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结构的电影结构系统
常规定义
1 戏剧式结构
2 散文式结构
3 小说式结构
4 多视角结构
5 时空交错式结构
1意念结构
对影片特定的表意而言,并不只是个抽象主题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的影片,表意的问题常常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构成,并加以复杂呈现的。如果以为,只要能够把影片概括为某个单纯的主题,对表意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分析影片表意的目的,恰恰不是局限于把握某个单纯的主题,而是要有利于更充分、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去咀嚼其丰富的内涵。如果分析不能对这个基本的目的有所帮助,一个干巴巴的、抽离了形象具体性的主题又能给影片的读解增加什么东西呢?实际上,那些真正优秀的影片,很少是先把剧作概括为一个抽象的主题,再来进行创作的。
2时空结构
时空规定性是影片基本的规定性,这个问题一般是在环境设计的框架里被讨论的。对那些传统的戏剧式影片来说,也许时空问题只需要考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也就够了,但电影发展的历史却在表明,剧作构思的日趋复杂,也直接带来时空关系的复杂。时空关系不仅不再是单一的、也不再是完全统一的。从根本上说,电影结构的复杂性是从它突破了戏剧式结构的单一模式才充分显示出来的。于是,对银幕时空的不同设计和配置就有可能产生丰富的,并因丰富而日渐复杂的电影结构。比如,一些电影著作中出现了蒙太奇结构的概念,实际上这是把用于镜头组接的蒙太奇技巧上升为剧作结构的手段,使它成为一种组织方式。
3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仅仅是指情节的结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方式。不管是按照传统的“三幕剧”结构,还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阶段来编排的冲突式结构,它们都已经不再能完全适用当代电影日趋复杂和新颖的情节构思。在电影史上,戏剧式电影是伴随着摄影棚的出现,才使得电影对舞台戏剧的借鉴成为可能,并把戏剧美学的一系列观念当作电影的美学观念。当代电影的发展已经把戏剧的影响远远抛在后面了。除了戏剧,电影还从小说、散文、绘画、音乐等相关艺术那里接受了结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小说式结构的电影,既抛弃了人为地设计戏剧冲突、把不管怎样的情节一概纳入冲突四阶段的模式那种过分编造的结构,又保留了基本的叙事性来吸引观众;既有情节的整体框架,又以更具体的生活场景来积累感情;既有逐步推进的发展,又不局限于仅以外部的动作去制造高潮。
当代电影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和互相推进来结构影片。过去的剧情多线索更多地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事件来展开。这些线索只是这个中心事件的不同侧面而已。所以线索的交叉便很难说是一种结构的方式而只不过是情节本身具有的性质。当代电影在这方面的发展就在于,情节的多线索往往体现为多个事件的平行发展,事件本身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却被创作者有意识地交叉在一起。这样多线索的交叉就不再来自中心情节本身的性质,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方式发生了变化。此外,视点和叙述人这两个基本的结构要素在情节构思中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视点和叙述人之间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情节叙述方式,它必然会给结构的形态带来更大的影响。
4人物关系结构
在剧作的结构系统中,人物关系的结构与情节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却可以进行性质与功能都不尽相同的分析。正因为人物关系的设计经常成为对现实生活加以概括的手段,人物关系的结构分析便常常对把握影片的表意层面产生影响。在戏剧式电影中,人物关系时常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态势,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压迫与反抗、爱情与复仇如此等等,都是建构人物关系的基本模式。
5场景结构
在剧作结构的分析中,场景结构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一般认为,场景只是为情节的展开提供某个空间场所而已,它只是一个“空壳”,场景是什么,以及场景与场景之间建立什么关系,在离开人物和情节的前提下,似乎没有独立抽取出来分析的意义。实际上,一部影片的场景本来就是和人物的活动关联在一起的。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事件与特定的场景之间既然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场景本身也自然被赋予不同的性质或者特征。优秀的影片在对场景加以利用时,更是经常采用重复、强调、关联、对比等手法,有意地赋予它某种抽象的含义,或者象征的含义。 除了剧作结构之外,造型结构是电影结构中另一个基本的区别系统。
1影像结构
在镜头这个基本的结构层次上,情节必须通过画面上的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来呈现。但是反过来,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却不仅具有情节的意义和结构性,不同的人物和环境、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环境之间,从画面影像的角度看同时还建立起抽离了情节进程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在造型观念强烈的第五代电影中,画面影像的造型性已经成为实现创作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导演除了要周密考虑如何用镜头画面来演绎剧情之外,还要创造性地设计影片中的基本影像如何在镜头的层次上获得造型的效果。
2色彩结构
