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8年电视剧《末代皇帝》,陈道明荧屏处女作,你看过吗
电视剧《末代皇帝》虽然缺少了一些娱乐性的东西,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还有演员的演技和认真程度上是绝对值得称颂的。
② 末代皇帝用光技巧
说到摄影,我们就不得不提它的摄影师——斯托拉罗。著名摄影师李屏宾评价道“一个摄影师,就算把中国文化已经吃透,也拍不出这么好的作品。”斯托拉罗以精湛、高超的摄影技术,用光影关系精妙地诠释了溥仪这个富具争议的人物。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该片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倒叙式的、层层嵌套式的时空结构,设计了两条并行发展的叙事时空线索:一是影片的时空结构,二是溥仪主观回忆的时空。采用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他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的精神心理和生活状况。在对溥仪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的表现上,将光影关系与溥仪的心理处境相融合,根据人物心理选择合适的色调和背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在影片时空结构的光线设计上基本用自然光,光比大,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场景以日景为主,影调反差大,带有自然主义用光倾向;插入时空的光线设计用光比较戏剧化,光比小,色调以暖色调为主,光线跳跃,影调比较黯淡,带有表现化用光的倾向。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不仅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气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心理变化过程。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在溥仪的生命历程中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光线来表现,其中高调光与低调光的交错使用在影片中有明显的体现。
年仅3岁的溥仪被慈嬉太后召进紫禁城中,并立其为皇帝时。从王府到皇宫一直到慈禧驾崩都处于一种若隐若现的阴影中,光线是昏暗阴冷的,此时低调光的使用让人感觉到皇宫大院的神秘与恐怖。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溥仪作为皇帝,在拥有至高权力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由,不能出宫,所以在他进入皇宫后,他的生活一直处于昏暗的光线中,说明他对自己的处境浑然无知。脸上的光线大部分是侧光,形成阴阳脸的效果,表现出的被束缚、压抑、矛盾的心理。他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就如“笼中鸟”一般始终被这阴影笼罩,也是那个时代对他精神压抑的隐喻。而光线,对于总是处在阴影里的溥仪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意味着自由、解放。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直到私人教师庄士顿进入皇宫,他给溥仪上课,使溥仪不断获得知识,不断获得光线,去挣脱时代的束缚,溥仪脸上的光线才渐渐转向高调光,光线逐渐多了起来。在庄士顿送他自行车的时候围绕在他周围的是明亮的高调光,也就在那时他听到他亲母去世的消息,他骑车想要离开这高高城墙围绕的紫禁城,但当他看着象征自由的大门关上的一刹那,他脸上的光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瞬间暗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愤怒。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虽然随着他知识的增加,他的光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但他的潜意识里,自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尽管知道自己只在这个皇宫里拥有最高权力,但他那对权力的渴望使他进行改革,整顿大内。在剪辫子的时候,用的是侧光,依然是阴阳脸,可以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处境的尴尬。
光影下的人生——浅评《末代皇帝》的用光技巧
溥仪在离开皇宫后,跟随日本人到达东北三省,日本 人让他重新登基做皇帝时,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的劝阻答应了下来。照在溥仪脸上的光,用的是侧光。在他的脸上形成了一半亮一半暗的阴阳脸效果。它明显地表露着出溥仪心理活动处在矛盾之中,一面存在着想恢复皇位的野心,一面又惧怕受困于日本人。这一光效几乎贯穿他在东北的整个时期,表明他处境的尴尬和困顿。
③ 电影 《末代皇帝》哪几个镜头可以连拍
肯定不是你说的把脏话cut的情况。其实也不是很多人说的“一个是导演版,一个是剧场版”。
当年公映的、赢了N座奥斯卡的版本是163min的版本。219min的版本是一个根据当初合同为意大利某电视台剪辑的迷你剧版本,该版本需要剪成50分钟×4段的分段以供电视台分四次播放,这个版本也被后来很多专家和爱好者想当然的以为是导演版(因为它长),但是在CC公司最新发行的DVD中导演和摄影师已经证实那个163min的才是真正的导演版,据说贝托鲁奇也说过这是他最满意的版本。
以下zz:
电视加长版的主要不同
1、溥仪自杀被救醒的过程,溥仪仍声称自己是中国皇帝,并说“你们迟早会杀了我”。而战犯管理所所长说“在审判之前是不会让你死的”。
2、剧场版中奶妈给小溥仪讲述“大风与大树”的故事,而加长版中在该故事之后还有一段是讲述奶妈的来历的,一个老头边给奶妈挤奶边感叹“奶水真多啊”。
3、溥仪与溥杰在改造所的牢房里互相抚慰的镜头,带有明显的性暗示(其实影片中有多处暗示溥仪性取向的画面)。接着,进来一个士兵,给了溥仪一本叫作《新民主主义历史》的书,溥仪翻书,念到:“爱新觉罗·溥仪在第84-85页……”
④ 末代皇帝是戏剧化的电影美学吗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讲述了一个人与自己身份之间的命运和友情。本片在技艺风格上的细腻与审慎历来享有盛誉,而在意识形态上则属于温和的中间类型,作为首位获准进入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导演,贝托鲁奇相对远离于历史立场的选择问题,而是以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作为影片叙述的核心。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1931年,在日本策划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二战结束后作为满洲国战犯被苏联关押,1950年移交中国政府,1959年受到特赦,1967年,于北京患尿毒症去世。
这是宣统皇帝一生的年表。作为一部长达218分钟的巨制,《末代皇帝》在时间上横跨半个世纪,几乎涉及溥仪一生所有的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影片又对历史的种种隐秘之处加以诗意的开掘。从根本上来说,《末代皇帝》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更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它是关于双重身份的历史与虚构。
影片从1950年的监狱开始倒叙闪回,随着溥仪身份的揭晓,梦境般的回忆从冰冷的现实中缓缓释放。回忆中的紫禁城被明显加以视觉上的风格化处理,温暖的色调与油画般的质感为影片构造出了一片充满想象的回忆的净土。孤独的童年,幽艳的宫廷,成长的激情与错悖——由这一系列视觉与情节元素构成的表征系统,在建构出某种西方文化立场上的奇观效果的同时,也为自身制造出一种丰富而敏锐的诗意。
那么,或许应当思考的问题是:这部影片是否建构了真实的溥仪形象?它是否忠实于普遍意义上的历史?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说,我以为这并非问题之所在,《末代皇帝》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捕捉到了一种永无枯竭之虞的叙述的源泉,即一种与真实性无关的想象力的欣快;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借此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设问:即由历史所书写的个人是否真实;它是否遗漏了那些包含真相的不为人知的碎片。换而言之,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个人,究竟是如何存在于整个历史之中的?
