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爱玲有哪些作品被拍成了电视剧或者电影
李安的《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大银幕,依次是:《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观众就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张爱玲作品:1976年,就有电视剧《半生缘》播映,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包括刘松仁在内的一班演员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是根据《茉莉香片》改编),林奕华改编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的《心经》,和陈冠中改编的香港话剧团版的《倾城之恋》。林奕华自己,就曾经有过8次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经历,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爱玲著作最多的导演”。90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叶玉卿参与的播音剧《倾城之恋》。
B. 张爱玲的哪些小说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张爱玲编剧的影片:1.《太太万岁》(1947年,导演:桑弧,主演:蒋天流、石挥、上官云珠、张伐)本片塑造了一位善用处世技巧应付环境、帮助丈夫改邪归正的新女性形象,全片哀而不伤,格调清新,曾被评为中国电影史百部佳片之一,其中,张爱玲充满了机智对白的剧本功不可没。2.《六月新娘》(1960年,导演:唐煌,主演:葛兰、张扬、乔宏)影片通过两对男女在恋爱中的微妙斗法和追逐,揶揄了当时香港上流社会的虚荣势利以及中产阶级对爱情的患得患失。3.《南北一家亲》(1962年,导演:王天林,主演:丁皓、白露明、雷震)本片借表现香港人与内地人在生活习惯、语言上的分歧探讨了不同文化的冲突,作为一部喜剧,本片情趣百出,温情洋溢,上映以后广获好评。4.《小儿女》(1963年,导演:王天林,主演:尤敏、王引、雷震)尤敏扮演的女主人公为照顾两个弟弟和丧偶的父亲,迟迟未婚,而父亲却有意续弦,一场微妙而充满诙谐的家庭喜剧就此展开。5.《南北喜相逢》(1964,导演:王天林,主演:白露明、钟情)这是香港20世纪60年代有名的搞笑影片,极尽搞笑之能事,有谁能想到张爱玲也有如此奔放开怀的一面呢?●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1.《倾城之恋》(1984年,导演:许鞍华,主演:缪骞人、周润发)根据张爱玲的名作改编,许鞍华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幕前幕后阵容,把一个以大时代动荡为背景的浪漫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故事写香港沦陷却无意促成了浪漫不羁的富商范柳原与离异的上海少妇白流苏的结合,本片是20世纪80年代香港难得的言情片佳作。2.《怨女》(1988年,导演:但汉章,主演:夏文汐、徐明、张盈真)影片通过少女银娣如何成为一个专横的母亲和刻薄的婆婆的人生经历,揭露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遗憾的是,本片以苦涩的悲剧开始,却以刻板的现代肥皂剧形式收场,没有捕捉到原著的神韵。3.《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年,导演:关锦鹏,主演:陈冲、叶玉卿、赵文)本片编导过分拘泥于原著,男主人公振保与个性对立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之间的两段感情拍得不够动人,过于文学化的字幕穿插也显得造作。影片制作精良,曾获第31届金马奖5项大奖。4.《半生缘》(1997年,导演:许鞍华,主演:吴倩莲、黎明、梅艳芳)本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对上海男女的爱情悲剧,影片拍得精致动人,对感情的描写细腻深入,上映后颇受好评。5.《海上花》(1998年,导演:侯孝贤,主演: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本片根据张爱玲注译的清人韩子云的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改编,描写了清末上海高级妓女居住的“书寓”内发生的一幕幕爱怨情仇。侯孝贤通过瑰丽的布景再现了小说中的青楼风貌。
C. 求张爱玲作品改编的电影
李安的《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大银幕,依次是:《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D. 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有没有什么好的电影
《太太万岁》1947年。
《不了情》(1947年)
《哀乐中年》(1949年)
《太太万岁》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情场如战场》(1957年)(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人财两得》(1958年)
《桃花运》(1959年)
《六月新娘》(1960年)
《南北一家亲》(1962年)
《小儿女》(1963年)
《一曲难忘》(1964年)
《南北喜相逢》(1964年)
《红楼梦》(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魂归离恨天》(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未有拍成)
E. 张爱玲的众多文学作品中被改编成电影的有哪一些
许鞍华导演拍过
倾城之恋 半生缘
现在李安在拍色戒
楼上说的霸王别姬好象不是张的作品呀~
F. 张爱玲有什么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
《色·戒》《不了情》(1947年)是张氏小说《多少恨》的电影版本 《太太万岁》(1947年) 《哀乐中年》(1949年) 1956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1960年《六月新娘》、《温柔乡》,1962年《南北一家亲》,1963年《小儿女》,1964年《南北喜相逢》和60年代的《一曲难忘》(又名《魂归离恨天》)。
前面这些已经被人们慢慢淡忘了, 比较脍炙人口的有
《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City,1984年,许鞍华导演)
《滚滚红尘》(Red Dust,1990年,严浩导演)
《红玫瑰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1994年)
《半生缘》(Eighteen Springs,1997年,许鞍华导演)
G. 以张爱玲为题材或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的电影和电视剧有哪些
据本人所知,最耳熟能详的是电视剧半生缘,黎明演的那个,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纠葛,当然还有翠芝和叔惠
然后是倾城之恋,比较老了。
