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数字电影技术常识内容
1.数字电影的技术原理
数字电影是以数字方式(即“0”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西方国家对数字电影技术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电影电视技术工程师协会SMPTE()为代表,该协会专设了数字电影DC28组织,下分为8个小组,负责研究和制订全球性地取代35毫米电影发行和放映的不同方面数字技术标准以及技术模式。
数字电影的整体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阶段的影像信号制作成数字电影母版。第二阶段是委托专门的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对母版信号进行数字压缩、加密和打包,然后通过卫星或网络传送到当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将母版信号刻录成DVD只读光盘或录制到磁带等载体上,通过传统的特快专递等服务发送到当地影院。第三阶段是在当地各影院或地区数字信号控制中心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和存储,获取和发送放映授权以及解密密码等。第四阶段是通过数字放映实现数字信号的放映。
2.数字电影有哪些优势
具体来说,数字电影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进行录制、拍摄、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等物理媒体传送,再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和光信号,最后放映到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一场革命即将爆发,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数字电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数字电影具有传统电影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通过电脑完成许多画面特效。
数字电影有三大优势。 第一,技术优势。
传统电影的胶片存在光源老化、褪色等问题,但是数字电影能保证影片永远是新的,而且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 第二,播放优势。
传统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质量受损,但是数字电影却能保证电影的高质量,数字信号一旦发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欣赏同样质量的电影。 第三,环保优势。
我们知道传统电影的胶片洗印需要化学原料,而这些化工产业会造成巨大的污染,数字电影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这一切。
3.数字电影技术的主要课程
《电影技术概论》、《电影艺术概论》、《视听语言》、《C++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视频技术基础》、《视觉原理》、《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视特效技术》、《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数字影院技术》、《数字中间片技术》、《影片技术分析》。
4.怎么制作数字影片呢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
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2009年前)。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1确定1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
5.数字影片的制作方式有几种
数字影片制作方式: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
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2009年前)。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1确定1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
6.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有什么区别
数字\传统电影区别: 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
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 数字化电影技术进入到了微观世界,它将图像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像素,然后再重新组合,以改变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创造出一般摄影方法根本达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镜头,在创作上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在保证数字电影放映的同时,由于由高亮度、高清晰度的画面投射设备,电影院也可进行现场转播数字高清电视节目如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扩展收入。 数字电影能演绎全新的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声音的表现空间,使电影声音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Ⅱ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探讨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
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摘要: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领域的重要结合,电影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给电影的各个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发展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电影美学,做好相应的电影艺术创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电影的现代创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美学;冲击;电影创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对电影创作技术、电影语言和相关叙事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下的电影美学,更好地完善数字技术与电影之间的相互融合,做好新时期电影美学的营造和传递。
1.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分析
计算机技术是数字技术的核心,而这一核心技术进入到电影制作领域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是电脑成像和电脑绘画得到的数字影响和相应的虚拟空间手段在电影创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影与电视、电脑和其他多媒体设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使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新型媒体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电影审美文化、电影艺术表达形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电影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纵观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影真实观的变化
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电影在拍摄手段、制作方法等方面大都是以真实存在的景象作为电影影像的主要来源,观众通过荧幕上影像与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来评判电影的真实度,例如传统的巴赞长镜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都是从真实情境出发而形成的电影物体拍摄手法,电影题材的选取也都是从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提取的。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电子成像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使得电影中的影像可以抛弃过去必须面对实体的实际,利用计算机就能够任意地生成相关图像,在这种创作手法下,海啸、空难、外太空等场景和景象能够很容易地出现在荧幕上,而且电影题材的选取也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由此,一种新型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就诞生了,在虚拟美学思想下,电影不再是以照相为本性,而是用合成性和生成性来表现。
1.2电影叙事方式的变化
巴赞长镜头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是传统电影叙事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一种线性的故事剪辑方式。而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则将电影叙事的方式有单一的线性剪辑方式变化为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这种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能够将电影时空进行无限、自由的转换,剧情离奇跳接、无限制复制等故事剪辑手段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电影开始朝着奇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长镜头和蒙太奇开始被逐渐地忽略掉。
