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视剧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低成本小微电影有哪些
林心如主演的微电影《遗忘》是我觉得至今为止她演过最好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从开场很绝望,女王一般的妻子对着已彼此争执到疲倦的丈夫递过来的离婚协议,就像谈判一样询问:“为什么离婚”,一句:“我后悔了”就轻易推开离婚协议。丈夫脸上痛苦了一下,内心仍在隐忍,这么重大的决定,对他从头至尾的伤害,撤回时都像宣布一样。
爱情的消失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要两个人共同挽住彼此的手,搀扶着走下去,才是爱情“保鲜”的秘诀。
也许你们不是不爱,只是遗忘了“你们仍然爱着”。
正如电影的配乐《牵手》这首歌的歌词一样:
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Ⅱ 同志微电影 泰国 闺蜜
泰国电影#基版《同志甜心》为爱发声,GAY LES腐女一家亲。
最浪漫的称呼叫闺蜜没心没肺的胡乱调侃。
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GAY和闺蜜各种有趣故事温情搞笑路线 闺蜜是你最好的情人
Ⅲ 如何评价陈凯歌微电影《淑贞》
9月28日,腾讯视频上线了一部微电影《淑贞》,影片用第三视角讲述了一位老人淑贞晚年与家人与回忆有关的故事。这部微电影无疑将观众从生活的迷雾中唤醒,传递给观众有关“爱与快乐”的有机生活,而这部作品也被誉为“陈凯歌导演最有情感微电影”。
【什么是有机生活?】
故事开篇在曾祖母淑贞出场就展示了这位老人最爱喝冰牛奶,当她听到自己的孙子追问:“牛奶怎么又少了一盒”时,她难掩暗喜的神色。随后镜头一转被曾孙子齐马发现,神态又发生了转变并“命令”孙子假装没看见。电影通过对淑贞偷喝凉牛奶展现出一位老人的童心未泯。
实际上,电影中的老人一直追寻的是一种有机生活。什么是有机生活?在电影的结尾给出了答案“爱与快乐就是有机生活”。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淑贞开场时的节奏就是欢快的,她不只像年轻人一样爱喝“凉牛奶”还爱品茶,就连续起茶来也是心不慌手不抖;她提倡自己的衣服自己个儿洗;告诉孙子买牛奶时别开车,“腿”着去……这些内容细节都是有机生活的体现,这与金典牛奶的理念不谋而合。
【尝试新鲜事物,过有机生活】
始终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是一位老人最难得的生活态度,影片《淑贞》通过一系列具有强反差的行为来佐证。比如:高龄老人和孙子学打字,对着电脑单指敲字;想要尝试吃汉堡,学孙子大口大口的吞食;看到孙子蹦出来碰树枝,自己也蹦起来效仿。
虽然人到耄耋之年,却保持着孩童的心理年龄,主动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不难看出“有机生活”贯穿整个故事中主角的行为。而金典“有机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断处于运动,不断地处在人与外界的新陈代谢,影片人物对此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生活气的小细节诠释有机生活】
整部影片是置于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无论是开场可爱闹腾的小猫,还是对风雨雪云的着重刻画……这些生活元素让大众更直观的进入到一个带有疗愈功能的人物世界,为这场温情治愈的故事再增加一些美学色彩。
剧中的人物淑贞面对生活无外乎是积极向上的,并通过细节展现。片中有对“淑贞剪的纸人”悬挂在外的有镜头特写,并借男主人公口说出“剪的纸人把天上的云和雨都扫走了”。陈凯歌导演曾在采访中解释这部微电影的理念“爱和快乐就是有机生活”,因为整部片子蕴含着很多温暖的人性,包括一些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经典,同时这也是金典牛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
【快乐与爱就是有机生活】
在影片结束之时,为观众揭秘了“
Ⅳ 调音师结局解析(从影片的视听语言解析结局之谜)
文 六衡 字数:3726 建议用时:6分钟
看过印度版《调音师》的朋友们,一定要记着看看原法语版的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和改编后的印度版相比,法语版无论是从电影的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以及设置的悬念和印度版相比都更高一筹!
毕竟,这是一部仅仅凭着13分钟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呈现,就被二十多万网友打出了92分的高分短片!同时,这部短片还获得了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并在豆瓣最高短片中排名第三。
那么这部短片究竟是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成功呢?很多人看完短片都在疑问,男主最后被杀了吗?
下面六衡将结合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说说自己对电影的结局、电影悬念的设置和电影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理解。
六衡的理解 : 必死无疑!尽管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已经通过至少3个方面细节暗示了调音师的结局。
细节1:调音师的自我独白
“ 在我演奏期间她不会杀我 !”此时的调音师仍在战战兢兢得弹着钢琴,而房主太太拿着钉枪站在他的身后。
此前的调音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满客户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可能已经暴露,而这个是房主太太识别他“装瞎”的关键所在。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合情理的内心独白,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很慌乱,大脑已经失去了判别的能力!
