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愚蠢的土拨鼠和发了霉的橙子什么梗
“愚蠢的土拨鼠”出自美版《甄嬛传》现国语神翻译 你们这群愚蠢的土拔鼠;
“发了霉的橙子什么梗”出自老电影,译制片,上面骂人的话。
近日有网友脑洞大开,将美版《甄嬛传》翻译成国语腔调,违和感十足的译制腔调,逗乐网友。
华妃:“噢,快给我停下你们这群愚蠢的土拨鼠”
苏培盛:“哦,我的上帝啊,娘娘这是怎么了”
华妃:“嗨,老伙计,别废话皇上在吗?”
苏培盛:“哦,我发誓皇上说他不在”
华妃:“嗨,四郎,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
有网友留言说:“哦,天呐我的上帝,我笑出了眼泪。真不敢相信真是真的。”“愚蠢的土拨鼠”应该是出自这里吧,搞笑的。
郭德纲于谦终于出了新段子,谦哥的新称号“倒霉的土拨鼠、发霉的橙子”光听就笑喷了。
B. 什么是 译制腔
就是那种给外国电影配音的那种腔调,洋腔洋调的。
你可以看看这个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E0m3B56kI
C. 制作一部外语电影的译制版本需要多少
您好,一部外语电影译制版本的配音需要付费用大概在一万五至两万元之间。因为是译制版本,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双语配音老师,同时如果老师在业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以及粉丝,那么价格还会更贵。
D. 美剧中文配音叫什么腔
叫翻译腔。
配音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而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它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语言对白。同时由于声音出现错漏,由原演员重新为片段补回对白的过程亦称为配音。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进行塑造和完善各种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吹替是一个日语词汇,翻译为译制配音(日语:吹替え、吹き替え(ふきかえ,Fukikae)),指将国外的电影重新配音,以方便本国人视听。
E. 求推荐几部可以提高英语口语的电视剧或电影
当电视剧也弄出个品位链条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看英剧的瞧不上看美剧的?”其实,美剧是大多数人的海外剧启蒙,伴随着80后的成长,不得不提《成长的烦恼》、《老友记》和一批优秀的央视译制片,再到《绝望主妇》,《欲望都市》等都市题材在女性观众中的走红,再到据说奥巴马也爱看的《纸牌屋》全景展示美国的政治生活和权力运作,连Lady Gaga都要客串一把的《美国恐怖故事》,还有《权力的游戏》和《我们这一天》这样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红剧。
英剧进入大众热点讨论的时间稍晚于美剧,虽然都属于英美派系,但整个画风还是有着很大区别。如果说美剧属于具有好莱坞特质的成熟工业流水线操作,英剧则可以理解为浸染了欧洲艺术电影气质,在英伦文化滋养下的电视情节艺术。英剧短小精悍,优秀剧集包括《神探夏洛克》,还是被誉为英国红楼梦的《唐顿庄园》,以及《黑镜》。
电视剧作为文化工业生产的重要一环,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英剧和美剧是熟悉和了解国外流行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让观者浸入社会文化场景中,会有不少的cultural
shock,却成为让人上瘾的文化魅力。有人说学英语有三个阶段:口语-文化-幽默,美语和英语本身就有区别语法、表达上的诸多差异,英剧和美剧在“口语”、“文化”、“幽默”上各异的特色,亦可窥见一二。
首先最大的感受肯定来自于耳朵,美式口语和标准伦敦腔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美语发音更加夸张,发音相对含混,受到多种语言、多民族文化的影响,重音、停顿也更加随意和平缓,[r]音都会发出来,而英式英语在这方面就不会将单词中的每个[r]发出来。听男神读诗来感受下:
看剧时,不妨留意下人物的背景和各异的口音,形成对地域口音的认识,不管是口语还是听力都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君不见,基于生活化场景的真实需求,雅思考试中的口音是多元化的,伦敦音、爱尔兰音、美音、澳洲口音、甚至是印度、日本口音都在考试中出现过。说起印度口音,总会脑补《生活大爆炸》中RAJ,P发B、T发D、K发G、R发L ,“veli veli gooda ”。
很多英语成绩很好的同学出国依然交流起来有困难,平常听惯了广播腔的考试英语,当遇到印度老师和黑人老师授课简直一个大写的懵圈,更别提和日本韩国同学一组做project。准备雅思考试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比别的同学更具有优势,听力考试中口音和场景都在图书馆/和教授对话等等,非常真实,在备考时就能体验美国老师上课的感觉。
英剧、美剧的人物对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俚语的运用,这些“梗”脱离特定环境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腐国大片《神探夏洛克》中有这一段:“ What do you mean there's no ruddy car?”你说没辆破车(来接我)是几个意思?——我们都知道在美式英语里常把“damn”、“darn”这样的字眼加在名词前以表愤怒,比如“Where is my damn glasses?”(我那该死的眼镜跑哪儿去了?)
