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关于苏联斯大林之战的电影
[兵临城下] 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利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利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
这电影是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的。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
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
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
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
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
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
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
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
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
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
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
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
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
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
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
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
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
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
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
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
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
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
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斯大林格勒之战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如此评述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狂轰滥炸:“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平民,摧毁苏军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一名德军军官在日记里写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苏军指挥官崔可夫回忆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到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
Ⅱ 求俄罗斯1992那年拍摄的一部名叫《契卡》的,揭露苏共大清洗的故事片的下载地址。
大清洗的时候,挈卡名称改为内务部,肃反委员会这些名目,专以滥用酷刑,甚至自己编造假供让犯人签字出名,并且接受告密。每一个犯人只要落入这个机器,都必搞出罪来,另外还要供出一堆熟人,有可能越熟的人越倒霉,因为他们会穷追到让你说出所有认识的人,人的记忆就是这样,心防被攻破到不顾一切,越熟的名字越记得住也就越说得出。。。几任领导人干尽坏事,但都在民愤井喷的时候,被处置和替换,就像替斯大林作替死鬼一样。
就这么点故事。
Ⅲ 斯大林的五次大清洗
1934年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对此大做文章,从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进行了对部分原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三次公审。被告人被控与西方国家阴谋刺杀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解体苏联以及设立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进行的,使用的是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秘密警察以刑讯逼供和被告人家庭成员的手段,迫使被告人认罪。
第一次公审是1936年8月针对所谓的“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恐怖中心”等16名被告人的审判,其中格里格利·季诺维耶夫和列夫·加米涅夫是苏共重要的前领导,16人全部被判有罪处死。
第二次公审是1937年1月,被告17人中包括卡尔·拉狄克等。13人被枪毙,其余被关入劳改营,这些人很快死于营中。
第三次公审是1938年3月针对所谓的“托洛茨基和右派集团”,其中包括原共产国际主席尼古拉·布哈林、原总理阿列克塞·李克夫、克里斯蒂安·见赖可夫斯基和原秘密警察首领雅戈达本人。所有重要被告人被处死。
此外,于1937年6月还在一个军事法庭上对一批苏联红军将军进行了一次秘密审判,被告人中包括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
在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员中,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他五人中四人被处死,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后流亡墨西哥,于1940年被苏联间谍谋杀。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宁逝世期间被选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处死,米哈伊尔·汤姆斯基自杀,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幸存。从1934年参加第17届共产党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几乎所有这些人死于狱中。
1938年11月17日苏联行政委员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关押、检举审问和考问的法令》,此后秘密警察发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数秘密警察大规模活动,放弃了死刑的应用。大清洗至此结束。
Ⅳ 求俄罗斯电影 44年8月 讲苏联卫国战争抓叛徒的故事。有给下载或者在线观看的,高分追加悬赏
今年是苏联大清洗70周年。大清洗是苏联人民在苏共领导下的社会实践中,由斯大林个人错误发动的大规模镇压反对派运动。在历时两年的大清洗中,有上百万无辜者遭受迫害,它对苏共、对苏联各族人民乃至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伤害,也是人类20世纪历史上的重大悲剧之一。
