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86年,《上甘岭》在贵州热映,一老汉问:这电影里怎么没有我
1986年的一天,贵州省务川县的一个小山村里,风靡全国的《上甘岭》正在热映。《上甘岭》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在上甘岭,与美军浴血奋战的真实事件,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村里的乡亲们观看电影时,看到志愿军杀敌的场面,忍不住齐声叫好,看到志愿军牺牲后,又在严寒中集体落泪。
电影落幕时,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无不为志愿军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落泪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汉显得十分显眼,他的眼睛里饱含泪水,忍不住长吁短叹,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比电影里演的还惨烈,可是,电影里怎么没有我呢? ”
老汉此话一出,顿时迎来一片惊呼声,其中一位和老汉相熟的村民用说笑的语气说道:“我说邹老头,你是不是糊涂了,这里面可都是志愿军的英雄,你怎么可能出现在电影里?”
老汉没有过多辩解,而是小声嘀咕了一句:“ 想当初,我还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呢 。”说完便拄着拐杖离开了。
1993年,老汉在平静中离开了人世,老汉的三个儿女在处理完丧事后,按惯例收拾父亲的遗物。他们来到父亲平日住的一间屋子,发现角落里放着一只布满灰尘的皮箱。这个皮箱他们小时候见过,父亲一直把它当宝贝,从不让别人触碰。如今父亲不在了,儿女们才有机会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这只皮箱被打开,里面存放的东西却让儿女们惊得说不出话来。 只见里面放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枚枚军功章和一张张奖状,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勋章和一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的“冷枪英雄”奖状!
老汉的大儿子忍不住泣不成声,喃喃地说道:“ 我只知道咱爸枪打得好,哪里知道他竟是一位志愿军功臣! ”
很快,老汉是志愿军功臣的消息传扬开来,各级机关负责人纷纷前来追悼,村里的乡亲们才知道,这位七年前宣称自己应该出现在《上甘岭》电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着一段传奇过往。
时间一转眼来到2021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全国热播,在恢弘的战争场景中,一位名叫邹习祥的志愿军战士逐渐被人们所熟知。邹习祥被这样介绍道: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曾用206发子弹毙敌203人,精准度比“狙神”张桃芳还高。美军高级将领无奈地表示,他们的飞机大炮齐上阵,但拿邹习祥没有一点办法。
邹习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后终于被缓缓揭开......
邹习祥能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成长经历。1922年,邹习祥出生于贵州遵义务川县的一户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于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这个民族吃苦耐劳、粗犷剽悍的优良品质。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阻击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天赋异禀、后天勤学苦练、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 。幸运的是,邹习祥这三点都具备。
由于土地贫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猎为生,邹习祥的祖辈都是玩枪高手,因此邹习祥自带狙击手的基因。与此同时,邹习祥和“狙神”张桃芳一样,都是天生的远视眼。
7岁那年,邹习祥就端起火药枪,跟随父亲进山狩猎。他无数次看着父亲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将猎物猎杀在地。耳濡目染间,他早已将这些动作铭记于心。
邹习祥的成长速度极快,他从打固定目标学起,然后开始找野兔、野鸡练手,到20岁成年时,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邹习祥的视线中,哪怕只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敏锐判断出活物的具体位置,然后进入伏击地点,一枪毙命。万事俱备,邹习祥等待的,就是上阵杀敌的机会了。
1949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败退西南,到处抓壮丁,邹习祥不幸被抓,参加了国民党的队伍。不过很快,解放军就解放了贵州,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起义投诚。得知解放军是一支仁义之师后,邹习祥毅然告别了家人,成为解放军17军51师的一名战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鉴于朝鲜的严峻形势,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6个军共25万人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前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辉煌战果。
为了扩大战果,1951年3月,中央军委调遣15军入朝。15军军长秦基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在朝鲜战场打一场大胜仗。从3月24日起,15军将士依次入朝,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而此时的邹习祥,正是 15军45师135团1营1连机枪排 的一名战士。
不同于前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得十分艰苦,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反复拉锯。15军赶到涟川一带时,随即与美军王牌第三师和土耳其旅展开了遭遇战。
战斗刚刚打响,美军就展开了疯狂的进攻。面对这一不利形势,邹习祥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小分队穿插到敌人背后,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放倒了大片敌人。此战过后,邹习祥荣立三等功,并被提拔为机枪排排长。
真正让邹习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发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是美军的“伤心岭”,却是邹习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开展拉锯,而拉锯的主要地点正是五圣山。五圣山作为志愿军的防御核心区域,一旦失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会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因此,彭德怀司令员命令秦基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五圣山。