而在英式英语中则用“bloody”,比如“You dont' have a bloody plan!”(你们没个倒霉计划!)。“Ruddy” 是“Bloody”比较委婉的说法,英国人总在粗俗和优雅间进行着他们的平衡。
俚语选择需谨慎,尤其模仿外文剧备考雅思口语的烤鸭们,一定要注意使用的俚语是否表意精确、并且合宜,出国后的交流也要注意这一点。
作为大众休闲娱乐,电视剧从来不是为了让人疲惫,不管英剧、美剧,常常配合着播出时间,会在重大节日有特辑剧集,而主人公相识相知总离不开宴会、约会和各种party,当然,西方社会的社交中,party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
You shouldn’t have eaten with us. The chauffeur always eats in his cottage.你本不该和我们一起用餐,司机应该到自己的小屋里去吃(《唐顿庄园》)。
这里是第一季中游园会的一幕,chauffeur意思为司机,特别指专门受雇于私人的司机,用词非常正精准.
同样用词精准的体现还有下面这一例子: She got a bit tiddly down the pub.她在酒吧喝高了She's not tiddly.She's drunk!.她不是喝高了,她都醉了(《唐顿庄园》)。在中文中醉的程度是通过形容词或者比喻来体现的,如烂醉,大醉,但是在文学化十足的英剧中,就会教你一个新词——tiddly,专门形容微醺的状态,非常微妙,不管是在哪儿留学,学会些妙意横生的表达,总能提高英语表达的格调和地道感。
美剧中同样有醉酒的场景,I’m feeling a little tipsy.我有点微醺的感觉,(《好汉两个半》)。这里的tipsy就是典型的美式用词,由tip倾斜之意衍生,意味站不稳的、倾倒的,也就是微醺的醉酒的。Daniel,you’re loaded.丹尼尔,你喝醉了(《丑女贝蒂》)。Loaded一词来形容“醉酒”更加平民化很多,突显美剧耿直本色。
这些对白中,都体现了纯正英语中词汇的魅力,英剧的台词比较简洁,闪光点就在这一个个小词,美剧则是日常短语学习的宝库,提供了很多简单好用的口语搭配。不在于用了多么“大”的词,和多么复杂的表达,雅思考试希望能通过评分和考试结构的设置,鼓励考生把词的意义用得准确且灵活,成为有美感的日常语言。不同于其他考试对学术性内容庞大的比重,雅思考试一直崇尚“语言是基于生活的”,烤鸭们在备考中,也要牢牢把握这一精髓,口语不是说RAP,语言是交流是理解,多积累“小而美”的日常表达,交流起来更有效率、质感。
F. 麻瓜慎入!为你揭秘日本大阪环球影城神奇的魔法世界
20年前,那个额头带闪电疤痕大难不死的魔法师男孩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魔法世界的浪潮席卷全球。华纳和环球影城为了将这个大IP变现也是不遗余力,推出各种周边,让有魔法师梦想的麻瓜们可以圆梦。
2014年日本环球影城(USJ)斥巨资兴建的哈利波特园区开幕。此前要想去朝圣,只能是越洋跨洲去英国的片场或者美国环球影城。而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此前的知名度被同是日本的东京迪士尼乐园吊打,亚洲说到环球影城也有可能让人想起新加坡。总之,哈利波特园区给日本环球影城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为大部分亚洲哈迷们首站打卡地。(待不久将来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后,中国哈迷就会多了一个选择!)
