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哪些电影轮廓光明显

哪些电影轮廓光明显

发布时间:2022-11-17 01:10:38

㈠ 电影摄影照明技巧

电影摄影照明技巧

电影摄影是记录影像在形状、体积、颜色、质地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与人眼所见的现实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那么电影摄影的照明知识有哪些呢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视频教学,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摄影师的工作:

要求摄影师根据故事情节模拟一天中的某一特定事件。

一天中有哪些不同的视觉效果?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落日、晚上和夜里。

光的颜色怎么样?

光的质感如何?

光的强度如何?

光的方向如何?

照明:各种光的作用照明:各种光的'作用

光的作用和方向

5个光的基本位置和功能

从位置名称可看出它的功能

光的名称并不表示光的柔硬和大小

基本灯光布置基本灯光布置 1. 主光

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光源,用它来创造主体效果。

通常决定场景的特性和气氛。

2. 辅助光

照明人物或场景的阴影区,这样影片的效果就更接近眼睛“看”到的效果。同时描绘出环境光的表现。

建立光比…“辅助光对主光加辅助光” (2:1, 3:1, 4:1, 6:1, 等)。

还可以用来保持阴暗或是照亮阴影的方法决定场景的气氛。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暗示一天中的时间以及场景的自然逼真。

辅助光通常是一个大的柔和光源,所以没有令人讨厌的阴影产生。双重阴影对于好的摄影师来说是要绝对避免的。

通常,辅助光接近摄影机镜头,尽管现在常用反光板,放在主光的对面,将光反射到被摄物的阴影处。

3. 逆光

任何一种逆光照明的目的都是将拍摄主体与背景分离开来。

“真正的”逆光

位于拍摄主体的正后方,用光勾勒出主体头顶和两侧的边缘。

边缘轮廓光

放置在被摄物体后面,稍偏左或右一些。

这样可在被摄物体的表面一侧给出一道较细的轮廓线。

轮廓眼神光

从摄影机的方向向被摄物脸部打光使其产生光泽。

有时代替辅助光用于照亮脸的阴影部分。

线性轮廓光

基本上与轮廓眼神光相似,但灯光位置更前,不产生光泽。

辉光

多来自侧面,并在阴影部分和面部产生少量辉光,但其本身不会产生阴影。

不会产生高光或轮廓光。

4. 背景光

强调被摄物后面区域,产生区分前景景物的效果。

通常,背景要比被摄主体暗一些。

5. 特殊光源

顶光

放置在被摄物体的顶部上方,可产生一种天堂或神圣的效果。

教父”(戈顿.威里斯)式照明

眼神光

用于强调眼睛中的高光或闪烁,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效果。

经常放于镜头上方。

通常,它是一个散射良好或是较弱的光源。

服饰灯光

用于强调被摄人物服装的某些部位,而非人物本身。

塑型灯光

用以突出场景或背景的某个部分,以区别周围环境。

;

㈡ 你看过哪些特效比较好的电影

我觉得阿凡达的特效就特别赞,阿凡达环保和反战的主题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而且故事讲得非常流畅,163分钟毫无冗长之感。跟12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样,编剧并非卡梅隆的强项,但跟他的视觉特效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卡梅隆还有一个非常可贵的特点:每部影片都掀起一场特效革命,但绝不为特效而特效,他的特效永远是为故事服务的。《阿凡达》中的3D完全没有儿童刚拿到新玩具似的招摇和1,很多镜头都有景深,但观众不容易出戏,因为3D被卡梅隆当作了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卖点。影片的精华全在于潘多拉星球的场景和细节,从纳美人到各种动植物,既跟地球上所见有一定的关联,又令人耳目一新。每一次转身,都让观众瞠目结舌。这是《魔戒》以来最逼真也最迷人的魔幻世界,似雨林,又有海底的飘逸,许多画面均充满了乌托邦的美妙。影片中两种颜色的飞龙以及主角驾驭龙和骑龙的镜头都令人心旷神怡。《阿凡达》对以后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那些高科技的运用。具体的术语我也叫不出名来,但是从观感上来讲我是觉得3D影像的层次感更加细致,以前的3D基本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这回的《阿凡达》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个物体的立体轮廓。还有那么多砸钱技术在一部电影里大面积使用,它使我们知道一个“不差钱”的电影,特效到底能震撼到什么程度。

