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渤拆弹的电影叫什么
《雷》。
《雷》出自《2018最美表演》,《最美表演》是新浪娱乐的年终特别策划,每年都会邀请十位明星参加“最美表演”活动,以年度十大新闻事件为背景,每个人分别进行一分钟的表演,并由金牌电影制作班底拍摄成十支短片。
影片介绍
黄渤与妻子在电话里面吵架,随后黄渤到达了出事现场,黄渤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拆弹专家,了解到现场的状况,让大家迅速撤离,黄渤一个人拿着箱子走了进去,开始拆炸弹,上头不断的催促他赶快撤离,他还是努力的在拆弹。
黄渤剪短了线,炸弹距离两分钟停了下来,黄渤也送一口气,还没等黄渤说完话,计时器又接着响了起来。上头再一次下命令,找一个掩护的地方,黄渤也放弃了,要求立马接通他老婆的电话,黄渤对着他老婆交代自己的后事,做好了被炸死的准备,可是计时器到头了,可是并没有爆炸。
短片《雷》开头很刺激,很紧张,代入感非常的强,有一种大片的既视感,关键在于黄渤的演技,是真正的演技派高手,尤其是因为紧张的气氛,而满头大汗,不过结局非常的好笑。
2. 黄渤演过一个电影,讲的是他为了给兄弟报仇将日本兵困在山洞里好几年死掉的故事,想知道电影叫什么名字
《斗牛》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共产国际给中国的抗日根据地送来了一头荷兰奶牛,为受伤的战士提供营养。但因为鬼子要进村了,所以根据地的同志不得不转移,就把奶牛托付给了一位老乡照看,这位老乡就是牛二(黄渤饰),他起初不愿意接收这头牛,但是村长以把九儿(闫妮饰)嫁给他为条件,诱使他接下了这个任务。谁知道这头牛硬是逼得牛二不得不和日本鬼子、土匪以及逃亡的江湖郎中斗智斗勇
3. 黄渤演过哪些电影
1、《疯狂的石头》,由宁浩导演,郭涛、刘桦、黄渤、连晋和徐峥主演的一部带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中国影片,2006年上映。
(3)黄渤拍的打鬼子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黄渤,1974年8月26日出生于山东青岛 ,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歌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专业。黄渤早年曾有过驻唱歌手、舞蹈教练、影视配音等多种工作经历。2000年,黄渤出演管虎执导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这是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2006年凭借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而成名。2009年,凭借《斗牛》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010年,主演宁浩的喜剧电影《疯狂的赛车》。
参考资料:网络-黄渤
4. 黄渤必看十部电影
黄渤必看十部电影如下:
我和我的祖国
十大最经典的喜剧电影之一,疯狂的石头可以说是黄渤的成名作,正是因为这部电影让黄渤的事业起飞。
5. 黄渤跟一头牛演对手戏拿了“影帝”,你知道是哪部电影吗
提到黄渤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在《疯狂的石头》中的那一个笨贼。这也使得傻、蠢、笨的形象几乎是和黄渤进行了捆绑。但是黄渤在《斗牛》中与一头牛演了对手戏。不仅如此,还获得了“影帝”,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黄渤的这部电影吧。
首先,斗牛揭示了在抗战时期日本人的贪婪。而更显示了在当时抗日战争的情况下,乡下农民对于大局势的无奈,以及小人物的智慧。而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斗牛》的外在宣传并不讨喜,想要将观众吸引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是十分难的,它只能依靠在观众之中的口口相传作为宣传方式。但是只要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
6. 《疯狂外星人》中黄渤说的是什么方言
我认为《疯狂的外星人》中黄渤说的是山东方言。通过黄渤之前的表演,应该说他此次在《疯狂的外星人》中的表演,只是拿出了他的正常水平,毕竟黄渤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搞笑片段,很多观众也是冲着黄渤的这个招牌才去观看的《疯狂的外星人》。
其实,这部电影才是真正考验黄渤和沈腾演技的时候。因为在电影里的猴子和外星人都是靠特效做出来的,如果你看过片场花絮就知道,在现场的时候,猴子走路的地方,都是用一根棍子往前走,然后所有人看着一根棍子表演,还要做出各种表情。
《斗牛》这部电影是2009年由管虎导演黄渤、闫妮等主演的电影。凭借这部电影,黄渤的演技得到了认可,得到了第一个金马奖影帝,看他在电影里的表现,无论是表情、动作包括每一个眼神都是戏,他的影帝称号也是实至名归。
从古至今,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存留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乡村里,同样女人是卑微的,寡妇更是大家不愿提及的,守旧的思想,一些自私冷漠的人们,是那个时代固有的特点,我们观看的不只是一部电影,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总之,一部有内涵,能让人读懂深层含义的电影,我觉得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
8. 《斗牛》影片解析——拉片
《斗牛》整部电影带着沉重的气息。电影风格和姜文的风格有些类似,黑白色调更为电影增加了沉重感。 导演:管虎
主演:黄渤、闫妮
剧情:围绕一头奶牛展开。鬼子要来了,部队委托村里人把奶牛藏好,最后再还给部队。通过抓阄的方式,牛二成了奶牛的保管人......
