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电影纪录片啊
我刚拍完发哥《孔子》的电影纪录片。 其实跟好莱坞,香港一样,电影纪录片包含所有的纪录片所存在的元素,真实,全面,这是不可少的。电影是一个艺术集合的东西,所以在创作电影纪录片时,可以加入艺术的效果,比如加入电影的拍摄方式和结构,再者就是信息的全面了,所有发生前后的事情你都的事先想好和准备记录下来,随时保持一个随机开机的状态,前后的镜头内容要能连接上。 在结构方面呢,根据电影本身内容的情况来处理,或者根据纪录片导演的思路处理。 本质上,都属于纪录片,性质是一样的,电视和电影都是影像,一定要区分的话,那就类似于电影和电视的区别,镜头手法,剪辑手法,艺术方式方面不太一样而已。你知道,电视剧很罗嗦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讲很多集,而电影却很细致的讲一小段。 不知道你问的和我说的是否对上,如有疑问,可以再问。
2. 《天使之城》:为爱坠落凡间,黑与白的抗争,生与死的超离,你怎么看
美国电影《天使之城》上映20多年来,一个经典的天使与凡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打动着观众。
应该说,好莱坞并不是第一次讲述天使向往世界的传说,但好莱坞塑造的天使形象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天使不同,使影片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故事简单,其实更有利于温情和悲剧叙事的深化。
生死的讽刺
当一个天使放弃了永生,在地球上获得了短暂的生命,他爱的人失去了生命,死去了。
这种对生死的讽刺,让天使的抛弃充满了刚毅之美,让他在走出困境后又面临新的困境。
在生与死的两极,天使和人类无法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上帝一只手给予,另一只手接受。而爱情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它不是为了完美,有时候只是为了短暂的一夜,甚至是一个眼神的接触。
这也是他反复听到的天使对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创造性理解。如果说死亡也是一种感觉的话,那种生而为人的感觉太丰富,太强大了,值得天使专一的追求。
第一次闻花香,第一次呼吸,第一次尝梨,第一次痛,第一次爱,第一次难过!
面对人类丰富的生命和痛苦的死亡,天使的永生此刻是如此的苍白和无趣!
升华:爱与生死
天使形象的升华在于影片对生与死的叙事超脱,谱写成一曲悲伤的爱情之歌,转化成天使与凡人在爱情的前提下达到的永恒,超脱于生与死,爱高于一切。
虽然对爱情的赞美是伤感的,但却显示出超脱的光芒。在人类的自由意志下,即使肉体死亡,精神也不会死亡。
“他还活着,只是方式不同。”于是玛吉问:“我们在和谁打?”至此,有了一个答案:在生与死的斗争中,爱的力量最终会超越生与死,这将是人类长久的愿望和永恒的命题。
在生死的升华与超脱中,影片还包含了镜头中多次出现的“梨”的隐喻。天使不知道梨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味觉和触觉。
当他赶到车祸现场时,他第一次看到一个梨从玛吉的背包里滚出来,在山路上。这个梨的出现,一方面告诉他玛姬出事了,另一方面让他以最有形的方式感受到了“梨”的存在。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梨”和“李”是同音异义词,所以中国人吃梨时不会和别人分享梨(李)。
在西方人看来,“梨”是子宫的形状,是人类爱情的结晶,是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的第一个港湾。
天使和梨子在这里深深相连。天使虽然来自天堂,但他终于能感受到爱和被爱,享受到梨子香甜多汁的滋味。这样一来,他也能品尝到更多世间的喜怒哀乐。
这种比喻使天使的形象不再悲观,而是具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精神,使得生与死的超脱丰富、敏锐、深刻,体现了人类伟大的主观精神。
爱情与死亡息息相关。在拉丁语中,“amore”这个词经常与“amret”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坠入爱河,周围的世界开始动摇和变化,爱的喜悦的阴影往往是死亡,全面的爱有时伴随着彻底的灭绝。
如果说人类存在的不人道是以摧毁人类生活的理想为前提的话,那么在死亡面前,天使和凡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精神,使这种超脱更加现实。
即使上帝的意志不可逾越,人类的自由意志最终也会使灵魂逃离肉体,以爱的名义永生。
玛吉对自己的死并不后悔,就像安徒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从来没想到她死的时候会这么无痛,这么幸运。”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天使形象中对生与死的超脱,对死亡的体验,与人类已知的所有概念都不同,如生理学、心理学、民族志甚至神学。它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死亡是最自我的可能性”,人应该直面死亡——去死。
以爱之名超越生死,是影片主题的深刻含义。
爱情赋予人更强的主观精神,最终使死亡变得无足轻重。
爱情会让死人“永生”。玛姬可能只有一夜的时间陪你玩,赛斯会忍受无限期的分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爱情终于驱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给了天使一双从未有过的“翅膀”。
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天使之城》中极具感染力的天使形象表明,即使选择共同的视角,讲述共同的故事,也能打动人心,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