㈢ 什么电影的侧面光,顶光,逆光,面光,侧光

(一).顺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人物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顺光使被摄体亮度均匀柔和,也更容易遮挡皮肤瑕疵,而与此同时也会缺乏立体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话说的“大饼脸”。

优点:成像清晰,色彩、线条、形态、气氛都能得到真实的还原。
缺点:呆板,立体感弱,缺少纵深。

(二).逆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主体人物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画面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称为“轮廓照明”, 是人像摄影中最讲究的一种用光方式,画面效果十分生动,且富有造型特点。
优点:逆光具有很强的塑形感,有利于勾勒轮郭,表现空间层次和营造气氛。
缺点:因照度极其不均,所以在曝光上很难把握。

(三).侧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的夹角关系。主体人物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线的方向和明暗关系十分明确。侧光使被摄人物有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被称为“质感照明”。
优点:被摄主体一侧受光便会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形态、线条、质感得以突出。
缺点:侧光运用在人像摄影中,容易暴露皮肤的瑕疵,形成明暗过渡不均的“阴阳脸”。

(四).侧顺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锐角夹角关系。侧顺光兼具顺光与侧光两种光线的特征,它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很好的塑形效果。侧顺光是最常见的外景婚纱用光,也是单光源补光较理想的光线。
优点:侧顺光拍摄出的画面中有丰富的影调和层次,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造型,还可以突出立体感。
缺点:亮部和阴影部分的光比以及面积比例掌控很关键。

(五).侧逆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钝角夹角关系。侧逆光兼具逆光与侧光两种光线的特征,采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受光面只占小部分,阴影面占大部分,人物的一侧有明显的轮廓光,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侧逆光拍摄出的画面易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优点:侧逆光具有很强空间感,画面层次丰富且生动活泼。
缺点:容易因测光不准确而使画面曝光过度或不足。

(六).顶光、底光
顶光顾名思义就是从头顶上照射下来的光线,又叫骷髅光。最具代表性的顶光就是正午的阳光,这种光线使凸出来的部分更明亮、凹进去的部分更阴暗,它会使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出现难看的阴影。在外景婚纱拍摄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顶光,如无法避免,则可以将反光板放置在人脸下放,消除阴影。
底光是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它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显得残暴,纯粹的底光容易形成阴险、恐怖、刻板的效果。底光更多出现在舞台戏剧照明中,而在外景婚纱拍摄中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广场的地灯、桥下水流的反光等也带有底光的性质。

㈣ 摄影中亮光的光晕

这个很简单,主要是在拍摄逆光的时候会出现。
就是将镜头对着光照的方向,但是不要正对着,有一定的角度,具体角度自己调整,可以通过取景器进行查看。

㈤ 魂断蓝桥光线造型处理特点

男性光底大,正射显得硬朗。女性光线柔和,刻画美丽。
运用了明星五光法:主光、副光、眼神光、轮廓光、修饰光。
拍摄电影光线很重要,光是揭示被摄对象形态、体积、质地和色彩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光线照明形式可使被摄对象的形、体、质、色产生丰富的变化。
侧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体积;
平光照明易描绘对象的固有色彩;
逆光照明则易描绘对象的轮廓形态。

㈥ 编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法

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

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㈦ 《末代皇帝》|电影照明的说明书⭐️紫晞课堂⭐️

本节说:

1.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2.光位的分类;

3.电影中的布光方法。

俗话说,“光是摄像的灵魂”。在电影画面中,光是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

光的方向、性质、成分、强弱决定着画面的明暗、色彩、影调、层次。 电影中的光不仅让人,事,物得以呈现,同时又雕刻了画面的美感,完整了电影的表意。

一.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先来看两张图片:

从光源上看,两张图片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图1用的光源是自然光,也就是太阳光。

图2是舞台光,也就是人工打出来的光,我们叫做人工光源。

光源呢:

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光源,另一类是人工光源。

如果某个光源既有来自自然光源的光,又有来自人工光源的光,也叫做混合光源。

再次观看图片:从光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状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不同?