自1952年4月起,邹习祥和135团的战友们进入五圣山南侧的上甘岭,与美军最前沿的碉堡对垒相向。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志愿军开展“冷枪运动”,将狙击手分散作战,在移动中歼灭敌人。
正是在“冷枪运动”中,邹习祥立下大功。
由于美军所处的阵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装备优势,美军显得十分嚣张。他们毫不避讳地走出营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戏,甚至朝着志愿军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逊。
邹习祥从瞭望孔看到这一景象,顿时恨得牙痒痒,发誓要给美军一个教训。第二天,邹习祥观察到一个撑着拐杖的美军军官来到阵地前沿,对着志愿军阵地指手画脚。邹习祥心想,对方一定是个大官,于是从战壕中探出头来,精确瞄准, 随着一声枪响,美军军官应声倒地,一命呜呼,美军阵地乱作一团。
消息传来,志愿军守卫的北山高地一片欢呼,团领导兴奋地找到邹习祥,鼓励他说:“ 打得好,就这么打下去! ”邹习祥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用冷枪杀敌的决心。
在此后半年时间里,志愿军用冷枪的方式毙敌3558人,其中,邹习祥更是用206发子弹,击杀203名敌人,击杀率高得出奇。 为了追杀这个“狙击兵中的神话”,美军甚至出动了数架飞机,集结整个炮兵阵地的火力,集中攻击他一个人。但邹习祥依托坑道,几次在炮火中脱险。
与此同时,邹习祥也在战役中负伤,他的耳朵被打下来一块,左臂被美军刺刀刺杀,腹部、腿部到处都是被烧伤、爆破的痕迹。但邹习祥重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阵地上。
战役结束后,邹习祥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和冷枪英雄荣誉称号,威名响彻全军。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派专人登上上甘岭,对邹习祥和他所在的部队进行采访报道,拍摄纪录片,其中部分影像资料被收入《上甘岭》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54年,邹习祥跟随15军回国。两年后,在大裁军的浪潮中,邹习祥主动提出退伍还乡。部队首长不忍心看这位志愿军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邹习祥婉言拒绝了首长的好意,说道:“ 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相比于大城市,村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 ”
邹习祥言出必行,回乡前,他特意去了一趟东北,将东北的优良稻种带回了务川县。从1956年开始,他不断培育和努力推广,让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生态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将在上甘岭奋战的经历深埋心底,从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着他荣誉的军功章和奖状,都被他放在一个皮箱里,连家人都不让随意触碰。直到1986年,村里组织大家看《上甘岭》,邹习祥那段记忆被唤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问:“电影里怎么没有我?”不过并没有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1993年3月,71岁的邹习祥与世长辞,直到去世都没有公布自己志愿军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儿女们收拾遗物,恐怕老人的这段传奇经历就此淹没在 历史 长河中。乡亲们得知内情后也感叹不已:“ 原来我们身边隐居着一位大英雄,他怎么一直都不介绍呢?藏得太深了! ”
邹习祥的儿子也感慨道:“父亲从未和我们提起他参军的经历,有时候突然说一句‘打枪?我打得很准哟’,没想到竟然说的是真的。”
如今,邹习祥的名字已被广为人知,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他会永远存在于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世代传颂。至于他为何不愿透露身份,或许,他从未把功绩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华大地繁花盛开,英雄洒下的热血才不会白流。
⑵ 关于电影《峰爆》,你觉得如何
算是一部全程高能的影片,一直紧张攥拳头。无论是面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义凛然 ,还是面对个人感情的深沉细腻。都在这部影片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洪和老洪中国传统式父子关系,在面对
生死考验的时候终于放下芥蒂,接受自己和彼此。希望我们勇敢表达,说出对父母的爱,也希望父母也能用于表达,让孩子们对于家长的爱感受的更深刻。
对于小爱我们要勇敢,那对于大爱我们更是勇
往直前。
面对不可抗力的因素,丁总(陈数)决定炸隧道,决定割舍自己“养育”十年的“孩子” ,为了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是大无畏是大爱,更是勇敢相信自己和团队。
同样的老洪(朱一龙)和小洪(黄志忠),在千钧一发之时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危,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也为了支持
最亲爱的家人和爱人又站了起来。
至于爱,无畏大小,每一位都是身边的英雄。
算是一部全程高能的影片,一直紧张攥拳头。无论是面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义凛然 ,还是面对个人感情的深沉细腻。都在这部影片展现的淋漓尽致。小洪和老洪中国传统式父子关系,在面对
生死考验的时候终于放下芥蒂,接受自己和彼此。希望我们勇敢表达,说出对父母的爱,也希望父母也能用于表达,让孩子们对于家长的爱感受的更深刻。对于小爱我们要勇敢,那对于大爱我们更是勇
往直前。面对不可抗力的因素,丁总(陈数)决定炸隧道,决定割舍自己“养育”十年的“孩子” ,为了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是大无畏是大爱,更是勇敢相信自己和团队。同样的老洪(朱一龙)和小洪(黄志忠),在千钧一发之时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危,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也为了支持
最亲爱的家人和爱人又站了起来。至于爱,无畏大小,每一位都是身边的英雄。
⑶ 遵义世纪星光电影院,最近几天有什么好看的大片上映,我准备带着女朋友去看电影呢,不知道有什么片子。
.........遵义目前有9部影片正在上映~~~
分别是1.听风者
2.冰川时代4(卡通)
3.我爱灰太狼(卡通)
4.机械师
5.太空一号
6.神秘世界(卡通)
7.在劫难逃
8.拯救第365天(卡通)
9.搞定岳父大人
这9部影片里,有4部卡通片,其他则有机械师、太空一号、在劫难逃等的动作片!!!包括一些剧情片。如果你喜欢动作片推荐:机械师和太空一号~~~其他的也不好说!!!