1.3电影观看方式的变化
传统观影方式具有仪式性、集体性和暗示性的明显特征,这同时也是分析电影观众心理的主要概念范畴。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的观影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录像机、影碟机、家庭影院,到网络电视、手机APP软件等新型播放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的观影仪式感已经不复存在,集体性朝着个性化、随意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电影的观看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在带来了电影创作发展机遇的同时,对电影观看的幻觉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2.1技术革命不等同于美学革命
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技术革命并不等同于美学革命,也不是必须要通过技术革命来带动整个电影艺术的整体革命,简单的说,就是数字技术虽然对电影美学产生了冲击,但是并没有对电影的艺术本性产生影响,也没有动摇电影美学的根基。电影美学是建立在电影艺术之上的,从审美哲学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仍然体现的是人们生活的实际,表达的仍然是人们的内心需求和愿望,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另外,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电影美学主要来自于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而人们的审美需要是从自身内心出发的渴求,这同样也是数字技术所改变不了的。从这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更新和丰富了电影美学的表达手段,但是并不能改变电影美学本身的属性特征,也无法遮掩电影美学的艺术本性,技术革命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只是给电影美学创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但是并没对电影美学产生颠覆效应。
2.2影像奇观并不是新时期的电影艺术本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电影产生的最大影响还是体现在电影视觉效果的变化和发展方面,这种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电影视觉效果被称为是“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电影影响的视觉奇观只是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传统电影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发展趋势和视觉营造手段发展方向。这种视觉奇观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和影像,这种影像能够为大众带来极为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生产手段之一。视觉奇观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国外的《阿凡达》《后天》,国内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知名影片都使用了这种视觉表达手段,以此来满足观众的感官震撼刺激心理。但是不论这种手段如何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表达手段,真正让人们感兴趣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仍然是这些影像手段背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和“内涵”。人们对电影好坏的评价,仍然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传递的信息和内涵决定的,技术手段应用的好坏只是关系到内容和形式和方式。讲好故事仍然是电影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体现。
2.3数字技术无法动摇中国电影美学
传统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开始朝着更加高端画面品质更佳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数字技术不能动摇中国电影的美学传统。中国电影观众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最为关注的点,仍然是“戏”,也就是说中国电影观众要在电影中看到丰满的`人物形象、流畅的故事叙事以及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或者是伦理力量,电影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中国观影者关注的根本点,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过分地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所谓视觉奇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国电影观众的喜爱,《无极》就是这一类电影的典型代表,虽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但是单薄的故事、不够突出的人物刻画仍然是电影的硬伤。另外,通过数字技术所营造和创造的奇观电影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与我国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膜,奇观电影关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精彩绝伦的对决以及华丽堂皇的服饰等视听奇观,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人文情怀,这种电影创作方式也很难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根据我国电影发展历程来看,戏剧式电影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我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要求,因此,一味地追求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视觉奇观的做法是无法动摇中国传统观影美学的,同样也无法得到中国观影群众的喜爱。
3.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影艺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真实观、叙事手法以及观影方式都产生了的影响,对电影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种美学冲击,认清数字技术并不是电影美学的全部,无法代表美学革命、不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也无法动摇观众的审美情绪本性,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仍然要从实际出发,要将数字技术作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美学营造的手段,而不是将其看作是电影美学创作的本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1):84-88.
[2]梁晓萌.论数字技术对巴赞电影美学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6(8):288.
[3]高琳.数字技术长镜头对电影美学的丰富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0(8):194-195.
[4]肖永亮,许飘,张义华.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从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谈起[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9-154.
[5]纪丽君.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假定性美学的开拓[J].电影评介,2013(9):55-57.
[6]丁桢桢.数字合成时代下的视觉感知——浅析CGI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9):131-132.
;Ⅲ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引言
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电影技术革命经理了三次大变革,改变观众传统的欣赏模式同时,还激发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创造思维。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更是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可以说,电影正在处于一个崭新的数字电影时代,数字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产业的最彻底变革。2002年,电影《西蒙尼》讲述的一个让演员不安的故事,即发明的虚拟演员编码程序,整个电影制作只要有导演操控即可,而演员的表演却被计算机演员所代替。那么这个由数字技术主控的电影表演时代会不会成为现实?