调音师不可能永远得弹奏下去,而一旦他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这句独白,只是他的自我欺骗,他仍沉溺在自我的幻想之中! 所以,按常理,音乐肯定会停止,他也肯定会被杀 !
细节2:电影背景音乐的转换
调音师入场时的主旋律音乐在整部影片中,是一条主线,同时承担着很重要的叙事成份。 电影开场,弹琴的音乐即出现,然后以主角独白的方式进行闪回叙事,最后又通过这首音乐回到弹奏现场。
从始至终,主旋律没有更换过。然而,在最后一幅电影画面结束时,黑色字幕出现后,音乐却被悄悄换成一首类似装潢声音的音乐。
这个音乐和上面六衡说的细节1中的独白台词相呼应,意在告知观众, 调音师弹的那首曲子停止了,他被房租太太处理了,房屋太太正在用装潢工具和材料处理现场!
细节3:电影的最后一幅画面
画面定格在一面镜子里的三人画面间。镜子中,房主太太拿着钉枪在调音师背后对着他占据了大幅画面,而右上角处则是房主太太死去的丈夫诡异得坐在沙发上。
最后的画面
有网友从房主太太丈夫安详的死状推测她的 丈夫应该是一名真正的盲人, 这点我是赞成的。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安详得接受太太的钉枪从自己的左边太阳穴附近穿过。
而此时,房主太太的钉枪则对准调音师的后脑勺。调音师并非真瞎,他是装瞎,但他后脑勺没有眼睛。他此时听到了房主太太高跟鞋扣在地板的声音,但并不知道身后的人在谋划着什么。 同时,他因胆怯和慌乱,以及“迷信”自己的演技,认为只要自己不动,房主太太就会依旧像之前一样“安静”。
所以,调音师很可能和房主太太丈夫一样,被她用钉枪毫无声息的从后脑勺解决掉,最后诡异地坐在钢琴前,就像沙发上的房主太太的丈夫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短片里主角的内心独白,还是背景音乐,或者最后的画面,都能推测出调音师被杀的结局。这是从视听语言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信息推测而出,也是导演所作的暗示。
尽管这部短片没有印度长篇版本悬念多,但这里的悬念则更加紧凑,设置得也更巧妙严谨。 尤其是开场的前两分钟的镜头表达。下面结合电影里闪回前两分钟的镜头语言举例说一说。
举例:多处特写镜头的铺垫和暗示
特写1 :钢琴弹奏时的音箱共振,钢琴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道具,从主角的身份职业,到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和钢琴有关。
特写2 :调音师身体部位的特写,包括裸露的腿部和腰部、局部特写,裸露的肩膀和面部特写。这里面的弹琴时 不合常理的“裸露”都在观众心理设下一层悬念 。
多处特写镜头
举例2:出场的三个人物构图
整部短片以声音入场,有音乐声和主角的独白声,而第一个出现在画面里的人物则是一个侧身坐在沙发上的老年人。
房屋太太丈夫
这是一个中近景镜头,老人处于画面中右侧,视线看向左侧,这里采用了常规的九宫图构图,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右侧,同时利用眼神引导观众视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导至左侧,也就是接下来调音师弹琴的位置。
镜头随着视线的引导来到主角钢琴师的位置,画面呈现的是肩膀以上的特写镜头,呈中心对称。同时身后有一个只看得见黑色衣服的人物背景。 大多人物特写镜头头顶一般都会进行少量的留白处理,而此处却没有,这一方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人物紧张的表情上,另一方面则让调音师背后的“黑色背景墙”显得更突出和神秘。
头顶无留白
短片的前两分钟,对整个故事中的悬念设置处理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主角的独白台词也是悬念一层扣一层,台词和镜头语言以及画面的配合,让故事的悬念越发引人深入探究,引人深思。这些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观众的心有设下层层悬念和谜题。
看到有一个关于这部短片主题的高赞评论:
生活不是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影片中,主角在一次钢琴考试比赛失败之后,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走向了一条“自我欺骗”之路。他伪装成失明的调音师,以弱者的姿态示人。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补偿心理,获取利益。他从身体的“假瞎”,走向了心理的“真瞎”!
