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比原著,电影《流浪地球》评价到底怎么样
刘慈欣的星辰大海和家国情怀,迈出悲情的第一步。
前有《三体》的烂尾楼,后有沈腾领衔的劲敌,谁都不曾想到,开局就一个吴京一个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竟成了贺岁档名副其实的黑马,进而引发现象级话题,并成功的抢到了44亿票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上涨。
先不谈设定、剧本、节奏、人设的问题,单说《流浪地球》的成功,一靠爱国情怀的红利,二靠为开创中国科幻电影开山的名头,三靠纯熟的好莱坞同类型电影套路。
至于锦上添花的适时炒作、不忘初心的创作态度、贯彻始终的家国情怀,是吃透了中国观众的心理,有的放矢的妙招。
对国内院线的国际化大片一向忌惮,得了被害妄想症,总觉得会被“洗钱片”坑了。被资本控制之下的主创们,眼里就顶着一个钱字,于是,请个国际明星就敢自称国际,凑齐个位数的露脸明星就敢吹巨制,用上几秒五毛特效就敢自称科幻。
在《流浪地球》上,至少看到了钱都花在了视觉特效上,场景设计大气,细节营造用心,时时处处的视觉震撼与心灵感动,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不能说《流浪地球》达到了五星好评的程度,毕竟,中国的电影工业,还远未达到支撑起精良大制作的成熟度,但只要有成功者,就一定会激发更多的人。跟风也好,创新也罢,只要用心,我全都要。
2. 《流浪地球》与原著相比有哪些异同
原著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残酷的故事,那种人类暴民的形象和气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三体》中。在大刘的笔下,人类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从不感谢那些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惯常以受害者的悲愤博取同情和支持,纠结成团毁灭一切不顺从他们无知意愿的人和事,这就是那些可怕的 “乌合之众”。
科幻在中国是小众,因为中国确实缺少这个类型。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是不准确的,我记得小时候就看过一部《珊瑚岛上的死光》,那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1980的电影,接近《星球大战》的年代了。那么《流浪地球》可以称作中国第一部“工业级”的科幻大片,这个“工业”当然是相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
那么这话该怎么说呢?落后人家那么多年可耻吗?还是说,因为落后那么多年现在终于能跟跑了,本身就值得骄傲。
3. 刘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电影版有何不同
建议自己看遍原著
1,原著人类用了300多年建造地球发动机,电影里是100多年(吴孟达饰演的姥爷明显是个90或00后)
2,原著里,人类在太空有一整支舰队保驾护航,电影里只有一个领航员空间站。
3,原著里,地球发动机的最大毁灭危机来自于最后一次穿越小行星带,小行星撞击地球摧毁了大量地球发动机,而人类本身自始至终没有经历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只有谣言四起,而电影里,则是借助木星引力加速,引发的发动机停机以及坠入木星轨道
4,原著里,人类基本上取消了一切精神娱乐活动,所有精力都放在理工,人类思维理性无比,而电影里,人类生活看起来轻松很多,打麻将,蹦迪什么都有。
5,两派之争电影里没有表现。
6,原著里,人类早期使用的是卡车运石头,后来则是巨大的采矿机械自动化运石头,而电影里,人类还在用卡车运石头。
4. 流浪地球小说版和电影版有哪些区别
在原著里电影就一段话
我们要经过木星了
我们可以看到木星了
我们离开木星了
基本就这样 比我这3句话大概多些描述
意思是一样的
5. 5天破20亿!刘慈欣小说被拍成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佳作
我觉得不是,刘慈欣写过很多科幻小说,比如《球状闪电》和《三体》,这两部我觉得比《流浪地球》更合适。
先来说说《三体》吧,它有三部曲,光看小说就令人心潮澎湃。也是关于世界末日和拯救地球的故事,我最先看刘慈欣的小说也是看的三体,才去了解别的小说,如果《三体》被拍成电影,我相信火爆程度一定不输于《流浪地球》,甚至可能会达到票房新高度。还有《球状闪电》,这部小说剧情特别新颖,我觉得如果被拍成电影再加上好的特效,一定又能引起一波新的科幻热潮。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写的小说里比较特别的一本,但算不上最好的一本,也算不上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本,只能说后期电影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功夫,尤其是特效上,让这部影片取得很大的成功,还有情感路线的烘托,也增色不少。
我觉着各有不同。《流浪地球》和《三体》完全是不相干的两个设定。《流浪地球》没有涉及《三体》星系相关的内容,题干该选段也不是《三体》中现实世界的状态,只是地球《三体》组织开发的一款游戏中的场景。