从光的照射方式来说:

图2是直射光,又叫“硬光”,是指光线直接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的照明。直射光质感明显,能形成清晰有力、界限分明的阴影。硬光强有力的造型功能被用于戏剧性较强的影片段落。

图1是散射光,又叫“柔光”,是指光源被遮挡,光线通过多种途径绕开遮挡物,形成无方向性、均匀的、无阴影的照明。散射光照明均匀,光调柔和,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容易表现出物体细腻的层次。

另外还有:

反射光:指光线照射到光滑或浅色的物体表面后反射出来,我们称之为反射光。

混合光 :是指既有直射光又有散射光的混合照明光线。

在实际拍摄时,很少单纯用直射光或单纯用散射光拍摄,基本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用混合光拍摄。

知识链接:

经典电影时期照明观念与技巧的建立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和参照系, 第一是古典绘画,第二是舞台戏剧 ,电影摄影以绘画的“三大面五调”,( 三大面是受光部分,背光部分,明暗交界线。五调是指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原理得到启发,光线造型中建立了三光五层次的思维和方法,从古典绘画中吸取营养,伦勃朗光效称为主流布光方法。同时,电影又从舞台戏剧的布光方法中获得借鉴,使用不同的方向和质感的光线,强化和渲染情绪。

借鉴上面的绘画原理,于是有了

二.按照光的位置分类:

不同位置的光源对被摄物的造型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光位有不同的的表现力,光位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画面表达的含义,是光作为画面塑造元素的重要意义。

大家可以找来«末代皇帝»来看一下全片,这部电影用光真的很棒,基本上用这一部电影来讲光都够用了。虽然很多同行老师,都反映说这部电影看的时候很压抑,尤其是开头。电影中和这段历史上的很多点,都是让人细思极恐的。但是,看过之后,会真的是那种看一部电影又过了一种不同的人生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痛也是一种幸福。

正面光

这一段是溥仪选后

《末代皇帝》中溥仪第一次戴上眼镜,他不断的仰头观察周围的世界,终于能清晰的看到了这个世界。同时导演与选妃子联系在一起,着重表达了看,同时也形成对比,虽然他能清晰的看到这个世界了,但是却还是在自己的终生大事上无法自己做选择。导演采用的顺光的拍摄方式,表达一个清晰明亮的世界。

知识库:

这一段用的是顺光也叫正面光。光线照射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

它的优势:顺光使被摄体表面受光均匀,明暗反差小,画面平淡,景物色彩能得到全面表现。

劣势:顺光使画面空间扁平,人物与景之间的视觉距离缩短。画面会显得平淡。

再看 测光

这一段是溥仪被审讯

他说自己是被日本人绑架去满洲国作皇帝,但是,他的老师庄士敦的书中写着他是自愿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在用光上就是很明显的一明一暗,非常分裂。

知识库:

侧光(前,正,后)

侧光也叫侧面光,是指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像方向成45度至135度左右的水平角度。

它的特点是测光造型丰富,能不同程度的呈现被摄物的顺光面和背光面,形成对比,凸显层次感,突出质感和空间深度。 拍摄人物的话,更有一阳一阴,分裂,矛盾等等的寓意。

逆光

这段是影片结尾,溥仪年迈,买票进入故宫,此时的他已经释然。导演采用背光,明亮的背景和年老的溥仪脸上的光晕,述说着生命终点时的豁达和平衡。

知识库:

逆光也叫背面光。是指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方向正好相对,并处在被摄物背后时,被摄体就处在逆光状态。逆光使被摄体的边缘勾出明亮的轮廓,因此又称之为轮廓光。

逆光使画面形成亮轮廓、暗背景、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使物体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增加影调层次,造成纵深感。

顶光

«教父»影片开场是一个复仇请求,配合非常戏剧性的顶光,没有其他的光源,代表了一种教父无形之中对于人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可怕的,强制性的。

图8《末代皇帝》的顶光,预示着溥仪作为皇帝的一生将要开启,同时这道黄色的昏暗的光芒也笼罩了溥仪悲剧性的一生。

知识库:

顶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顶部 。把凸亮凹暗夸张到极致,物体着光背光的反差大,造型效果比较反常,常用来塑造恐怖、凶恶的形象,消除阴影及其他光线照射不到的死角 。

脚光

这张图很明显光源是来自下面的,演员的面目变得狰狞。来自恐怖片«闪灵»

知识库:

脚光:

脚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部 ,异常感强烈,常常被作为特定光效,制造恐怖气氛,使人物形象狰狞可怖。可以做为辅助光,制造和渲染特定的环境和气氛。

三,电影中的布光:

这个其实就是一张图

⑴主光

主光是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的主要光线,它对被摄对象的刻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被摄体的形态、轮廓和表面质感都受主光的影响。所以主光又称“塑型光”。

⑵辅助光

辅助光是用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为主光没有照射到的阴影部分提供适当的照明,又称“副光”。

辅助光主要用来减轻或消除主光形成的投影,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以能展示阴影部分的细节和层次,同时降低光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反差。

⑶轮廓光

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的边缘产生明亮的光线,勾划出被摄对象外沿的轮廓线条,突出被摄主体,使画面增强纵深感和立体感。

⑷背景光

背景光又称环境光,主要用于被摄体的背景和环境的照明。

⑸基础光 

在室内拍摄大场面,需要把整个环境进行普遍照明,把整个场面的光铺均匀,以满足拍摄时的照度要求。这种普遍照明的光我们把它叫基础光,也称“底子光”。

⑹修饰光

修饰光也称装饰光,就是对被摄对象的局部和细节进行装饰和修正,使之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光的艺术功能:

1.人物造型功能

2.环境造型功能

3.光的象征意义

4.光创造节奏

再举个例子,有的同学说,最不会用的就是功能这种虚词

在溥仪被告知皇后怀孕的消息前后,前一个镜头里,光影呈现暖色,后一段中瞬间转换成冷色,这种光效的运用,反应了溥仪的内心。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

光影的变化改变了画面节奏,重新建构了影片的结构。溥仪一生的四个段落,都有光影的变化,而且每一段落中都穿插了溥仪看见光影在眼前闪动,这晃动的影子成为贯穿全片的节奏线索,并突出了主题。

所以,一定要看一遍,看一遍,看一遍《末代皇帝》啦啦啦

㈧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导语:如何正确的用好光线拍出电影感觉的旅拍呢,下面我给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小伙伴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很多人都说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种电影的画面感。简单分析,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真实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学会寻找有魅力的光线,充分运用现场光,调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环境光下得到最真实、自然地呈现,即便补光,也要学会“隐藏”和“融入”;

二、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构图,尽量运用标准视角或长焦镜头,避免镜头畸变和刻意营造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画面元素和镜头景深特点,在环境中去展现人物,营造氛围;

三、自然并由心而发的情绪,使画面传递出心灵的共鸣,摄影师的引导和情境设定很重要,这种技巧更多是来自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三期详细介绍,本期先从光线讲起。

▲瑞士卢塞恩夏季的傍晚,顺光环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后景会被压暗。忘情的亲吻,倾斜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动感。低色温的夕阳和金黄色的座椅将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后期降低了饱和度,增加了黄色调成分,使画面更具复古味,呈现出胶片质感的电影风。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