对一部影片来说,色彩总是某种东西的色彩,所以色彩不可能像在绘画中那样加以抽象的运用。相对于影片的特定表意来说,色彩的关系与变化又总是特定的,具有逻辑性的。从整体上看,一部影片通常总是有一些用色上的特征可以把握,总是有一种或几种色彩在影片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特别强烈和深刻。这当然是创作者一种自觉而有意识的选择,以确定影片用色的基本调子。色彩基调规定了影片用色的基本方案。它往往是以某种颜色为主,或几种颜色的匹配和变化,同时控制其他颜色的分量和匹配方式,以使不同的几种色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结构关系。色彩结构就是影片运用色彩来实现造型构思的一种设计,并在这个基础上来考虑色彩之间的匹配和调和,以产生更复杂的变化。也因此,色彩结构不应该理解为只有一种特别突出的色彩,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色彩关系。
3声音结构
电影在声音中的结构性充分体现在声音合成这个技术环节上。声音包含着人声、音响和音乐,这三个声音的元素必须通过合成的技术处理才可能构成电影的声音。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声音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的基本事实。声音毫无疑问是造型这个结构的区别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它本身在内部仍然是可以进一步分析的。由于电影镜头是画面和声音并存的,所以声音的结构同样是从镜头的层次上转换生成而来。声音除了演绎剧情之外,本身也存在着造型结构的问题。 当电影结构仅仅被看作情节的结构之时,很自然的,时间的坐标便成了分析的基本框架。不管什么样的剧作结构,都首先是按照情节的发展分解为前后相接的几个阶段,再进一步去考察之间的关系。在戏剧式电影的剧作结构中,情节是主题性的情节,是冲突性的情节,是封闭时空中的情节,是遵循“三一律”的情节,所以,情节的结构和意念的结构、人物关系的结构、时空的结构、场景的结构是合“多”为“一”的;所以,只要分析情节的结构,对剧作结构的分析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这就造成剧作的结构分析极其看重时间因素,以情节的戏剧性冲突作为分析框架的观念。
② 影视制作分析哪些方面
1
构想与可行性(剧本)
构思阶段
核心人物:制片与编剧
目标或裂烂:完成整个作品的构想,并确保可行性
制片(procer):负责制定整个拍摄计划、做好财务和组织工作
编剧(screenwriter):完成剧本
2
筹备(前期制片)
准备阶段
在商业性制片中,这个阶段又被称为“前期制作”(preproction)。
核心人物:导演与制片。导演是完成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总负责人。
目标:组织整个拍摄剧组、挑选演员、勘景;按前期计划确立拍摄进程;布景、道具、服装、造型等等的准备工作;以及预视化的过程,如“故事板”、“动画板”等。
3
拍摄(影像与声音创作)
拍摄阶段
在工业化的方式下,拍摄阶段一般会将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合作。
导演组。以导演为核心。其中包括:
1)场记:主要负责每一镜头的连续性的细节,以及演员的外表,以及道具、灯光、动作、摄影机位置,与每一镜头的时间。
2)导演助理:
第一导演助理,副导演,同导演一起制定计划、核对进度依照导演的要求为镜头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导演助理,负责帮助导演进行同摄影组、电工组等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
第三导演助理,负责现场的秩序,国内习惯将其划入制片组,称为现场制片。
3)对白员(提词员)
4)第二组导演
负责拍摄特技、动作场面、或者在主要拍摄点的远距离外的外景镜头等。比如香港的武术指导或称动作导演。
摄影组,以摄影师(负责与导演沟通每一场戏的灯光和拍法)为核心。还包括:
1)摄影助理:负责开关机、换片(带、卡)、对焦、跟焦、推轨等等。
2)场工:搬运设备、道具、器材、铺轨、收线。(当制作团队庞大时,会专设场务组由剧务负责领导)
3)灯光师:监督灯光位置与架设。(当制作团队庞大时,也会专摄灯光组)
录音组,以录音师(负责对白、环境声的录制)为核心。主要包括:
麦克风操作员:负责麦克风的设置
有时录音组还包衫漏括音效设计师,从前期准备开始为作品整体设计合适的声音风格。
美术组(美术指导):源旅
服装师、化妆师、发型师、道具、布景等(当制作团队庞大时,会从其中分出道具组、服装组、化妆组、而美术组只负责布景)
制片组。以制片为核心,包括:
制片主任/制片统筹:负责分解剧本、制作分厂清单、制定预算、制定拍片日程表等。
生活制片:负责整个剧组的生活问题,例如吃饭、住宿、交通等。
现场制片:负责监督、管理、辅助剧组在现场的工作。
4
后期制作(剪辑与后期处理)
组合阶段(后期制作)
剪辑和合成。
在正常拍摄中,可能剪辑师会随着进度工作。他会尽快冲印底片,以便剧组工作成员能够最快看到拍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在数码制作时代,剪辑师往往同剧组一起工作,在剧组拍摄时期就同步完成初步剪辑,这样可以直接观察表演、光线、镜头等衔接中的问题,以便剧组做及时的调整。
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剪辑师可以按照剧本顺序进行“粗剪”。在就“粗剪”讨论后,进行定剪。
定剪时,做字幕,后期音效设计、配音,完成画面特效。然后校色、调色。出成片。
③ 简述影视剪辑是由哪三个层面组成这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
(2)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段落;
(3)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④ 导演阐述包括哪些方面
综述如下:
1、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述;
2、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素质以及命的分析;
3、对剧中的矛盾冲突的理解和把握;
4、对未来影片风格和样式的定位;
5、对节奏的处理;
6、对表演、摄像(摄影)、美、化、灯、道、服等创作的构想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7、对音乐(作曲)、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8、对剧本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份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调;