se戒,是电影,梁朝伟、汤唯和王力宏演的,很不错,只是完整版的有点小颜色,哈哈
其实楼主大可以自己网络搜,放这边问,人家也是搜了告诉你。
回答满意否???楼主,我的算详细了吧
H. 张爱玲的小说哪些被拍成电影了
李安的《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大银幕,依次是:《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观众就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张爱玲作品:1976年,就有电视剧《半生缘》播映,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包括刘松仁在内的一班演员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是根据《茉莉香片》改编),林奕华改编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的《心经》,和陈冠中改编的香港话剧团版的《倾城之恋》。林奕华自己,就曾经有过8次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经历,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爱玲著作最多的导演”。90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叶玉卿参与的播音剧《倾城之恋》。
从以上影视剧改编的篇目可以看出,导演们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张爱玲有限的几个篇目内:《半生缘》、《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张爱玲自认《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苍凉的人生情义”,还有“华美的罗曼斯,对白,颜色,诗意。”傅雷当年批评《倾城之恋》的一段文字——“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却恰好成为今天人们热爱它的缘由。
而《半生缘》,是张爱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个,改编过话剧版的林奕华认为,《半生缘》里的男女主角,是张爱玲塑造过的最淳朴的人物,他们之间,也没有张其他作品中的凉薄和算计,她第一次讲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有最多的改编,电视剧、电影,话剧,还有歌剧。
李安选择《色·戒》真可算是眼光老辣。这部在张爱玲小说中丝毫不起眼的作品相当“闷骚”:张平静、节制的文笔,描述的却是一个有时代背景、有暗杀、色诱,性与情的暗自纠葛,人性的千般复杂都暗流汹涌的故事。
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太强,她的文字表达的功力、小说的构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个小说的精致,而且白话小说这样写法,以前没有人这样写,她实际上把新文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说中描写了种种色彩丰富的视觉影像,不易掌握,而张迷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对于原著有种特别的珍爱,张氏电影最容易受到张迷的批判,所以据说电影圈多年来一直有个“张爱玲碰不得”的说法。
既然拍摄张爱玲的作品要冒着票房和评论的双重危险,为什么华人导演却都乐此不疲地一再挑战?影评人陈耀成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投文化制度之品味所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是被谈论最多的作家,无论商业上是否成功,在电影人心中,张氏作品,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张爱玲一直是走在我们的前面,或者说是走在她那个时代的前面。她描写的爱情,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张爱玲的小说,写的细致而意象丰富,极富电影感。她的作品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性。这个人性的复杂性,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复杂,不是那么简单地分为好坏、忠奸,这样的两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还写出了人在特定环境中,一种超乎常理的表现。张爱玲,成为一种诱惑,一种巨大挑战。这也许是导演们热爱改编张氏小说的原因之一。
I. 张爱玲的作品都有那些排成了电影,电视都有那些版本
张爱玲的电影缘
《不了情》(1947年)是张氏小说《多少恨》的电影版本,讲述了女家庭教师虞家茵与有妇之夫夏宗豫一段辛酸爱情。虽然情节上未见新意,但有张爱玲奇才异女的盛名护驾,又有大导演桑弧联手,加上刘琼和陈燕燕的人缘,仍然有许多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去享受这段归来泪满巾的悸动。
《太太万岁》(1947年)是40年代末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作品。张爱玲继续与桑弧合作,在电影中增添了些许酸溜溜的讽刺味道。老戏骨张伐、石挥、上官云珠配合得天衣无缝,新秀蒋天流也藉此走红。怎样做一个完美的太太?作时兴打扮的民国少妇依然要履行千古不变的义务,站在传统观念的阴影里推敲答案,尽管怎样做都不能完满。
《哀乐中年》(1949年)张爱玲与桑弧的三度合作,默契和灵感的火花使编和导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这却成了这对创作绝配的最后灿烂。
《金锁记》是一个搁浅的计划,也预示着张爱玲电影生涯的第一个分号。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中,影迷们惟一可以做的只是寻一处幽静所在,想一下张瑞芳扮成曹七巧的模样,顺便留意小说中欣赏月亮时的苍凉快感,对人生中“不彻底的现实,永不完满的情愫”发一番感叹。
将近十年后,张爱玲才有机会重续电影不了情。1956年起,她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陆续编写了10个剧本:1956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1960年《六月新娘》、《温柔乡》,1962年《南北一家亲》,1963年《小儿女》,1964年《南北喜相逢》和60年代的《一曲难忘》(又名《魂归离恨天》)。
此后,张爱玲再没创作过电影剧本。
如今,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片。
主要有:
《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City,1984年,许鞍华导演)
《滚滚红尘》(Red Dust,1990年,严浩导演)
《红玫瑰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1994年)
《半生缘》(Eighteen Springs,1997年,许鞍华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