影片《斗牛》由号称“怪才”的第六代导演管虎执导,也是管虎从电视剧重返大银幕的转折之作。管虎导演的作品,大多自由不羁,以黑色幽默的表现形式揭露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管虎的作品与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作品,颇有相似之处。抛开宏大的叙事场面和主流思想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跳脱,无厘头,搞笑诙谐的后现代表现手法,将低俗故事和草根文化通过影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揭露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管虎(1968年8月1日),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
1992年,管虎自筹资金拍摄处女作《头发乱了》。近期代表作《金刚川》、《八佰》。
很多人说管虎(怪才)跟宁浩(鬼才)的风格很像,尤其是对黄渤的启用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他们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上还有一定的区别。宁浩的作品更倾向于商业片的方向,毕竟在资本驱动下的商业电影,最能给导演带来票房和收益,也能收到社会和观众追捧。
当然,宁浩的疯狂系列还是带给观众很多欢乐,也受到很多影迷的追捧,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给了很多观众后现代生活的精神释放和情感寄托。
管虎在讲述作品的同时,将自己的自由、真实,幽默中带有苦涩的表现形式代入影片中,不受商业片的束缚,随心而走,让沉闷压抑的抗战年代故事带有了一丝喜剧幽默的成分,似在讲故事,又似在讲述人性。
《斗牛》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多时空叙事结构,讲述了黄渤饰演的牛二为了完成八路军交代的保护荷兰奶牛“九儿”的任务,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子低下,与奶牛同生共死的感人故事,悲凉孤寂中,带有诙谐与幽默。
多时空叙事,一个时空是现在,牛二为了保护荷兰奶牛与日军、逃难村民、土匪们斗智斗勇的故事;另一个时空则是过去,影片穿插交代了牛二与奶牛的革命友谊的缘来和那个年代农村质朴的生活状态。
牛二叫奶牛“九儿”,是因为牛二将奶牛看成了闫妮饰演的九儿的化身,从此温情的奶牛也成为了支撑牛二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在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奶牛的叫声就会把牛二又拉回了,从心底里牛二还是善良温情的,一直坚守着当成答应守护奶牛的承诺,也是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最珍贵的人性品格。——守护、诚信(承诺)。
堡垒村是一个抗战村,在战争中为八路军提供后援支持,接待部队,照顾伤员。共产国际向中国援助了来自荷兰的大奶牛,负责产奶——奶都留给伤员战士用。因行军不能一直带着奶牛走,所以部队离开时,将牛留下在堡垒村,并承诺会回来取。老十三叔代表村子接收了奶牛,然后按规矩将全村男丁召集起来抓阄,一堆绿豆中有1粒红豆,谁抓到红豆,奶牛由谁负责照看,粮食由全村负责。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现出了守护奶牛的斗智斗勇和紧张气氛,同时将人和牛共生的温情气氛凸显,管虎似乎在紧张的同时给了观众舒缓的机会。空旷偌大的岗上,轻飘的白雪,哀怨的配乐,孤独的牛二独自一人在呼唤着九儿和娘的叫声,写意的表现手法,有张有弛。
在紧张的守护奶牛“九儿”的节奏下,舒缓的镜头给了观众感情释放的空间。最后奶牛“九儿”岗上的出现,依偎在牛二的身边,让一切显得和谐温情。
舒缓之后,故事又到了土匪和牛的故事。土匪为了给他们的大黄牛强行配种,把奶牛“九儿”抓起来。此时一颗贯穿全片的炮弹给了牛二抗争的力量,鼓足了所有的勇气去拯救他的奶牛“九儿”。枪林弹雨中,悲凉的音乐,疲惫的奶牛“九儿”依偎在倒地的牛二身上,此时只有他俩相依为命了。牛二为了让“九儿”活下去,心疼的打着“九儿”,再不起来就冻死了,此时抱地哭泣的牛二倍显孤单。
山坡上幽远的笛子声,一牛,一人,孤寂的走在上坡上,悲壮而凄凉。不禁想到了电影《活着》的最后一幕,同样也是一人一牛,不过《活着》的故事更显凄惨,《斗牛》也算是幽默诙谐的存在了。
影片一开始,满村村民被屠杀,一片狼藉,无人生还,只剩下了“两头牛”牛儿和荷兰牛,整个影片开头已经奠定了悲剧的序幕。
因为八路军要撤走,所以遗留下的荷兰奶牛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在寡妇九儿的“帮助”下,牛二成为了守护荷兰奶牛的“幸运儿”。自此,奶牛“九儿”变成了牛二的精神伴侣,开启了一段“跨越物种的感情”,守护奶牛的责任使得牛二变得强大而勇敢。其中因为牛二摸了奶牛奶子而变成反革命份子游街的情节,让人觉得可笑而讽刺。在现在的价值观里看着极其可笑的一件事,在那个思想传统,还未完全解放的时代却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这里也是对于那个年代的真实展现。
满怀理想的日本学生踏上中国领土,拿起刺刀,被逼迫刺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对死亡——无论是举刀刺向别人还是别人挥向自己的刀——他都是恐惧的,但终会适应,最后癫狂,最终被训练成杀人的机器。
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人性,还有秩序,秩序被摧毁掉的恶果之一就是人的动物性本能开始显露,影片中一群逃难的村民,在堡垒村偶遇牛二,得到牛奶以缓解饥饿,作为回报,其中几个人决定杀掉奶牛,分肉吃。为了杀牛,他们挥刀赶走了牛二,面对牛二的咒骂,说:“他现在骂得厉害,杀了牛分块肉给他,他不干也得干。”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群人——土匪,在日军过后杀入村庄,将牛二扔下深井,目的是为了抢劫奶牛配种。