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悲剧,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和制度背景。
列宁创建的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犹如一颗新星刺破苍穹,划出人类理想社会的轨迹。但当时的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敌对、仇视的包围下,犹如汪洋中的孤岛。
战争结束后,苏联长期遭遇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的封锁、孤立和拒绝承认。它面临的外来入侵、颠覆、破坏的威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个新生的国家,长期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
因为它是一个工业基础落后的国家,急于求成的冲动,使它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地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所公开宣称的最根本优势和特征之一的民生、福利,被迫作出牺牲。
这个时刻面临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国家,长期保持了战时的专政体制,在一种内外高压的环境下,来凝聚这个国家。
70年前的大清洗,正是在那样一个后人很难想象的艰难而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发生的。
大清洗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后,斯大林为维护“一言堂”,制造对自己的“个人迷信”,极端错误地将党内和国内各种不同意见,上升为威胁苏维埃政权的敌对性矛盾,予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任何一个政党的领导者,一旦把正常的党内意见和争论视为敌对,并用对待敌人的办法进行消灭,最后都会对国家,对民族,也对政党自身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和不可饶恕的罪行。
大清洗发动时特定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大清洗发动所依赖的制度性基础,今天已不存在,这正是其留给后人惨痛的教训之一。
70年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纪念大清洗受害者时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记住这一历史悲剧,但不是悲剧本身。之所以需要纪念,是因为我们应该清楚,为了国家发展和进步,选择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争论,需要大辩论,需要交换意见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具有破坏性的。”
这是后人对大清洗悲剧最好的总结,亦是普京作为国家元首,对过往历史中的国家犯罪的道义上的反省。
Ⅳ 描写斯大林的电影有哪些
《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
Ⅵ 谁能跟我说说斯大林“大清洗”的过程。
在苏联正式场合最早批判斯大林、最早使用“大镇压”这个词的是赫鲁晓夫。 1956年2月他在苏共20大秘密报告中,第一次指出斯大林实行了“大规模镇压”。在报告中谈到斯大林1928-1929年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斗争时说道:“我想特别提请注意这个事实,即在与托洛茨基等人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并没有对他们采取极端镇压措施,这场斗争始终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只是在过了几年后……才开始了对他们的镇压行动。这是发生在1935-1937-1938年期间”。很明显,赫鲁晓夫没有把“镇压时期”扩散到斯大林执政的其它年份。报告于1956年3月5日经苏共中央主席团决议下发各级党组织,可见这是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此后“30年代大清洗、大镇压、大恐怖……”之类词汇开始流行,直到戈尔巴乔夫讲话也援引“30年代破坏法制、专横和镇压行为”的提法 然后,要搞清楚清洗主要是针对谁的?我认为,主要是针对政治犯.让我们查阅1937年7月2日由斯大林签署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反苏维埃分子”决议和7月30日苏联内务部“发动镇压前富农、刑事犯罪者和其它反苏维埃分子战役”决议档案原件。这两份文件公认为发动大清洗的动员令。 第一份决议内容很简单,只是发布要尽快开展与前富农和各类刑事犯罪分子斗争的命令;第二份决议相当详细,不仅确定了这场战役指挥机构、完成期限……更具体指明了打击对象及对这些人判何种刑。打击对象一共针对8类人:1-6类人包括前富农、以及背叛祖国、进行暗杀、炸毁桥梁矿山、充当外国间谍的人……加上仍在积极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前反苏维埃的党派如社会革命党成员等等。这些罪行,根据1927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法典特别部分》第一章第58条,属于国事罪中的第一类,即反革命罪。 这8类人实际上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了所谓反革命活动的人,称为反革命犯或国事犯;一类则是普通刑事犯。以上人等通称为反苏维埃分子,都属于大清洗对象。前者由于被认为是带有明确政治目的的罪犯,所以也被称为政治犯。1942年内务部指令中就把反革命犯通称为政治犯,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议会机构设有“为受政治迫害死亡者平反委员会”,而没有说为所有被镇压的人平反。 因此,如果查对档案原件,对什么是刑事犯、国事犯、反革命犯、政治犯就清楚了。 如果我们说对所谓政治犯的迫害是“镇压无辜”――这正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需要汲取的教训――对那些“抢劫、盗窃、贪污受贿……的刑事犯”,这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应当镇压的人,难道能够把这些人都统计到被无辜镇压的人数里? 一直以来,很多人强调"无辜者"在大清洗中所占的比例,我首先说了,非政治犯属于正常的被处罚范畴,因此,毋庸多讨论.但很多人统计的大清洗数字中包括了这两样人:被流放而死的富农和32-33年饥荒饿死的人.这段时间的历史很显然我们是接触不到的,更多的是依赖苏联公布的一些数据(注意,不是西方的,你可以说苏联掩盖事实,但西方的人根本就是在主观臆断但请注意苏联的流放富农政策与大清洗不可混为一谈实际上从列宁时期到70年代,苏联一直在采取流放政策.第二类人,饿死的人能不能算被清洗的?我认为很显然不可以,即使想把这些被饿死的人归结到苏联体制的问题上,同样是不公平的.要知道,西方的封锁,给这些饿死者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苏联体制的影响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那么在大清洗中,真正直接被以政治犯被判处死刑的人有多少呢?根据1992年俄罗斯安全局公布的从1917-1990年所有的因上述政治犯罪行而获罪的人是3853900,被处死的是827995.请注意这是92年的官方数字,此时的俄罗斯正处于叶利钦领导下的全面倒向西方去苏联化的过程,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不存在为苏联掩盖的情况.我认为这个数字基本是可信的.
