。
⑧ 怎样评价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总结了一下大家的吐槽,加上我自己的吐槽,大概有以下几点:
推理部分交代的不清晰,敷衍了事;
增加了完全没有必要的动作戏;
主角是一个模仿福尔摩斯的侦探;
主线还凑合,但剧情的细节安排非常粗糙;
画面还不错,但也仅限于此,而且加入了毫无必要的灾难场景。
有没有觉得这几个特点组合在一起很眼熟?这哪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分明觉得自己看了一部柯南剧场版。
⑨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电影怎么样想去看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福斯影业制作,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约翰尼·德普、佩内洛普·克鲁兹、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等人主演的惊悚剧情片 。
影片根据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改编,讲述大侦探在东方快车上巧破一桩谋杀奇案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11月10日在中国大陆及北美地区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