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长的不仅是风月片(上)
道长原计划写完邵氏艳星后写个美国凶案系列,让大家转换一下口味,不过郑浩,刘涛,一罐啤酒,夏天的风等朋友都留言说想看李翰祥和张彻这些邵氏导演的故事,那我们还是先开个邵氏四大导演系列吧!
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作为邵氏名气最大的四位导演,他们的人生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要想写进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难,我们不如从李翰祥开始,说一说他们在影坛的一些趣事,也许会更有意思。
说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风月片大师,其实,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什么类型都有,风格多变,有着“片厂变色龙”之称,不过,他最为出色的是黄梅调,清宫戏,风月片三种,各有各的妙处。
李翰祥生于1926年,辽宁锦州人,曾在北京学习西洋画。于1948年赴港从事有关电影工作。他从演员开始,担任过各种职务,如美工、编剧、副导演等。 1954年升任导演,首部独立执导作品为1956年拍摄的《雪里红》。
《雪里红》受到邵氏赏识,经尔光促成,李翰祥离开了永华公司,加入了邵氏,进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不但荣获了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随后还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貂蝉》票房的成功令老板邵逸夫对李翰祥极有信心,随后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该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卖座纪录,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胆地起用当时籍籍无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导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影片公映后轰动了整个东南亚,首次接触黄梅调的台湾观众更是如痴如醉,据说有人看过一百三十几遍,凌波也凭着此片红了几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李翰祥却对邵氏起了叛心。他想离开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在李翰祥的访谈录里,他是这么说的:邵逸夫去把岳枫、陶秦都重金挖角过来。岳枫拍《红娃传》预算16万,他导演费就三万二万的,我才八千港币一个月呢!他们拍一部等于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内的12面金锣。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赚了3600万元,等于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个时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说是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个时候,我还是第三流的导演。我受委屈到什么程度呢?那时邵氏公司在清水湾片厂盖了四个棚,我没在棚里拍戏,没我的份,因为他们一个人占两个棚拍戏。
老实讲没有赚了钱不顾伙计的,我现在说的都是很坦白的,那个时候我一直要拍《红楼梦》,那时我可能有点功高震主,连邹文怀的话也不听,邵逸夫也都听我的。哪晓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时,他们就找了邱什么我也不记得名字,拍了《红楼梦》,找袁秋枫,找乐蒂、任洁合作。这件事我很不满,这就是我离开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场面的不愉快事件。邹文怀领导我们去的,他和乐蒂、凌波住在一个五星级大酒店,把我跟助导金铨和任洁、李昆住在一个三级酒店,这也是我离开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还是他们找别人拍《红楼梦》,这简直就是给我颜色看—不是你一个人会拍黄梅调,别人也会拍。
还有一个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时候没说完,邹文怀带着日本制片赚了很多钱,现在我知道了,他带着别人,然后打报告说李翰祥做化蝶,飞天场面时增加预算,这不对、那不对的。特技结果后来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满意,不满意他也不好讲。我提议结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脸色铁青,他喊「翰祥,这是钱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么多钱,超出那么多预算,当时我眼泪在眼眶转:我给你邵氏公司赚了那么多钱,打响了那么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来的,你跟我说这种话,那时我心里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后的李翰祥对邵氏颇多怨言,但邵氏是老板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对员工实行的是工酬制度,虽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却采取强硬的用合同威胁的方法。