奶牛所代表的形象便是牺牲了自己的所有一切,却遭到人们抛弃的一类形象,卑微无助如粘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最后为了吃牛与牛二争夺的逃难村民,一个个的被日军埋下的地雷炸死时,他们的死,其罪何辜,他们也仅仅想吃头牛而已,这又能怨恨的了谁呢,只能怪那个缺衣少吃,遭受侵略的残酷的动荡时代吧,人都已经要饿死了,还有人性来做什么呢。
牛是牛二抓阄抓来的,一同被分配过来的还有九儿,九儿长得漂亮,牛二喜欢她,想跟她“生个一儿半女”。
中国农民的人生理想,不正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何况他还有两头牛,老婆有了,孩子也会有的,美好的人生即将开始。可惜鬼子来了,啥都没了,好歹还给剩下一头牛。影片中,牛二管奶牛叫九儿,九儿既指牛,又指他惨死的未过门的老婆,更象征着他向往的美好生活。所以他拼死也要守住着美好的生活。
鬼子来了,他先是偷牛。偷不来,打算干掉鬼子抢牛。被发现了,就英勇搏斗守住自己的牛。这是抵抗外侮时,中国农民的典型态度。
总算鬼子走了,饥民又来了。
这时,牛二质朴的农民本色显示的淋漓尽致,虽然自己的东西也不多,但人命关天,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甚至不惜伤害了自己的牛(美好生活),而这群灾民则是把贪得无厌彰显的淋漓尽致,拿了人家东西不仅不感激,不报恩,还想着整怎么害死恩人,扒皮吃敲骨吸髓。最后居然说出:“我不过想吃你那牛,你竟然想要我的命。”
熬过了饥民,又赶上国民党和鬼子火并,牛二关键时刻死死抱住他的牛,讽刺的是,生前打得要死要活的敌人,死的时候,反倒埋在一块。
结果回到村里,又赶上了土匪,牛二给扔井里了,奶牛也被土匪抓走配种了。
典型的土匪作风,男人杀死,女人带走上山,留自己的种。
此时的中国农民牛二终于愤怒了,抢我的东西,要我的命,抓走我的九儿,咱谁也别得好儿了,于是他扛起了炸弹。
然后,不知又赶上谁和谁火并,(其实并不重要。)牛二和牛侥幸活了下来,一人一牛上了山,终于“过上了人过的日子”。
有一点,令人疑惑,就是为啥牛二咋也死不了,中了刀不死,中了弹还死不了,眼睛都瞎了还死不了,因为中国农民就是这样,就是不死,就是顽强,一滴水一点阳光就能活下来。后来解放军回来了,牛二想还牛,人家没要,估计牛二心里乐开了花,因为牛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这回牛终于是自己的了,说啥也的要个戳。这就是一个中国农民和他拼死守护的生活。再说牛二这个人,最后纸上写的是“二牛之墓”因为牛二本质上也是头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藏住自己的小牛,在山上挖坑,后来带着奶牛开荒种田,养活自己。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广大农村里广大农民的付出。有牛脾气,牛脾气就是犟,认死理。你平时踢我两脚,打我两下就算了。你把我惹急了,跟你拼命;答应八路军的事儿,一定要说到做到,即使过了七八年之后。展示了中国农民的质朴和诚信。善良敦厚,无论是无偿救济灾民。还是救日本兵,都展现了他的善良。因此中国农民牛二,本质上也是头牛。
9. 杀生影评专业分析
《杀生》是一部没有拍成功的好电影。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导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他想要在一部电影里涵盖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这些思想的碎片,转换成各类隐喻散落于影片各处。《杀生》的这些隐喻为影评人提供了大量的阐释空间,让他们可以长篇大论地尽情挥洒,释放解读的热情,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观众带来一个好的故事,以满足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基本冲动。
管虎从处女作《头发乱了》开始,就毫不掩饰地宣告了自己在电影上的野心:对束缚人心的庸常现实的批判、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对荒谬历史的诘问……但从这部片子开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驾驭这种野心的能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转换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间毫无逻辑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构起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从乐队排演的旧仓库,到女主角在医学院的课堂,再到人潮涌动的北京街头,甚至到主角们记忆中的胡同……正是在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对社会的批判转化为摇滚乐中的愤怒,把对历史荒谬性的揭示转换为女主角寻根的失败,把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转化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医院过道中没有目的地的狂奔,而衔接这些场景的则是女主角同样缺乏逻辑的、如诗般的内心独白。但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管虎用这些碎片营造出了一种真诚而感人的氛围。尽管这些与青春相关的心理和情感:不安、冲动、迷惘、怀旧、理想主义……早已沦为一种俗套,但在任何时代都会具有动人的力量。
