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观《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有感
导语: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事迹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因为自己的“一念执着”,用音乐救赎了一群在边缘的青少年。下面是观《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有感,欢迎参考。
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后,我非常感动,音乐家马修用自己的爱心和优美的音乐影响着孩子们并改变他们,影片结束时,马修被学校解雇了,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离别时的祝福时,他觉得非常幸福。
影片中的那所学校被称作“池塘之底”,因为学校里都是些问题学生,马修代替了以前被学生打伤的学监。当他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故意作弄他,他却在校长到来时袒护学生们,这也许就是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步。
马修渐渐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并组建了一个音乐团,想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们。后来,转校生蒙丹来到了学校,他的性格非常恶劣,最后还一把火烧了学校,那一天马修正好带孩子们在山上玩,可是说是马修救了孩子们,可是校长却认为是马修的失职导致学校被烧,于是辞退了马修。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动: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个星期六在校门口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诺也拿着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来他已经把马修当作父亲了。
影片中的校长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残酷的,两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残酷的“行动——反应”原则,他把学生都当作囚犯来处罚,他体罚学生,当马修的合唱团受到大家的赞赏时,他也同意合唱团继续下去。但是当他的钱被偷了的时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团,可以说,“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问题学生”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堕落。
这部电影带给我感动。马修是一位伯乐,他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挖掘出他们的潜能。环境能改变一个人,马修用爱和音乐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使孩子们的心里都充满爱,即使他离开了学校,他也不会遗憾,因为他把爱和希望留给了孩子们。也许,马修的到来,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
我一直相信凡事都有两面性,而且好的一面,绝对比坏的一面大得多。
在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补助院,有着一群叛逆的少年,他们有的失去父母成为孤儿被遗弃在这里,有的品行恶劣遭公立学校屡屡开除,无处可去来到这里,总之,他们是大人眼中的坏小孩,是无可救药的。
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可以说是没有人爱他们。既无能又坏心肠的校长根本无视孩子的的感受,“出错,惩罚”在他看来是那么简单。可是这样残酷的规矩并没有让孩子们乖乖听话,而是培养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越发叛逆。
马修的温柔和肯定让孩子们逐渐有所改变,并在他们干枯的心灵原野上播下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观影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片,会是一个淳朴的牧童找到了幸福。结果与我想象的大有偏差。放牛班,其实与放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群问题少年改过自新的心路历程。春天意为一切从新的蜕变。
第一,取消集体处罚;第二,让我自己处罚犯错的人;第三,请让我保留他的姓名。这是麦神父受伤事件后马修向院长提出的新规矩。这五一不体现了马修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是院长从来不放在心上的——对幼小心灵的人性关怀。
孩子看似叛逆无理令人头痛,但这是他们对严厉管制的反抗和对自己的保护。但马修对事情的处理与其他老师大不相同,没有不由分说的将犯事的学生单独关进禁闭室,而是给他们辩解和改过的机会。
在无意中他发现,这群捣蛋鬼在唱歌嘲讽他,但他注意的并不是歌词的内容,而是这群孩子歌唱的不好却又非常爱唱,还有几个嗓音不错了。他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无药可救。他决定组建合唱团,他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灵。
这是一则温暖的故事。直击人们心中最为柔软的一处。
