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波兰有哪些战争电影

波兰有哪些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2023-03-28 05:26:53

『壹』 【合集】波兰的战争片,【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https://pan..com/s/1ZFITOUYXVrlrmlHIKmywhg?pwd=ca42

大型历史电影史诗《解放》由五部电影组成。电影第五部是《最后一击》。战争的最后几天,战斗在德国国会打响,红军争夺了每一米的土地、每一层楼,最后,苏联红军在德国国会上插上了旗帜。第一批捷报已经发出,本片的主角在政府大楼的入口处相遇。

『贰』 二战时期波兰军官逃离西伯利亚的电影叫啥

片名:西伯利亚波兰人Syberiada polska
导演:雅努什•扎奥尔斯基Janusz Zaorski

影片改编自波兰作家、法学家和外交官兹比格涅夫•多米诺(Zbigniew Domino;1929年12月21日~)出版于2001年的同名历史小说。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17日,苏军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以及位于波兰东部边境的克拉斯尼亚尔村。此后不久,克拉斯尼亚尔村的所有村民都被塞进火车驱逐到西伯利亚荒野深处的斯塔什卡山谷。命运将他们与一同成千上万被驱逐到此的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布里亚特人和车臣人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恐怖和无情的大自然已不再是他们的敌人。倦怠、疾病、暴力、敌意和死亡迫使他们必须重新审视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明白唯一的生存机会就是互相帮助。尽管民族不同,但理解、友谊、爱情将帮助他们开始一场艰苦的生存战斗……


电影名字是:《极地重生》。

《极地重生》(又名:《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是Eurocine Films制作发行的一部电影,改编自《OSEF MARTIN》-BAUER畅销传记小说。由Hardy Martins执导,Bernhard Bettermann、Hardy Martins等人主演的一部战争片,于2001年12月27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二战后被前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劳改25年的德军少尉基文斯,被放逐到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他决定逃离这人间地狱,孑然一身展开一万四千公里的“极地逃亡”的故事。

『叁』 请推荐一些优秀的波兰电影

1896年波兰开始有电影放映。1908年以前,电影放映只是作为戏剧演出的附加节目,后来才逐渐移到专门场所去放映。当时波兰没有自己的制片基地,电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国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兰电影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电影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仅仅资助拍摄宣传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时间,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反共思想。由于通货膨胀、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电影观众人数锐减。影片产量也从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后,影片产量有所提高,内容也开始涉及资产阶级地主国家制度方面的问题。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乐土》(1928,导演A.赫茨、Z.格尼亚道夫斯基)、《塔台乌施先生》(1928,导演R.奥尔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导演H.沙格)、《警察局长塔吉耶夫》(1929,导演J.加尔丹)等。
1933年,波兰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1934年议会通过“关于影片及其传播的规定”,加强了对电影的审查,加重了税收。30年代,电影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不仅喜剧、情节剧、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著。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鲜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 而《生活的判决》( 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电影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电影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
波兰民主共和国电影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立即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波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人民的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英勇的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确立了电影的题材和样式。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导演L.布齐柯夫斯基)、《华沙一条街》(1949,导演A.福特)、《最后阶段》(1948,导演W.雅库鲍夫斯卡娅)、《钢铁的心》(1948,导演S.马尔诺维奇)、《不屈的城市》(1950,导演J.扎日茨基)。这些影片反映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辉事迹。40年代末,电影工作者开始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宝》(1949,导演布齐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导演J.卡瓦列洛维奇、K.苏米尔斯基)、《广场奇遇》(1954,导演布齐柯夫斯基)、《华沙首次演出》(1951,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时代》(1952,导演A.福特)等。
从50年代中期起,波兰电影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影片产量不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达30部),在生产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独立的创作集体,而且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时着重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表现人民在抵抗运动中蒙受的灾难和损失、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赋予英雄主义以新的解释,表现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是自觉参加或被动卷入等。这类作品有《世界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导演卡瓦列洛维奇)、《第三交响乐(英雄)》(1958,导演A.蒙克)、《一代人》(1955,导演A.瓦依达)、《下水道》(1957,导演瓦依达)等等。表现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影片有《渣滓与钻石》(1958,导演瓦依达);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片有《铁轨上的人》(1956,导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嬷嬷约安娜》(1961,导演卡瓦列洛维奇)。还有对当代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车》(1959,导演卡瓦列洛维奇)、《水中刀》(1962,导演瓦依达)、《爱娃要睡觉》(1958,导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导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导演A.福特)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
60年代后,电影创作的特点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够体现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导演K.库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导演H.克留芭)、《马切乌什传记》(1968,导演V.列申斯基)。此时期部分电影创作者着重改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法老》(1966,导演卡瓦列洛维奇)、《在萨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导演哈斯)、《玩偶》(1968,导演哈斯)、《沃罗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导演J.霍夫曼)、《桦树林》(1970,导演瓦依达)、《婚礼》(1973,导演瓦依达)、《乐土》(1975,导演瓦依达)、《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导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导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与社会的新的联系上。一些影片的主题是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工作与道德的关系。主要作品有导演库茨的《黑土地带的盐》(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来,波兰电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图反映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创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等。
纪录电影在整个波兰电影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现实,表现形式多样化,作品风格独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兰纪录电影学派。其主要创作人员有K.扎努西、E.鲍萨克、T.马卡尔琴斯基、L.彼尔斯基等。
波兰电影事业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华沙纪录电影制片厂自1963年起也拍摄故事片。此外,还有乔鲁夫卡制片厂(建于华沙,生产纪录片、教学及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科教片厂(建于罗兹)、信号旗制片厂(建于罗兹,专事生产短片)、小型电影制片厂(建于华沙)及两个美术电影制片厂(建于别尔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举行全波影视故事片电影节,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举办短片电影节。
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它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该校设有电影导演、 表演、 摄影、电视、制片 5个系。一些高等学校也为电影培养专门人才。1949年波兰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设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部。文化艺术部与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有电影理论研究部门。
波兰拥有约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肆』 《波兰保卫战》为何被称作正真残酷的战争片