快20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没有解决他的野心和表达能力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新作《杀生》之中。管虎一直公开表示,关于《杀生》,观众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他同时又在电影海报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见,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导演的重点所在。《杀生》的主角是黄渤饰演的农民牛结实,为了揭示这两个平行的主题,管虎分别引入了两位叙述者:任达华饰演的外来医生和苏有朋饰演的本地人牛医生。
在任达华叙述的故事里,牛结实的举动可以有两种理解。从村民也就是世俗社会的角度看,牛结实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他白吃白拿、调戏妇女、掘人祖坟、玷污圣水、偷窥人家房事、在饮用水里乱撒春药……严重扰乱了长寿镇的正常秩序。但在任达华这个外来医生眼里,牛结实是一个反抗社会束缚的“狂人”,他将内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怪诞的、世俗社会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变成了自由与生命力的化身。在这一点上,《杀生》延续着《头发乱了》的主题,只是农民牛结实相对于女大学生叶彤,少了思想层面的纠结,却多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动力。而这种行动力对于社会来说则是破坏性的,于是,人们群起而欲将牛结实除去,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也同时浮现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管虎似乎也没有办法把它说好。打破现在与过去的时间区隔,在过去与现时之间不断穿梭的叙述方式,放在30年前,当然是一种创新,但在先锋文学已经过去很久的21世纪,在一部电影中,导演还玩弄这样的叙事花招,是不是有些过时了呢?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就这个故事本身来讲,完全没有这么折腾的必要。影评现实与历史交替呈现,往往是为了表明两者之间的互渗关系,但是在牛结实死后,医生背着他的尸体重新造访长寿镇,除了刚开始人们误以为他又活着回来了,因此引起一阵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结实这个以前人们烦恼的“中心”,在其死后似乎就从人们的生活中被完全摈除了。既然形式没有获得内容上的支撑,那就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空壳。管虎背负着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个故事讲得四分五裂,制造出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但也正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可以任意设置隐喻。把他所有关于社会、关于生命、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世界、关于意义……关于一切宏大主题的模糊概念统统设置在点到为止的隐喻中,解读与阐释的任务都交给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影评人。“《杀生》是一部多义性的电影,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管虎从一开始就在诱惑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影评人,诱惑他们把他自己用影像说不明白的东西都讲出来。这是管虎的狡诈,也是他驾驭不了自己野心的无奈。
而在苏有朋扮演的牛医生的故事里,主要讲述了牛结实如何走向死亡的故事。这部分围绕牛医生团结村民编造谎言的计谋如何实现,又是如何把牛结实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渊而展开。当牛结实面对村民个体作战,当戕害的势力只是分散的时候,他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当这些势力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统一的力量,变成一种生存的整体境况时,再强大的心也会崩溃。因为这时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有形的战斗对象,而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无法捉摸的庞然大物,包围着你,但当你挥拳的时候,击中的只有空气,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但由于此处的叙事者是牛医生,在这个限制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结实如何身处谎言的包围,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以至无法自拔,但是我们看不到牛结实走向死亡时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于这个众人摆下的“无物之阵”时的无奈,我们只能从黄渤时时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对世界的眷恋;从他把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对生命的不舍。当然,管虎还采取了一种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复出现的“心由境生”四个大字,告诉观众牛结实的死因。在这些散落一地的隐喻中,管虎实现着他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梦想。