他在自欺欺人之中,幻想着自己是奥斯卡影帝。但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最后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了解盲人的房屋太太。
在这个房屋太太的面前,他暴露了自己,并且为此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这是对他放弃了真实的生活,在自我麻痹中过着心安理得的虚假生活的惩罚。
他是一个懦弱、胆怯的可怜虫,他为了利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我,这是他悲剧的原因。
那么在短片中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达影片的主题呢? 下面从两点来具说一说 。
1.第一人称叙事,以主角钢琴师内心独白的形式塑造出一个狂妄且胆小自私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非常狂妄自大的人。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主要在于能让角色更加真实的走入观众内心,观众的注意力会紧紧跟随着主角的叙事,会因为他的紧张而紧张,因他的窃喜而窃喜。
但同时,因为第一人称,他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他的独白和对自我的评价并不一定就客观,他可能在自我修饰或者夸大自己的弹琴技术。 试想,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自己是个“天才”般的人物,那么应该也有足够应付考试的心理素质。然而他并没有,而是被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胆怯打败。同时,这也暴露了他学艺不精和夸夸其谈的性格特征。
主角的紧张
当然,体现他狂妄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如为难服务员和等候红绿灯过马路时对身旁老奶奶说的话,都显示出了他的狂妄和自私的一面。
2.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的交叉使用,非常规的构图法。
在主角进入礼堂考试的一幕中,首先以远景作为这个场景的定场镜头,在广角镜头下,钢琴师显得渺小而卑微。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坐在钢琴前准备演奏的主角,紧接着中近景背影一闪而过,再接着对手部扶凳、擦拭琴键、发白的面部、颤抖的双手进行特写,刻画出了一个紧张而胆怯的人物。
下一场景直接出现的是主角躺在家中的床上的中近景镜头,同样是俯拍的视角,而主角从位于画面中央中心对称的位置,转向右侧的侧身方位。这个场景的布景构图也别出心裁。
主角仰面而躺的枕头是两个黑白钢琴键拼凑在一起的,此时因为主角位于两个枕头中心位置,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键盘枕头呈倾斜线条,而当主角侧身之时,枕头钢琴琴键分裂两半。此处的“倾斜”和“分裂”都展示了此刻主角内心的状态,表现出钢琴比赛失败对他的重创。
钢琴键盘枕头的倾斜
而下一个摄影机的角度已经从俯拍的垂直角度转向了正面的水平角度。这个画面中,通过演员双手交叉的拒绝式姿态、透过鱼缸拍摄的扭曲变形的眼睛、行单影只困在玻璃鱼缸游来游去的金鱼布景。多方位展现主角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中,扭曲变形的眼睛这点设置非常巧妙。 这样创造性的视觉表现了主角“非正常的状态”,“扭曲变形”暗指主角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和扭曲,他开始处于一种虚幻、自我幻想之中。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的变形和遮掩,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扭曲和封闭。 从此处起,暗示主角开始将自己放置一个虚假的世界。为了满足自己的偷窥欲、虚荣心,以弱者的姿态骗取别人的同情获得利益,最后玩火自焚。
扭曲的左眼
在没有遇到这个房主太太前,他洋洋自得,而遇到房主太太这个“高手”后,他因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弱点,葬送了性命。 他将自己骗死在自己制造的幻想世界中,沉溺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失去了识别真实的能力,抵抗的能力。就像那只困在鱼缸里的金鱼,只能在自己的一方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装瞎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始,他的不诚信、欺骗、隐藏自我、沉溺于虚无,也在警醒着世人。这样的一个失败的小人物生存经历在情感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现实意义。
人不能活在虚无之中,要想改变命运 ,请真实的生活,勇敢地面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劳动成果,而不是自欺欺人,凭借小聪明获得一时的小恩小利!
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无论是从剧本结构,还是电影的台词设计,声音元素的运用、镜头的设计剪辑、场景的布置和细节的铺垫等方面,都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巧妙安排和创作,最后呈现出一部精彩的悬疑又富有深刻主题的短片,带给人视听的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微电影!
Ⅳ 你会为爱去偷吗——《盲钻》
明人不说暗话,就很直白的问你。
你会为爱去偷吗?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问题一时有点发愣,何出此言呢?
源于微电影《盲钻》,电影由何文超执导,张译,梁静出演,零片酬出演哦!
获得第五届金考拉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赫然发问,让人有些愕然,看完电影之后,这个问题由不得我们不去思考。
开场舒缓又带着淡淡忧伤的音乐《我等着你回来》缓缓响起,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很有格调。
女主吹着头发,挑选着首饰,试戴着各种帽子,穿上精致的高跟鞋,除了眼神里透漏出来的茫然之外,全身都表现着精致。
门铃响了,女主一惊,紧张气氛悄然铺开。
物业来修水管,女主让他改天,物业说马上过年,今天不修就得等到年后,无奈,女主开门,让物业进来。
“哪儿?”