废话不多说,随我一道进入这个位于大阪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
一刷时正值哈利波特园区开园不久,是最大热门,因此为了控制进入这个主题园区的人数,USJ还会「贴心」地在里面的中央公园派发哈利波特园区的定时入场券,分散游客进入的时间段,人多的时候如果午后才到USJ,可能会出现没办法进入该主题园区的尴尬局面,这一切其实都取决于当天未知的入园人数。
因此为了能确保自己没有定时入场券也能进入园区,排最短的队玩到机动游戏,很多人在开园前就在USJ大门前排队守候,一到开放时间游客即如水银泻地,各种上演日剧跑地冲向园区,本人当时也未能免俗。
跟着最多人去的方向来到园区的东边,伴着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主题曲,穿过禁林,就能看到霍格莫德村的入口。
进入霍格莫德村后,右手边能看到霍格沃茨特快列车,还会有列车长出没。这里是游客打卡场景地之一。
但先别激动,这些暂时都可以先统统忽略掉。因为此刻的第一要务是,撒腿往最里面的霍格沃茨城堡里冲,排队玩这个园区乃至USJ最热门游戏——哈利波特禁忌之旅。(买了快速通行券的氪金玩家可免受排队之苦)
哈利波特禁忌之旅
在城堡外就已经开始需要穿过打蛇饼的铁栏,户外排队这块区域是斯普劳特教授种草药的温室,穿过后进入城堡内继续排队。
此间,会经过邓布利多校长室、黑魔法防御术教室、格兰芬多休息室和有求必应屋等房间,哈迷能在此发现超多设计奇妙之处,让人仿若置身电影场景中,氪金玩家在快速通过的同时,也会失去了发现彩蛋的乐趣(有点酸)。
如果排队的人多,你漫步在其中,不仅能看到厄里斯魔镜、分院帽、《预言家日报》、四个学院的计分器(毫无新意的就是格兰芬多第一斯莱特林第二),还能看狮鹫的雕像,这里是通往校长办公室的楼梯,当然少不了办公室里的凤凰、冥想盆,然后,邓布利多校长现身(全息投影),讲了一堆本人听不懂的日语。
通道的墙上挂满了会动的画像,有格兰芬多的宿管阿姨——胖夫人,偶尔在讲话偶尔在飙高音,还有四大学院的创始人的画像,萨拉查斯莱特林和戈德里克格兰芬多俩老人家在相互撕……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可惜没能听懂。有点电影不电影,动漫不动漫的错乱混搭感。或许在北京的哈利波特主题园区,这些地方就会全部替换成汉语,想想这些角色用央8的译制腔讲着台词,多少也是有点出戏。
差不多排到的时候,会让你存放随身物品在储物柜里,再轻装上阵。
【温馨提示】想要畅玩USJ里比较刺激的机动游戏,建议近视的小伙伴当天出门前戴好隐形眼镜。
禁忌之旅是一个4D的机动游戏,营造你跟着一个讲着日语的哈利波特一起打怪升级的场景。元素当然少不了「魁地奇」、「八眼巨蛛阿拉戈克」、「打人柳」、「摄魂怪」、「密室和蛇怪」等等。
鹰马飞行
鹰头马身有翼兽在哈利波特系列里是一种比较骄傲的生物,在这里主要是以它的造型改成的过山车。如果入口的牌子上显示预计排队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建议暂时去玩其他的项目。
排队过程中能看到海格的小屋和南瓜田,小屋旁停着小天狼星布莱克的飞天摩托,第一部《魔法石》中海格就是开着这辆车把小哈利接来女贞路4号,在最后的第七部《死亡圣器》中也有出现,算是首尾呼应了。
鹰马飞行在USJ众多机动游戏中略显温和,适合一家老小一起玩,人气也不算很高。有点过度消费我们巴克比克的名气了(开玩笑)。
结束了哈利波特园区仅有的两个机动游戏后,是时候又从霍格沃茨回到霍格莫德村(园区导览图用的是港台的翻译“活米村”)。
餐厅
主题园区内有两家餐厅,一家是三根扫帚酒吧,另一家是猪头酒吧。两家餐厅的装修风格各有特色但实际上是连通在一起的。贩卖各种英式快餐以及黄油啤酒。
一刷时这里的黄油啤酒还是不含酒精的超甜腻的奶盖饮料,二刷时已经含酒精且需要出示身份证件满20岁才能购买。
酒吧的前门附近,有一则小天狼星布莱克的通缉令,而从酒吧后门出来的户外餐厅,则是霍格沃茨城堡的最佳观赏点。
商店
霍格莫德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店,贩售的商品也是包罗万有。
有自公元前382年至今服务每一位巫师的奥利凡德魔杖店。除了能买到你心仪的魔杖外,还能体验电影里的经典场景。
有卖巧克力蛙和比比多味豆等各种小零食的蜂蜜公爵。巧克力蛙并不比其他巧克力好吃,卖点在它附赠的卡片,有点买椟还珠的感觉。
韦斯莱双胞胎最爱的佐科笑话店,贩卖各种稀奇古怪的恶作剧道具。
养着无数猫头鹰的猫头鹰小屋和猫头鹰邮局,有卖各种邮票和文具,在这里寄信还可以盖到霍格莫德村这里特色的邮戳。对了,这里有好多真的猫头鹰。
还有能买齐巫师袍、霍格沃茨校服、魁地奇服饰的德维和班吉巫师用品店、专卖高档礼服的风雅牌巫师服装店、能找到魔法学院学生生活必需品及魔法仪器的聪明农场魔术品店以及集大成者费尔奇没收来物品商店。
在这些店里或者展示橱窗里,能看到许多电影里的同款道具。如巫师象棋、会咬人的妖怪书、哈洛特这个伪君子的畅销书等等。
隐藏在园区各处的巧思
分散在各处的工作人员,会穿着霍格沃茨四个学院的校服,见到同是穿着校服或者佩戴学校服饰的游客,会热情地跟你套磁……不是,打招呼,当你习惯了这里的日式英语后,其实不难猜出他们讲什么。