马修对孩子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领回迷失的羔羊,引孩子们走向正途。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只是听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被清澈,婉转的天籁童声合唱吸引,找了许多孩子们演出的视频观看,于是产生了观看整部影片的欲望。看完电影,不禁泪流满面。一部成人与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乐作媒介,最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灵魂影响了另一个灵魂。
影片了一位教师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底部”的学校做学监,这所学校收容了一群被放弃的孩子,被社会与大众不看好,被遗忘,深沉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破旧小校园中,生活极其简单,所有任教教师都是男性,把他们当成了“囚犯”,用高压又极端的手段管理:行动-反应。忽略了他们还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需要被爱,而马修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与命运。
他用爱包容所有的孩子。面对打伤老师的乐格科,马修选择让肇事者乐格科去照顾被自己打伤的马桑老师,亲眼看到老师的伤势严重,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只是想“娱乐”一下的无意之举对老师造成了巨大伤害,学会了认错与承担。在马桑由于病情恶化被抬去医院的瞬间,孩子问马修:他会死吗?这时马修的回答,显示了一位家长级别教师的素质:“不会的,会好的。”他像万千父母一样,不想伤害孩子孱弱的心灵,即使是犯错的孩子。他帮助孟丹隐瞒夜晚偷吃食物的事情,制止校长体罚学生的恶行,帮助莫杭治重回母亲的怀抱,他总是刻意的帮助隐瞒他们的错误,自己承担下来,这些善举化解了这群长期被“冰冻”起来的孩子。他们发现马修与其他老师不同,从善意的角度看待孩子,从正面出发,而不是把孩子想象成是故意做坏事的恶人。马修被孩子们接受。
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孩子们会唱歌,决定要训练他们成为一流的合唱团,这个“念头”促使马修组建了一只秘密的合唱团,开始艰难的秘密的保持训练。马修开始组织孩子们练习节奏和简单的歌曲,这些简单的歌曲都是为他们写的,而孩子们参差不齐的音色、音高和音准让人头疼,排练遇到难题。马修针对孩子们声音的情况写了许多练声曲,从音乐角度讲,他的创作充满童趣,日日夜夜与孩子们相守在一起,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怎样训练“童声”。年复一年,因为马修“执着”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声音变得和谐,自然圆润。池塘底部的合唱团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童声合唱团,并得到伯爵夫人的肯定。同时,孩子们性格也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每天的音乐训练让人心生美好,合唱让他们变回原本单纯,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在这个牢笼中终于享受到了童年应有的乐趣。谁也没有想到,马修老师的一念执着,最终改变了这群孩子的人生与命运。
影片中出现的四首合唱作品是《海面上的清风(Caresse sur l'océan)》《哦,黑夜(Hymne a la nuit)》《眺望你的旅途(Vois sur ton chemin)》《风筝(Cerf-volant) 》,这四首合唱作品有的风格类似圣诞歌曲,有的类似唱诗班弥撒,有的又像情真意切的情歌,贯穿在影片中与剧情相得益彰。同时在艺术境界上,这四首作品也已经达到至高的水准,电影播出后,成为众多世界顶尖合唱团演唱的作品,流传至今。正是音乐打破了人与人之间误解与尴尬,让心与心的距离无限拉近。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吧,想起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看过的另外一部音乐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也是一部用音乐叙事的电影。不同之处在于,那部电影的主人公钢琴师1900终生以音乐为生,不善言辞的性格,恰巧符合了音乐电影的特性。主人公是钢琴师,他的爱情,友情,一生经历,许多不能说出口的话语都是用钢琴来表达。钢琴师1900已经是音乐的化身,他甚至不允许他的音乐被记录、被带走,不下船去追寻追寻音乐家之梦、甚至改变世界乐坛,他不屑于拿他的音乐换取功名利禄,不希望与全世界分享,他的音乐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乐只属于他自己。而《放牛班的春天》用音乐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手段,出现的时间与作用不同,音乐帮助电影将“人性” 刻画的栩栩如生。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事迹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一个落魄的音乐教师因为自己的“一念执着”,用音乐救赎了一群在边缘的青少年。正如陶行知的那句话: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祝愿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用合适自己与孩子们的方式“一念执着”的将教育进行到底。