9、对剧本需要运用动画制作部分提出要求,并写出详细的设计制作要求,并参与制作中。
导演阐述是指电影导演在影片拍摄前的重要案头工作,用以阐明导演在电影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再创作的构思、设想与要求,以统一影片各创作部门对导演创作意图以及未来影片概貌的理解。
导演阐述内容与格式
导演阐述没有也不要求有统一的内容与格式。因导演与影片的要求不同而各异。一般的导演阐述大都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对文学剧本及影片的思想性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对影片的基调、结构、风格和艺术处理的要求与设想。
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及形象塑造的要求;对影片主要矛盾和重要场景的处理设计;对影片各创作部门,包括摄影、录音、美术、音乐、剪辑等方面的基本的与特殊的要求。
⑤ 影视构图包含哪几种方式
对角线形构图,对一个运动的主体,或想要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感,大多采敢指向主体运动的斜线进行构图。对角线构图不仅产生活力,而且择可产生动感。三角形构图,又可细分为正三角形构图、斜三角形构图和倒三角形构图襄种情况。前者在视觉感受中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感受,而后两者则是给人一种动荡或颠覆的感受。对三角形构图的理解是:当画面主体景物的轮廓线,由水平线向上汇聚的交点成三角形时,其画面结构则被视为三角形三角形构图。运角形构图是利用几何图形表现画面的构图,是经典的构图形式之一。因为三角形通常象征着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建筑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绘画中的典范使用,又被称为金字塔构图,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就是三角形构图的代表作。中间的圣母和两旁的圣婴在画面中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经常用于人物和物体的组合构图。在三角形构图中,观众的眼睛通常沿着三角形的三个点移动观察,所以画面就变得具有生动性。当把人物组合在三角形的画面中时,在最高点的人物就会显得有优越感,反之,就会变得被动或卑微。当然,通过放置三个次要的兴趣点,这个至角形构图可能令观众的兴趣点变得分散。
半圆形和拱形也是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圆形具有象征和谐、圆满及饱和的含义。一个圆形的构图能把观众和画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觉上进入一个亲密无间的画面语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场景里,经常可见一些类似半圆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边、海岸或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形成的半圆形。半圆形构图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现出空白,但不排除点缀上一些小的陪衬物体半圆形构图能给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活里的感觉。而拱形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相比之下还具有一定的灵巧性。拱形除了作为4个构图要素之外,还具有一种引导观众视线的结构作用,拱形的空间给种轻快的效果。
⑥ 拍电影都有什么常用手法
手法: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手法 、象征手法、电影写实手法
专业手段:哥特,蒙太奇,罗曼史 一、关于主题和题材的选择 剧本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的 “ 灵魂 ” 和 “ 主脑 ” 。是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
⑦ 动画片中的构成有哪些具体方面
动漫要素概括说 就是分类,背景,人设,剧情,画风,配声。
制作动漫首先需要一个故事的大致构思(哪种类型)再根据类型设计选取一个大背景(社会状况),然后就是根据大背景确定人设,设计人物的要根据其性格特点设计,刻意安排几个口头禅动作之类的来使人物更丰满。主要人物确定后,就要把故事的主线细化转变为剧情着手制作了。
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无论其静止画面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还是手绘,抑或只是模型每次轻微的改变,然后再拍摄,当所拍摄的单帧画面串在一起。
并且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
通常这些的影片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子计算机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也是如此。
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
影视动漫:
随着时间的流逝,影视方面越来越好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动画片
⑧ 写作电影剧作必须运用什么思维进行构思创作
写作电影剧作必须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构思创作,在想象中形成连续不断、结构独特、合乎逻辑、节奏准确的声画组合形象,俗称“过电影”。
蒙太奇思维是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是创作者在想象中形成的连续不断结构独特、合乎逻辑、节奏准确的画面与声音形象的思维活动。创作者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表述影片的内容与思想、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⑨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