一、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强化了对表演者的表演风格。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不断拓展电影的叙事空间,而多元化的影片题材也给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童话、魔幻和更多的未知世界能借助数字技术将电影制作者的想法和构思完好的实现,一些捕捉而成的表演虽然是虚拟而成的,是和日常生活相区别的。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想象力,甚至需要对传统的审美原则大胆颠覆,而去塑造一个与观众审美需求相符合的电影角色。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提高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推进表演者的专业化发展。一个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演员是不能在蓝幕前进行表演的,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蓝幕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虽然很多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主要是以演员的气质形象为标准,秉着可塑性开展工作,而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完成整个演员创作,但是面对数字特效的时候,演员就无法完全应付了。同时,传统的电影表演,演员是在真实场景下完成的,比较容易发挥自己的情感,但是在数字技术下,搭配的是虚拟场景,演员很难找到情感寄托,对其表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虽然对演员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促进演员的专业化发展。在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需要更为专业的演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实际应用
1.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空间表演
电影和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影能很好的表现出电影空间,电影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观众能通过电影表现对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和空间有所了解,可以跟随导演的创造力天马行空,而数字技术将电影的这种时空优势扩大化。在影片《乱世佳人》中,导演就是借助多次曝光的技术在影响中重塑空间,影响就是多次借助该技术自由的改变荧幕空间环境。传统的电影表演很难直接将一些瞬间和细节捕捉到荧幕上,但是借助数字特效技术能将不同画面拍摄到的各个元素合成后,制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这就是数字特效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在船上展开双臂相拥,与海水、海风相接融合的场景之所以能成为电影永恒画面,很大程度都归功于数字技术。相信没人会因为拍摄一部影片去特意铸造一艘这样的巨轮,加上四周的灯光、蓝幕及其他虚假的模型,都是依靠数字技术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幅画面里,让环境和角色真实的融合在一起。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的应用,给电影发展带来了更高的表现力,也给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合成和虚拟生成的空间越复杂,就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创作。
2.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克隆
克隆人在电影荧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双胞胎,虽然存在真实的双胞胎,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借助电影技术来完成的。最初技术借助多次曝光技术进行原始合成,并用手工操作进行画面分割,但是这种技术制作出的克隆形象多数是固定的.而数字技术在电影克隆中的应用,很好解决了这种问题,电影中的克隆形象和现实中没有什么差别,能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运动。电影《克隆人》就是对数字技术应用电影克隆中的最好体现,该影片导演在美国电视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骗过90%的观众是毫无问题的。3.数字技术应用于虚拟影像虚拟影像是借助数字软件在计算机工作站上直接生成的一种影像,生成后不需要摄像机拍摄,能直接输出在胶片上。数字技术在虚拟影响中的应用,能很好的结合表演者和虚拟影响,使得演员的表演是在演员和虚拟影响结合后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不单单是演员的简单表演。《终结者2》中,就有数字技术应用虚拟影像的'主要体现。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未来杀手在不费吹灰之力下就穿越铁栏杆的时候,不得不惊叹数字技术将虚拟影像和真人能在肉眼不能分辨的基础上完美结合。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表演中,有项重要技术,即数字合成技术,是在技术条件下,把两个以上的源图像合成为一个单独图像。为了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合成效果,技术人员应该在电脑上把不存在的生物设计形状找到与导演需求相符的物体质感,并为其创作出相应的运动轨迹。一旦导演设计出的虚拟形象能根据导演意图自由运动时候,就可以将虚拟形象和演员真实的行为和表情融合一起。同时,为了能充分表现演员的表情和行为,如捕捉演员微笑时候肌肉运动的形态,可以在演员面部贴上一些感光金属片来提高表演效果。
三、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进行电影制作的高级技术,包涵了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生产图像技术等形式。
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的虚拟仿真、三维动态和合成技术来对影像进行构成,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字技术对摄影、场景、剪辑等内容进行构建。数字技术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构电影时空