❷ 一个法国电影,名字好像是牵牛~~什么,讲的是一群问题小孩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Pépinot alte,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 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该片于2004年3月17日在法国正式上映并以850万人次获得法国年度票房冠军。2005年该片入围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提名以及第6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奖项。
❸ 有谁知道关于音乐的电影内容;是一个小男孩很有音乐天赋很会弹吉他
八月迷情
一见钟情的背后,往往都是无尽的苦果和数不清的等待……12年前,华盛顿广场某个被月光笼罩的美丽夜晚,莱拉·诺瓦切克,一个从小就被父亲保护过度的大提琴手,希望可以从让人透不过气的紧密盯防中稍稍松一口气,跑到屋顶的她却偶遇背着吉他、英俊且魅力十足的爱尔兰歌手路易斯·康纳利。在街头歌手演奏的《月宫舞》徐徐萦绕的旋律中,莱拉和路易斯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音乐成了他们能够分享的共同语言,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维系是真实不可否定的,可惜的是,却很短暂。在两人共度了一个浪漫到让人意乱情迷的夜晚之后,尽管莱拉不断地表示抗议,可是她的父亲却坚持甚至强迫她继续举办音乐会,害得她不能履行去见路易斯的承诺。相爱的人如果太在乎对方,就很容易产生误会,路易斯沮丧地认为,优秀且家境丰厚的莱拉对自己的爱根本就没有他想象得那么深沉,因为心碎而丧失了勇气,路易斯发现自己没办法继续创作和弹吉他了,最终,他放弃了音乐,离开了这块伤心地。而莱拉,也失去了今生的爱人,几个月后,一场车祸还夺走了她那未出生的宝宝。转眼10多年过去了,不知真相的莱拉和路易斯一直生活在各自的悔恨与伤感当中,他们并不知道,其实莱拉的孩子并没有死,而是被她的父亲偷偷送走了。如今那个名叫埃文·特勒(即之后的,奥古斯特·拉什)的小男孩已经有11岁了,不仅勇敢活泼,还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赋--任何发生在他周围的声响,到了他的耳朵里,都变成了美丽的旋律,只要他站在麦田间,甚至能将微风扫过麦穗的沙沙声变成宏大的交响乐,显而易见,奥古斯特是一个天生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虽然是以孤儿的身份长大的,奥古斯特却坚信他的双亲仍然活着,而且就像他对他们的迫切希望一样,他们也需要他。下定决心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奥古斯特离开孤儿院只身来到纽约,却在纽约的街头迷失了方向。这时,奥古斯特被一个在街头演奏的孩子所吸引,并跟在他的身后,来到了一所废弃的菲尔莫东大剧院,他发现,这个暂时的避难所还有许多像他一样无家可归的孩子,一个被称为Wizard的神秘人保护着他们。那一晚,奥古斯特第一次拿起吉他,随即无师自通的他,就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曲。
一个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小男孩,竟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具有激情的旋律,这让Wizard惊讶不已,于是他为奥古斯特设计了一系列的表演计划……奥古斯特并没有觉得Wizard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因为他相信,他的双亲就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如果他们听到他的音乐,一定会找到他的。那个时候的奥古斯特还不知道,他期盼的“寻找”,已经开始了。莱拉的父亲终于将真相告诉她,原来她以为已经夭折的婴儿竟然还活着……莱拉发了疯似地找到社工理查德·杰弗里斯,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找到失散了11年的儿子。而远走他乡的路易斯,因为仍然无法对莱拉忘情,也回到了他们当初相遇的地方。莱拉、路易斯和奥古斯特,他们虽然因为生活的无奈与欺骗,而被迫分开,可是他们之间通过爱和音乐建立起来的联系却从未断过,他们终将找到彼此,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有可能完整。《八月迷情》讲述了一个来自爱尔兰的年轻但天资非凡的酒吧歌手(乔纳森·里斯·迈耶斯饰)与一名年轻的女大提琴家(凯丽·拉塞尔饰)在纽约市的华盛顿广场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但却立即被迫分开,两人的一夜情产物——奥古斯特·拉什也因此成了孤儿。10年后,长大了的奥古斯特(弗雷迪·海默饰)只能在纽约街头卖艺为生,后来由于得到神秘陌生人Wizard(罗宾·威廉斯饰)的相助,奥古斯特开始利用其非凡的音乐天赋来寻找在自己出生之日被迫分离的父母。
❹ 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个星期有幸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
有些遗憾的是,我还有点没反应过来,影片就结束了,马修就那样走了,孩子们依旧在"河底"上着课。
但是,虽然孩子们依然叛逆,依然被关在"监狱"中,但是他们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在离开马修后依然是,因为任何人心底里都有一块善良的净土,马修只不过用特殊的方式走进了那净土而已。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是孟丹,他叛逆、暴力、邪恶,在来到学校时就已经被戴上了这样的帽子,其实这顶帽子在很早以前就被戴上并狠狠禁锢了他,他只好去顺着发展,甚至扭曲。他又何尝不想做一个好孩子呢?他被冤枉偷了钱,但无力辩解,遭受校长的毒打,一个孩子的心灵怎么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委屈呢?他生活的环境、他的家庭,他所受的遭遇像压力锅一样将他的心灵扭曲、变形。
