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国后我国拍摄的越剧电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 《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2007年越剧电影
经典版《红楼梦》
主演:郑国凤 王志萍
交响版《红楼梦》
主演:赵志刚 方亚芬
总导演:韦翔东
正要拍摄的电影
《西厢记》《梁祝》
主演:茅威涛 颜佳
2. 如何看待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至2011年2月19日),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她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在杭州演出。1938年,她来到上海,并于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1953年,她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她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她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袁雪芬是一位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感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哨,而注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扣人心弦。她在演唱上,气息饱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处理,形成特有的韵味美。她常根据唱词的寓意,采用特殊的节奏形式,改变原来较为平稳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和唱词语气紧密结合起来。
她的代表剧目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香妃》、《绝代艳后》、《一缕麻》等。她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初学的是男班的丝弦正调腔,出科后与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王杏花同台,唱腔受其影响较大。1942年,她倡导越剧改革,建立“剧务部”,编导音舞美演制综合艺术。
袁雪芬在1943年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唱腔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尺调腔的雏形,为越剧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越剧最早出现的流派之一——“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形成的。
她与马樟花合作演出《梁祝》,虽然性格和外表迥异,但都是好演员。两人互相激发,能够看见对方的表情,眼泪就会自然涌出,使《梁祝》成为这一生的主打剧目之一。1942年,马樟花去世后,袁雪芬足足有三年没有再演《梁祝》。
1946年,袁雪芬认识了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人,共同发起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发起“越剧十姐妹”,并共同签订了联合义演的“合约”。1947年,她们相聚签订“合约”,成立了“十姐妹”,并推出了改革合作象征的《山河恋》。
1949年,袁雪芬的妈妈得知解放了的消息,高兴地说:“雪芬,解放了,解放了……”她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如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还主持编纂了《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越剧理论领域的空白。
袁雪芬的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在表演上,她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
她在1942年起袁雪芬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她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
袁雪芬的一生创造了许多“第一”,如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主持编纂了《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越剧理论领域的空白。2008年,她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是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等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也是袁雪芬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袁派越剧的风格。其中的《十八相送》一折,以问答式的对唱形式展示了梁、祝二人不同的内心活动。唱腔中吸收了浙东民歌的因素,曲调优美朴实,节奏明朗活泼,感情丰富细腻。袁雪芬紧紧把握住祝英台的性格特点,演唱既热情主动,又含蓄内在。在整段唱中,通过对气口、收音、润腔唱法上的多种细致变化,表达了祝英台微妙的情感。
《西厢记》是袁雪芬的代表作之一。根据剧本是典雅清丽的诗剧的风格和唱词多长短句的特点,为了表现莺莺这个有较高文化教养的相国小姐的高雅气质和复杂性格、内心矛盾,袁雪芬在音乐语言上有较大创新,更注重唱腔旋律的柔美婉约和唱腔节奏的多种变化,使其具有一种深邃内在的韵味。
《祥林嫂》是袁雪芬主演的黑白越剧电影,是越剧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在1978年,袁雪芬与金采风主演的越剧电影《祥林嫂》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戏曲电影。越剧是第一个把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至今这出戏中多段唱腔广为流传。
袁雪芬的唱腔善于运用上下句音调的高低、连断、强弱及节奏的对比来揭示人物强烈的感情变化。比如“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唱,是祥林嫂在精神上遭受极大创伤后唱的。前八句唱腔中吸收了传统的【宣卷调】、【武林调】、【四明南词】的因素,在唱法上,把重音、喷口、气口及独特的润腔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哀怨凄切,如泣如诉。如“千悔恨”的“恨”字,“当初一撞”的“一”字,都用了七度下滑音;“到如今”、“又丧命”都采用了七度下跳,使唱腔带有一种自谴自责的感情色彩。后半段自“那玉历宝钞劝世文”起,唱腔转入【流水板】,人物仿佛置身于阴森森的阎罗殿,唱腔吸收了绍剧【流水】因素,采用了紧拉慢唱的形式,使阴冷凄楚、时断时续的曲调与紧密急切的伴奏形成强烈对比,真实刻划了人物惊恐万状的心理状态。
袁雪芬一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舞台人物,为越剧艺术抒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被誉为“越剧的祖师婆”、“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她的离去是越剧艺术的一大损失,自她走后,越剧戏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袁雪芬走了,也带走了越剧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