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构图有哪几种
1,在决定画面构图之前,我们首先要决定的是画面的画幅。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例称为宽高比。不同的拍摄格式会有不同的画幅宽高比。最常见的宽高比有1:2.39、1:185(美国院线标准)、1:1.66(欧洲院线标准)、1:1.78(高清电视标准,也称为“16:9”,高清摄像机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摄的宽高比及展映、发行的宽高比都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保证作为视觉策略组成部分的画面构图保持不变。
1:1.66的银幕宽高比2电影画框是二维的,电影画面用两个坐标来定义,即横坐标(x轴)和纵坐标(y轴)。
此外,用来表示画面深度的第三个坐标(即z轴)可以通过纵深线索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和谐构图的程式。三分构图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沿画面水平、垂直方向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线的交叉点就是趣味中心,将画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点上可以获得生动的构图。按照三分构图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画面右侧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左侧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点上。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一书中提到,希区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构图法:画面中物体大小应与物体所处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关联起来。这条构图法则适用于画面中有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的情形,来制造紧张或悬疑效果,这在观众还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视觉上如此强调某一物体时尤为明显。下图是《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年)的截图。影片开篇,一个陀螺占据了一个画面的很大比例,因为这个陀螺暗示着主角的现实或梦境。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颜色、亮度及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其相对应的视觉分量产生影响。尽管均衡与非均衡这类名词在画面构图中并没有实际的测量数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当物体均匀分布于画面时就能创造出均衡的构图,达到一种整齐性、一致性。比如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画面,给人传递一种整齐、严肃、冷静的感觉。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而当视觉比重仅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的时候,其画面构图就是非均衡的,这种构图方式经常与追逐、局促或紧张联系在一起。均衡构图或非均衡构图所传达的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叙事情境决定。下面的截来是电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组她的团队的画面,拍摄主角的镜头倾斜,画面非均衡的构图同样产生了集中、紧张感。虽然是非均衡构图,但大多数的视觉分量都位于画面的左上角,主体还是根据三分构图法来安排的。
❷ 电影银幕的比例:1.85:1和16:9 说的是一种尺寸么 就像1.33:1和4:3说的是一种尺寸么
是电影的画面比例。1.33:1和4:3说的是一种尺寸。
宽高比蔽模颂是指图像宽度和高度的相对关系。在电影术语中,我们总是用小数指宽,用1指高,比如1.33:1、1.66:1和1.85:1等等。
而在视频术语中,我们则用整数代表:4:3、16:9。视频宽高比与电影宽高比的转换很简单,用高值除以宽值即可。例如,4÷3=1.33。
16:9是1.78:1,1.85:1比16:9高度要低。
1.78:1的码粗720P电影的分辨率是1280x720。
1.85:1上下黑边切除后是1280x690。
现宏郑在的HDTV或者蓝光版修复画面比例为1.85:1的老片时会特意上下加黑边,或者左右剪掉一部分改成1.78:1。
对摄影指导和导演来说,使用哪种画幅宽高比是一个在创作上关键性的决定。它构建了用以讲述故事的画布,也能塑造故事对观众情感的影响。
(2)电影画幅比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电影发展初期,仅有一个基本宽高比:1.33:1,这一标准的形成要归功于威廉·肯尼迪·迪克森(WilliamKennedyDickson)。他在当时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工作。
威廉被布置了任务,将伊士曼柯达(East-manKodak)的弹性胶片用在爱迪生的Kinetoscope电影放映机中,来循环放映动态影像。
迪金森选用了35mm宽的胶片,胶片两边都有我们称之为“爱迪生片孔”的孔洞,他决定每一帧为4个片孔的高度。由此便产生了尺寸为0.95x0.735英寸的图像,这个尺寸的图像在影院放映中又被略微剪裁,产生了1.33:1的画幅宽高比。
参考资料:网络-屏幕比例
❸ 电影画面一般是4:3比例还是16:9
一、16:9。两边有一小竖条的黑边,可以通过技术修复,如果4:3的比例话,在牺牲了有效视觉范围的同时,也牺牲了清晰度。
二、16:9比例的画面信号源:电影、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等。4:3比例的画面信号源:台式电脑、游戏等
三、两种比例的幕布尺寸大小的换算方法,长度单位换算公式:1英寸=2.54厘米=0.0254米
1、4:3的幕布:
屏幕宽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8
屏幕高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6
2、16:9的幕布:
屏幕宽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87
屏幕高度(米)=屏幕尺寸(英寸)x0.0254米/英寸x0.49
(3)电影画幅比有哪些扩展阅读
分辨率和图像的像素有直接关系。我们来算一算,一张分辨率为640 x 480的图片,那它的分辨率就达到了307200像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0万像素,而一张分辨率为1600 x 1200的图片,它的像素就是200万。这样,我们就知道,分辨率的两个数字表示的是图片在长和宽上占的点数的单位。一张数码图片的长宽比通常是4:3。
LCD液晶显示器和传统的CRT显示器,分辨率都是重要的参数之一。传统CRT显示器所支持的分辨率较有弹性,而LCD的像素间距已经固定,所以支持的显示模式不像CRT那么多。LCD的最佳分辨率,也叫最大分辨率,在该分辨率下,液晶显示器才能显现最佳影像。
(参考资料 网络 分辨率)
❹ 标准电影摄像机的画幅是多少
是4:3的比例,就是说画面的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画幅比是代影像画面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画幅比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考虑你的作品是在哪里播放,比如:最初电视机的荧幕就是4:3的,那电视剧基本就是采用4:3的画幅来拍摄。电影画面是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
电影画面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景画面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近景画面拍到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❺ 电影感裁剪比例
电影感裁剪比例是2.35:1。
在电影拍摄中最常见的2.35:1,或者是16:9(1.78:1)的画幅比。而在视频网站或电视上进行观看,则通常是16:9,而老式的电视则是4:3(1.33:1)的。
画幅比例,就是用来描述画面宽度与高度之间关系的一组对比数值,通常表示成由冒号“:”分隔而成的两个数字,例如4:3、16:9、2.35:1,也可以使用英文字母“x”表示成4x3、16x9等。有时候拿派也会简称为,2.35(2.35:1)、1.78(1.78:1或16:9)消薯贺、1.33(4:3)等。
画幅起源: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4:3的画幅可谓称霸了整个电影世界。作为电影胶片的标准尺寸,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有人都在使用4:3的画幅进行拍摄。
现在所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都已经包含了画幅的算法来确保图像编辑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帮助你手粗裁剪或扩展图像。当使用了正确的比例公式时,调整图像的大小将不会使图像被压扁或是拉伸,这样将会使你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的专业和美观,其实,每个影视创作者都应该了解一下现在行业中常用的画幅比例。
❻ 电影画面比例是多少
电影是21比9。平时的电影原片都是21比9的,放到16比9上的时候,要么他原片就是16比9,会全屏,不然就会上下两条大粗黑边,而如果用21比9看要么是全屏的,要么是左右有黑边原片16比9,而21比9的原片还是挺多的1080,1280是可以全屏的。
电影画面比例的特点
很多电影都是21比9的屏幕,相对于16比9的屏这样做是因为可以使拍摄的场景更加广阔,在电影院中播放时会更有气势,对于家庭的平板电视的话16比9更好些,这就是为什么电影21比9宽屏居多,电视剧基本采用16比9的原因。
目前常见的电影长宽比有两种2.35比1与1.85比1,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长宽比,比如2.76比1,2.55比1等,很多老电影的长宽比是1.37比1的画幅,俗称学院派比例,类似4比3的一个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