影片中最后看似孟丹的结局是不堪的,无可救药的,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马修对他的.影响不小,马修坚信他心中有一篇净土,并发现了他的优点,这一切改变着孟丹,当马修训斥孟丹欺负佩皮诺时他垂下眼睑,最后对马修的微笑,那是一种真诚的尊敬。他心中的净土仅对马修一人开放。
我们其实都不是坏孩子,有的贪玩仅仅因为天性;有的吸烟仅仅因为扮酷;有的早恋仅仅因为荷尔蒙分泌过剩。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片净土,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金子一样的地方,只不过不能面对着所有人开放,时间久了就会不再开放,真心希望老师父母们能够去发现去探寻那片净土,开拓它们!
我们都是好孩子,真的!
音乐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聆听。音乐是什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音乐更是人们将心之所想谱上旋律或吟唱或弹奏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人性本真的传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剧情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相结合,谱写出了一组体现人性善良的乐章。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雨夜,窗外的狂风骤雨如同莫朗杰的内心,悲痛无奈,童年旧友佩皮诺来到莫朗杰家中与莫朗杰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莱蒙马修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最开始听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感觉很熟悉,但是不知道讲的啥,看到最开始的镜头,小男孩在门口的等待,我知道了我曾经看过,但太久远,记不清了。犹如小时候的记忆,记不太清,只留下了那些因为不听话而被罚的事情,然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着调皮的时候,因为家长的观念,会判断孩子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然后一棍子拍死,不给解释、也不想沟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头,生活压力所带来的问题让我们觉得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于怀有童真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这样,他们看着电视里的警察、医生、科学家等,就会想到我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有梦想的,成年人被生活压住了,他们没有。
记得初中那会儿,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班级,再细想一下,班主任并没有这么说过,老班姓王,有一个别称“王奶奶”,不是说她老,而是真的心地善良,我承认我初中班级有很多捣蛋闹事的,也对我们处罚过,但是我们乃至至今我们都不曾记恨,想起来就是对我们的好,无论是谁都一视同仁,该罚的时候就罚,上初中的孩子都是在叛逆期,“王奶奶”确实就像一位奶奶一样慈祥,三年来,我们大大小小的错误都有过,惩罚是循循善导,让我们不至于过早走弯路,失去读书的机会。
一位好的教师就如爷爷奶奶般慈祥、可爱,不会因调皮或者犯过而对学生失去耐心,他们会去发觉学生潜力,用双手助他们飞翔。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又感到温暖的故事,被社会抛弃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的相遇使彼此都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激。法式浪漫并不仅仅专属于爱情,在那名为"池塘之底"的校园,老师马修用宽容和善良融化着一群问题孩子被冰封的心灵,更令这些被定义的"标签"学生唱出了那令人难忘的天籁之歌。
这不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好听的电影,如天籁的童声每次都能让人陶醉并感动。一个落魄、失意的音乐爱好者在一群问题少年身上重新找回了自我,数个问题少年因为音乐的启蒙重新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天籁般的童声,定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最令人动容的是伴随着孩子们的歌声,一架架纸飞机从幽暗、深邃的窗子中竞相飞出,这一刻他们真的懂了。
要说遗憾的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孩子没有被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可见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自己无法解开的那个结。遇到了帮我们解开心结,指引前进方向的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那一双双挥动的小手,一架架飞舞的纸飞机,是我对您最大的敬意。影片最后,小不点带着小熊玩偶提着行李勇敢的说走就走,世俗的校长被检举。放牛班的春天,来的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