Ⅶ 介绍一下苏联的大清洗详细一些
苏联肃反运动(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 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1934年1月联共(布)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
开,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共有1961名代表,代表着187.4488万党员和93.5298万候补党员。联共(布)总书记斯大林作了“中央工作总结报告”,莫洛托夫和库依贝舍夫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通过了新的党章。大会总结了党在过去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切经济和文化部门中都已获得了决定意义胜利的事实,指出党的总路线已经获得全面胜利。所以,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称为“胜利者代表大会”。
以上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说法,然而1956年以后,关于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了一些新的说法。意大利共产党记者朱塞佩·博法在《赫鲁晓夫以来》(都灵1965年版)中写道:“最可靠的说法是,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曾召开一次非正式的会议,对国家情况特别是对农业担忧的代表们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举行秘密投票时,斯大林的名字被勾掉的次数之多,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有的人甚至说,斯大林根本没有当选,只是在最后决定增加中央委员的名额时,他才勉强当上中央委员。”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最受代表欢迎的中央领导人是基洛夫,在他发言结束的时候,代表们向他鼓掌欢呼,掌声和“列宁格勒无产阶级万岁”等口号声持续了数分钟之久。1962年苏联史学界也披露了这件事。
基洛夫(1886-1934),1904年参加布尔什维克,1923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任列宁格勒省委书记,1930年起任政治局委员,在1934年1月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入书记处,任中央书记。
1934年12月1日下午,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遭到枪击,当即殒命。
凶手是一个被开除党籍的叛徒,此人以前曾两次在斯莫尔尼宫附近被保安人员扣留过,并从他身上发现过武器,但两次都被释放,甚至于,1934年12月1日他还潜入到斯莫尔尼宫内。当他向基洛夫开枪时,基洛夫的警卫队长远远地落在基洛夫后面。
暗杀基洛夫的凶手被当场抓获,基洛夫的警卫队长也被押上载货汽车带去审问,可是就在路途上,车子出了“车祸”,基洛夫的警卫队长因“车祸”死亡。后来,两个押送警卫队长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也被杀掉了。此案发生后,连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都没有公布,凶手和49个所谓同谋就被处决了。这样,关于基洛夫被暗杀一事的直接见证人都死去了,“基洛夫案件”成了疑案:究竟是谁指使刺客暗杀了基洛夫?
基洛夫被暗杀的当天,斯大林在没有经过政治局讨论和批准的情况下,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
第一、各司法机关应加速审理被控告犯有策划或采取恐怖行动的罪行的犯人。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
第二、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不会考虑这类罪犯要求赦免的申请。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
第三、内务人民委员会应在这类罪犯被判处死刑以后立即予以执行。
以上条文在西方被称为“基洛夫法”,它的出现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历时四年之久的大肃反运动开始了。
从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法”公布起至1936年,这是大肃反运动的前期,这一段时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1934年12月1日起至1935年,大肃反的对象还仅仅是“谋杀基洛夫的凶手”,被清洗的“谋杀基洛夫的凶手”据有关资料透露达50多万人。
肃反运动前的政治局势
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战胜反对派之后,已掌握大权,踌躇满志。作为党的总书记加强党的机器的作用;通过伏罗希洛夫指挥红军,通过雅哥达指挥安全机构;并通过宣传机器把任何功绩都与斯大林联系起来。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和苏联国内出现了近乎迷信般的个人崇拜现象,斯大林俨然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神明,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于斯大林,因为他是党和国家的象征。
1929年12月为斯大林五十寿辰举办的盛大庆祝活动。报刊上出现了对“伟大”的甚至“天才”领袖和导师斯大林祝贺。原来被击败的反对派也参加了对斯大林歌功颂德的大合唱,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以及其他领导人一个接一个发表文章,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大谈这位“全世界人民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是如何正确。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种倾向也是存在的,并形成一股潜流。斯大林所推行的政策越来越依靠由他挑选提拔的年轻干部。老一代布尔什维克党绝不会有青年一代人对斯大林的热情、忠诚、崇拜。因此斯大林对老一代布尔什维克的轻蔑态度逐渐转变为仇恨。他坚信必须把那些不同意或怀疑自己政策的人赶下历史舞台。这些人对他所设计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害的,起妨碍作用。
另外,苏共在十七大形成了共产党中央书记组成的秘密联盟。据猜测,在这次大会刚开始或大会前夕,一批党的工作者和基洛夫谈过话提出必要时撤换斯大林。从后来参加谈话的人在肃反运动中命运来看,斯大林通过秘密渠道知道了这项谈话的内容。对斯大林个人来讲,1934年是他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正如他在前几年击败反对派一样,他要消灭、清洗新的一批敌人,虽然这些人曾帮助他战胜反对派,但这些人已对他统治构成威胁。从政治经验来讲,他知道历史给每一个人一次机会。假若没有战胜对手,对手就要利用这个机会打倒自己。
Ⅷ 求推荐与斯大林有关的电影
《列宁在十月》(罗姆,1937年)、《伟大的曙光》(恰乌列利,1938年)、《带枪的人》(尤特凯维奇,1938年)、《列宁在1918》(罗姆,1939年)、《瓦列里?契卡洛夫》(卡拉托佐夫,1941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彼得罗夫,1949年)等。斯大林不太喜欢自己的形象频繁出现在电影中,担心这样有损于自己的身份,从1937年到1953年的16年中,苏联拍摄了18部涉及斯大林的影片。
望采纳
Ⅸ 艾萨克·多依彻在《斯大林政治传记》中对斯大林的决定大清洗的动机作了哪些分析
艾萨克·多依彻在《斯大林政治传记》中对斯大林的决定大清洗的动机作了如下分析:“斯大林真正的和更深远的动机,是摧毁那些可以另组政府的潜在人物,也许还不是另组一个政府的人物,而是另组几个政府的人物。”
Ⅹ 苏联电影的其他相关
斯大林对苏联电影的贡献 被称电影总制片人
关于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人们熟悉的算法是从1959年算起,当时莫斯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际电影节,从那时起莫斯科电影节开始定期举行。不过电影工作者们一致认为,1935年的首届莫斯科影展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是真正的“零”的突破。
电影票房取代伏特加?