“楼上主卫。”
物业修好水管,不小心碰掉了一盒首饰,看来这也是富贵之家,这么珍贵的珠宝随便放在马桶上。
物业起先没在意,把掉下来的珠宝收好之后,接下来看到的一幕,就由不得他不在意了。
一排珍贵的珠宝首饰在他面前闪闪发光,把量过几件珠宝之后,被一枚钻戒吸引,他用手电筒打光,品鉴着这枚钻戒。
有时贪心就像饿肚子,由不得你去思考什么,你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填饱它。
物业品的正入神呢,发现女主在门口怔怔的望着他。
空气搜码突然就安静了。
物业是起了贪心的,既然被人瞧见……
那不好意思,灭口。
物业抄起工具……
女主急中生智——装瞎。
或许是真的装的太像,让物业以为他真的看不到,或许是为了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毕竟物业也不是亡命之徒,两人就这样相安无事。
修好水管之后,两人在楼梯相遇,物业让女主签一张单子,女主继续盲签,物业正准备下楼,楼下响起脚步声,以及一男一女的争吵声,女主一把拉住物业,物业问“你没事吧?”
直到争吵的一男一女出去之后,女主才说“没事。”
物业走了。
女主急忙上楼检查首饰,少了一枚戒指,其他的都在。
这时楼下有动静,女主慌了,急忙拆掉身上的首饰。
一个女人上楼了,她才是这个家真正的女主人,上楼之后,女主已经换装完毕,在刷马桶。
女主跟这家女主人有了简短对话,大体意思就是女主人不同意给女主涨工资,不过,既然你缺钱,我给你多介绍一份工作,这样就能多赚点。
女主挤出一句谢谢。
下班之后,女主啃着烤玉米去坐地铁,与片头的优雅两个极端。
她正在犹豫着要不要报警。
进了地铁车厢,车厢很空,就近坐下,发现对面坐着的,正是刚刚修水管的工人。
他眯着眼睛休息,旁边的妻子倚在他身上浅眠。
他身边的妻子怀孕了,手上戴的正是那枚戒指。
这时,修水管的工人也看到了她,两人这么对视着,电影戛然而止。
电影虽然结束,问题才刚刚开始。
你会为了爱去偷吗?
偷物质,偷虚荣,偷毁辩尊严或者偷情……
影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
女主——偷来片刻贵妇人身份,偷来片刻内心的虚荣,偷来片刻自以为的尊严。
女主后来刷马桶的时候,女主人问她“纤漏缺你不是要去工地陪你丈夫吗?”
这应该是跟女主人请过假了。
这就解释了女主片头的打扮,以及开头《我在等你回来》这首歌。
女主跟丈夫应该是聚少离多,假若时常在一起,无需特意请假。
女为悦己者容,看片头女人的精心打扮,她应该很爱自己的丈夫,也向往着能跟丈夫有柴米油盐之上的浪漫。
她偷来的这片刻高贵,虚荣,是为了赴约,也是为了赴爱。
修理工——偷来一枚钻戒,这枚钻戒后来戴在了他妻子的手上,妻子怀孕了。
直至怀孕,男人才给妻子一个钻戒(一份承诺),看来小两口日子过得很拮据。
不过,两人很相爱,因为倚在男人身上睡觉的妻子,表情在微笑,是幸福的,说明男人很爱她,只有两人有爱,女人才不会觉得跟丈夫过苦日子是一种委屈。
男人偷了钻戒,他不是为财而偷,他是为爱而偷,因为这么多珠宝,偷一个是偷,偷两个也是偷,而他只偷了钻戒,因为他的爱里,恰好需要这一枚钻戒。
女主人——偷情。电影中没有明确说明女主人是小三,不过,我觉得看过电影的人应该有百分之90都会把她自动归为小三行列。
女主人在电影里打电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给我的是很多了,但都不是我想要的。”
电影中还有一地奢侈品,豪宅,珠宝首饰的镜头。
倘若她不是小三,是正儿八经的妻子,男人娶了她,给了她承诺,还给她豪宅住着,还买这么多奢侈品,吵架了哄着,当面哄不好打电话哄……
女人不可能说“这都不是我想要的。”
因为没啥可要的了。
显然,她不是正室,她是小三,她的这些配置,还有她说的这些话,基本都是小三标配。
她说那些用钱买来的东西不是她要的,她应该不是图钱的小三,她图的是爱。
当然了,也可能她既图钱,也图爱。
总之,她对这个有家室的男人,是有爱存在的。
那么,为了这份爱,她选择了偷情。
片中的三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为了爱偷了某些东西。
那么,你呢?
爱和偷,简直是两个极端的字眼。
爱这个字,是那么美好,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都知道爱这个字好。
偷这个字,又是那么龌蹉,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都知道偷不对。
可如果为了爱呢?你偷不偷?
从人性的角度看,大概率是会偷的,我们通常不是人性的对手。
从理智上讲,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是不愿意偷的。
我们不能总是受人本性中的恶的支配,我们更多的要在理智之下做点事。
我觉得爱是纯粹的,纯粹的人才能配的上她,纯粹的人才有纯粹的爱。
你纯粹了,爱纯粹了,偷自然就不存在了,因为偷跟纯粹本身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二者只能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