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电影《降临》里面中国扮演的角色
电影《降临》中面对外星人中国在大国姿态上表现出了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主导作用,中俄盟友的关系、中美关系的隐性对抗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差别渗透其中。中国的决策对于美军几乎是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的,同时在知情的观众看来中国的行为也不免莽撞。
美国人擅长用文字解读文字,中国人则惯于用图像解读文字(麻将),其实这还是沟通方式差异引发的行为差异。影片中所虚拟的商将军官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这个角色看似是有独断意指的。
然而他却因为妻子的遗言 " 你应凭赤勇淳爱,战争不成就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 " 而改变决定、违反上级命令,也可看作是好莱坞中典型的 " 反英雄 " 设定。所以这里既有点中国黑,又不是完全黑中国。
电影《降临》对人类自身的向内挖掘:
《降临》看似科幻,实则是一部向内挖掘的软科学作品,而非向人类自身之外的宇宙空间的挖掘。
除了凌乱的大国非零和博弈,难以理清的线性时间论述之外,《降临》中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论点:语言系统对生物思考的逻辑影响。
从人类和影片中外星人的语言系统来看,人类语言系统无疑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 Chomsky 所创立的生成语言学派,从一个话轮或者是一个语义可以无限发散无限生成。
『贰』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200字
思路:从电影金刚川的内容展开。
风起云涌的20世纪,有一场战争深刻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走向,甚至撬动着今天大国博弈的棋局。
70年前,鸭绿江彼岸的三千里江山,夜与昼被炮火一次次撕裂,20多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双方300多万军队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搏杀,霸权主义者黯然离场,正义的旗帜重新在北纬38度线上高高升起,和平的阳光才真正普照古老的东方大地。
如果说,西方军事史学家称公元前5世纪的马拉松之战是“欧洲出生时的啼声”,那么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家卫国,再也没有什么语词像这4个字一样,能够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经受列强长期凌辱后对这场战争的理解。
从胜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在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自信。在随后的岁月里,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意志从未改变、历久弥坚。
(2)反映大国博弈的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据剧情梗概介绍,该片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一个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
与以往战争片不同,路阳表示,三位导演想更多表现战争中的个体,“志愿军们不应该每个人是一样的、是同质化的,他们一定是很鲜活的人。
所以我们想找到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情感。”在他看来,战友之间以同志相称,彼此之间一定有一种超越工作、甚至超越家人的关系,“是一种牢不可破的情感。”因此在剧本创作阶段,三位导演思考的都是如何建立起每个人物在部队中的情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