任何一个神级文明都是由弱小的状态发展而来,就算是最后实现宇宙重启的归零者,他也是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演化器,因此人类在敬畏宇宙的同时,也要努力的加强自身,只有我们成为归灵者那样的神级存在,才能够真正的自信的面对宇宙。
7. 新上的电影《流浪地球》好看吗说什么的。
刘慈欣先生的作品,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是获得雨果奖的《三体》,还是出现在高考卷上的《微纪元》,都是中国科幻逐步从小众走向大舞台的体现。而这部《流浪地球》电影的上映,比小说更加直观地体现了中国科幻已经走入了世界的大舞台。今天,我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去影院观看了这部《流浪地球》。在电影没有上映之前,我想每一个科幻迷跟我一样有更多的忐忑与担忧,《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拍好?这一次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我们都热情赞颂张若虚的《春江华月夜》“孤篇盖全唐”,不是说张前无唐诗,而是从张诗开始,唐诗才有灵魂。同样地,当我们热情赞颂《流浪地球》是“中国首部影科幻电影”的时候,当我们称2019年是真正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时候,不是说《流浪地球》和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当下的中国科幻电影有多么不可超越和优秀,我只称作《流浪地球》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开山之作,正是有了这部科幻电影的开拓者,或许才能让更多的电影人给我们带来更多好作品。我期待着。
8. 还没有看过《流浪地球》,大家觉得这是好片还是情怀作品
《流浪地球》自2月5号上映以来,斩获了四十多亿的超高票房,也在豆瓣一百多万人次的评价中保持了8.0的高分,充分说明这部电影的优秀。其实排除这些客观的因素,就仅仅从个人观影的直观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也是实至名归。
四 向外国观众输出中国价值观
中国电影很多时候都缺乏自信,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给外国人展示的内容,主要原因还是源自于二战之后民族自信的大幅受挫,让我们不再敢于展示自我,总是学这个学那个,结果落得个四不像的下场,既没有没到好莱坞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学到人家的故事内核。而《流浪地球》却不同,它在电影中直观表达了中国人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价值观,那就是注重乡土情怀的我们,哪怕遇到危难,也绝不会抛下家园独自流窜。
综上所叙,《流浪地球》的好不仅仅是故事完成度和恢弘大气的特效,它的好远远不至于一部电影所能包含的。
9.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最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吗为什么
个人认为《球状闪电》、《带上她的眼睛》、《中国太阳》这几部作品同样适合走向大荧幕,但是现阶段下《流浪地球》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点,实在是非常戳人的。刘慈欣本人也知道,就科幻逻辑层面来说,行星发动器无法推动地球,但是他依然选择了牺牲逻辑,成就了这部充满浪漫色彩的作品。郭帆非常聪明,从这个设定出发进行故事改编,一改原著中低沉的基调,拍出了中国家国情怀的气势,拍出了中国科幻的开门红,《流浪地球》在科幻和民族表达层面都是成功的。总之,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虽然很多都适合拍摄成电影,但这个开门红,《流浪地球》再适合不过。
10. 电视剧版的《流浪地球》和原著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我更喜欢电视剧版的《流浪地球》。原著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残酷的故事,那种人类暴民的形象和气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三体》中。在大刘的笔下,人类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从不感谢那些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惯常以受害者的悲愤博取同情和支持,纠结成团毁灭一切不顺从他们无知意愿的人和事,这就是那些可怕的 “乌合之众”。
地球在加速过程中再一次到达近日点,“太阳随时会爆炸”的流言四起,民众一片恐慌。在这种末日危机面前谈论希望,其实恰恰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这时的“希望”是一种心理安慰,让人类在地狱门前不至于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