在餐厅旁边的公共厕所里不断有水冒泡泡的声音还有「哭泣的桃金娘」神经兮兮的话语。
如果在商店里有购买带魔法的魔杖,就可以在园区四处使用咒语施展魔法,会有配合的魔法场景出现,有专人教授咒语,适合中二的氪金玩家。
在霍格莫德和霍格沃茨交界的舞台上,会在不同时间段上演不同的街头表演,有霍格沃茨四学院的青蛙合唱团带来的阿卡贝拉表演以及布斯巴顿魔法学校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学校来霍格沃茨参加三强争霸赛所带来的精彩表演,还会有和游客的小互动。
在进入霍格莫德穿过的禁林,有一辆撞树的破车,就是第二部《密室》里罗恩韦斯莱家会飞的福特安格里亚车。时不时会响喇叭和闪烁车头灯,夜晚的氛围就更逼真了。
夜幕降临后,USJ的重头戏则是好莱坞区的夜间花车巡游,这其中也有哈利波特的主题花车,不容错过。
关于USJ的哈利波特主题园区介绍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在魔法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G. 国外影片的配音有一种特殊的语调,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影视艺术的融会贯通,国外影片越来越受到影迷们的喜爱,可是大家在观看国外影片尤其是欧美影片的时候,常常觉得译制配音的语调很特殊,甚至觉得奇怪不解,总是疑惑这类译制片的配音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普通话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感兴趣的小伙伴快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影片的配音会有一种特殊语调的原因,不知道小伙伴们对这种译制腔有什么见解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H. 演员是电影的血肉,配音是电影的灵魂,有哪些因配音而失败的影视剧
所有配成中文发音的译制片,尤其是台湾省配音的。小时候不懂审美,也没有选择,看得也算津津有味,现在回头想重温童年,一听到声音分分钟出戏,根本看不下去。
除了译制片,个人认为最近爆火的动画大电影《哪吒》,里面哪吒母亲李夫人这个角色的配音真的是太失败了,如果非要谈谈这个电影里面的败笔,首选李夫人的配音。好在瑕不掩瑜,电影整体的质感还是非常好的,二刷时候李夫人一出来就低头玩手机把时间撑过去,也不至于让观影体验太差。
I. 这些配音腔调,你听过几个
很多时候我们一打开电视,听几句演员的配音就能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影视剧,原因就在于,说话的腔调不同。
下面仅从一个小配音员的角度来聊一聊配音腔调这回事儿,如有不当之处,感谢指正。
译制腔,顾名思义,就是译制片中使用的中配腔调,在涉及外国纪录片、新闻片段时,也常使用这种腔调。辨识度极高。
我是从译制腔入门的。
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人一张口就能来各种腔调,有人学了N久才摸到门道,这都是常见的情况。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上译厂(上海译制片配音厂)配的电影,老片子一一回顾,又把老一辈配音演员苏秀老师、曹雷老师等人出的书都扒拉一遍,心血来潮就联系了一家做译制片的小工作室。
我属于一张口就会配译制腔的类型,还记得第一个练习素材是《哈利波特》片段中赫敏的一段台词,对着屏幕调整了几次状态,顺顺利利就配下来了,配音公司的小伙伴一听,连连说有7、80年代老译制片的感觉,大受鼓舞。
其实这种腔调在老一辈那个年代是十分常见的,如果现在去看一看《南征北战》这一类老片子,就会发现,语调很高,很夸张,带有话剧效果,这种,其实很贴近译制腔。
随着现在影视剧越来越多地使用演员的同期声,配音也越来越接地气,哪怕是现在的译制片,调子也不会特别高特别夸张了,只是抑扬顿挫上依旧有独特的发音味道。
台腔一般在台湾影视剧中比较明显(多为演员同期声),台湾演员明星的同期声很有辨识度。现在很多马来西亚明星,如歌手梁静茹、奇葩说颜如晶,一张口台腔味道也是很浓重的。
这种腔调,还比较广泛应用于动画片配音中,尤其是日本动画片。诸如《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这种辨识度超高的腔调中鲜活起来,个人认为在动画片里十分具有张力。
看过香港电视剧的小伙伴应该都会对这种腔调印象深刻,不论古装还是现代剧,几位配音演员的声音都会深入人心。陈浩民版的《天龙八部》叶清老师配的段誉、《无间道》中张艺老师配的梁朝伟,《金枝欲孽》《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雪山飞狐》《肥猫正传》等等,都带有浓浓的TVB腔调特色,干脆利落、发音独特,辨识度分明。
之前见过几位一张口就能配TVB腔的朋友,好一阵羡慕!这种配法对我很有挑战性啊!