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就是使用幻觉来产生一种更高更真实的假象。”电影的最大魅力是能将人类带入更多的未知,而数字技术给这种更多的未知提供了纽带。使用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能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来完成。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时空重构通过以下方法完成,即在虚拟影像的作用下,对传统影像本体核心的真实性进行转变。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虽然保留了传统电影表演艺术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电影的真实,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超真实。
通过重构电影时空,在很大程度上发散了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把观众带领到一个全新的观影世界。但是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演员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演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哲学思维来更好的进行角色创造。虽然,电影时空重构在我国电影界还未完全形成,但是相信不久将来,这种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2.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数字特效技术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是动作捕捉技术,对演员的形体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是数字技术下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手段。比如《指环王》中咕噜姆的表演者安迪·赛基斯就是以一种特殊方式给角色注入灵魂的,是动作捕捉技术的代表演员,其在电影表演中时而四脚爬行,时而直立行走,很好的演绎出了一个有古怪性格的小怪物。如《绿巨人》中的主人翁浩克就是导演李安自己披挂上阵的。张建亚导演在拍摄新版《大闹天宫》电影时候,曾邀请六小龄童参演,但是当六小龄童得知自己只是一个数字道具时,并没有答应。因这部数字技术主导的电影里,导演需要的只是六小龄童“猴化”的形体而已。可见,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对数字电影的重要性。
在电影《德赛克·巴莱》中,影片中的野猪即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但是动物并不受控制,无法进行现场真实拍摄,只能有专业的武打演员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并经过后期数字技术合成而得。当然,另一方面上看,数字特效技术的诞生,对特技演员来讲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可能是专业形体演员的主要机遇.总而言之,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员的素质是专业的、是全面的。
3.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
电影《阿凡达》中蓝色外星人给人格外深刻的印象,很大是因为反射球的缘故。在表演者身上闪闪发光的反射球是一种重要的数字技术表现形式,即表情捕捉和上面提到的动作捕捉技术。
表情捕捉技术是利用演员脸部肌体的表演数据来展现虚拟角色表情的,该技术的直观描述是演员的衣服及其衣服上的感应点。在拍摄中,能使用包括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在内的数字设备多方位的对演员身体的不同位置反射球运动轨迹进行记录,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合成后,制作出动态人物形象,塑造出新的电影表演角色形象。《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是数字化电影发展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全片只有三位真人演员,将“抠像技术”这种数字影像技术展现在观众眼前。抠像技术是使用蓝色或绿色幕布搭建摄影棚背景,然后使用反射球对数字进行抠像,使用数字技术构设了一个真实的拍摄场景,最终构建成完整的电影显示空间.
在日本电影界,曾经有人使用电脑绘图技术设计出了一个世界上第一个与真人形似的“计算机活动人物形象”.世界上整部电影都是数字演员的电影已经出现了,《最终幻想》中的全部角色都是计算机制作完成的,具体方法如下:将真人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输入电脑后,使用计算机制作出逼真的数字人物模型,并借助影响捕捉技术成功的塑造出一个有“声明真实感”的人物形象。《阿甘正传》中主角和已逝总体相会的场景深入人心,丹中尉腾在半空中的断腿触目惊心,但却很真实,其功劳就是数字技术中的局部抠像技术。局部抠像技术除了要注重对局部抠像界点外,还要让演员对角色进行创作。
总之,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正处于飞速变革时期,数字技术在对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表演、电影克隆人和虚拟影像合成中都有良好应用,而为了更高的提高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作用,可以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来实现。
注释:
1.侯李游美。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探析大众文艺[J].2013(20):34-35.
2.李昂。浅析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J].华章,2013(17):09-10.
3.李立宏,孙德元。新媒体技术趋势下的影视表演与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电影,2013(09):18-19.
4.刘珂珂。数字电影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探析[J].电影文学,2012(02):22-23.
5.喻晓和。现代电影艺术与观众心灵感应[J].影视制作,2014(05):19-20.
6.范倍,程刚。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J].当代电影,2013(03):27-28.
7.万传法。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表演美学及其生态研究[J].当代电影,2015(03):36-37.