当马寡妇抱着牛结实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时候,长寿镇的天空开始坍塌。这个孩子的自由是牛结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把儿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后,鲁迅的幽灵仍盘旋在管虎的意识中——“救救孩子”。
杀生影评(二)
文/梁恺
昨天看了管虎的《杀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贴着带有“管虎作品”标签的黑色、震撼与张力,充满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影片的风格依然是粗粝有力的,整部影片中处处充斥着苍老与丑陋:从不断发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镇,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村民,再到满脸皱纹或雀斑龅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后背的裸体,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美”的东西——而她还是个本应被溺死的寡妇。这种粗粝与丑陋恰恰也是导演力求表现的一种质感,即在一个这样的以年龄为最高GDP的“长寿镇”里,“青春”、“美”和“欲望”是否还有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节上的巨大转折(对管虎来说,这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显然只是“叙述”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现“故事性”或“商业性”的一个必备环节,其背后潜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内核”),而是片中时刻不忘的每一个细节的隐喻。这些隐喻隐蔽而又精妙,时刻映照出古老并且正在上演着的现实,让每一个经历过类似现实的观者在看完后能有所思索。可以说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简的商业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征、符号和隐喻构成的民族寓言。当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国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时,主要将其界定为后进入现代化(第三世界)的国家或民族的一个特定现象;从《杀生》里,我们不难看出像《让子弹飞》那样对于第三世界革命的时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这次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把解剖的手术刀对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困境——当然我承认,有些民族和人群在这种困境里陷得特别深。
下面我就说几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细节,并且做一下个人的解读。
首先,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纯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但实际上我刚看到黄渤从麻袋里露出头来就觉得很狗血:一个人被打了那么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悬崖,又被车碾,连块青都没有?但影片看到后来才渐渐理解,这种设置其实只是情节上的噱头而已——你总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写吃喝拉撒吧?——艺术应该只负责发现和展示最高的“真实”。但是至少这样的一个开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这个插叙式的设计为后来的叙事增添了一定的商业化原素。
其次,关于长寿镇的诸多隐喻。
1.长寿。长寿镇可以说是十分贫穷:贫瘠的地貌,险恶的自然环境,灰头土脸的镇民。但就是这样一个镇子,却因为盛产“寿星”而远近闻名。乡长(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县长)家里那张布满灰尘的“百寿图”就凝聚着这个镇所有的好名声。年龄(数字)可以说就是这里最漂亮的GDP。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即GDP其实不过是一个“好看不好吃”的数字——为了打破长寿(数字化)的纪录,祖爷爷要在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努力地在死之前多挣扎上几个时辰。另外,镇子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这个情节设计恰恰讽刺了“老人政治”——长寿镇最自以为傲的东西,并且也为整个镇子麻木、无能、老态龙钟、几乎停滞的氛围做了很好的铺垫。