这种腔调多见于日韩影视剧的国产翻译,不过随着听原声的大潮,日韩中配(尤其是电视剧)已经慢慢不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备受吐槽。记得《来自星星的你》中配版就曾被诟病。
个人也觉得,调子太高、太具有个性张力的配音方式,在习惯了演员日常腔调的当下,开始渐渐有强烈的违和感,嗯,谁让我们都在被原声惯着呢?
这个不用多说了,基本可以理解为人物声线、情绪合适的前提下,尽可能自然、接地气的配法,就像平常说话一样,没有了往昔的过度表演。
不过现在影视剧越来越多使用同期声,配音演员的发挥空间并不大,需求也开始减少。
动画片和游戏应该算是发挥空间比较大的,相对来说可以配的很夸张,配音演员的演绎也不会受太大的限制。
但也因发挥空间大,才暴露了国产动画、游戏的一个配音弊端。(个人看法)
由于国内没有系统配音教学专业,大多数配音演员可以说是自行摸索出来的,会有各自明显的风格差异,当这些差异放到一部可以让配音演员自由发挥的作品中时,配法的“杂乱”就凸显出来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
(以下仅为个人看法)
美感与争议并存的《大鱼海棠》上映时,出于本能,看到配音演员名单时就忙不迭在上映当天去看了,可看过以后,对配音的整体感觉是,这些人物好像不是生活在一个次元的。
有影视剧低调配法(放在动画片里人物张力很难体现),有偏日漫的配法(声线华丽,情绪起伏明显),还有话剧腔配法的(好像是某著名话剧演员配的角色)
整体效果虽然华丽,但揉杂在一起,难免会有些微的违和感,细细追究,问题并不在配音演员,更像是在于国内配音体系的杂乱。
是的,杂乱。
再者,有些动画作品开始尝试纯粹影视剧的配法,整齐划一,效果也很不错。
希望咱们的国漫配音,越来越受欢迎!
以上仅为对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配音腔调进行粗略描述,如有其他看法或补充,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小藤,一个研究声音教学的小小配音员,侧重有声小说播音,如觉得文章对你有用,别忘了点个赞哦!打赏支持的都是真爱!)
J. 设想100年后看今天的美剧,会是什么感觉
100年后的话发展肯定会比现在的发达,那些电影技术也肯定会更加的先进,再看现在的美剧的话,肯定会觉得现在的拍摄,不管是背景还是技术等会感觉很low。
尤其是现在呀,你们美剧中有很多关于那种世界末日呀,或者是丧尸的片子,可能100年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的看到这些,而不需要像我们想象的这样在电视上才能看到。
并且在那时候已经把这些认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很习以为常了,你再来看一下现在拍的,肯定是觉得特别的假,不符合真正的情理。
尤其是现在的美剧大部分都是有那种英雄主义在里面,不管是以前的超人或者蝙蝠侠这之类的,还是现在的那些特工什么样的电影,他都是有这样的元素。
而可能在100年后,因为美国的发展他们的电影理念也会有近一步的改变。也许他们之后会认为现在说着主导他们电影行业的那些英雄理念,是一个非常幼稚的行为,就像小孩子过玩过家家一样总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英雄,在现在他们的电影里面并没有太多的贴合与实际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