;Ⅳ 数字合成技术在影视后期中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
1影视节目后期制作概况 一般来说,影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是策划和准备阶段.拍摄阶段是利用摄影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的过程.后期制作就是利用实际拍摄到的素材,通过三维动画和合成手段制作特技镜头,然后把镜头剪辑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
Ⅳ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如何体现
没时间熬叙了,总结如下:
数字载体代替胶片载体 数字播放代替胶片播放 数字的回放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数字的可改写实现了数字合成特技取代部分传统特技:扣像基础上的动画合成,图层合成,和数字校色、数字剪辑(主要是非线性剪辑) 数字发行方便快捷
Ⅵ 电影动画和动态影像主要采用的数字技术有哪些
电影动画和动态影像主要采用的数字技术是计算机合成技术,计算机合成技术取代了传统动画的拍摄;而计算机绘画软件的出现取代了手工绘色、上色。
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不仅使动画片的视觉感更强,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在制作上更加精良。使影视动画表达效果更强,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大,给影视动画的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能使影视动画的表达效果更加接近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为影视动画的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6)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在影视动画创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动画的限制,使得整个影视动画在视觉效果上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实现很多技术上的突破,比如场景特写、人物动作模拟等。
数字动画技术,本质上将影视动画等传统动画的制作与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相融合,实现动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近些年,数字技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广泛,尤其是以关键帧为代表的技术,带领影视动画进入数字动画时代。
Ⅶ 数字技术主要应用于影视制作哪些
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
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节目进行艺术加工或创建动画、情节。可以用计算机图形设计和动画制作,例如Freehand、Coredraw、Animator、3DMAX等,平面图像处理Photoshop以及让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随心所欲地创建动画“演员”、“道具”,构建情节或对现有的电视画面进行再创作。同样,也可利用计算机音频,例如SoundForge、MIDIMae—stro等来创作乐曲、自然声等音响效果。
(三)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编辑
目前,传统的以磁带为介质的线性编辑已逐步被以硬盘为介质的非线性编辑所替代,因为非线性编辑有其独特的优点:信号损失小、素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具有开放的特性。
(四)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制作好的教育电视节目在网络中传送,各制作部门就可以随时查阅或使用其他部门所做的节目。另外,若干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连网,可让资源共享。一个电视节目可由一个部门完成也可由几个部门合作来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资金,缩短电视节目制作周期,又方便部门之间的运作。
(五)利用虚拟演播室制作教育电视节目
目前,国内较好的虚拟演播室采用先进的图形算法和跟踪技术,通过数字光电传感系统和专业色键,最终实现演播室的演员与三维虚拟教育场景无缝的合成。
三、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
模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是由具有不同制作功能的各种硬件组合而成的,例如摄像机、录像机、切换台、特技台、调音台等,将这些利用模拟电视设备在外景地或演播室拍摄下来的电视节目素材,转录在录像带上,然后可以直接编辑或复制成底带供脱机编辑用,在脱机编辑中得到镜头编辑清单,据此进行联机编辑,需要时进行图文制作、特技制作、声音的混录等。
由于计算机参与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数字技术提高了电视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以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完成任何一种视听媒介的录制、编辑和传输。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是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作为数字数据统一处理,例如选材、合成和编辑都是以综合方式来完成的。图像、文字、声音是直接作为数字数据记录在服务器上,外景素材储存在磁盘存储器中,然后传送到服务器上,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制作。