2.寡妇。片中的寡妇是个哑巴,但是在这样一部“审丑”的片子里,她拥有令人惊羡的肉体。正是这样一个存在,使得她与大多数镇民的衰老、“正常”与循规蹈矩形成了鲜明对比。寡妇年轻美艳,但是却不得不面对被殉葬的命运。这一方面是由于镇里的习俗,另一方面是否也与她的“哑”有关?当一个人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也往往意味着她失去了为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这一关于“哑”的隐喻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言论自由与保障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当一个人无法正常地表达时,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无论是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这样的问题都一直存在,只是涉及的对象和程度不同罢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义”地设置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情节,让牛结实救下了险些溺亡的寡妇。而且当寡妇的裸体面对那些侮辱她的村妇时,她真实的肉体是那样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无遗——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后半部分,怀孕的寡妇又时刻展现着母性的光辉,同时也让牛结实的死不显得那么悲怆凄凉。可以说这个角色的设置是片子的一大亮点。
3.肉体与性。这是解读本片的一个重要部分。镇子里的肉体符号主要分为这样几种:首先是牛结实这样年轻气盛的“泼皮”,“性”在他那里就是赤裸裸的、大胆的、真诚而不加掩饰的肉欲。其次是寡妇,尽管拥有美艳的形体,但是仍然受镇子里观念的束缚,不敢或不能主动追求性爱,但当受到来自其他同镇女性的侮辱时,她也绝不低头,而且敢于为了牛结实这个肉体上的“丈夫”从精神和身体两方面进行奉献。第三个是幺婶夫妇,一对总在努力圆房却始终要面临不举的夫妻。这对夫妻恰恰是关于长寿镇对个人正常欲望压抑的最好隐喻:当惟老人、惟年龄的统治笼罩在镇子里时,性交和勃起也成了一种奢侈。他们的遭遇也为后来牛结实投放催情药做了最好的注脚,说明了牛结实在多次恶作剧式的偷窥之后决定“帮他们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个是一个隐含的肉体,即镇中老人衰老的身体。这种衰老除了能换回“好名声”以外,不会给镇子的未来带来更多好处,相反,懦弱、多虑、无能和自我压抑和压抑别人恰恰是这种“长寿”最好的体现。在影片的色调上,管虎从始至终也特意强调一种压抑感,一直到最后一幕的出现。可以说整个长寿镇就是一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躯体,牛结实的调皮捣蛋是这个“活死人”唯一的生气。
4.孩子。孩子的出现表明了人性当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驯服并玷染了衰老的真诚。关于孩子的细节,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说实话的胖孩子。“牛结实,他们都在唬你嘞”这一句话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说实话的结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脚镣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至少两次,这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莫大讽刺。第二点是众多跟随牛结实玩耍的孩子。他们不害怕牛结实,和牛结实一起撒尿,一起捣乱,一起去医生那里“抄家”。但是他们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结实玩以及要演戏之后,他们见到牛结实时终于哭了。这哭泣与其说是害怕牛结实,到不如说是害怕“演戏”,害怕父母,害怕于无形扼杀童年与纯真的“长寿镇”。孩子们的真实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诲”下慢慢走向苍老。在几千年专制的长河里,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早逝时,往往已经无力挽回。
5.两个医生。任达华和苏有朋饰演的两个医生是情节转折的重点。苏有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牛结实的死亡;任达华力图寻找真相并且为牛结实完成了最后的救赎。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并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红线”式的人物。苏有朋甫一出场的英气与最后狼狈相的对比,充分展示了导演的立场;任达华不仅解开了谜团,最后形象上的转变也完成了对于牛结实精神的继承。尽管长寿镇最后的出殡依旧让我们难以看到改变的影子,但任达华意味深长的一笑却告诉我们希望还在。
6.其他镇民。看似忠厚实则奸诈的肉店老板、一味维护老人秩序、为了“演戏”提前结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队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殴打侮辱寡妇的妇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镇民日常状态的肖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导演去哭天抢地的谴责“高压统治”“专制”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现了类似于鲁迅小说中“黑衣人”这样的群氓,通过表达一种无意识的戕人与自戕,矛头直指几千年的专制文化,富有极强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结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式的人物。在影片开始,我原以为片子会像《让子弹飞》或《鬼子来了》那样讲述一群懦弱的老实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会反抗,最后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罗生门似的叙述还是让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传海报上所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医生的讲述把一个原本公认的受害者瞬间转变成了害人的原凶,这很让我感到些鲁迅《呐喊》的意味。