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外有没有中美战争电影
钢盔Steel Helmet(1951)
扎克中士所在的美军一个排都被朝鲜人民军枪决了,唯有他一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在逃出敌占区的途中,一个10岁的韩国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帮助下,扎克中士联系上了美军一个被打散的步兵班。这个班里还剩下一个黑人卫生兵、一个反战者、一个参加了二战的日裔美国老兵、一个哑巴、一个新兵。然而,他们在中士的指挥下,躲在一个破庙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给予北朝鲜军事据点以沉重打击,最后胜利归队。这部影片是公开发行的第一部有关朝鲜战争的好莱坞大片。虽然预算有限,但该影片真实再现了朝鲜战场的残酷显示。与其说该片是表现朝鲜战争,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美军内部的各种种族背景的人在战争中如何处理相互关系。因此,该片曾经被批评为“批判美军”。
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
1950年11月,美军冲过三八线追击溃败北朝鲜军队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在中朝边境进攻长津水库地区时,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势兵力的猛烈反击,陷入中朝军队的重围之中。美军总部下令全面撤退。美军海军陆战队史密斯将军却公然违抗总部命令,下令部下反击中朝部队。海军陆战队斯提夫上尉率领一个营担任掩护任务,经过浴血激战,终于和主力部队一起冲出对方的包围圈。
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
朝鲜战争期间,一家美军陆军医院负责医治盟军受伤官兵。愤世嫉俗的军医威布少校是主治医生,他与忠于职守的护士迈克卡拉中尉相爱,但是又相互讨厌。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中理解战争的意义,并增加相互的了解。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
1952年12月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77特战队飞行员布鲁贝克中尉的飞行中队受命执行炸毁独孤里桥的艰巨任务。独孤里桥位于北朝鲜,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势险要,防守严密。布鲁贝克中尉和战友冲破满山遍野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炸毁了独孤里桥,但是他的战机受伤,被迫迫降。北朝鲜士兵蜂拥而来前来追捕。他和战友拒绝投降,展开枪战,最后战死疆场。
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
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② 抗美援朝电影有哪几部
给大家推荐几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
第一部是最近刚上映的《长津湖》,电影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的战争,在极为寒冷的条件下志愿军表现出了最顽强的斗志。去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场面恢宏壮观,振奋人心,唯一不足的是剧情可以再紧凑一些,可以再稍微删减一点内容。
第二步推荐给大家的是1956年的电影《上甘岭》,这部电影是在60多年以前拍摄的,画面效果虽然不如现在的战争大片,但是这部影片体现了更强的团队性,没有刻意地去描写英雄化的场面,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老电影。
第三部是2000上映的《金刚川》,这部电影整体也很精彩,张译在里面的演技是最值得观看。另一方面,这部影片也展现了美军的刚毅,这一点很不错,值得大家观看。
③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当时军事顾问对导演沙蒙说'’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导演耐心说服,女卫生员代表了志愿军女兵 这个英雄群体。剧情又安排女卫生员检查坑道,突遇敌军进攻,所以说得过去。同时真实战斗场面比电影里残酷一百倍。顾问问沙蒙为何不能真实反映?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饭,黄继光,邱少云还普遍存在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东西都去哪了?无法交待,谁还送孩子上战场?所以要提倡英雄主义精神。顾问心悦诚服。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编剧经验较为丰富,他也因此成为影片《上甘岭》的执笔者。
剧本创作 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虑到沙蒙有心脏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龄较大,劝他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达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 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之一幕却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当感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结框搭构了。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大家觉得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 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进行艺术地组合、编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写作。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 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觉得写得不错。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时也说不出来,整天就那么憋着,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唱起了唱起了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象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于是,在《上甘岭》剧本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那时的导演有生活、有水平,现在这些烂导演,就去知道穿越,…
电影《上甘岭》,是电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电影插曲百听不厌!
赵毛臣是我战友的父亲。战友属16O师侦察连战士,南疆轮战牺牲。前年战友们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其实,不仅在这场戏中,可以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刘玉茹都是倾心打造着王兰这个人物。唯其如此,电影中的王兰才会令人过目难忘。数十年后,当刘玉茹回忆起当年拍摄《上甘岭》的情景时还感概地说:“能参加《上甘岭》的拍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我到现在,仅演过一部电影,就是《上甘岭》。没想到王兰的形象在亿万观众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是对中美最后一战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但其实 真实的战争远比影片中的镜头残酷 。
1、“范弗里特弹药量”与小范弗里特之死因为“上甘岭战役”(美称“摊牌行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一个新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即对所使用的弹药不作限制。
正是对炮火的极端推崇,美军著名的“山地战专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划了 “摊牌行动” ,短时间内向上甘岭倾泄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
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在驾驶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时,被我高射炮击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队第3轰炸机联队第13轰炸机中队的一名飞行员,上尉,驾驶B-26轰炸机。当时他是在凌晨3点对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火车站进行轰炸,被我191师击落。
板门店谈判期间,范弗里特曾委托美方代表,恳请我方寻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询后,证实当时敌机被击中后,飞行员来不及跳伞而一并炸毁。
据悉, 朝鲜战争中,有美军142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这场侵略战争,其中35位死亡或受伤。
这场战争让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侵略者终将付出惨痛教训。
2、4万公斤苹果与1个苹果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运输员费尽千辛万苦爬进坑道,卸完弹药后,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战士。
但是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不忍咬一口。
当年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坚持在坑道中的战士们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线运水是摆在后方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萝卜,刚开始也确实运进去3袋萝卜。水灵灵的萝卜也确实解渴,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是,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来了: 萝卜烧心!