光圈:f/2.8,快门: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

光圈:f/11,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

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门:1/25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远处的云在顺光下充满层次,环境被压得较暗,配合后期调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逆光、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更强,影调和层次更加丰富,整体环境的通透度高,人物会出现轮廓光,很容易营造唯美氛围。当逆光散落时,搭配大光圈可以营造朦胧柔美的画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梦幻的星芒光束,还可以尝试拍摄剪影肖像,逆光能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缺点是曝光和细节较难控制,曝光点的选择很重要,有时还需要人为补光来控制画面反差。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这时阳光还很强烈,相机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摄就会带到天空,很难控制反差,容易画面过曝。于是我选择高角度俯拍,避开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为背景。此时的夕阳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轮廓光,漏进画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胧梦幻的氛围。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柔和、均匀的`照射状态。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此时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散射光条件下,不宜拍摄全景深的大场面,并且色彩的处理十分重要,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的饱和度成正比,所以尽量选择鲜艳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画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调平淡。

光圈:f/2.8,快门: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意大利皮恩扎,太阳在较厚的云层间穿梭,画面对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相对晴天的顺光、逆光拍摄而言,这种散射光下较为柔和的明亮,更适合表达清新的意境。

二、拍摄时段的选择

午后至夕阳时段

晴天的午后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摄的黄金时间,无论是顺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现出特定的氛围,冬季为15-18点,夏季为16-20点。想要拍出更具电影感的画面,对于环境光的利用是关键,我习惯也喜欢用自然光拍摄。日落时段的光线色温低,令照片温暖而“有情绪”,更易表现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线照射角度平,拍摄的范围更大,画面的细节层次更丰富;顺光时色彩还原好,可以压暗环境,充满胶片感,逆光时通透度高,可以创造唯美、梦幻的高调氛围。

光圈:f/2,快门: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时段,夕阳穿过冰淇淋餐车的窗户照射进镜头,利用餐车阻挡部分直射阳光,减弱逆光带来的强对比,营造出梦幻的童话氛围。人物的情绪、动作很贴切,后期适当提亮人物即可带来电影画面感。

光圈:f/2,快门: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冲绳的海滩,日落的太阳刚好从较厚的云层里露出来,于是形成了“耶稣光”。因为太阳光入射角很低,此时只要调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摄的角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摄,形成独特的漏光氛围,特别注意曝光要准确。

多云的晴天

多云且云层变化大的晴天也是绝佳的拍摄时机,很适合创作大场景的全景画面。云就像是太阳的魔术师,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光影变化,在这样的天气拍出的画面,既不会像阴天那样平淡乏味,又不会像大晴天那样难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观察和应变,控制好人和背景环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门:1/2000s,焦距:45mm,ISO:100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原野,下午15点的顺光,画面通透明亮。天空的云层较厚,云遮住部分阳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着梦幻的光影变化,充满意境美。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线。

日落的余晖

无数美妙的电影桥段都是在落日余晖中展开的。此时太阳已降到地平线下,虽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温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细节,拍摄出的画面对比强烈,会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此时,意境美远大于对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现晚霞云彩,人物往往会欠曝,补光时应考虑环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温,做到浑然天成。

光圈:f/1.6,快门: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罗伦萨老桥,该场景的构图决定了光线为侧逆光,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画面左前方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模拟夕阳效果,自然是实现电影风画面的基础之一。

傍晚“带密度”

华灯初上,晚霞刚隐,天空的颜色还未全黑,这个夜幕将至未至的时间段就是“带密度”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日落后、灯亮起的一小时内,此时天光与地面灯光的光比基本为1:1,呈现在画面里天空和建筑都是有细节和颜色的,整体效果华丽、梦幻。时间再晚一些的话,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最佳时段。

光圈:f/1.4,快门:1/60s,焦距:50mm,ISO:500

意大利五渔村,日落后背景中的建筑都亮起了灯,已经没有其他可借助的自然补光光源,于是采用低色温的手电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环境氛围,最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冷调环境中的温暖感。

三、补光或不补光

决定补光或不补光的关键在于,想要获得的氛围以及希望整体画面呈现出何种效果。想要实现电影的画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环境光效,即便补光也尽量选择符合环境光逻辑的照明风格,强度、角度、光质、色温,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选择恒定光源来补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情况,都应尽量保留画面的细节,并营造对比,包括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使整体画面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浑然天成。当然,有时也不需要运用人造光源,只需调整人物站位、姿态,面部的朝向,就可实现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种常见的情况。

阴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补光?

