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早期艺术电影有那些
八一电影厂出场的-渡江战役-台儿庄大战等等
㈡ 电影表演艺术家杨静都有哪些著名的影视作品
杨静是老一代的电影艺术家,是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生于1929年的她来自内蒙古,蒙古名字叫 德勒格尔玛,至今已是91岁高龄的她,在很多电影中担任导演,出演过很多电影和话剧。
《金玲传》这部电影是在1958年上映,由刘沛然导演,在剧中杨静扮演的是大金人,大金子是个一心想要进城的人, 并一直想要亲戚给她介绍个城里的人给她,可惜最终她嫁的人还是回到家乡,支援农村建设工作。
《生活的浪花》这部电影是在1958年的时候上映,于洋、魏鹤龄、魏鹤龄、印质明作为主演。杨静扮演叶素萍,而于洋扮演金章,这也是。杨静和于洋的再一次合作。讲述的是金章、薄康、小齐这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70年代后,杨静以导演的身份,也导演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如《望乡》、《天平》、《大海的呼唤》、《骑士的荣誉》等。在2001年的时候,还荣获了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㈢ 有哪些中国导演拍摄的,有关农村题材的好电影值得推荐
下面这些中国导演拍摄的,有关农村题材的好电影,可供参考:
《活着》(1994),导演:张艺谋
《大地飞歌》(2009),导演:陈凯歌
《山楂树之恋》(2010),导演:张艺谋
《让子弹飞》(2010),导演:江 Wen
《黄土地》(1984),导演:陈凯歌
《大宅门》(1982),导演:高希希
《天云山传奇》(1996),导演:陈凯歌
《神探亨特张》(1994),导演:徐克
《不见不散》(1999),导演:李少红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导演:王小帅
以上电春搭数影中,有些是改编扒首自文学作品,有些则是原创剧本。它们不仅有着枝唯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着精湛的影像技巧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㈣ 有哪些独属于中国的电影佳作
中国经典电影有蛮多的,不管是现代,古代还是动画片都有非常多的经典电影,我从我看过的中整理出了一些值得推荐的中国经典电影。序号排名不分先后!
1、《霸王别姬》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霸王别姬》应该是中国迄今为止公认的评价最高的电影,没有之一。哥哥风华绝代的表演,迄今为止无人可以超越。哎,自古红颜多薄命,没想到也应在了程蝶衣身上。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深层次的内涵,亦或是演员的表演,《霸王别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关于底层人民,关于那个时代的两面、黑暗、压迫、草木皆兵,关于思想形态。程蝶衣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不疯魔不成活这六个字何尝说的不是那个时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后十分钟真的是看得我崩溃、绝望、号啕大哭不止。总之,这是一部天时地利人和百年难遇的奇作。
2、《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虽然整部片子主调是大红色,但是却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展现出了古时候女人的无助,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了男人的手里,整部剧张艺谋导演对色彩和剧情的把握上展现了很高的水平,能用大红色如此喜庆的色展现压抑的情感,真的太牛了!
3、《红高粱》
《红高粱》改编自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郑晓龙执导,由周迅、朱亚文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在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这是大导演张艺谋的成名作,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大奖——金熊奖,同时捧红了国际巨星巩俐。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漓。
4、《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
这部剧的经典就在于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这些都表现在了剧中“中国式”爱情,和主角张曼玉的衣服。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电影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
5、《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借台“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悲情城市》的经典主要在拍摄的背景,因为该片将我们并不理解的台湾历史以一种悲伤沉痛的面目展示出来,告诉世人台湾之殇,殇在何处。将家国之梦融入电影,以电影醒喻世人。
侯孝贤在《悲情城市》中把台湾电影人独立自觉的意识挥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家国大义的角度上去看本片几乎就是台湾电影的最高峰。
6、《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系列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两部电影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
《大话西游》的经典之处则编剧的角度,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话西游》采用了当时少见的平行时空故事背景,电影中至尊宝的双重身份和时空穿越也为观众理解制造了不少误会。
时隔多年,在当下的“穿越”、“双重身份”等已经司空见惯的前提下,更多观众意识到在《大话西游》的喜剧、搞笑外衣之下,蕴含着更丰富的成长、责任等主题。这部电影成为很多影迷必看的经典神作之一。
7、《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主角孙悟空的传奇经历。
《大闹天宫》虽然是已经是很老的一部动画片了,但是根本不输现在的那些动画。它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宏伟、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缘由。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
8、《无间道》
《无间道》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
这部剧编剧的奇妙构思不必多言,各种偶然又必然的情节设置令人瞠目结舌,我本以为在杀掉韩珅后故事应该接近结尾,但未曾想一个天台相遇才是故事的最高潮,成就了二十年来警匪片的传奇,令人津津乐道。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二十年过去,我们并没有看到港片的起死回生。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八部电影的简介了,都是中国很值得推荐的经典电影,希望可以帮到你。
㈤ 中国每代电影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为上海。祖籍:广东省潮阳县(现为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