战争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里。但我们的国家也曾经被战争蹂躏过,那些凄惨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记录了下来,让人每看一次就难过一次。现在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影视剧,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实。在这么多的战争片里面,一部不怎么起眼的《波兰保卫战》反而是评价很高的,说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

在真正的枪炮声中,他们的成员不断的倒下,但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的口号是,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包括后期制作等,肯定是不如现代的,但正因为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饰,所以它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显得更加真实起来。其实战争一直都是残酷的,所以请珍惜和平吧!

『伍』 跪求波兰战争片,【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ETTwJ_VrIzlJDXd8muU8FA

?pwd=cii2 提取码: cii2

『陆』 浴血华沙的剧情简介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6)波兰有哪些战争电影扩展阅读:

一、影片概述

《浴血华沙》,又译《华沙一九四四》,是由扬·科马萨执导,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Michal 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兰战争片。影片讲述了1944华沙起义期间的爱情、友谊、血腥和残酷。

二、角色介绍

1、Stefan Zawadzki

一名波兰的普通青年。在炮火下,他勉强逃出邻镇,不料却发现和数以万计的其他士兵被困于华沙海滩,听天由命。

2、Biedronka

军中的一名护士,在一次军人体检中与Stefan Zawadzki结识,迅速坠入爱河,与Stefan Zawadzki确定男女朋友关系。

3、Maurycy Popiel

是Stefan Zawadzki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而且还参加过战争的模拟训练,在Stefan Zawadzki前往战场时替他照顾女友Biedronka。

『柒』 二战电影除了英法美苏日中的其他战争片

芬兰二战电影:《家园保卫战》、《沉默》、《无名战士》、《血战1944》
波兰二战电影:《华沙一条街》、《出生证明》、《卡廷惨案》、《阴云弥漫的日子》
希腊二战电影:《声陷地中海》、《战地情人》、《逃往雅典娜》
瑞典二战电影:《雪野求生》、《橡树少年》、《意志的毁灭》
丹麦二战电影:《圣彼得堡的男孩》、《抵抗行动》、《加斯顿的战争》、《伯德街上的孤岛》、《大地将变成红色》