由于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比传统的磁带编辑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电视制作的每一阶段和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在拍摄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前期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拍摄文案的准备
这里包括数字教育本的写作、制片预算计划、制作时间表的产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字教育电视的前期制作工作。文字处理有效地帮助编写人员形成和修改剧本。制片人和运用计算机制作拍摄计划和编制预算,还可以直观地列出本的每一场景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并且可以计算出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很快地得到总的预算,同时产生一个完整的制作时间表。
2.数字化故事版
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剧本、预算或时间表完成后,利用故事版绘制高效率地制作出剧情描绘板,它可为摄影、编辑和整个故事叙述提供视觉化的指导。剧情描绘板由一系列图像、影像组成,指明在电视节目中每一关键镜头的摄影构图和组成。
3.形象化预审视
利用场景和灯光设计在开始拍摄之前就进行现场场景的设计,按实际比例建立场景模型,由电脑中的摄影机进行拍摄预演;在实际安装照明之前提供可视化的灯光模拟照明效果,使照明设计可迅速地进行修改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使服装视觉化,并使其在实际制作前进行协调。
4.演员数据库
计算机化的演员数据库给演员自我引荐和挑选演员提供了极大方便。可以迅速、直观地查阅演员资料,演员也可以通过资料库扩大知名度。
5.资料准备
计算机数据库也给外景地的选择带来了好处,通过网络可以提供可选择的外景地的图像,从而减少差旅费用和筹备制作时间。
(二)数字化的现场制作
1.数字摄录设备
新的数字记录设备为摄像机的拍摄提供了很多优越性。例如,计算机硬盘可附加在摄像机上,数字影像和声音可在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立即进行编辑,这就大大加速了节目的制作过程。
2.照明控制
计算机化的数字调光台使得摄影师或照明师能够预先编好照明程序,并将它存储起来。
3.摄像机控制
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拍摄画面,一方面可以拍摄到高难度的镜头,一方面可以用于复杂的场景合成。
4.现场录音
数字音频记录处理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改进了录音。例如,数字化记录的声音可以比模拟记录的声音更有效地滤除不需要的背景杂音,在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也可以减小噪声和音质损失。
5.道具控制
用电脑来控制拍摄现场中道具的运动。
(三)数字化的后期制作
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制作中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在后期制作领域。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编辑和修改电视就像操作文字处理一样简单和快捷。数字非线性编辑使得编辑能灵活地瞬间改变声音和影像的顺序及持续时间。沿时间线处理和声音片断的能力不仅使编辑过程更灵活,而且也使编辑效率更高并节省费用。非线性编辑用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要经过下面几个步骤:
1.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素材的搜集包括相关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计算机动画信号和图像信号,例如用扫描仪扫描的图片、Photoshop制作或处理的图像、3DMAX制作的动画等高质量的原始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2.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采集数字非线性编辑的第一步是向非线性编辑系统输入素材,这一步是通过采集压缩及相应的来实现的。主要工作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动态捕捉、压缩和存储,目的是将模拟信号经捕捉、压缩卡压缩转换为计算机中的数字文件。
3.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编辑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数字编辑是指利用非线性编辑如Adobe Premiere、Ulead Media Studio Pro等对采集的数字进行编辑加工。非线性编辑可提供多种编辑处理功能与特技效果,如视音频剪辑、重新排序,各种素材衔接、特技、字幕等。编辑过程要注意音频和的同步,编辑人员的经验对编辑的效果影响很大,如画面组接、画面转场、蒙太奇等效果。
满意。
Ⅷ 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是指应用于电影领域中等各个环节中所用到的各种数字信息化手段。电影艺术即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从现实或虚拟中凝练以反映出对现实具有意义的思想、观点、价值等的集合。所以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论证如下。
首先,数字技术能帮助创作者更好地传递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电影通过场景描绘、人物塑造、气氛烘托、戏剧性的剧情等来传递其背后的内涵,而相较之前,数字技术大量应用后能使创作者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凸显价值,从而准确反映创作者的意图。正如电影《阿甘正传》围绕现实与阿甘的回忆交叉叙事,影片通过数字技术逼真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事件,特效镜头的运用也在表意上极力推动了叙事的发展,与总统的合影、乒乓外交、断腿的中尉.....历史的洪流借由阿甘的人生再现于荧幕,而电影首尾飘逸羽毛的特技长镜头,更进一步彰显了导演在电影力图传达的思想,漂浮不定的羽毛与永远未明的人生广阔的天空却又与心中的梦想,人生如逆旅,永远在路上。国产电影《孔雀》最后的镜头中,由于无法找到实际场景还原,影片创作人员先后在各地拍摄了许多素材,然后在计算机中按照设计方案对各元素搭配组合,终于创造出理想的场景:旧工厂的滚滚浓烟里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新时代的到来。这一画面的高度真实性丝毫未让观众起疑,并且达到了全片最后主题升华的效果。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表达和对现实的反映全然迈上了一层新的台阶。