我在这里想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种提法:即作为个体的人往往是可以从“大写”与“小写” 两种角度被分别建构和理解的。在大写化的视角下,人的意义依附于某种历史的价值与目的;而在小写化的视角之下,则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私人领域里最为真切和隐秘的情感。这种人格身份上的两重性,对于银幕和文本的受众来说有着突出的吸引力。如影片所示,《末代皇帝》运用大量视觉和意象的表征,建构了“大写”与“小写”这两种相互重叠的溥仪形象,而它们的基础,则分别是“历史”和“虚构”的话语机制。
在溥仪的身上,“末代皇帝”的身份意义统摄了一切,并强制性地成为他整个人生所依附的基础。这一身份导致了他童年的孤独感、奇特的婚姻、脱离时代的生活,乃至其波澜诡谲的政治命运。他是外界观摩与审判的对象,是丰碑式的历史中某个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当沦为普通人的溥仪重新出现在紫禁城时,他更似是一段悲哀历史的活化石与象征物。
⑤ 《末代皇帝》香港重映,该片有哪些情节毁人三观
一、电影中的溥仪对婉容有爱,但历史中的溥仪对她只是冷淡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画面,婉容在抽着烟,川岛芳子竟然亲自给婉容脱下了袜子,然后缓缓的捧起她的脚舔了一下。要说这两个人不是大家所想的那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拉拉。可川岛芳子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动作,导演又为什么将这个动作放在了正片当中,是导演想传达一个隐晦的消息给观众,还是随意的拍摄,或者说导演也不知道能代表什么。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这样的一个电影当中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⑥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
该片的音乐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小提琴与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使音乐倾泻而来,袅袅余音挥之不去,丝丝的忧伤沉积在深处,衬托着历史的厚重之感,让人沉醉于其中。(CCTV6流金岁月评论)
(6)末代皇帝电影运用了哪些镜头扩展阅读:
末代皇帝剧情简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⑦ 末代皇帝影评
作为荣获九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堪称是一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色彩浓郁、技巧精湛、叙事熟练的史诗巨片。
它以空旷的紫禁城为背景,落日的余晖照耀在皇宫大殿,尽显历史的悲凉和皇族的无助。深层次的色彩运用,带有一份由内而外的凄凉。
有关紫禁城的那份回忆,更是凄美缠绵,皇宫的浓郁色彩里隐约渗透出几丝江河日下的腐烂。巧妙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回忆与现在交叉进行的叙事手法,则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溥仪一生的生活轨迹。
此外,主要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成年溥仪由好莱坞华人影星尊龙扮演,婉容和文绣则分别由著名女影星陈冲、邬君梅扮演。尊龙扮演的溥仪带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眼神里流露出似有若无的忧伤,偶尔的明眸里,闪现出对理想和未来坚定的信念。
角色介绍
1、爱新觉罗·溥仪
演员尊龙
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小自我尊大,没人管教。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最终改造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
2、郭布罗·婉容
演员陈冲
作为溥仪的正统皇后,她具有贵族的血统,接受过西方教育。溥仪一心想复辟清朝,对她不管不顾,使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3、额尔德特·文绣
演员邬君梅
一个从封闭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她家原来只是一个没落的满清贵族,她自己也是一个很封闭的女人,但是后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观念,意识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终于争取到和溥仪离婚,迎来了自己的自由。
⑧ 如何评价《末代皇帝》
个人来说整部剧还是可以的。
从电影意象上来看,牢笼和门的反复出现,其实可能预示着这个片子真正将到的是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溥仪生在一个外在紫禁城,内在皇权的牢笼之内,这是大家为他打造的。他一开始总想要出去看看,获得自由,大家却不让。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了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内心在乎的,是这个他童年时代拼命想要挣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当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愿的走向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重新被关了起来。但随着日本战败,一切成为了泡影,他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但他仍觉得自己是皇帝,执意要担负起日军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长的生活后,当他被放出来时,不管是被迫、被监狱长感召或是自愿,他终于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门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蝈蝈放出来,脸上却充满了释怀的微笑。因为此时他已经和蝈蝈一样,从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来,终于自由。
遗憾的是,他那时候距离生命的结束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