『捌』 请推荐一些优秀的波兰电影

1896年波兰开始有电影放映。

1908年以前,电影放映只是作为戏剧演出的附加节目,后来才逐渐移到专门场所去放映。

当时波兰没有自己的制片基地,电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国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兰电影 1910年,波兰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时,电影公司也开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产量最稳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

到1914年,影片产量已达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减至5~7部。

1910~1918年间生产的影片,主要是改编本国的文学作品,如《罪恶的历史》(导演A.别德那尔契克)、《上帝的法庭》(导演S.克那凯扎瓦斯基)、《密尔·叶佐福维奇》(导演奥斯托亚-苏尔尼茨基)以及一些情节剧和喜剧。

1918年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仅仅资助拍摄宣传 *** 政策的影片。

一时间,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 *** 思想。

由于通货膨胀、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电影观众人数锐减。

影片产量也从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

1926年后,影片产量有所提高,内容也开始涉及资产阶级地主国家制度方面的问题。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乐土》(1928,导演A.赫茨、Z.格尼亚道夫斯基)、《塔台乌施先生》(1928,导演R.奥尔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导演H.沙格)、《警察局长塔吉耶夫》(1929,导演J.加尔丹)等。

1933年,波兰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

1934年议会通过“关于影片及其传播的规定”,加强了对电影的审查,加重了税收。

30年代,电影生产几乎全部表现出商业性。

不仅喜剧、情节剧悔嫌、侦探剧如此,就连一些历史题材片也为追求票房价值而违背历史真实。

甚至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不忠实原著。

在改编片中,只有《玫瑰》(1936,导演J.列切斯)没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会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鲜明的形像。

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轻的森林》(1934)、《来自诺沃立诺克的姑娘》(1937)、《界线》 (1938)等片则显示出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思想艺术水平。

而碧槐手《生活的判决》( 1934,导演加尔丹)、《风险》(1938,导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砾石》(1938,导演加尔丹)等片则表现出现实主义与民主的倾向



1939年9月,希特勒占领波兰后,电影生产完全停顿,只有A.鲍赫杰维奇领导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地下电影小组拍摄一些报道战况的纪录片。

波兰民主共和国电影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立即实行国有化。

战后第一个10年,波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人民的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英勇的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确立了电影的题材和样式。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导演L.布齐柯夫斯基)、《华沙一条街》(1949,导演A.福特)、《最后阶段》(1948,导演W.雅库鲍夫斯卡娅)、《钢铁的心》(1948,导演S.马尔诺维奇)、《不屈的城市》(1950,导演J.扎日茨基)。

这些影片反映了波兰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辉事迹。

40年代末,电影工作者开始转向现代题材的创作。

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宝》(1949,导演布齐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导演J.卡瓦列洛维奇、K.苏米尔斯基)、《广场奇遇》(1954,导演布齐柯夫斯基)、《华沙首次演出》(1951,导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时代》(1952,导演A.福特)等。

从50年代中期起,波兰电影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影片产量不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达30部),在生产体制上也发生了变化,成立了独立的创作明厅集体,而且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时着重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表现人民在抵抗运动中蒙受的灾难和损失、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赋予英雄主义以新的解释,表现个人在历史事件中是自觉参加或被动卷入等。

这类作品有《世界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导演卡瓦列洛维奇)、《第三交响乐(英雄)》(1958,导演A.蒙克)、《一代人》(1955,导演A.瓦依达)、《下水道》(1957,导演瓦依达)等等。

表现两种意识形态冲突的影片有《渣滓与钻石》(1958,导演瓦依达);反对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片有《铁轨上的人》(1956,导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嬷嬷约安娜》(1961,导演卡瓦列洛维奇)。

还有对当代社会阴暗面进行抨击,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车》(1959,导演卡瓦列洛维奇)、《水中刀》(1962,导演瓦依达)、《爱娃要睡觉》(1958,导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导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导演A.福特)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

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

60年代后,电影创作的特点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够体现这一素材的形式。

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导演K.库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导演H.克留芭)、《马切乌什传记》(1968,导演V.列申斯基)。