给你发个地址吧,是我经常逛的电影网站, 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http://theater.mtime.com/China_Guizhou_Province_Zunyi/
⑷ 有哪些电视剧是以贵州为背景演的,或是电影,比如抗日了什么的,其它也都行
近日,以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为背景的大型都市苦情题材戏《恩情无限》正在贵阳市区紧锣密鼓的拍摄中。该剧由贵州人李小艺担任制作人,由北京世纪天缘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公司、上海国亭文化公司和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设置。目前,该剧组目前已经在青岩、南江大峡谷、甲秀楼、小河等地进行了拍摄。 在李小艺看来,城市是需要宣传的,而电视剧无疑是对城市最好的宣传。他说,“在他的印象中,《恩情无限》应该是第一部完全以贵阳为拍摄背景的电视剧。”“《恩情无限》场景全部都是贵州的美景,像花溪、南江大峡谷,等电视剧播出,大家看到这样的美景,都会想要自己亲自来看看,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宣传”。
《大西南剿匪记》(原名《最高特赦》),是2009年拍摄的,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由李舒导演,柳云龙、马 苏、申军谊等主演的40集大型 战争、历史、爱情电视剧。2010年6月19日在吉林都市频道首播。是根据毛泽东特赦的贵州布依族美貌女匪首程莲珍的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1950年,贵州黔东南的土匪依旧占山为王为害百姓,其中以郑幺妹的女土匪为首的一伙匪帮,袭击新建的人民政权,杀害无辜乡民,我西南解放大军动用十万兵力对川贵地区进行全面剿匪,土匪帮被大部围歼,郑幺妹潜逃,终被抓获。得到毛主席的批示,予以特赦。
《奢香夫人》
《边城汉子》
《西游记》在黄果树拍过,不过剧情只有几分钟
⑸ 在遵义取景拍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哪些
《四渡赤水》、《村支书》、《王媛媛》
⑹ 电影《长征》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电影长征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弘扬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和中国国民党正面战斗时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开始向陕甘宁边区大撤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重重阻碍的长征最终抵达目的地。
(6)在贵州遵义拍的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毛泽东 演员唐国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
2、周恩来 演员刘劲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在巴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邓小平是成员之一),领导南昌起义。在十年内战时期紧紧站在毛泽东一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一起运筹帷幄。建国后,在外交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朱德 演员王伍福
十大元帅之一,与周恩来等人一同领导南昌起义,后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建立红四军。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与毛泽东一起运筹帷幄。
⑺ 黄渤在贵州拍的电影是什么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贵州取景拍摄的单元故事《天上掉下个UFO》。
黄渤、王宝强、刘昊然主演。
⑻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
《天渠》主人公的原型是原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
讲述了黄大发在面对草王坝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下,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迎难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
(8)在贵州遵义拍的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影视形象
以黄大发为原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天渠》在京首映,影片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改编。
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
据悉,黄大发曾获得全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等称号,以及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⑼ 新蒲电影城国庆节有什么影片
《长空之王》《万里归途》《钢铁意志》《平凡英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新蒲电影城,即遵义市渝欧教育城横店电影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2022年新蒲电影城国庆节有《长空之王》《万里归途》《钢铁意志》《平凡英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等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⑽ 影评:拍摄于贵州凯里的电影《路边野餐》