其次,数字技术打破了固有的局限,丰富了电影的可能。电影学者邓肯·皮特里指出电影创作的规律性现象:新技术的出现会激发创作者尝试新可能的欲望,技术的支撑让电影不断涌现跨越式的变化。80年代技术不发达,电影创作想要试图描绘未来和科幻,可技术受限导致寥寥无几的尝试也只能成为当时文学想象的附庸。21世纪技术井喷后,诸如黑客帝国三部曲等的崛起带来了观影体验的极大提升,在逼真的特效画面下,电影才最终得以成功构建出反乌托邦的未来社会,传达人类与未来生物、智能、工程更高科技的矛盾,将想象真实化地搬到人们眼前,从而突破局限,自成体系。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不断发展,使得VR、3D、全息投影等技术一次次通过画面让我们拓宽对科技以及未来的想象,正如《头号玩家》这类影片的创新,使得虚拟的游戏世界与现实交融毫无违和,让我们沉浸其中。数字技术使得这种“假”不仅能达到物理真实,甚至可以超越物理真实,虚拟美学从而得以突破传统真实美学的边际并使之发展。这种发展绝不只是在于科幻电影中,迪士尼的《冰雪奇缘》将每一根发丝都变得清晰可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猛虎在拍摄中难分真伪。游离现实的童话展现出难以置信的真实,冒险也可以不只是人类的旅程,艺术源于生活,但数字技术让生活中的局限被极大突破,更好地带来创作的空间和艺术的美感。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是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
Ⅸ 数字化后期制作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数字化后期制作包含:
剪辑:粗剪、精剪、字幕、音频合成等。
合成:调色、合成、跟踪、抠像、擦除、三维投射、数字绘景等。
配音:配音、配乐、音频处理、音频合成等。
数字化后期制作简介:
数字化的影视制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数字化的电影电视信号进行处理,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节目的前、后期制作。
这里的数字信号可以是直接产生的数字信号,如数字摄像机产生的数字信号、电脑软件产生的数字信号;也可以是由模拟信号经过数字化过程后产生的,如经过扫描得到的数字图像、用视频采集卡获得的数字视频等。
影视领域的数字化革命直接影响着节目后期制作这一重要环节,比较突出地表现为非线性编辑方式和功能强大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以及计算机动画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化的影视制作技术。
Ⅹ 举例说明数字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应用
3D电影虽已经问世多年,不过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流行起来。3D电影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传统模拟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移,这个过程中,内容提供厂商是起主导作用的,毫无疑问好莱坞在全球电影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好莱坞电影制片商才是3D电影的首要推动者。2005年7月,由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电影、华纳兄弟等电影公司组成的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DCI)制定了数字电影系统规范。随着DCI标准不断演进,数字电影产业才得以不断前进。3D电影技术是建立在数字电影基础之上的,有了标准和片源,芯片厂商和设备厂商,包括影院业者才能齐心合作,共同打造3D电影产业链。比如德州仪器的DLP投影产品线已经发布了满足DCI标准的产品,DLP影院下一代电子平台的投影机将具有领先的性能,包括精确的DCI兼容色彩,卓越的对比度和足以照亮最大影院银幕的亮度输出,3D画面可投射75英尺。在影院方面,纵观全球,约有11,000套数字电影机安装,其中约4,200个支持3D内容播放。标准化方面,DCI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2D标准以基本成形,DCI需要制定和统一3D电影的放映和观看标准,是需要戴那种类型的眼镜?是主动式立体显示,还是被动式立体显示?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3D电视与3D电影类似,技术标准和片源将是决定产业化的关键,而目前片源的稀缺和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进展缓慢。在显示技术方面,主要分成两种方式,需要佩戴眼镜和无需佩戴眼镜。一些厂商采用MPEG小组的MVC(Multiview Video Codin,多视角视频编码)技术,需要佩戴主动快门眼镜,一些则采用偏振光显示图像,需佩戴被动偏振眼镜来实现。另一些厂商则推出了无需佩戴眼镜的3D电视,这种方式需要在面板和片源上做处理,且长期观看往往会导致头晕目眩等现象,更加适合应用在公共区域。比如TCL集团率先推出了无需佩戴眼镜的商用3D立体液晶电视,该产品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可在广泛运用于地铁、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作为新型信息载体使用,目前已经深圳宝安机场安检大厅得到应用。据TCL集团工业研究院院长闫晓林博士介绍,3D液晶电视的立体显示效果是通过在液晶面板上加上特殊的精密柱面透镜屏,将经过编码处理的3D视频影像独立送入人的左右眼,从而令用户无需借助立体眼镜即可裸眼体验立体感觉。另一家国内厂商海信也推出了3D立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