此时期部分电影创作者着重改编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如《法老》(1966,导演卡瓦列洛维奇)、《在萨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导演哈斯)、《玩偶》(1968,导演哈斯)、《沃罗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导演J.霍夫曼)、《桦树林》(1970,导演瓦依达)、《婚礼》(1973,导演瓦依达)、《乐土》(1975,导演瓦依达)、《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导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导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人与社会的新的联系上。

一些影片的主题是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工作与道德的关系。

主要作品有导演库茨的《黑土地带的盐》(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来,波兰电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图反映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的问题,同时也更加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创作者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性。

主要作品有瓦依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铁人》(1981)等。

纪录电影在整个波兰电影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密切反映现实,表现形式多样化,作品风格独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兰纪录电影学派。

其主要创作人员有K.扎努西、E.鲍萨克、T.马卡尔琴斯基、L.彼尔斯基等。

波兰电影事业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

华沙纪录电影制片厂自1963年起也拍摄故事片。

此外,还有乔鲁夫卡制片厂(建于华沙,生产纪录片、教学及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科教片厂(建于罗兹)、信号旗制片厂(建于罗兹,专事生产短片)、小型电影制片厂(建于华沙)及两个美术电影制片厂(建于别尔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

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举行全波影视故事片电影节,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举办短片电影节。

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1958年它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

该校设有电影导演、 表演、 摄影、电视、制片 5个系。

一些高等学校也为电影培养专门人才。

1949年波兰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设立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部。

文化艺术部与其他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设有电影理论研究部门。

波兰拥有约400个电影俱乐部。

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玖』 《波兰保卫战》为何被称作正真残酷的战争片

战争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裤判里。

但我们的国家也曾经被战争蹂躏过,那些凄惨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记录了下来,让人每看一次就难过一次。

现在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影视剧,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实。

在这么多的战争片里面,一部不怎么起眼的《波兰保卫战》反而是评价很高的,说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

这部片子一看名字就知道,和波兰有关,除了这个国家之外,还和德国、前苏联有关。

波兰作为一个小国家,原本它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它夹在德国和前苏联两个比较厉害的国家之间,但 到了战争时期,尤其是两个军事强国想要打仗的时候,波兰就成了一个跳板,然后波兰人民的日子就惨了

这个战役发生在二战时期,主要讲述了波兰陆军第一师的建成和参战历程

这个师的所有组成人员都是生活在苏联的波兰人,里面有军人,也有平民,在短暂的培训之后,他们上了战场。

那时候的苏联刚刚经历过战争,而 波兰人成立的这个部队,虽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他们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边保卫苏联,一边漏纯并想办法去解放波兰

在真正的枪炮声中,他们的成员不断的倒下,但 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的口号是,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

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包括后期制作等,肯定是不如现代的,但正因为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修饰,所以它呈现出来的东西才显得更加真实起来。

其实战争一直都是残酷返迹的,所以请珍惜和平吧!

『拾』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什么电影

希特勒闪击波兰是电影《波兰闪击战》。

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者“1939年九月战役”,西方各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基本介绍

德军为了消灭英法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增加军事经济来源和建立进攻前苏联的战略基地,于是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

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不过被波兰拒绝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不久后承诺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使得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十大战役之一“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阅读全文

与波兰有哪些战争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哪些可以下载英语电影 浏览:246
好看的美国战争大片有哪些电影 浏览:569
电影打板abc怎么读 浏览:647
好看的电影催泪爱情推荐 浏览:696
超好看国产电影电影 浏览:188
一个电影院多少平方 浏览:856
左右分屏的3d电影怎么看手机 浏览:180
u盘电影怎么弄到电视上播放 浏览:368
近些年有哪些国产动画电影 浏览:598
无锡汽车电影院门票多少钱一张 浏览:967
转转如何出售电影 浏览:76
手机看电影用什么网站 浏览:998
电视怎么播放u盘里的电影下载 浏览:269
琼和什么电影 浏览:584
电影武藏好看吗 浏览:463
穿高跟鞋的男人什么电影 浏览:923
怎么播放百度网盘里的电影 浏览:939
妈妈服药自尽爸爸不在家是什么电影 浏览:972
哪种动物电影好看 浏览:209
快手电影特效怎么弄的 浏览: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