“我想离开邵氏,邵逸夫并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说我要离开了,邵逸夫说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这种方法对付我“,李翰祥说,”我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干。“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恼怒,想当初是邵氏给你机会,让你出人投地,捧红了你,如今你一羽翼丰满,就想着远走高飞,要是人人都这样,那还得了?但面对邵逸夫的威胁,李翰祥却下定决心,就算合同没到期,就算毁约,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来硬的不行,便让邹文怀去劝说李翰祥,他让邹文怀告诉李翰祥,不但会增加他的片酬,还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他没想到邹文怀虽然希望公司发展强大,但内心却隐隐希望李翰祥离开,所以他去劝说李翰祥并不带多少诚意。
既然没有诚意,李翰祥自然是铁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随他去吧!“邵逸夫私下里对邹文怀说,他虽然拿合同来要挟李翰祥,但江没真正打算过和李翰祥打官司,两败俱伤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听说李翰祥要带凌波走,邵逸夫是真着急了,他对邹文怀下令,无论如何要留住凌波。
没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个拍福建语电影的无名演员,是李翰祥一手捧红了她, 对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开口,凌波就答应跟他走。
邹文怀对正当红的凌波和对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离开,他很有办法,没有劝凌波留下,反而很贴心的对凌波说:“你年轻,那里有前途就去那里干,李导是个有本事的人,跟着他错不了,我不留你。不过,你跟他要十万块钱,他给你,就签合同,不给,就不签,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一家公司实力的考验。你想,一家公司连十万块都拿不出,你在这家公司还有什么前途,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大明星了,身价远远不止这个数。”
凌波听了邹文怀的话,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万块钱,李翰祥事后回忆说,凌波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这人厉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万现款,有就跟你们签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钱。凌波不能来,我也骑虎难下,不能不出来,所以就组织了国联。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个电影大亨:电懋老板陆运涛的支持下,脱离邵氏自组国联电影公司。
今天先说到,明天再继续说说李翰祥离开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还有他如何调教演员演技的趣事。
Ⅱ 李翰祥拍过的所有电影
倩女幽魂》《江山美人》《火烧圆明园》《垂廉听政》《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十年细说从头》《大军阀》《军阀趣事》《乾隆皇与三姑娘》《徐老虎与白寡妇》《风月奇谭》《声色犬马》《金瓶双艳》《风流韵事》
Ⅲ 李翰祥的主要作品
时间名称备注1953年《金凤》(与严俊合作)在台北“国语片展映式”上获最佳国语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54年《嫦娥》与姜南、古寿林合作1955年《雪里红》1955年《水仙》1955年《马路小天使》1955年《黄花闺女》1956年《窈窕淑文》1956年《移花接木》1957年《春光无限好》1957年《安用儿》1957年《丹凤街》1958年《貂蝉》获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等五项大奖1958年《全家福》1958年《给我一个吻》1958年《杀人的情书》1958年《妙手回春》1959年《江山美人》获第六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大奖1959年《儿女英雄传》1959年《倩女幽魂》1960年《后门》获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61年《杨贵妃》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1962年《武则天》《王昭君》1963年《一毛钱》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黄梅调电影从此风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邓丽君也因演唱插曲《访英台》获黄梅调歌曲演唱一等奖 1964年《七仙女》《状元及第》1965年《西施》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
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68年《冬暖》台湾文艺片经典作品之一1968年《四季花开》1969年《扬子江风云》获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情节片奖、