很久之前我就看过《路边野餐》这部电影,还有《百鸟朝凤》《驴得水》《十八洞村》等小众电影,为什么说它们小众呢?因为这些电影的上映都比较坎坷,题材也另类。《百鸟朝凤》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传承;《驴得水》把教育的喜剧演成了悲剧;《十八洞村》讲的是湖南湘西的扶贫之事。
回到《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初期的宣传是农民(医生)诗人、贵州凯里等元素。对比《十八洞村》的如歌田园,《路边野餐》比较冷调,老旧的舞厅漏雨的老房、天台的小诊所、贵州弯曲的小路、以及诗人老陈旁白的诗句、绿皮火车的呼啸等等。
《路边野餐》讲的是一个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老陈,为了寻找侄子小卫卫,带着老医生交给的卡带、衣服、旧照片从凯里来到陌生的小镇(镇远某地),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小镇中,他与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时空获得重逢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8月11日在瑞士洛迦诺首映,2016年7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到冗长、阴沉、慵懒。主角陈升(老陈)是凯里诊所的一个医生,《路边野餐》也是他诗集的名字。
生于1989年的年轻导演毕赣创作剧本《路边野餐》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影片中借用画面构图的生态诗意与老陈旁白的诗句来记录贵州的破碎诗意。
无论是滴答的雨滴、噗嗤的水壶、居住在水泥洞里的水果商、铁轨和绿皮火车、还有贵州当地的民歌和方言等等,在特写或冗长的镜头中,给观众一种压抑、错愕的诗意之美。
电影中老陈的诗:
人物出场定位
这些诗句是电影开始不久,主角的旁白,主角的很多诗句,都是和贵州凯里生活有关的,比如亚热带气候、用手电筒照亮衣柜等等。
电影开头《金刚经》就表明了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不可知,碎片化的镜头开始泛滥在电影的前半段。
民间流传的野人。电影中有几次提到野人,电影开始小卫卫说到电视中报道的野人,他感到害怕;后来老陈开着哥们的车行驶在浓雾弥漫的公路上,也穿插了野人报道;后来还有大卫卫教老陈赶跑野人的土方法。这里的野人,或许是民间对未知的、不可抗的事的一种寄托吧。
梦。老医生关于“爱人”的梦,老陈关于“妈妈”的梦,都是对爱的追忆和呼唤,在镇远,老陈哽咽着和漂亮的妇人谈起他的梦,关于大海、关于海豚。还有钟表匠的职业,也和梦有关,活在阴间的人托梦,是民间经常听到的话题之一,轮回、信仰这些神秘的东西,在《路边野餐》似乎很缥缈,包括小镇的那些开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小伙、在农村打台球的小伙、拥有一个导游梦的洋洋等。
老医生因梦,回想过去美好的爱情。
老陈因梦,而上山再次祭拜母亲,而去镇远寻找梦中的东西。
洋洋因梦,送给大卫卫一根红绳,这样大卫卫开车就不会熄火,她要去远方,除非时间能倒流。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中的两个地标词“凯里”和“镇远”: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县,北界黄平县。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等荣誉称。闻名世界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来自贵州凯里雷山县。
镇远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靠湖南新晃,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这里提到的是贵州凯里和镇远的风光。电影的英文名是Kaili Blues,中式翻译过来就是忧郁凯里或蓝调凯里。导演毕赣出生于贵州,这部电影中穿插的是活生生的百姓生活镜头,没有刻意去美化,看那些漏顶的瓦房、锈迹斑斑的铁轨、改建中的新农村、长满青苔的农村小路、弯曲的乡村道路、河边的旅馆、木板与铁链搭建的吊桥、拆迁即将到来的福利等等。
这部电影,除了让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人生百态,也看到了电影之外导演的出发点,用诗意去解读人间的悲苦,用镜头去记录和宣传凯里。这样的勇气,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里的诗并不美,太抽象。
这里的风景并不美,太压抑。
这里的画面并不美,零碎,冗长。
但是,我喜欢这样接地气的作品
一年多以前,我看路边野餐以后,就随手涂鸦了一段文字:
路边野餐
穿行在黄昏的山间小路
回到多年以前的土地
疯长的野草、放养的黄牛
寂静的山谷把我们围住
没有路灯、没有爱情、没有4G网络
只有煤炭、烧烤、烟酒、朋友
.
搬着石头,垒起
生火引炭,搭架,拌料
开启燕京啤酒,在夜色中迷失
扇风、沫油、翻串,样样得亲自搞
谁在歇斯底里的骂娘
谁又在旷野中唱起了情歌
.
女人,酒,烟,性,梦想,友谊
在放浪的谈笑中,我们已经慢慢变老
屁股下的土地,十年之前
种的是花生?玉米?还是黄豆?
黑夜把我们围住
我们是荒野中的小丑
.
路边野餐,不是一部电影
没有诗歌,没有收音机,没有女孩
路边野餐,欢笑和哭泣交织
昔日的草帽,丢失在哪里
篱笆已经被荒草吞噬
我们被城市和乡村遗忘
阿亮的月亮于2017年4月
《路边野餐》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带着好奇,第二遍是因江左融姐要看我写的影评,才再次看的,当初也是我推荐姐姐她看了这部电影,在我的心中,这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喜欢小众类电影、喜欢贵州的观众,应该抽个空看看。
作者|阿亮的月亮
原标题:《创作剧本花费3年时间,在贵州凯里拍摄的这部电影,成本不过20万,却获国内国际10多个奖项》
更多好文可点击关注专题:
驮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