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合花与同时期革命文学有何不同
《百合花》与同时期的革命文学在创作环境与思想上有不同
茹志鹃的《百合花》以一个女性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法写出了炮火和硝烟中人性的压抑和反叛。作者有意淡化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而突出极富生活气息和人物个性的细节刻画,这无疑是与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创作思想格格不入的。
《百合花》讲述了文工团员鲁兰所在部队向敌占县城发起攻击,发现他们借来的是一床精心刺绣着百合花图案的新婚嫁妆。
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上海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1] ,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⑵ 分析《百合花》在写作上的特点
茅盾同志评论<<百合花>>时指出:”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同时细节描写”描出了人物的风采,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堪称它”有独特的风格”。
小说用了强烈的对比,我总结了几点供参考:1。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闻到了它的香味就会让人忘掉烦恼,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可是就这样一朵单纯的可爱的花却用在了战争中,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让花与残酷无情的战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在小说中,战争发生在中秋节的晚上 ,伤员一个接一个的被送到包扎所。就在中秋之夜,月圆之夜,团圆之夜,通讯员离开了我们,这么一个可爱善良的人离我们而去,怎叫人不倍感伤心呢?
3.小说中的百合花是绣在一个枣红色的被子上面的,白色的百合花,鲜红的被子,有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我认为这红色象征着通讯员的对革命奋不顾身的热情以及全身流淌着的火热的鲜血。而那白色不就象征着通讯员那一尘不染的心灵么,他的心灵如此的清澈,干净。
写作手法上1.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 茹志鹃描写的题材,常常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和平凡的人物,她善于致力于生自学成才的横断面的发掘,提取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小说选取了1946中秋发生在我军前沿阵地包扎所的一个普通小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小通迅员,新媳妇和"我"三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普通得连姓名都不知道.
2.善于用优美的笔调来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茹志鹃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展示主人公宽广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他们内心活动的发展变化,即所谓人物的"心灵历程".
还有的就是一些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以及心情,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部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一我的视角来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
⑶ 通过《百合花》运用《小说家谈小说》里的评析手法,自己也评析《百合花》一段
小说《百合花》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截取了一个前沿包扎所半天内发生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收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颇具匠心,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细腻地刻划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有血有肉。
在情节安排上以细节为中心,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尤其是小说中三次提到的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复点题,突出标题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
整篇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划。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
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⑷ 《百合花》在电影中有哪些改动
《百合花》是1981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根据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由钱学恪、张昕执导,崔新琴、沈丹萍等主演。
《百合花》讲述了文工团员鲁兰所在部队向敌占县城发起攻击,发现他们借来的是一床精心刺绣着百合花图案的新婚嫁妆。
⑸ 《百合花》这篇小说叫“百合花”,有什么意味
略 “百合花”是新被子(新媳妇的惟一嫁妆)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⑹ 小说《百合花》在战争叙事上有何特色这部作品为何在当时“受到肯定”
《百合花》,当代著名作家茹志娟的短篇小说。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小战士护送——一个十九岁的农村青年,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突出了小战士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
⑺ 电影《百合花》对小说进行了哪些改编,对人物形象的呈现、主题的表达有没有
电影百合花中对小说进行了很多的改变,对人物形象的呈现主题表达的特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