牛结实前半部分的“作恶多端”都在后半部分变成了这潭死水里的微澜,是他的童真和种种恶作剧让镇上有了一丝生气。但这种“生气”显然与长寿镇老迈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牛结实主动选择了死亡也显示了他在与镇子的斗争中最终败下阵来。一个“真人”是敌不过众多“假人”和“愚人”的。不过他最后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让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斯巴达克斯》的最后一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牺牲了,但他收获了孩子不再为奴的希望。他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杀生》中,最长寿的其实是牛结实,因为他的精神没有死,他用自己主动求死的意志换回了理解与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还在感叹镇民的善良与懦弱,居然几十年都不能找到对付这个“泼皮”的办法,还要求助于外援;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对他们的蔑视与同情,同时也思索着这样的局面到底是个人还是制度造成的。结论是当专制与蒙昧成为习惯时,每个人都在自觉地维护这种状态,并且害怕被主流所抛弃。《浪潮》中描绘的极权主义实验以及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又一次得到了展现。当然,我相信除了牛结实、寡妇和孩子,镇上还一定有不甘于在这种窒息氛围中被扼杀的人,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而且还一再遭到威胁,比如牛医生说“不会演就闭嘴!”。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这种“不会演就闭嘴”的闹剧一再重复上演,可悲的是我们还习以为常,直到最后终于学会了主动“闭嘴”。
影片看完,我也听完了一个叛逆者寓言般的叙述;这叙述,曾经来自鲁迅,曾经来自北岛,曾经来自王小波,在这次的109分钟里,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局来自黄渤和他背后的管虎,也来自于几千年的历史和绵延着的现代,更来自于一颗颗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说房龙的《宽容》带着一种对人性冒险精神的赞叹和褒扬的话,《杀生》则更像是对人性内心深处的愚蒙与衰老的一种绝望的反叛:尽管反叛,但已绝望;尽管绝望,仍要反叛——先于时代走出丛林的英雄都是异端——人生的悲剧性与伟大也正在于此。所有的喜剧都是梦,所有的悲剧都是寓言——至于悲喜剧,我想,那就是“现实”。
杀生影评(三)
在大陆电影中,本部影片从内容、风格、镜头、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谓中国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本片讲述了乡村医生来到一个古镇治疗治疗传染病,却因男主角的死开启“犯罪现场调查”。(www.lz13.cn)首先此片有悬疑、惊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死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线,通过村民讲述、小男孩揭秘和医生自我推理等逐渐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与古镇格格不入的小恶霸,屡次破坏镇规,遭镇里人痛恨。在留洋医生的指引下,村民开始了对男主角的集体谋杀。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论镜头快节奏的剪切、穿插叙事的风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现出此片与中国传统电影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国电影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镇中的角色,仿佛在沉闷的舞台中嘶吼着自己的朋克音乐。再次,本片并不肤浅,男主角手中的钥匙、伴随左右的音乐盒、地震、催情药都藏着小寓意,而古镇的生活状态、男主角的性格行为、集体的“杀生”都藏着大寓意。最后,影片里还有一个爱情故事,无“恶”不做的男主角和险遭集体“杀生”的女主角相爱,男主角用恶霸的方式爱着,女主角用传统的方式回馈。另外说句废话,本片有黄渤的影子,紧张不失调侃,严肃不乏对平淡的戏谑和挑战,除了导演的新意,黄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点。
本片的叙事风格最引争议,个人认为导演似乎用力过猛,故事讲得吸引眼球却略显混乱,也许这只是导演个人对电影新风格的大胆尝试,希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样精彩而更为清晰的故事叙述。
本人臆测:“杀生”是相互的,村民杀了主角的生;究其动机,是主角杀了古镇的生。男主角被杀死的是性命,古镇被杀死的是传统。男主角刀枪不入的身体最终抱病而亡,古镇的传统因一个小流氓、一个本该作为祭品牺牲却活下来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春药”、一个策划杀人的留洋医生而脱离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称道”的善良。最终,随着巨石的滚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时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