- 补光,利用色温差异营造夕阳效果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冲绳,阴天云层较厚,整体画面偏清冷,手动设置相机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闪光灯加暖色片照亮,模拟夕阳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对比,后期减少青色的饱和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的输出指数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画面的自然度,影响氛围的表达。

- 不补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适合表达细腻情感和柔润色彩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纳夏季的上午,云层非常厚,但是太阳透过云层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个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时人物、大地、天空等细节都可以保留。一般来说,上午的散射光质感更好,明亮、柔和、温暖,会使整个环境通透、润泽。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还原就会差一些。云层里漏出了些许阳光,洒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梦幻感。后期可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增加饱和度,会令色彩更鲜嫩。

大场景元素繁杂,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调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阳实现戏剧光效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时为午后16点,顺光角度拍摄,云层让阳光变得时隐时现,背景环境中明暗层次丰富。画面的整体曝光基准为新娘的面部,为了突显人物,我等待阳光穿过树丛刚好照射到新娘脸上的瞬间,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光线效果,同时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斑驳的背景如油画一样。

- 补光,平衡光线反差,强化环境氛围,还原柔美肤色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当时已是傍晚,整体环境阴冷。虽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匀受光,但由于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会和周围环境有比较大的反差。为了保留雪地的细节,我利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控制好闪光灯输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还原肤色,保留真实氛围。

夕阳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剪影效果突显形体轮廓,展现意境美

光圈:f/1.4,快门: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长滩岛的日落,新娘拖动裙摆在海边跑动,此时如对逆光下的人物强行补光,就会失去场景本身的氛围感,虽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达得真实、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态是关键。即便拍摄剪影也要调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阳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大逆光下自动对焦很容易失灵,建议手动对焦。

- 补光,实现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的细腻表达

光圈:f/2.2,快门: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圣托里尼,傍晚19点,这时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晕。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层次,于是以天空为曝光点调整好相机参数。还希望在不破坏环境氛围的同时展现出人物的情绪,于是用低色温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手电的光照强度低,恒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够更好保留现场的唯美氛围,接近人眼的真实视觉感受。

㈨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光的运用必不可少。影视造型的表达不是用色彩和线条,而是光线。造型中必须充分考虑光照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情绪表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人像摄影照片光调分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三种

高调的特点是用大面积的白或浅灰影调来衬托小面积的深色块,使画面简洁、素雅、清新,让人看了心情舒畅。要注意拍摄对象的特征,穿深色服饰和肤色过深的人都不宜拍高调人像。拍高调人像时,在曝光上宁过勿少,可比正常曝光略大半级到一级曝光量。

低调照片的光比大,画面大部分很暗,只有少量的高光,它是以深沉、庄重、肃穆的气氛感染观众。低调人像用光一般是逆光或侧逆光,以穿深色衣服的人物为宜。曝光略不足,忌曝光过度。

中间调是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的一种常用常见的影调。特点是整幅照片明暗影调分布均匀正常,画面明暗过渡缓慢,影调柔和,反差不强烈,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中间层次,人像的质感细腻,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素洁恬静,适合拍摄任何人物。布光以顺光和前侧光为主,背景选用灰色调为好,曝光只要按正常的曝光量即可。

二、光型

光型是指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方向主灯光的照射下形成的造型效果。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正光型(顺光)

正光型布光的脸部基本上都很明亮,仅在鼻下有一小鼻影。用正光拍摄的人物形象,面部光洁清秀,线条正直,形象逼真,层次丰富,是人像摄影中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光型。