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 1969年《富贵花开》1969年《鬼狐外传》1970年《喜怒哀乐之乐》1970年《缇萦》获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古装片奖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1年《骗术奇谭》1972年《骗术大观》1972年《只爱鸳鸯不羡仙》1972年《大军阀》获第19届亚洲影展描写人物最成功喜剧片奖1972年《风月奇谭》1973年《牛鬼蛇神》1973年《骗术奇中奇》1973年《北地胭脂》1973年《风流韵事》1973年《一乐也》1974年《金瓶双艳》1974年《声色犬马》1974年《丑闻》1975年《港澳传奇》1975年《倾国倾城》获奖影片1975年《捉奸趣事》1976年《瀛台泣血》1976年《洞房艳史》1976年《拈花惹草》1976年《骗财骗色》1977年《风花雪月》1977年《乾隆下江南》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获第1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美术设计奖1977年《佛跳墙》1978年《乾隆下扬州》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1979年《销魂玉》1979年《军阀趣史》1979年《鬼叫春》1980年《乾隆与三姑娘》1981年《徐老虎与白寡妇》1982年《武松》1982年《三十年细说从头》1982年《乾隆皇君臣斗智》1983年《火烧圆明园》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1983年《垂帘听政》梁家辉因主演咸丰皇帝荣获第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1984年《火龙》潘虹因饰演李淑贤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86年《八旗子弟》1988年《一代妖后》(即《西太后》)1989年《金瓶风月》1989年《敦煌夜谭》1993年《金瓶梅》1993年《情人的情人》1993年《少女潘金莲》1996年《火烧阿房宫》(40集电视连续剧) 《八旗子弟》 .... 导演
《八旗子弟》 .... 编剧
《缇萦》 (1970) .... 编剧
《潘金莲》(1964) .... 导演
《武松》 (1982) .... 导演
《武松》 (1982) .... 编剧
《倾国倾城》(1975) .... 导演
《倾国倾城》 (1975) .... 编剧
《佛跳墙》 (1977) .... 导演
《乾隆皇与三姑娘》(1980)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导演
《酷男之恋》 .... 导演
《儿女英雄传》 (1959) .... 导演
《一乐也》 (1973) .... 编剧
《风流韵事》 (1973) .... 导演
《徐老虎与白寡妇》 (1981) .... 导演
《声色犬马》 (1974) .... 导演
《乾隆下扬州》(1978) .... 导演
《雪里红》 (1956) .... 导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导演
《金瓶双艳》 (1974) .... 导演
《北地胭脂》 (197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监制
《火烧圆明园》 (1983) .... 监制
《金瓶风月》 (1991) .... 美术指导
《敦煌夜谭》 (1990) .... 作词
《一代妖后》 (1988) .... 编剧
《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7) .... 导演
《浴室艳尸》(1952) .... 置景
《结婚廿四小时》(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别让丈夫知道》(1952) .... 美术(制作设计)
《玫瑰花开》 (1951) .... 美术指导
《嫦娥》 (1954) .... 导演
《窈窕淑女》 (1957) .... 导演
《雨夜歌声》 (1950) .... 美术(制作设计)
《雪里红》 (1956) .... 编剧
《金凤》 (1956) .... 编剧
《黄花闺女》 (1957) .... 导演
《黄花闺女》 (1957) .... 编剧
《翠翠 》(1953) .... 导演助理
《马路小天使》(1957) .... 导演
《笑声泪痕》 (1958) .... 编剧
《笑声泪痕》 (1958) .... 导演助理
《安琪儿》 (1958) .... 导演
《给我一个吻》 (1958) .... 导演
《丹凤街》(1958) .... 导演
《丹凤街》 (1958) .... 编剧
《全家福》 (1958) .... 导演
《春光无限好》 (1957) .... 导演
《妙手回春》 (1958) .... 导演
《杀人的情书》 (1959) .... 导演
《貂蝉》 (1958) .... 导演
《水仙》 (1956) .... 导演
《水仙》 (1956) .... 编剧
《江山美人》 (1959) .... 导演
《杨贵妃》 (1962) .... 导演
《一毛钱》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导演
《状元及第》 (1964) .... 监制
《神仙·老虎·狗》(1961) .... 其他
《凤还巢》 (1963) .... 导演
《倩女幽魂》 (1960) .... 导演
《手枪》 (1961) .... 导演
《七仙女》 (1963) .... 作词
《七仙女》 (1963) .... 编剧
《情人的情人》 (1994) .... 导演
《火龙》 (1986)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导演
《垂帘听政 》(1983) .... 编剧
《火烧圆明园》(1983) .... 导演
《火烧圆明园》 (1983) .... 编剧
《一代妖后》 (1988) .... 导演
《西大后》 (1988)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导演
《瀛台泣血》 (1976) .... 编剧
《大军阀》 (1972) .... 导演
《大军阀》 (1972) .... 编剧
《金瓶风月》 (1991) .... 导演
《金瓶风月 》(1991) .... 编剧
《武则天》 (1963) .... 导演
《武则天》 (1963) .... 编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导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63) .... 编剧
《后门》 (1960) .... 导演
《敦煌夜谭》 (1990)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导演
《西太后》 (1989) .... 编剧
《貂蝉》 (1958) .... 导演
《冬暖》 (1968) .... 导演
《王昭君》 (1964) .... 导演
《西施》 (1965) .... 导演
《缇萦》 (1970) ....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