列宁曾经说,电影是已经获胜的布尔什维克最重要的艺术,因为它能寓教于乐,便于在文盲众多的国度进行大众普及宣传。斯大林更是喜欢电影,不仅大量看电影,还做过很多重要批示,不遗余力地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
1930年,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向苏联电影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崇高的任务:国库不能再依赖酒类产品的销售利润,而要用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的电影来创收。为了加速电影业的发展,苏联随即在当年成立了电影工业总局,由能征善战的老布尔什维克舒米亚茨基出任局长。
在苏联影业的负责人看来,用银幕收入取代伏特加利润的确可行,只需扩大电影发行量即可,建立电影规模化生产是必然选择。上世纪30年代初,苏联人发扬大干快上的精神,发展出了影业巨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和大型的“基辅电影制片厂”。
苏联的屏幕上也相继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如埃卡拍摄的第一部苏联有声电影《生活的通行证》、尤特克维奇的社会主义竞赛赞美诗《扑面而来》等。1934年至1935年,苏联电影迎来了一个艺术上的小高峰,拍出了如《恰帕耶夫》、《快乐小伙儿》和《青年高尔基》这样的好片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爱上国产电影,苏联国产电影发行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渐渐不再依赖外国影片票房这根拐棍,最后外国影片几乎完全被挤出了苏联银幕。
这是苏联影人的重大胜利,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们对此大为赞赏。1935年,当苏联电影人在庆祝自己的节日时,斯大林向电影有功人员颁发了高规格的政府奖励和奖金。电影局长舒米亚茨基则荣获了列宁勋章。 斯大林倡议创办苏联影展
从上世纪30年代初起,斯大林不仅亲自主抓电影的审查,而且还是实际上的最高艺术总监,更是苏联电影的总制片人:是他批准的主题拍摄计划,是他亲点主要演职人员,是他为影片拍摄从国库拨付资金。随着克里姆林宫小电影院里赞誉声的增多,发展电影的国家预算拨款也在增长,作为头号影迷的斯大林与电影的密切程度也在增加。
1932年,意大利在世界上率先举办了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1934年,在同一个地方又举办了第二届电影节,苏联电影也在意大利获得了意外成功,《快乐小伙儿》、《关于列宁的三首歌》和《郊外》获得了大奖。国外获奖让斯大林对苏联电影信心倍增,随即产生了在本国搞一个国际影展的念头。
1935年1月11日,斯大林在《祝贺苏联电影工作者迎来光荣的第十五个岁月》一文中写道:“电影掌握在苏维埃政权手中,它就能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巨大的力量。”1月23日,苏联电影工业总局决定举办第一届莫斯科电影节,并向全世界电影界发出遴选参展影片的通知。2月上旬,莫斯科影展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各路记者纷纷出动,发回了与影展有关的报道,并播发了波兰、法国、中国等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消息。2月21日,首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如期开幕,来自25个国家的电影人汇聚到“突击手”电影院,在《国际歌》的音乐声中拉开了同台竞技的序幕。 瓦西里耶夫两兄弟联合执导的《恰帕耶夫》(夏伯阳)受到一致好评,在影展上荣获主要奖项“银杯奖”。埃姆勒的影片《农民》,科津采夫和特劳伯格的《青年高尔基》也都获得了这一奖项。作为场外观摩展映影片,展会上还放映了苏联首部彩色电影《夜莺曲》的精彩片断。
在电影节期间,苏联观众大饱了眼福,不仅看到了苏联优秀影片,而且还一览许多世界经典电影的风采。来自西方的影片也在电影节上获了奖,荣获头等奖的是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最后的亿万富翁》,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带来的《三只小猪》则意外地荣获了三等奖。
3月1日,第一届莫斯科电影节圆满闭幕。电影节闭幕后不久,《消息报》登载了阿谢耶夫、阿菲诺格诺夫等35位苏联艺术家联合签名的公开信。信中抱怨说由于一票难求,他们没能看到西方《最后的亿万富翁》和《自由万岁!》等电影大作,电影总局的头儿舒米亚茨基只请他们看了场捷克电影。
由于后来苏联国内开始了大清洗,政治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第一届影展后莫斯科电影节就停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