( 二)侧光型

侧光即是来自被摄者的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其中又分正侧光、前侧光和后侧光。

正侧光型的光源与被摄者形成90°角,投影留在被摄对象的一侧,使人的脸上产生比例相等的明暗面,俗称阴阳脸。使用这种光型拍摄,光线虽然较硬,但人物质感较好,立体感很强。

前侧光也称斜侧光,它是从被摄者侧前方照射而来的光,与被摄者成45°角使人的面部大部分受光,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特点是受光面大阴暗面小,有利于表现人像造型和皮肤质感。

后侧光型又叫侧逆光,它的光源来自被摄者的侧后方,也可划入逆光型的范围。后侧光的光线特点是层次清楚,线条明确,能使人与背景不重叠,表现出纵深感。

(三)逆光型

逆光,是从被摄人物后背上方射来的光线,光线被人的身体遮住,使人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中,被照射的人体轮廓会产生明暗生动的光影和线条,所以又称为轮廓光。如果光源左移或右移,从人物的后侧方射来,就是侧逆光型,它能在其左侧或右侧勾勒人物的轮廓线,而且能拉大人像的光比,反差极强。

用逆光拍摄的人像,不论是正逆光还是侧逆光,都有轮廓鲜明、立体感强、影纹色调美丽等特点。

要拍好逆光型人像,应掌握其基本要领,如:一般以深色背景为好,它能达到突出逆光的特点。适当增加曝光量或加辅助光。

灯光还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的情绪,下文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单的布光小技巧: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这三种不同的灯光赋予了主角三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情。这种技巧能让你在主角刚坐下的时候就知道要打什么样的'灯光,赋予主角什么样的情绪。然后才是你该怎样塑造主角周围的背景灯光。

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

如果一个人的脸型比较胖,有一个包子脸,那么你可以试试显瘦光,或者是紧致光(narrow lighting)。打这种光,首先要把你需要把你的主光源放置在离主角脸比较近的地方,在主角,灯光和摄像机之间创造一个45度角。主角脸上最胖的地方应该是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地方。在这个比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够让这个部位显得更加瘦。

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

想要在镜头中加一些喜剧的元素?那就用一些分割光吧。这种照明风格也被叫做“连环画小人”的风格,因为一些漫画家喜欢把他们笔下的恶棍刻画成这样。打这种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摄像机和主角之间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只把一半的脸给打亮,让另一半的脸隐藏在阴影中,这种做法能得到非常搞笑的效果。

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蝴蝶光,又称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这种光可以为你的主角增加一种潮流感。对于那些脸偏瘦或者有高颧骨的人来说非常的有效因为在这种光线下脸上很少会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光经常应用于女性身上。但是,对于那些脸比较胖的人来说不是非常的适合。打这种光需要把光源放在摄像机后面并且把光线直接照射到主角的脸上。因为光线是向下达到主角脸上的所以你能看到主角脸颊上有一块类似于蝴蝶的阴影。

;
阅读全文

与哪些电影轮廓光明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看电影宝莱坞 浏览:371
好看的经典香港老电影 浏览:594
周润发电影怎么评分这么低 浏览:838
你好李焕英电影主要讲什么 浏览:895
抖音链接查看电影名称怎么挂 浏览:508
好看的厨师电影和电视剧 浏览:875
姜秀智演了哪些电影 浏览:695
我的滑板电影名字是什么 浏览:280
电影歌曲love有哪些 浏览:405
2021春节有什么好看的电影 浏览:884
电影什么子弹头 浏览:140
古代武大电影有哪些 浏览:233
毒舌电影的封面是怎么制作的 浏览:151
微光看电影怎么调亮度 浏览:924
剪映如何调出电影风格 浏览:404
电影怎么发明 浏览:946
一场老电影什么歌 浏览:59
1905电影网怎么安装 浏览:674
电影如何用英语读 浏览:41
电影零下100度免费看 浏览:349