吃过生萝卜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那种滋味让人非常不好受,并且拉脱了水更危险!
于是大家想到了苹果,确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 后方采购了4万公斤苹果准备往里送 。
可是敌方的封锁更加严密,运输更加困难,为了激励大家,指挥部甚至列出一个立功标准: 只要送进去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后运进坑道的苹果,就只有电影镜头中岀现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也还是运输员在半路捡到的。
4万公斤苹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却只有一个被成功运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打的是补给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运输人员牺牲1716人,占牺牲总数的14.8%。正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曾听过亲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现在是首长的讲过当时在坑道里和出坑道与敌人做战的真实情景,女卫生员是虚枸的人物,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影上要残酷的多,能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枪林弹雨密集众炮的战场上很难全身而退,牺牲了的战士都是祖国的英雄儿子,活下来的也都是血性男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场血与火战争的人对这些国家的功臣应该必须给予无比的崇敬与尊重!
④ 抗美援朝电影哪部最好看
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最好看。
电影《金刚川》由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联合执导,故事背景设定在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
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的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历史往事,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金刚川》力求以最真实的质感,通过普通士兵们的微观视角,带着观众一道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这些平凡个体于绝境中留下的非凡壮举。
《金刚川》从三个角度介绍了当时的场景。中国当时的武器非常落后,只有两个炮台,一个是主攻的,另一个必须隐藏起来。主攻炮台被击中后,连长张飞身负重伤,失去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拿起竹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炮台,艰难地操作着炮台,将一架美军飞机击落。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因为他们向往光明,向往和平。
⑤ 抗美援朝影片有哪些
首先看改革开放以前: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这个貌似看过,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此外,一些电视剧中,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朝鲜战争的因素,即使是被广大军事网友诟病的《集结号》也有。
⑥ 帮忙推荐几部好看比较经典的抗美援朝电影
抗美援朝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火热的一个素材,所以此类电影也比较多,下面推荐几部较为经典的抗美援朝电影:
《集结号》、《英雄儿女》、《上甘岭》、《英雄坦克手》、《激战无名川》
⑦ 美国拍摄的30部“朝鲜战争主题电影”
1.《钢盔》(SteelHelmet,1951,台译《南韩血战记》)
2.《上刺刀》(FixedBayonets,1951)
3.《潜艇指挥官》(SubmarineCommand,1951)
4.《我需要你》(Iwantyou,1951)
5.《空军军校生》(AirCadet,1951)
6.《决不撤退!》(Retreat,Hell!,1952)
7.《零点差一分》(OneMinutetoZero,1952)
8.《中国冒险记》(ChinaVenture,1953)
9.《光荣旅》(TheGlorybrigade,1953)
10.《战地天使》(BattleCircus,1953)
11.《战舰英雄》(MenoftheFightingLady,1954年)
12.《战俘》(PrisonerOfWar,1954)
13.《占领高地》(TaketheHighGround,1954)
14.《血巷》(BloodAlley,1955)
15.《独孤里桥之役》(TheBridgesatToko-Ri,1955,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16.《酷刑》(TheRack,1956)
17.《安娜波里斯传奇》(AnAnnapolisStory,1956)
18.《沙场壮士赤子心》(BattleHymn,1956,港译《军人本色》)
19.《战争中的人们》(MeninWar,1957)
20.《时限》(TimeLimit,1957)
21.《猎人》(TheHunters,1958)
22.《战地情焰》(BattleFlame,1959)
23.《猪排山》(PorkChopHill,1959,美国版《上甘岭》)
24.《满洲候选人》(TheManchurianCandidate,1962,港译《恐怖分子》)
25.《猎战》(WarHunt,1962)
26.《前进,海军陆战队》(Marines,let’sGo,1962)
27.《莱克军士》(SregeantRyker,1967)
28.《陆军野战医院》(M*A*S*H,1970,港译《风流医生俏护士》)
29.《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
30.《仁川》(Inchon,1981)
⑧ 抗美援朝有哪些电影
首先说一下,抗美援朝并不是我国战役中的里程碑,抗美援朝是战争,不是“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还有很多,如《飞虎》、《长空比翼》、《友谊》、《三八线上》、《烽火列车》、《奇袭》、《打击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血与泪。事实上,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更多,不仅是电影,还有其他题材,如纪录片《跨过鸭绿江》,戏剧《奇袭白虎团》,歌曲《抗美援朝进行曲》、《英雄赞歌》等。
⑨ 有什么电视剧或电影是讲抗美援朝的
金刚川、浴血无名川、上甘岭,我的战争等等,都挺好看的
⑩ 朝鲜战争题材电影有哪些
战火熔炉、三八线、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能文能武李延年等。
1、战火熔炉
《战火熔炉》是由敦淇、刘文武、王平任总制片人,董哲担任编剧,张黎、董哲执导,付辛博、董琦、李感、兰海蒙、鞠帛展、刘翰阳、孙浩涪等主演的抗美援朝战争剧 。该盯型宏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众志成城、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